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的一楼会议厅。
公司的月底总结会就在这里召开。
李洲作为销售部的临时负责人,第一个上台汇报这个月的鳗鱼苗销售情况。
“董事长,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我简单汇报一下,这个月的销售情况。”
“鳗鱼养殖场库存的鳗鱼苗目前已经销售了748万尾左右,总售价为1982万8300元,平均每尾售价为2.65元;”
“出售玻璃鳗特种饲料26吨,总售价为22万4400元,平均每公斤特种饲料售价为10元。”
“这个月的营业额为2005万2700元。”
啪啪啪…江淼亲自鼓掌起来。
其余员工也兴高采烈地鼓掌。
紧接着是网店部的负责人张欣怡上台,可能是第一次面对几十个人,她有些紧张,说话有些结结巴巴:
“大家上午好…我是网店部的张欣怡,我汇报…一下这个月的销售情况。”
“由于由于公司的名气不够,网购鳗鱼苗的业务没有人光顾,而鳗鱼罐头方面,这个月就出售了273罐,营业额是4095元,平均每罐售价为15元。”
显然网店部的成绩,比起销售部,连人家的零头都没有,这让张欣怡有些尴尬。
江淼倒是没有责怪,而是笑着说道:“网店部要再接再厉,不过也别压力太大,毕竟公司现在就几个产品,鳗鱼苗和特种饲料不适合网络销售,单靠鳗鱼罐头确实薄弱一些,不过未来肯定要逐步改善的。”
“谢谢老板体谅。”张欣怡如蒙大赦,连忙回到下面的位置。
江淼上台,鼓励了大家接下来要再接再厉。
紧接着又说了扩大规模的决议,所有人都没有意见,显然他们已经知道公司必须尽快扩大规模,才可以在别人搞出模仿技术前,吃下最大一块蛋糕。
不过他没有说详细的扩张计划。
江淼看着众人继续说道:
“这几个月大家都辛苦了,画饼的话我就不说了,第一批员工每人奖励一个月工资,第二批员工奖励半个月工资,大家再接再厉,年底至少三薪!”
“老板大气!”
“老板万岁!”
“嗷嗷嗷…”
会议室里面顿时变得激情四溢,宛如进了菜市场一般。
海陆丰公司虽然刚刚创立,但是江淼对于公司内部相关的制度非常重视,并在这几个月内进行了初步构建和完善。
目前公司将员工分为5个大级别,分别是D,C,B,A,S。
每一个大级别又分为4个小等级。
从D1到S4,一共有20级。
目前所有员工都在D级,其中D1月工资为3500元,D2月工资为4500元,D3月工资为5500元,D4月工资为6500元。
销售部、网店部有销售提成,提成为销售额的0.1%~2%,提成比例和员工等级挂钩。
比如作为销售部负责人的李洲,他这个月作为主力,一共有836万的销售额,而他的员工等级是D3,因此提成就是836万的0.3%,一共是2万5080元。
加上D3的基本工资,李洲九月份将拿到3万左右。
除了销售部、网店部,工厂和养殖场也有产业绩效。
准确来讲,是各个部门都有绩效,只是各个部门的绩效标准不太一样。
工厂和养殖场看产品总营业额。
其他部门看部门业务。
在现在这个经济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海陆丰公司可以逆市上扬,同时给员工这样的工资,其实已经是不错了。
3500元起步的工资,在海陆丰就是中等水平,比珠三角肯定是比不上的。
但是江淼也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开出上万的起步工资,只能在住宿和饮食方面下功夫。
同时借助公司旗开得胜的盈利,发一笔奖金给员工,安抚一下人心,增加公司的凝聚力。
开完大会,自然要开小会。
江淼将姐夫、李新华(鳗鱼罐头厂负责人)、李洲、王峰、蒋海波(法务兼人事)、叶美静叫到二楼董事长办公室。
“都坐。”
众人入座后。
江淼开门见山:“这一次鳗鱼养殖场扩大规模,以就近为原则,尽可能收购盐町村的鱼塘,张经理负责这件事。”
“交给我。”姐夫点了点头。
江淼继续说道:“海波,你除了负责合同起草,也要扩大公司的人手,特别是销售和养殖场的人手,接下来肯定不够用,其他部门你也询问一下,是否需要增加人手。”
“好,我知道了。”蒋海波应下这件事。
江淼又看向被晒得黢黑的李洲:“阿洲,你接下来担任销售部经理,伱们销售部至少要有10个人,以鳗鱼养殖场分布划分区域,暂时划分为两个办公室,即国内销售办公室、国外销售办公室。”
“国外?老板,我们这么快要进入国外市场了吗?”李洲有些惊讶。
江淼点了点头:“没有错,而且必须快,不能给其他鱼苗培育公司反应的时间,鳗鱼养殖的国外市场核心在东瀛,因此人事部要找两个会日语的销售员。”
蒋海波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件事。
“除此之外,国内也要划区,目前初步划分为:岭南区、闽南区、琼州区、桂南区、浙东区、琉球区和网络区,每一个实体区域安排两到三个销售员,同时还可以当采购员。网络区挂靠在网店部那边。”
江淼说到采购员,又看向王峰:“阿峰,你们采购部也要增加人手,另外国内的那一部分销售员,其业务也要和你们采购部对接。”
“明白。”王峰赶紧回道。
“财务部美静负责,你一个人可能忙不过来,再增加两个人吧!”
