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对父子猛将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仆固怀恩有一个致命弱点。《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记载:“怀恩为人雄毅寡言,因为舒缓而刚绝,犯上时局偏僻之中亦有不合。”
意思是说,仆固怀恩有着将领应有的气质,沉稳寡言,但凡与上司意见不同,必然会直言不讳,甚至破口大骂。
三国时期荀彧也曾评价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刚而犯上”,意思是说田丰过于刚直,总是冒犯其领导袁绍,这也导致他多次进言而不被采纳。
仆固怀恩正是如同田丰一样,才大而刚直,在与领导关系的相处方面做得不到位。
早年,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郭子仪性格宽厚,又素重怀恩,因此对他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而,跟随李光弼后,因李光弼军纪严明,执法严肃,仆固怀恩表面上对李光弼隐忍,内心却十分不满。
在随李光弼收复东都洛阳时,仆固怀恩故意不听李光弼军令,导致将帅失和,唐军惨遭失败。后来,唐肃宗将邙山之败归罪于仆固怀恩,明升暗降,将其解除军权。
有道是“性格决定命运”,仆固怀恩桀骜不驯的性格使他无意中得罪了许多人,这也为他后来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不久,叛军内部不断分裂。史朝义在杀死父亲史思明后,接替了叛军统帅的位置。唐太宗即位后不久,史朝义以唐朝即将崩溃为由,引诱回纥与其联合,妄图趁乱大捞一把。
回纥登里可汗亲率10万大军进逼关中,唐朝朝野震惊。仆固怀恩曾出使回纥,结好回纥。
为了化解干戈,唐太宗重新启用仆固怀恩,诏令他前去会见自己的女婿(回纥登里可汗之子)。
在朝中,仆固怀恩目睹宦官与奸臣狼狈为奸,陷害忠良,这让他心惊胆战。他深知,与回纥十万大军的会面无疑是凶多吉少,因此坚决拒绝前往。
为了消除他的顾虑,唐太宗特意赐予他免死铁券,让他放心前去。无奈之下,仆固怀恩与女婿在太原会面,向其陈述利弊,成功说服女婿调转枪口,协助唐军讨伐史朝义。
此后,回纥可汗虽请和并助讨朝邑,仆固怀恩也由此重返军中,担任唐军前线总指挥。在他的指挥下,唐军与回纥军最终击败叛军,收复洛阳。
随着史朝义无路可走,上吊自杀,其余叛将纷纷投降,安史之乱最终在仆固怀恩手中结束。
此时,他立下挽狂澜于既倒的不世之功,威望达到了顶点,连郭子仪都心甘情愿为他当配角。
唐太宗也称赞他与郭子仪有平定安史之乱之功,甚至让位于他。
然而,成也回纥,败也回纥。唐太宗特赐的免死铁券,反而成了催命符。不出仆固怀恩所料,这件事后来成为他被人猜忌诋毁的开端。
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兔死狗烹”的戏码开始上演。郭子仪与李光弼或遭排挤,或被冷落,兵部尚书来瑱则惨遭宦官诬陷,被唐代宗刺死。
当时,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一直对回纥十分反感,因此对仆固怀恩也没有好感。于是,辛云京和宦官骆奉先联手诬陷仆固怀恩谋反。
仆固怀恩也与他们打起笔墨官司,上书朝廷指责二人陷害忠良。然而,面对双方的矛盾,唐代宗不去细查,反而一味和稀泥,这让仆固怀恩十分寒心。
仆固怀恩担心自己步文种、伍子胥后尘,于是进宫上书陈述自己过往的功劳。他自认为天地可鉴,然而唐代宗却并不理会。
此时,仆固怀恩的内心充满了委屈。之后,唐代宗派宰相为特使前往安抚他。见到特使,仆固怀恩如同受屈的孩子见到亲人,抱着特使的大腿,嚎啕大哭,答应随其回京。
然而,手下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与朝廷的嫌隙已成,只恐有去无回,来瑱之死就是最好的警钟。万般无奈之下,仆固怀恩一横心,起兵反叛。
当仆固怀恩反叛的消息传入京师,朝野震动。由于仆固父子所率的朔方将士均为郭子仪旧部,朝廷于是起用郭子仪前去平叛。
这招釜底抽薪之计果然立竿见影,郭子仪的旧部见到老长官,纷纷归顺。此时,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瑒因战事不利,恼羞成怒,鞭打偏将,引发众怒,被部下斩杀。
仆固怀恩的母亲得知消息后,老太太原本就反对仆固怀恩谋反,这次更是气得拿着刀满院子追他,嘴里喊着“无为国家杀死贼”。
