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开局魂穿谢无忌,举世无敌 第198节

  江湖上的一些传闻,刘伯温也曾听说过。

  据说明教教主谢逊之前在江湖上滥杀无辜,其子谢无忌亦有“小邪魔”之名!

  尽管后来听说谢逊的事都是一个叫成昆在暗中迫害,但刘伯温还是感到有不小的顾虑……

  不过,他也去了解过明教的历史,知道自从蛮元入主中原开始,明教的教众就一直在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代代相传,不忘使命,这样的意志是十分值得钦佩的……

  本来他打算再斟酌一番,但是在胡惟庸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说之下,他还是决定离开老家去看一看!

  如果明教值得他投靠,那他就为之效力!

  倘若此行又是失望而归,那么便只能静候时机,再觅良主了!

第283章 明王无忌

  谢无忌哈哈大笑:“刘先生可太谦虚了!”

  “刘先生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浙东青田,家中是书香门第!”

  “你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十二岁那年便考中了秀才,乡亲父老都称呼你为神童!”

  “十四岁那年,刘先生随师研学春秋经,此经十分晦涩难懂,一般初学的童生,只知捧书诵读却不明其意……可先生你不同,你竟然只默读了两遍,就能够倒背如流,而且对于经中文句所述之理更是理解透彻,发人深思,能够举一反三,言前人所未能言!”

  “十七岁那年,你便博览群书,对于诸子百家学说更是无一不精,此外对于天文地理、占卜相术、农田水利、兵法战术等等,亦有极为高深的造诣……”

  “二十三岁那年你赶赴京师大都参加科举,一举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之后你便被元廷授予官职,任江西高安县丞!虽然只是个八品的小官,但你深知职责所在,所以为官公正,执法严明,时常深入民间体恤民情,对于残害百姓的恶霸贪官深痛恶绝,不畏强权,明察暗访,收集证据,对其依法给予严惩,大大改善当地之风气,受到百姓的欢迎和拥戴……”

  “可是也因为你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得罪了太多的人,又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所以你一怒之下辞官回乡。”

  “后来元廷又征召你出任为官,不到一年,你又因为检举上官的不法之事,遭到数位朝中大臣的排挤和刁难,无奈之下,你大失所望,又辞官回乡了!”

  “直到现在,你都在青田老家隐居,静观天下局势……”

  刘伯温越听越是心惊,眼前这位无忌公子居然对自己的生平过往如此的了若指掌!

  看来是用心调查过的!

  其实,这些事情都是谢无忌在历史书上看的。

  他记性还不错,对此印象很深刻……

  刘伯温尴尬地笑了笑:“一些不堪往事,让公子见笑了!”

  谢逊、杨逍、李善长和胡惟庸都感到无比的惊异,想不到这个刘伯温果然经历不凡!

  天生神童,他日必成大器啊……

  况且其为人如此的刚正不阿,心系百姓,实在是大大的忠臣良士!

  这样的人才,应该好好珍惜!

  李善长和胡惟庸都感觉到了危机……

  这个姓刘的比自己要优秀得多啊!

  以后大家就是竞争关系了!

  就看谁的功劳更大了……

  谢无忌道:“刘先生之大才百年难遇,这次请到刘先生,便是希望刘先生能够留在我明教义军之中,与我们一起做一番开天辟地的大事业,驱逐鞑虏,恢复华夏!”

  刘伯温并没有马上就答应,而是提了一个要求:“教主和公子盛情相邀,在下感激不尽!不知刘某可否四处走走,以观义军之风采?”

  他向来做事情都很慎重,是否投靠明教义军,这关系到他的未来,不得不好好考虑一下……

  他总得瞧一瞧明教义军在滁州是否与民秋毫无犯,在百姓们心目中的印象如何……

  另外还要看看明教义军的军纪、战力、士气之类的……

  总而言之,他是必须得亲眼看见这一切值得自己为之效力!

  谢逊以及在场的所有人都是第一时间就听出了刘伯温话中的意思。

  谢逊高声大笑道:“这有何难?无忌,你亲自陪刘先生出去走一走。”

  李善长也笑道:“刘先生,这滁州在我们明教义军来到之前,那可是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暴元压的他们喘不过气啊……不过这段时间我们善政待民,百姓们的日子虽然依旧艰苦,可总算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受压迫无处伸张!”

  “我义军律法严明,凡有作奸犯科之徒,无论他是豪绅地主还是世家大族,我们一视同仁,依法惩处!”

  “滁州衰败之象正在日渐好转,响应号召前来参军者,不下十万之众啊……”

  “若不是我明教义军深得民心,又岂会有这等情景?”

  李善长一边说一边暗暗得意,因为滁州的治理他也有一部分的功劳。

  现在跟刘伯温提及,不免有些炫耀之意……

  刘伯温微微一笑:“滁州安定,民生兴旺,善长先生出谋划策,实在是劳苦功高,刘某钦佩之至……”

  李善长拱手笑道:“哪里哪里,今后你我就是同僚,刘兄大才令人望尘莫及,以后多多指教啊……”

  二人互相吹嘘了一番,隐约有着一股淡淡的火药味……

  谢无忌暗暗一笑,走到营帐门口说道:“刘先生,请吧!”

