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御风而行的境界,也启示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口气看懂有趣的历史记载《拾遗记》#历史#小知识#】
他是记载秦始皇遇见外星人的古籍,内容细思极恐。他也是不输《三体》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其想象力丰富。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古代科幻小说《拾遗记》,以及《三体》的马上开播和电视剧版《三体2:黑暗森林》的正式官宣。这让喜欢《三体》科幻小说的粉丝都为之兴奋。
说到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曾经对中国“没有科幻、缺乏想象力”的评价也随之打破。
但殊不知,说中国人缺乏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偏见,而中国古人的想象力其实是非常超前的。
第259章 大神乐毅
在《拾遗记》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宇宙飞船、外星人、深海潜水器等现代科幻元素,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遨游在古人的脑海里了。
《拾遗记》是东晋时期王嘉编写的古代中国志怪小说集。离奇的是,其中所记载的内容和《山海经》一样怪异,自古被称为神话志怪的书籍。
其中记载的内容确实有点难以置信,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
但其中某些幻想元素,如卢冠玉茶、文波州等,以及书中还记载了外星人访问地球,并且和秦始皇见面交谈的情景,而外星人乘坐的飞船竟然和现代人看到的UFO十分相似。种种记载都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拾遗记》卷四中记载:“有晚曲之名,船舶泉州而至,舟行于罗沉,型海底而水不进入,以民论博州。齐国人长十丈,鸟兽之矛以必行使黄鱼之羽,及天体山开之时,了如轻度。”
意思是某日有一只光芒刺目的罗州登陆秦宫,其中有一个身长十丈、两目如点、耳朵生长在肩部之间的外星人从博州走出来。
他自称是来自很遥远的皖区之国,而他所驾的罗州行动迅速,可日游万里,甚至潜行海底。外星人和秦始皇交谈,秦始皇认为外星人是神仙,便向他求取不死之法以及长生之道。
外星人告诉他,在访亲之前途经蓬莱山,山上有数千丈高的扶桑树,其果实能让仙人全身发出金光,还能飞翔和浮游空中,甚至能求得天地赐福。
于是,秦始皇心向神往,派遣方士徐福出海前往蓬莱寻找扶桑,求取长生之药。
这个故事至今科学都无法揭开谜底,书中对外星人以及文伯洲的描述非常真实且充满了想象力。
另一个关于宇宙飞船的记载,是最早的关于宇宙航行的传说。《拾遗记》中写道:“尧登位三十年,有巨茶赋于西海。
茶上有光,夜则明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初入矣。茶常浮于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
人观月茶以为挂心茶。”意思是尧帝登位三十年时,西海出现了一艘漂浮的巨大飞船。每当夜晚来临,船上便放出柔和的光芒,时大时小,宛如从星月中出入一般。
这艘飞船常年围绕四海漂浮,十二年环绕天地一周,往复循环,被人们称作“冠月茶”,也称“挂星茶”。
关于“仙茶就是外星飞船”的假说,以我们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也无法去证实。但在悠久的古老文明之中,也许真的蕴藏着神秘的未知世界。
在尧帝时期就有宇宙飞船,这件事情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古人能想出这样的设定,足以证明他们超前的想象力。这艘飞船绕着四海常年漂浮,也与近100年来全球各地发现神秘飞行物的记录相似。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留给后人许多优秀的古籍。哪怕是在千百年之后,这些古籍依然熠熠生辉,因为其中值得我们探索和学习的东西很多。
在我们没有参与的年代,也发生过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奇幻故事,留给人们无限遐想,展现了古人惊人的想象力。
他们所描述的世界太过离奇,无论是稀奇古怪的植被、奇珍异兽,还是荒谬的离奇事件,亦或是独特的民族风情,甚至那些与现代地理对应的山脉,都足以令人惊叹。
【一口气看完昌国君乐毅#历史#小知识#战国七雄】
他是诸葛亮的人生偶像,文武兼备,是战国有名的统帅,威震列国。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乐毅。
乐毅不仅出身名门,还是旷世奇才。
他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曾为燕国上将,受封昌国君。而后世的诸葛亮也常以管仲、乐毅自比。相比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乐毅的知名度或许略有不足,但论综合能力,即使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也未必能超过他。
唐朝时设立武庙,武庙十哲中,整个战国时代只有吴起、白起、乐毅三人有资格入列。然而,如今有些人认为乐毅有些言过其实,存在很大争议。
但从综合能力来看,乐毅其实不输于白起。白起若是有乐毅一半的政治智慧,也不会落得自刎的下场。
而乐毅卓越的军事才能掩盖了他的政治才能。乐毅其实和吴起一样,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兵家、儒家,并且还是杰出的纵横家。
虽然吴起与白起打仗厉害,却无法善终,但乐毅却有始有终。
他发起变法,使燕国崛起,并且面对兔死狗烹的局面,能审时度势,及时出走赵国,得以善终。而且他的子孙后代不仅未被牵连,还封侯拜相,自己也安享晚年。
