这里是封神,千古一帝有什么用 第344节

  整个大商,上千郡县,城邑,关隘,数十万年轻学子,同时开考。

  王城朝歌。

  考场之外。

  已经卷到完全不用休息的老丞相商容,依然以谁无法理解的精神,中气十足地站在考场前。

  他轻拂长须,微笑地开口,道:

  “老夫根据大王所示,对这乡试秋闱三试,分为理论,实论,实践三闱。”

  “第一闱理论,学子们需要引经据典,对其所学科目的知识进行总结式的考核。”

  “第二场考实论,学子们需要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写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场实践,需要学子们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进行实践。”

  “所以,这最重要的一闱,正是第二闱。”

  周围的文武百官虽然对老丞相那诡异的精神头相当惊悚。

  但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此时听到老丞相的话,百官也顾不得私下里讨论丞相的精神,纷纷点头附和。

  没有半点阿谀奉承。

  毕竟,老丞相所说,百官也很清楚。

  理论一考,考的是学子们是否专心学习。

  实论一考,考的是学子们是否把经典里的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

  这一点也是大王三令五申强调过,是帝畿学府,各地学馆施行教化的重中之重。

  闻仲轻笑一声道:“大王有言,读死书,不如不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大商学子能否真正成才,这实论一考最为重要。”

  “只要实论过了,哪怕实践有所缺,也可以做个儒生,以浩然正气为国效命。”

  众百官齐齐点头称是。

  商容有些得意地直起腰杆,毕竟力主把实论放在第二闱的人正是他。

  就在这时,他看见医科分场中,一道浩然正气混合医道气息升起。

  那气息如幕,徐徐展开。

  幕中,可见一个年轻人正在奋笔疾书,银钩铁画之间,一字一句都绽放出耀眼的浩然正气。

  商容定眼看去,露出一个欣慰而不意外的表情,道:

  “是太子殿下。”

  医科会场中。

  殷郊正在奋笔疾书他的《本草拾遗》。

  “父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让我大商有了长足的发展。”

  “新的作物,新的药物,新的配方,吾以此本草拾遗,纳新入典,以全医道。”

  “王十二年,西境发现一种全新作物,名为甘储。”

  “甘储者,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红者也。有红皮、白皮二色,红皮者,心黄而味甜;白皮者,心白而味淡。”

  “此物可作主粮,为我大商五谷再添一笔。”

  “亦可入药,惟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之效。”

  “此物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补中活血,暖胃肥五脏。”

  “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写到此处。

  殷郊突然停了下来。

  他的目光在所写内容上细细扫过,突然露出一个迷茫的表情来。

  “甘薯能被发现,是父王指示了方向,让敕封神灵深入西境。”

  “甚至让特工队在西方大陆寻找,最终才在西境与西方大陆交界之处找到。”

  “父王应当是早就知道甘薯,否则又怎么会知道从哪里寻找?”

  “除了甘薯以外,还有诸多新药方,也全都是在父王留下的线索中,方被发现。”

  “吾这拾遗,若说是父王借我之手所写,也是应该。”

  “这……能算吾的实论吗?”

  太子殿下一瞬间陷入迷茫中,但他只是迷茫片刻,就又清醒过来。

  他拍了拍额头,道:

  “我真是模糊,竟然在科考时心性动摇,看来我还不够成熟啊。”

  “父王多次教导吾,吾身为王族,当背负天下,背负百姓,所行所为,当论迹不论心。”

  “父王将拾遗借吾之手写出,定然有父王的考虑和安排。”

  “重要的不是拾遗,而是吾能从中学到什么,拾遗可以是父王所写,但吾参悟的医道只能是我自己所有。”

  殷郊一念通,百念通,心中再无阻碍,笔下生风,眼前的纸张迅速被写得满满当当。

  当他停下最后一笔时。

  一道浩然正气自身上腾起,迅速融入朝歌城上空的国运山岳之中。

  这一幕,与第一闱考试是完全一样,只是这一次的浩然正气更加明亮,更加清晰。

  考场外。

  商容和文武百官都看得清楚。

  从殷郊身上腾起的浩然正气是一本医书的模样。

  隐约间,一股杏林奇香,氤氲天地间,让文武百官,以及整个朝歌城百姓都精神一振。

  老丞相击掌大笑,道:“我大商数年内,势必会出一个证医道者。”

  闻仲也欣慰地道:“自大王当年在金鸡岭城立医道,除瘟疫以来。”

  “我大商医者的数量每年都有翻倍,然而除了大王以外,尚没有证医道者。”

  “看来,太子殿下证得医道,只是时间问题了。”

  他话音刚落。

  就见到农科会场中,也有一道浩然正气腾起。

  那浩然正气凝聚成光,光芒中,有一株一丈长,粗壮有力的禾株。

  商容一怔,随后又是大喜,道:“是洪殿下!”

  “看来,农道也后继有人了。”

  地皇神农氏,也是证得农道,然而自神农之后,再无可证农道者。

  现在,商容无比自信。

  “殷洪殿下必然可证农道!”

  老丞相激动地向着社稷宫的方向一礼,道:

  “大王,老臣终不负大王所托,太子殿下和洪殿下都已成材。”

  “两位殿下,也必然会成为我人族第一个受大王敕封的神明。”

  “此乃我大商之福,我人族之福。”

  闻仲斜眼看着几乎要老泪纵横的商容,淡淡道:

  “商相,你只是在两位殿下小时候,教导他们识字罢了,而且还是古字。”

  “大王统一天下文字后,所立新文字,乃是大王亲授两位殿下。”

  “太子学医,洪殿下学农,也都是大王亲自教导。”

  “两位殿下武技,功法则由老夫所授。”

  “两位殿下成才,与商相你何干?”

  商容双眼一瞪,颔下白须无风而动,大喝一声道:

  “闻仲老匹夫,老夫和你拼了!”

  文武百官瞬间极为默契地扭过头去。

  他们就当什么都不知道。

  刚刚来到会场的赵公明看着眼前这一幕,嘴角不由得一抽。

  “自从大王推出大商影剧之后,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四海八荒的道友。”

  “还有这朝歌满朝文武啊。”

  “贫道记得,当初大王在九间殿说过,这叫……”

  “放飞自我?”

  赵公明看向社稷宫,低声喃喃道:

  “大王,你如此安排,定然有其道理。”

  社稷宫中。

  帝辛对于朝歌城中发生的一切,全都了然于心。

  有蒸蒸日上的大商国运支持,他炼化九鼎时,依然可以关注大商的一切变化。

  此时,整个大商帝畿中发生的一切,他都知道。

  赵公明的话,他当然也听得清楚。

  他不由得眼角微微一跳,道:

  “老太师和老丞相是不是受到影响,孤不知道。”

  “但放飞自我是有的,而且相当严重。”

  他看了一眼商容,心中推演一番,发现老丞相已经十八日没有休息过了。

  任何凡人都不可能坚持得住,有浩然正气护体的大儒也不行。

  “没日没夜的工作,从不休息,莫非商容也参悟了某种大道?”

  “难道是怨种记忆里的工作大道?”

  “不管他了。”

首节 上一节 344/4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