  “大家也一起来看看,正好巡视一下,不入基层,不知百姓疾苦。”

  刘伯温暗暗念叨着基层这个词。

  不错不错,形容得很恰当!

  这位无忌公子不一般!

  据说其是一位武器大师,改良火炮,威力巨大,无坚不破……

  很快,杨逍、李善长、胡惟庸都跟了上来。

  而谢逊身为教主,则不便经常在外抛头露面,就没一起来。

  另一方面也是有着培养儿子的意思……

  毕竟大家都已经隐约奉谢无忌为主了!

  就连滁州的百姓,都称呼谢无忌为明王!

  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明王!

  江湖之上,还敢称呼谢无忌“小邪魔”这个绰号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

  现在,人家是明王谢无忌了!

  谁敢不敬?

  很快,刘伯温跟随着谢无忌离开军营,在滁州城内逛了起来。

  大家都身穿常服,除了谢无忌的金发比较显眼之外,一般不会引起注意……

  只见城中商铺饭馆酒楼照常开张,街上行人很多,一片繁荣的景象……

  滁州这个地方还是挺富的,更何况这边还是城中心。

  刘伯温提议想到城外去看看,毕竟穷苦的百姓又不住在这。

第284章 百姓的日子有盼头

  很快一行人离开了滁州城,往城外而去。

  周边的许多县镇乡村,都归滁州所管辖……

  李善长一边走,一边介绍着基本的情况:“滁州四县十三镇此前人口不足十万,且大部分都是妇孺老幼,元廷的重税压迫,贪官污吏之横行,使得许多青壮百姓都纷纷逃离了家园,到别的地方谋生去了……”

  “这人口变少了,荒废的田地就多了。”

  “可以说在元廷治理之下,滁州这个地方的百姓日子是越过越差……”

  “那些贪官倒是富得流油,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不过,自我明教义军入主滁州之后,便是大刀阔斧对本地的诸多弊病进行严治,惩奸除恶,开仓放粮,安抚民众!”

  “侵占民田者,杀!欺凌百姓,杀!违法乱纪者,杀!”

  “目前这一切算是初有成效了,许多在外地的滁州人纷纷赶回老家,其他地方的百姓听闻滁州安定,都争先恐后携老扶幼搬迁至此,滁州的人口每天都在急速上涨啊……”

  听到李善长描述的情况,刘伯温也是微微点头。

  这样看来,明教义军的确是当得起一个“义”字!

  善待百姓,才能得民心……

  得民心者,才能立住脚跟!

  这是一个势力争夺天下的基本盘!

  如不重视,必不长久!

  由此可见,明教义军的决策者们还是非常有远见的!

  元廷如此残暴,正是拉拢人心成就大事业的大好时机……

  刘伯温这时问道:“听说义军眼下正在对庐州用兵?”

  谢无忌道:“不错,刘福通和徐寿辉进攻庐州已久,战事一直僵着,故向我们求援,我们不能坐视友军陷入危难,所以便发兵了。”

  刘伯温点了点头:“取下庐州,可补充战马,届时攻取金陵的胜算就大多了,这一步战略走得极好……”

  李善长和杨逍胡惟庸都心想,这刘伯温还是有点军事眼光的。

  谢无忌笑了笑:“刘先生学究天人,定能为我们查缺补漏,提供方略,如我军何处有弊病,还请先生到时指出!”

  刘伯温连忙拱手道:“不敢当,滁州之风貌有此天翻地覆之大变,可见在场的各位出力无数,刘某不才,亦欲献一些绵薄微力……”

  走了大概半个时辰,众人已经到达了城外一村落附近。

  脚下一条大道贯通西东,两旁是山,山脚下的大部分区域都被开垦为田。

  许多百姓正在田中劳作,刘伯温驻足看了一会,便是随机选择了一位老农,走过去问候了一声:“老人家!”

  那老农差不多快有八十岁了,佝偻着腰挥舞锄头,看起来颇为吃力。

  见刘伯温气质不凡,老农停下动作擦了擦汗,一脸疑惑:“不知这位官人有何见教?”

  真是奇了怪了,这大热天的,这些富贵人怎么有空跑来田地里晃悠?

  不会是官府派来收税的吧?

  一想到这里,老农的神情顿时是变得紧张了起来。

  刘伯温看了一眼身后的谢无忌的人,对那老农说道:“老人家莫怕,我们只是路过的,想问问你们滁州当地的状况……”

  闻言,老农的情绪放松了不少:“官人请问吧!”

  刘伯温问道:“老人家你的年纪这般大了,怎么还在地里劳作?你的儿女呢?”

  一说起这个,老农顿时是叹了一口气:“我没女儿,只有两个儿子,三年前就被官府强行征兵抓了去,至今没有音讯,生死不明!家中只有我跟老伴相依为命,我老伴身体一直不好,卧病在床两三年啦……不过最近有几位大夫时常走村串巷为人看病,分文不取,实在是大善啊……听说他们都是明王派来的!”

  “我老伴已经能下地走路了,比以前好得多了。”

  刘伯温惊讶地看向了谢无忌。

首节 上一节 198/3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