面对母亲的不理解,仆固怀恩只能狼狈逃出。后来,他的母亲投降了唐朝,皇帝给予了优厚待遇,为其养老送终。
面对自己无端的冤屈,儿子战死,母亲又与自己决裂,仆固怀恩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
然而,这一切都是拜皇帝所赐,他也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于是,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吐蕃等,率领数十万大军直逼长安。
此时,唐朝面临着安史之乱后又一次重大危机。幸好郭子仪挺身而出,劝阻回纥,形势才稍稍缓和。
然而,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仆固怀恩在前往长安的路上暴毙而死。就这样,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令人唏嘘感叹。
纵观仆固怀恩的一生,他既是功臣,又是叛臣,充满了悲情色彩。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出于维护皇权的目的,将其列入叛臣传中,显然并不客观。
在那个时代,名将如李光弼也因宦官谗言而不愿出兵勤王,最终忧郁而死。有道是“兔死狗烹”,在那个时代,仆固怀恩别无选择。
对于他来说,有必要为了这样愚蠢而不公正的忠诚付出生命的代价吗?仆固怀恩的答案是“没必要”。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皇帝的意志似乎必须遵从,然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并不是理所应当的准则。
孟子曾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一直以来,圣人所推崇的君臣之道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而非后世权学家所塑造的奴才般的关系。
对于仆固怀恩而言,满门忠烈却被“兔死狗烹”,连最后一份清白都无法保全。这是他的悲剧,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悲剧。
——“被那些人逼的啊。”
——“都是王忠嗣带出来的,可惜啊。”
——“对,还有哥舒翰,都算是王忠嗣的小弟。”
——“错了,应该是李光弼第一,郭子仪第二,都是战功赫赫的功臣。”
——“王仙芝也很猛啊,记得也是王忠嗣的小弟。”
第288章 被领导坑惨了的悲催打工人
【被领导坑惨了的悲催打工人#历史#小知识#唐玄宗】
他是大器晚成、威震西北的唐朝名将,一句“至今木马不敢过临洮”,让他堪称大唐的龙城飞将。
然而,他也是倒霉至极、晚节不保的叛臣,一把年纪身患残疾,还被领导逼迫加班,最终身败名裂,下场悲惨。他就是安史之乱的“背锅侠”——哥舒翰。
话说哥舒翰这位老兄,乃是“哥舒”部落的后裔。按照他们部落的规矩,部落名直接当姓氏,于是他有了一个拉风的复姓“哥舒”。
他的父亲哥舒道元不仅是哥舒部落的首领,还曾在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担任要职。哥舒翰从小在安西(即现在的疆新KC县附近)长大,家里有钱有势,是标准的富二代加官二代。
年轻时的哥舒翰潇洒无比,整天领着一群小弟喝酒赌博,活脱脱一个赌徒加酒鬼,连堂叔都给他贴上了“汉家富贵儿,醉卧葡萄美酒中”的标签。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对于哥舒翰而言,四十岁以前的他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当然不需要立业,更谈不上不惑。直到他四十岁那年父亲去世,他流落京城,做了“京漂一族”。
在长安混了三年,靠着啃老本,他依然不改富家公子的做派,整天混日子。直到后来,他遇到了长安卫(即当时长安市的安公局局长)。
这位局长对哥舒翰极为鄙视,让他深受刺激,于是他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长安卫就像哥舒翰的贵人,当头棒喝,使他醍醐灌顶。
痛定思痛后,哥舒翰决定不再浑浑噩噩。于是,在天宝元年,他毅然决然地仗剑走河西,立志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河西地区,就是如今的甘肃一带。哥舒翰来到河西后,正式开启了逆袭之路。他先是跟着河西节度使王倕,后来又得到了军界大佬王忠嗣的赏识。
