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启族谱开始打造长生仙族 第82节

  这,便是踏入文道的第一步。”

  孟希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那第二境,‘明心’呢?”

  “‘明心’,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云松子解释道,“有了气种,便要时时刻刻用自己所学的‘理’,去观照自身,反省言行。破除内心的迷惘、贪婪、怯懦。

  这个过程,就像是擦拭一面蒙尘的镜子。

  镜子擦得越亮,心就越明,浩然气种便会越发稳固,散发出的清辉,足以抵御外界大部分的精神干扰与幻术迷惑。

  言巍那孩子,天赋异禀,又有你这身怀【文心风骨】的爹时常念叨,所以才能在拜师之时,一步到位,直达明心。”

  “至于第三境,‘养气’,这才是文道修行真正开始与天地交感的一步。”云松子的表情变得有些玄妙。

  “浩然之气,从何而来?它不是灵气,却又无处不在。“

  ”朝廷颁布善政,百姓安居乐业,会生出浩然正气;将士守护边疆,马革裹尸,会生出浩然正气;大儒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亦会生出浩然正气!”

  “养气境的文修,便能初步感应到这些弥漫于天地间的‘正气’,并将其牵引一丝,融入自身的气种,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到了这一步,文修便不再是纯粹的修心,而是可以书写出真正具备威能的‘正气符’,言语中,也能带上一丝微弱的‘言灵’之力,可以鼓舞人心,或是震慑宵小。”

  孟希鸿听到这里,终于彻底明白了。

  文道修行,前期是一个纯粹的、向内求索的过程。

  它不依赖外界的灵气,只看个人的智慧、德行与悟性。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末法时代,唯有文道等少数道统,受到的影响最小。

  “原来如此。”孟希鸿感叹道,“那前辈您如今的‘立言境’,又是何等光景?”

  提到自己的修为,云松子脸上露出一丝傲然:“到了‘立言境’,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自身之‘理’,已经得到天地正气的深度认可,一言一行,皆可引动磅礴正气为己用!

  言出,则法随!寻常金丹修士,在老道我面前,说让他站着,他就不敢坐着!”

  老道士吹嘘着,又恢复了那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孟希鸿看着他,心中却是肃然起敬。

  他知道,老道士说得轻松,但要达到这一步,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见证了多少世事沧桑。

  “多谢前辈解惑。”孟希鸿郑重地行了一礼。

  “行了行了,你我之间,还客气什么。”云松子摆了摆手。

  “既然要开浩然堂,光有我一个老头子也不行。你得给我找些好苗子来。记住了,收文修弟子,灵根天赋都是次要的,悟性、心性、品德,才是第一位!宁缺毋滥!”

  “我明白。”孟希鸿点了点头。

  他已经有了几个人选。

  比如,那个在幻阵中,为了守护虚幻的村民,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宝物的青年。再比如,那个在重压之下,依旧选择将干粮分给同伴的书生……

  这些人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或许就是浩然堂未来的希望。

  从这里就是vip章节啦,感谢各位大大,红包晚上九点会在最新章节哦

第122章 人皇幡动,道心初立

  【每日一卦,今日卦象:中吉。潜龙初吟,已有腾飞之势;道心初立,危墙之下,亦有通途……运势中上;宜:传道授业。】

  就在孟希鸿思索之际,一个声音打断了他。

  “爹爹!师父!”

  孟希鸿回头,只见九岁的孟言巍捧着一卷竹简,步履匆匆地走了过来。

  他并未像寻常孩童那般跑跳,每一步都沉稳有力,只是那张稚嫩的小脸上,眉头紧锁,似乎遇到了什么难以索解的难题。

  “巍儿,怎么了?”孟希鸿笑着将他拉到身前。

  “师父,爹爹,”孟言巍举起手中的竹简,稚嫩的声音里却带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认真与严谨,

  “弟子今日读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心有疑窦。”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

  “书中之‘理’,在于趋吉避凶,保全己身。

  可冀伯伯与张伯伯通河县一行,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

  此举,似乎与书中道理相悖。弟子愚钝,不知该如何解此矛盾?”

  这番话一出,不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一个小学者在向自己的老师请教义理上的冲突。

  云松子闻言,与孟希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压抑不住的惊艳与笑意。

  这孩子,已经开始用自己学到的“理”,去剖析和衡量现实中的问题了!

  “好问题!”云松子摸了摸孟言巍的头,一脸赞许,“巍儿,你来告诉师父,你觉得,为什么?”

  孟言巍低下头,小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风拂过竹林的沙沙声。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用一种不确定的语气,试探着说道:“是因为……有比‘危墙’,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们去做吗?”

  “比如?”

