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166节

  第七位就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出生于1693年,乾隆帝生母,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早年为雍亲王府的格格,1711年生下雍正第五个儿子弘历。

  雍正登基后被册封为熹妃,1730年晋封熹贵妃。生年37岁,5年后雍正驾崩。乾隆即位,熹贵妃母以子贵,被尊为皇太后。乾隆对生母非常孝顺。每次出巡都会带着母亲同行,1777年去世,享年86岁。

  第八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出生于1712年,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1727年由雍正做主,嫁给弘历为妻,1730年生下弘历的嫡长子,雍正亲自赐名为永琏。

  乾隆登基后即立富察氏为皇后,还将永琏立为皇太子。然而不幸的是,永琏不久就夭折。乾隆夫妻极为伤心,8年后富察皇后又生下嫡子永琮。

  但是这个孩子2岁时就因天花夭折,临丧良子,这对于富察皇后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三个月后,富察皇后在乾隆东巡途中病逝,年仅37岁。

  第九位,乾隆继皇后那拉氏。出生于1718年,雍正年间被指婚给四阿哥弘历为侧福晋,乾隆登基后封为娴妃。

  1745年晋封为娴贵妃,孝贤皇后死后,娴贵妃被选为下一任皇后,再次晋封为皇贵妃,1750年立为皇后。

  在此之前,那拉氏并未有过生育,在被立为皇后之后陆续生下二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夭折,仅剩十二子永璂。

  随着乾隆后宫的嫔妃增多,帝后感情也逐渐生疏。1765年乾隆在南巡途中与皇后彻底闹翻,那拉氏剪断头发与乾隆决裂,其中原因一直是众说纷纭。那拉氏回京之后即被软禁起来,次年去世,终年49岁。

  第十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即嘉庆帝生母,出生于1727年,满洲正白旗包衣,比乾隆小16岁。19岁封为魏贵人,生有四子二女,是清朝声誉最高的后妃之一。

  1759年晋封为令贵妃。继皇后那拉氏断发之后,乾隆将令贵妃晋为皇贵妃,打理六宫事务。1775年去世,终年49岁。

  第十一位,荣妃和卓氏。也就是传说中的香妃,维吾尔人,因大小和卓之乱被送入BJ。初封为和贵人,时年26岁,两年后晋封为荣嫔。1788年封为荣妃,1788年去世,享年54岁。

  第12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帝的第二任皇后,比嘉庆小16岁。乾隆年间被指婚给嘉亲王永琰为侧福晋,嘉庆登基后封贵妃。

  不久后,原皇后希塔拉氏病逝,经太上皇乾隆做主,1799年被立为皇后。1821年,嘉庆突然去世,仓皇之间找不到立储的密诏。

  孝和皇后在自己已经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仍宣布立希塔拉皇后所生的旻宁为皇帝,即道光帝。道光继位后,对其比自己年长6岁的后妈极为感激,孝顺有加。1750年孝和皇太后去世,享年74岁。当时道光也已年近,没有多久竟也病死了。

  第13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咸丰帝的生母,比道光小26岁。15岁时即封为全嫔,随后一路扶摇直上,17岁就成为贵妃。

  1833年,孝慎皇后病逝,全贵妃晋封为皇贵妃。次年被立为皇后,道光时期后妃升降频繁,就连盛宠一时的孝全皇后也不例外。1839年,道光下旨夺取了皇后的后宫管理权。半年后孝全皇后去世,年仅33岁。

  第14位,孝敬成皇后,偶尔吉特氏。这位皇后的情况和董鄂妃类似,既不是皇帝的正室,也不是皇帝的生母。孝敬成皇后出身于满洲正黄旗,但是祖上却是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