早先,河西节度使王倕将新城的驻军管理事务全权交给哥舒翰打理。没想到,哥舒翰还真是个天生的统帅,军中的大事小情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凭借一己之力震慑三军,将士们心服口服,直呼“哥舒大神”。哥舒翰文武双全,武艺自不必说,他还喜欢挑灯夜读,《左传》《汉书》手不释卷。
再加上他性格豪爽,仗义疏财,简直就是士兵们心中的暖男兼财神爷,人气爆棚。
转眼到了天宝六年,新领导王忠嗣上任,他眼光毒辣,直接把哥舒翰从小透明提拔为大将军。
接着,哥舒翰又坐上了左羽林军的宝座,升职速度堪比坐火箭。既然领导如此器重,哥舒翰自然要拿出真本事来回报。
当时,吐蕃军队经常骚扰边境,哥舒翰决定给他们点厉害看看。在苦拔海之战中,他连破三路吐蕃军队,所向披靡,从此声名鹊起。
此后,哥舒翰不断升迁,尤其在出任安西节度使时,又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吐蕃军队每年秋收时节都会出动大批兵马到一个叫积石军的地方抢收小麦。
因为对方人多势众且出没无常,唐军守将无人能够防御,吐蕃士兵如入无人之境,俨然成了当地麦田的主人,被称为“吐蕃麦庄”。
哥舒翰走马上任后,决心给吐蕃强盗一点颜色看看。他悄悄在积石军设下埋伏,等待吐蕃人自投罗网。
一天,吐蕃派了5000铁骑浩浩荡荡前来抢粮。当他们毫无防备地准备割麦时,哥舒翰亲率骁勇善战的骑兵风驰电掣般突袭而来,与伏兵前后夹击,喊杀声震天。
此战,吐蕃5000骑兵被杀得片甲不留,从此再也不敢前来抢麦。这一战后,哥舒翰的名气水涨船高。
到了天宝六年十一月,唐玄宗在华清宫召见了哥舒翰,两人相谈甚欢。不久,哥舒翰被提拔为多个要职,其中最牛的便是河西节度使,这个位子是从王忠嗣手中接过来的。
王忠嗣对哥舒翰有知遇之恩,为何昔日的下属会逆袭成上司呢?这得从唐玄宗的好大喜功说起。天宝六年七月,唐玄宗让时任朔方节度使的王忠嗣攻打吐蕃战略要地石堡城。
石堡城依山而建,地势极为险要,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城中,易守难攻。从开元十七年起,近二十年间唐军多次进攻此城,都无功而返。
王忠嗣认为急于攻下此城必然损失巨大,不如静观其变,徐徐图之。然而,唐玄宗一心求功,一面是下属主张按兵不动,一面是领导意图,王忠嗣不愿违背,搞得唐玄宗很不爽。
再加上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因王忠嗣功绩卓著而心生妒忌,于是在玄宗面前诬陷王忠嗣与太子谋反。唐玄宗闻讯大怒,将王忠嗣判处死罪。
哥舒翰得知后,为救老领导,他只身入朝,面见玄宗,直接要求以自己的官爵为王忠嗣赎罪。玄宗不理睬他,他竟一路叩头跟随,且言辞慷慨,声泪俱下。
玄宗被其一腔忠义之心打动,最终将王忠嗣改判为汉阳太守。一年后,王忠嗣郁郁而终,令人惋惜。经此一事,朝廷上下对哥舒翰称赞不已,他也因此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然而,领导的意见即使错了也是不容更改的,石堡城还是要攻。石堡城三面临山,到处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山路可以发起进攻。
最终,哥舒翰以唐军死伤数万人的巨大代价攻下石堡城。正如王忠嗣先前所料,石堡一战后,哥舒翰名震天下,成为玄宗时代最耀眼的将领之一。
天宝十二年五月,哥舒翰率兵一举收复洪济城和大漠门城,同时收复了全部黄河九曲地区。从此,哥舒翰成为大唐守卫西北的长城。
后来,唐德宗曾对哥舒翰之子哥舒曜说,哥舒翰在开元时朝廷无西忧,而当时流传于河西地区的著名民歌《哥舒歌》也诞生于这一时期: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彼时的盛世大唐和盛世大将哥舒翰都光华夺目,荣耀无限。然而,辉煌之下,厄运也在悄悄逼近。
在大唐进入空前鼎盛期之后,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愈加腐败。为了一心宠爱杨贵妃,玄宗把军国政务全都交给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同时对安禄山、哥舒翰等胡人将领恩宠有加。
看多了宫斗剧,我们总以为后宫佳丽们为争君王恩宠会成天机关算尽,其实男人也一样。李林甫和东北军大佬安禄山是一伙,他们都瞧不起杨国忠,而杨国忠则拉拢西北军大佬哥舒翰组成一队。
这两队人成天明争暗斗,吵闹不已。后来,杨国忠仗着自己是贵妃的族兄,成功排挤了李林甫。从此,两方人马更是势同水火,即使唐玄宗亲自设宴调停,双方依旧是剑拔弩张。