“是!”叶美静暗自松了一口气。
而蒋海波则将人手需要一一记录下来。
紧接着江淼又看向李新华:“李经理,罐头厂接下来的大半年,肯定只能低效率运行,你要调控好库存。”
“明白。”李新华以前干过罐头厂管理,自然知道其中的门道,不过他趁机提议道:
“老板,罐头厂的管理虽然已经尽善尽美了,但是有些消毒和清洁区还是有必要的,不如趁这几个月开工率不高,逐步完善这些吧?”
江淼思考了一会,他明白罐头厂增加这些设施是必须的,因此便点了点头:“可以,你写一份计划书交给我。”
“好的。”李新华暗自松了一口气,至少老板是愿意改善工厂设施的,不像有些小工厂的老板能省则省,不该省也省。
以前李新华跟过几个小老板,都是那种为了钱毫无底线的人,他就是觉得良心不安,才连续辞职离开的。
这也是江淼之前听李新华说过的经历,有一个重视生产安全和卫生的管理,也是一件好事。
第15章 扩大规模
刚刚开了小会,江淼和姐夫再次前往盐町村养殖场。
车上。
江淼问道:“姐夫,让姐过来公司食堂帮忙吧!我出钱在马宫镇买一套房子给你们。”
“这不好吧?”
“那就算我借给你的,你在村里住,以后找伱办事情的人肯定多。”江淼提醒道。
姐夫随即反应过来,现在公司生意好的情况还没有扩散出去,但这件事肯定瞒不了太久。
其实这也是江淼不招本地人和有经验的员工,做采购和财务的原因,管理罐头厂的李新华也不是海陆丰人,而是潮州人。
他就是在防备当地人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避免他们和地头蛇勾结起来。
外地人和新手虽然经验不足,但至少不会吃回扣,也不会有海陆丰当地的关系网。
江淼公司开业之前,他就提前让父母搬到公司总部暂住,就是担心村里面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到时候七大姑八大姨过来推人,他父母又很难全部拒绝,这些亲戚工又不太好管理。
到目前为止,除了知根知底的姐夫和父母,其他亲戚他一个都没有通知,也没有让他们进公司的想法。
而今天提醒姐夫,目的就是防范于未然。
“我今天晚上就和你姐商量一下。”
来到养殖场。
一行人来到了室内的养殖区域。
第三批的1万条鳗鱼已经进入繁殖池之中,正在等待变性发育,估计一个半月后就会产卵。
目前露天鱼塘还剩下5.7万条鳗鱼,除了作为雄鱼留下配种的7千条鳗鱼,剩下的5万条如果按照两个月1万条的速度,大概可以支持十个月左右。
每两个月生产1520万尾玻璃鳗,这个规模看起来非常庞大,但实际上,1520万尾玻璃鳗,按照0.1克每尾的规格,也就1520公斤而已。
目前野生玻璃鳗每年的捕捞量逐年减少,今年野生鳗鱼苗的捕捞量只有35吨不到。
而且这个35吨捕捞量,是存在一个问题的。
比如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捕捞的玻璃鳗,通常每尾在0.1克左右;而在珠江入海口、长江入海口附近捕捞的叶鳗,通常每尾在0.5克左右。
根据江淼收集到的信息,东亚地区巅峰时期每年可以捕捞到上百吨鳗鱼苗。
这意味着海陆丰公司目前的产能还不足以满足市场,至少要将规模扩大十倍,才可以勉强满足东亚地区的鳗鱼苗需求。
而且除了东亚地区之外,西欧地区也是全球鳗鱼苗的消费大头,每年消费几百吨不在话下。
不过西欧地区是将鳗鱼苗直接烹饪,而不是养殖。
因此江淼接下来的重点是吃下东亚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
虽然他非常清楚,一旦海陆丰公司的鳗鱼苗大量上市,必然会倒逼鳗鱼苗价格下降。
但是海陆丰公司别无选择,如果鳗鱼苗价格还是居高不下,必然会导致其他鱼苗培育公司下场竞争。
因此必须先吃下利润最高的前期市场,然后逐步打下价格,让其他公司无利可图,从而遏制其他公司进入市场。
“姐夫,下一批扩大两万条雌鱼,同时加大采购成熟鳗鱼的规模,我们要将头汤喝干净。”
姐夫点了点头:“没有错,现在不能慢,必须速战速决,我马上去联系附近的养殖场,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江淼想了想:“1500每亩左右都可以接受。”
“好,我尽力。”
姐夫急匆匆去找周围鱼塘的东家。
而江淼则联系了堂哥江耀和工厂配套设备公司的老黄,让他们抽空过来养殖场这边一趟,准备谈下一个室内养殖场的建设项目。
两人也没有拖拖拉拉,当天下午就开车上门。
不过江淼看到堂哥的时候大吃一惊,因为对方眼窝深陷、眼袋发黑、满眼血丝。
“耀哥,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