由此可见其政治智慧之高,而他的军事能力却被有所低估。最能体现乐毅能力的,莫过于燕国变法和五国伐齐。
说到燕国变法,首先要说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燕国本身就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又经过子之之乱,导致燕国被齐国所灭,处于重新复国、休养生息的阶段
。当时继位的燕昭王想要复兴燕国,需要人才,于是他任用郭隗设黄金台,以背身厚币,以招贤者,招揽天下贤士。而乐毅就是被招来的贤士之一。
燕昭王任用乐毅主持燕国的军政事务,主持燕国变法,史称“燕昭王改革”。
因为这场变法是由乐毅主持的,所以又被称之为“乐毅改革”。
在乐毅的主持下,针对燕国内政、军事、法度、选官、用官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燕国得以国富民强,步入了黄金时代,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燕国变法也使得燕国军事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燕国还多次对东胡用兵,拓地千里,从东胡手中夺取了辽东、渔阳、北平、辽西等地,使得燕国疆域一度超过赵、齐两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中仅次于秦、齐两国的大国。
而秦开却胡之战也代表着燕国取得了自燕国立国以来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大胜利。
在秦开却胡的同时,乐毅也组织起了五国联军合纵伐齐,开启了燕国的高光时刻。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燕、韩、赵、魏五国大军攻打齐国,而这场改变战国局势的战役——济西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最终在乐毅的率领下,齐国战败。随后乐毅独率燕军乘胜追击,连下齐国70余城。
说到济西之战以及后来的乐毅攻齐,其实有些人对这场战争评价过低,从而低估了乐毅的能力。这场战役虽然是五国发起,但纵观战国各场合纵,无疑都是貌合神离。
韩、赵、魏三国只不过是想要趁火打劫,并不会全力以赴。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即使同时面对秦、燕、赵、韩、魏五国联军也并非没有胜算。
并且在当时,齐国的国力在战国七雄中位列第一,而秦国当时还屈居第二。这样看来,五国联军看似声势浩大,但齐国真正的对手只有秦、燕两国而已。
虽然战争的顺利在很大程度上与齐闵王愚蠢的指挥有关,导致很多人只从这场战役去看待乐毅,殊不知齐国的灭亡是早有预谋的。
其实早在战争以前,同为纵横家的乐毅和苏秦、苏代预谋让二人进入齐国,离间齐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消耗齐国国力,使其疲惫不堪。而苏氏兄弟可以称之为中国乃至世界间谍界的鼻祖,他们深入敌后潜伏作战,提供情报。
苏秦主要为济西之战的前期准备做出了贡献,而苏代则是济西之战顺利的关键人物。
乐毅在一个破败不堪的废墟之上辛苦耕耘了几十年的时间,变法改革让燕国有了复仇的资本。所以真正的胜利不只在于一场战争,也得益于苏氏兄弟的努力。
对于齐闵王来说,因为之前对外战役太过顺利,根本就没有把五国联军放在眼里。
但连年兴师动众,导致齐国将士已经对战争产生了厌倦,从而影响了齐国大军在济西之战中的士气。加上匆忙应战,更是不敢和五国联军一较高下。
在此背景下,齐闵王为迫使将士主动出战采取的一些手段,更加导致齐国将士离心,斗志消沉。而乐毅抓住机会顺势进攻,齐国大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
有道是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济西之战后,在其他国家分赃结束后撤退的同时,燕国内部却出现了不同声音。
燕国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而乐毅力排众议,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最终连克齐国70余座城池,震惊列国。
由此也能看出乐毅敏锐的军事战略眼光。被低估的乐毅,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一样,堪称一流。
和乐毅一样同为儒将的吴起说过:“国家之宝,在德不在险。”《孙子兵法》也曾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意思是真正的军事家不通过武力让敌人屈服,占领别人的城池,也不是靠破坏杀戮,更不是让敌人臣服的长久之计。而乐毅正是极具军事智慧的名,他深知齐国人心不稳。
虽说燕国已经设立了郡县,但一旦燕军遇到挫折,齐国的百姓就会反抗。
为此,乐毅没有采取杀戮,而是广施德政:减轻赋税和刑法,奖励耕织,兴办学校,拉拢地方民心,逐步瓦解他们的抗争意识。
至于即墨和莒两座城池,乐毅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先消化已占领的地方,与齐王抢夺人才。
这其实是一种攻心之战,正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兵战为下,心战为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乐毅手握重兵,且是他国投奔燕国的外来人,燕国官僚对他意见颇多。新继位的燕惠王对他也心存猜忌,从而导致灭齐大业最终功亏一篑。
当燕惠王派骑劫前来接管军队时,乐毅立刻逃往赵国,而不是返回燕国。
乐毅知道自己回到燕国只有死路一条,但赵国就不一样了。乐毅威望高、能力强,一旦帮助赵军作战,燕国就会陷入麻烦,甚至有灭国的危险。
留在赵国,燕惠王即便心存怨恨,也不敢为难乐毅的家人,反而厚待他们。