宴席之上,哥舒翰作为胡人,还嘲讽安禄山忘本。安禄山一听此言,暴跳如雷,在酒席上跳脚大骂道:“突厥敢如此夜!”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此时的哥舒翰有了大靠山,杨国忠也不怕和安禄山闹翻。有了杨国忠的极力推荐,哥舒翰在天宝年间一路官运亨通。
这两年,他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他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美酒,二是美女,此时更是日日不离左右。然而,毕竟五十多岁的人了,年岁不饶人,哥舒翰每天醉生梦死,很快便被掏空了身子。
天宝十四年二月,哥舒翰在洗澡时突然中风昏迷,很久才苏醒过来,身体已不能行动。后来他便闭门在家养病。
说句狠心话,如果当时哥舒翰就这么一跤摔死,反倒也保全了他的一世英名。
然而,他最终却病歪歪地活了下来,一直活到了大唐天下大乱,最后还被仇家安禄山俘获,不得善终。真是造化弄人,令人唏嘘不已。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率领15万大军,以“讨伐杨国忠,清君侧”为名,长驱南下。
地方官兵早已忘了如何去打仗,于是安禄山的叛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不久更是攻陷了东都洛阳。
面对叛军的进攻,哥舒翰的部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决意退守潼关。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唐玄宗派了一个叫边令诚的宦官来监军。
这家伙贪得无厌,向高仙芝索要贿赂不成,反手就给玄宗打了个小报告,说封常清和高仙芝玩忽职守、贪污军饷。玄宗一听,火冒三丈,直接下了朱砂手谕,忠臣就这样含冤而去。
封常清、高仙芝双双赴死后,唐玄宗又想到了病倒在家的哥舒翰。但此时的哥舒翰早已不是当年叱咤沙场的威武大将军,他的残年衰病之躯早已不适合出征作战。
然而,国家有难,皇上有诏,他不得不从。于是,哥舒翰被拜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统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潼关前线。
到了潼关不久,哥舒翰的部将劝他:安禄山造反,打着“清君侧,诛杀杨国忠”的名号。
假如我们留3万人把守潼关,然后率领大军回师,诛杀杨国忠,直接把军策澄清,那么安禄山的叛军就师出无名了。
这其实是汉景帝杀晁错的先例。哥舒翰其实也有此意,但考虑到杨国忠是贵妃的兄长,因此又犹豫不决。他想:假如这样干,那造反的就不是安禄山,而是我哥舒翰了。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这句话就传到了杨国忠那里。杨国忠害怕得寝食难安,毕竟对方手握数十万兵马,若突然调转枪口,自己必死无疑。
惶恐不安的杨国忠很快做了两件防备措施:一是迅速招募3000精兵,日夜训练于近畿之中,以防不测;二是招募1万人屯兵于灞上,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则是防备哥舒翰。
而哥舒翰也不是傻子,他也害怕杨国忠背后算计他,于是先下手为强,以商讨军情为由,将杨国忠安排的心腹李福德召至潼关,随即将其斩首,然后顺利吞并了灞上军队。
经此吞并事件后,昔日在统一战线上的这两人彻底撕破脸。这时候,杨国忠更害怕了,常常对他的儿子说:“我将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谁知道就在杨国忠惶惶不可终日之时,他人生的转机突然就来了。由于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因此激起百姓无比愤怒。
不久,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亲率军民奋起抗击叛军,河北17郡群起响应。
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郭子仪由北向南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叛军东进南下的道路也被张巡、鲁炅等人在雍丘和南阳等地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