  “比如……守护。”孟言巍的声音清晰了几分。

  “就像爹爹说的,他们是为了天衍宗,为了弟弟,为了让更多如自己一般无灵根之人,有路可走。

  所以,那座‘危墙’,他们必须去立。那不是危墙,而是……丰碑?”

  最后两个字,他说得极轻,却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孟希鸿和云松子的心上。

  童言无忌,却一语中的。

  孟希鸿心中巨震,他没想到,儿子小小的年纪,竟能看得如此透彻,甚至触及到了事情的本质!

  云松子更是直接从摇椅上站了起来,脸上写满了震惊和狂喜,激动得胡子都在发抖。

  “璞玉!天生的璞玉啊!”他看着孟言巍,就像在看一件稀世珍宝,嘴里不停地念叨。

  “巍儿,你记住!”云松子抓住孟言巍的肩膀,神情无比郑重。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说的是要懂得趋吉避凶,保全自身。这没错。

  但还有一句话,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当有些事,关乎道义,关乎苍生,关乎你心中必须守护的东西时,那即便是刀山火海,万丈深渊,亦要一往无前!”

  “这,才是我辈文修,真正的‘风骨’!”

  话音落下,掷地有声。

  孟希鸿看着思索中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

  他看着眼前这小的,又想起秘境静室里那更小的言安,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涌上心头。

  守护,开创,传承……这不正是自己正在走的路吗?

  孟言巍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那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里,却仿佛有星辰在闪烁。

  云松子的这番话,如同一颗种子,在他那纯净的“浩然气种”之上,再次生根发芽。

  云松子看着孟言巍若有所思的模样,心中大慰。

  他大手一挥,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却又故作神秘地说道:“走,巍儿,光说不练假把式。

  今日为师就再给你开个小灶,让你看看,我辈文修学来的‘理’,究竟该如何用!”

  说罢,他便拉着孟言巍,朝着浩然堂那刚刚建好的简陋书斋走去。

  孟希鸿笑着跟在后面,他也很好奇,云松子会如何教导自己的儿子。

  书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书案,几把椅子,以及一个刚刚搭起来的书架,上面零零散散地放着几十卷孟希鸿从阴煞宗宝库里“淘”出来的、内容还算正经的古籍。

  云松子并没有让孟言巍继续读书,而是从储物袋摸出了一样东西,放在了书案上。

  那是一份卷宗,纸张已经泛黄,上面还带着点点干涸的血迹。

  正是孟希鸿当初在五丰县衙时,经手过的一桩陈年旧案。

  案子很简单,一个恶霸乡绅,为了霸占一个贫苦佃户的几亩薄田,罗织罪名,将其屈打成招,关入大牢,最终导致佃户一家家破人亡。

  “巍儿,你看看这个。”云松子指着卷宗说道。

  孟言巍走上前,认真地读了起来。

  随着案情的深入,他那张稚嫩的小脸上,渐渐染上了愤怒。

  当他读到佃户的妻女最终流落街头,冻死在寒冬之夜时,他的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看完了?”云松子平静地问道。

  “看完了。”孟言巍的声音很低,带着一股与他年龄不符的寒意。

  “你觉得,此案,该如何判?”

  孟希鸿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是云松子对孟言巍的一场“考校”。

  孟言巍抬起头,眼中没有丝毫犹豫,用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坚定语气说道:“恶绅霸田,草菅人命,按《大离世俗律》,当斩!

  其家产,当尽数赔付给佃户家人,若无家人,则充入国库,赈济灾民!

  当年审理此案的县官,玩忽职守,颠倒黑白,亦当革职查办,追究其责!”

  他的声音,清脆而响亮,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就在他话音落下的瞬间,异变陡生!

  他识海之中一直安静悬浮着的“人皇幡”,猛地一震!

  随后缓缓浮现

  嗡!

  一圈肉眼可见的黑色光晕,从幡面之上荡漾开来。

  那黑光,深邃如夜,却不带丝毫邪气,反而散发着一种威严、肃穆、审判万恶的宏大气息!

  书斋之内,仿佛有无形的法度生成,空气都变得凝重起来。

  孟言巍只觉得,自己刚刚说出的那番话,仿佛与手中的人皇幡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

  一股清凉而磅礴的信息流,从幡内涌入他的识海,让他对“律法”、“秩序”、“公正”这些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他那识海中的“浩然气种”,在这股力量的滋养下,猛地一颤,竟又壮大了一圈!

  原本只是“明心”境的他,此刻,竟隐隐有了向“养气”境突破的迹象!

  “好!说得好!”云松子抚掌大笑,眼中满是赞赏。

  “巍儿,你记住,我辈文修,学‘理’,不只是为了修身养性,更是为了‘用’。

  将你所学之理,用于评判世间万事,辨明是非曲直,这,便是文道的修行。”

首节 上一节 82/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