不出所料,乐毅到了赵国后,被册封为望诸君,享受万户之封。他的儿子乐间则继承了他在燕国的昌国君爵位,世袭罔替,也算是赢家。
此外,燕惠王曾书信送到赵国,承认自己的错误,劝说乐毅回去。
乐毅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难处,留下忠臣的美名,而非叛徒的形象,这也体现了他深谙进退之道的政治智慧。
对比白起和秦昭襄王,乐毅的为臣之道和政治情商堪称高明。
乐毅能逃到赵国避难,而白起却不能,原因很简单:白起得罪太多人,且杀戮过重。乐毅实行宽政,善待占领区民众,善于收买人心,由此可见他的政治智慧。
纵观乐毅一生,他出身名门,又是旷世奇才,人生传奇且坎坷,进退有道,令人可叹可敬。
【一口气看完晋国三军六卿】
他不仅是晋国称霸的助力,也是三家分晋的源头。他见证了180年的兴衰史,涉及11个家族的起落。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晋国的三军六卿。
讲到春秋,就不能不提晋国。正所谓“华夏故国3000载,风云春秋600年”。说到晋国,就离不开三军六卿制。这一制度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军政体制,同时也是三家分晋的源头。
西周对军队规模有严格规定,《左传》记载:“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三军由此成为军队的代称。晋国作为诸侯大国,拥有建立三军的资格。
诸侯大国统帅三军,每军共12500人。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即位后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第260章 大争之世
这六位卿分别由不同的家族担任,这就是所谓的三军六卿建制。
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六卿只有在死后、被驱逐或主动退休时才会空出位置,空缺则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进行递补,轮流执政。
这个建制并非一成不变。期间,晋国曾有过四军八卿、五军、十六军、十二卿等情况,但大部分时间仍以三军六卿为主。
晋国的六卿实际上来自11个家族,并非只有6个家族。晋国历代六卿共有72人,除3人外,其余69人均来自这些家族。
晋国采用世卿制,卿位世袭,因此这些家族基本垄断了晋国的政治资源。这11个家族分别是狐氏、赵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先氏。
这些家族中出现了众多杰出人物,如狐偃、赵盾、韩厥、栾书等,他们都是春秋时代的重要人物,人才也成为晋国崛起的关键。
然而,成也六卿,败也六卿。
这些家族之间争权夺利,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这套制度在晋国执行了总共180年,上演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悲剧,比如下宫之难,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赵氏孤儿》的真实原型。
到晋平公六年,晋国的六卿只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经过最后的角逐,最终形成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春秋时代就此结束,进入战国时代。
晋国的六卿不仅是晋国霸业的建造者,也是晋国霸业的历史见证者。
这些家族连续十几代同朝为官,轮流执掌晋国国政,他们见证了晋国的崛起、兴盛与衰落。
晋国在建立霸业的同时,也在维护着周王室的权威,抵御外敌,捍卫华夏文明。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不懂晋国史,也就难以读懂春秋史,原因皆在于此。
【一口气看懂变法先驱李悝#历史#小知识#法家】
他是战国变法第一人,他的变法远远早于商鞅,他还是法家学派的先驱,对战国法家学派影响深远。本期视频就让我们聊聊法家先驱——李悝。
说起变法,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商鞅变法。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确实是战国时期最为显著且成功的一次变法,但战国变法的第一人却不是商鞅,而是李悝。
李悝,杨姓,李氏,名悝,字明辉,战国时卫国人。战国初期魏国的政治家,法家学派的先驱。
李悝曾经率先提出了变法的概念,在魏国展开变法,使魏国富国强兵。
李悝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后来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基本都是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加以实践。然而,李悝之死却令人可叹可悲。
他因误判害死了无辜的人,最终选择写下遗书自杀,以身殉法。
第一,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李悝以“有劳而禄,有功为赏”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
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早在春秋时代,各国基本都是贵族政治,讲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因此,贵族再怎么犯法,还是贵族;奴隶再怎么有功劳,也只是奴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整个社会的结构固然稳定,但国家的发展动力却非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