  14岁时选入宫中,封为敬贵人,因生有一子一女连升2级,封为敬妃。1833年生六阿哥奕訢,即晚清重臣恭亲王。次年晋封贵妃,但道光一世都没有被立为皇后。

  1850年道光驾崩,咸丰尊养母为皇贵太妃,以皇太后归阁奉养。咸丰对养母非常孝顺,但是一直没有给养母尊号。1855年皇贵太妃病重,咸丰正式下旨尊养母为皇太后。8天后病逝,终年四十四岁。

  第15位,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1835年出生,18岁入宫,为兰贵人。后晋封懿嫔,1856年生载淳,同治帝,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1861年咸丰帝去世,任命八大臣辅政,慈禧与慈安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推翻八大臣垂帘听政,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生涯。

  1875年同治帝因感染天花而死,慈禧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皇帝,继续垂帘听政。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幽禁于瀛台之中。

  1908年,慈禧病重,临终前立3岁的溥仪为新皇帝,派人毒死了光绪,并于次日去世,享年74岁。

  第16位,珍妃他他拉氏,光绪帝宠妃,出生于1876年,13岁与姐姐一同被选入宫中,封为嫔。1894年晋封珍妃。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天珍妃就因为忤逆太后的罪名被降级为贵人。虽然三四年后再次复位,但是已经被慈禧记恨于心。

  戊戌变法失败后,珍妃也被囚禁起来。1900年,慈禧带着光绪逃出BJ,临行前让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年仅24岁。

  第17位,隆裕皇后叶赫那拉氏,名静芬,出生于1868年,是慈禧之兄桂祥的女儿,也是光绪的表姐。1888年经由慈禧做主嫁给光绪为皇后,但是光绪很讨厌这个表姐皇后。就连慈禧也不怎么喜欢隆裕。

  1908年,光绪和慈禧死后,隆裕成为太后垂帘听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三年后清朝灭亡,按照清室优待条例,隆裕太后继续居住于紫禁城中,直到1913年去世。

第179章 清朝名人传

  【一口气看懂满清第一勇士,鳌拜的一生#清朝#历史#鳌拜】

  他是大清朝武力值首屈一指的猛将,是皇太极最信任的将军,他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一生战功显赫,但最终却落得个乱臣贼子的下场。

  他就是满清巴图鲁鳌拜。那么鳌拜为什么对同样都是小皇帝的顺治忠心耿耿,反而对康熙嚣张跋扈?康熙为何在最后又会含泪赦免其死罪?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看懂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的一生。

  鳌拜是满族镶黄旗瓜尔佳氏人,将门之后,他的伯父费英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身经百战,号称万人敌。鳌拜武功高强,精通骑射,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随军征战了。他跟随皇太极攻察哈尔蒙古,征讨朝鲜,屡立战功,深受皇太极的赏识。

  明朝天启年间名将毛文龙驻守皮岛,与关外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每当八旗军要进攻明朝时,毛文龙便会对后金的后方不断袭扰,使后金腹背受敌。皮岛就成了后金的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一直都想将背后的这个钉子拔除,可皮岛虽小,但由于八旗兵不善水战,始终无法将其攻克。

  公元1637年,皇太极再次组织对皮岛的进攻,双方在海上连续作战了一个多月,清军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仍然不能踏上皮岛一步。主帅阿济格决定兵分两路,正面一大队水师佯攻,另外一队只带少量精锐乘快船,利用夜色掩护偷渡登陆,以实现内外夹攻的目的。

  这个计划成功与否关键全在偷渡的这支队伍上。如果清军主力不能及时登岛,那这支小队将会被数10倍于自己的明军围攻。

  当时还是参领的鳌拜主动请缨,并在出征前立下军令状,不得胜,毋宁死。进攻开始之后,鳌拜冒着炮火登陆,又亲自率领敢死队与明军近身肉搏,终于坚持到主力登陆,一举击溃明军防线,终于将困扰了皇太极十几年的皮岛攻克。

  皇太极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的在天之灵,并对鳌拜大加赏赐并封他为三等男爵,特别赐予他巴图鲁称号,鳌拜一战成名,从此名扬天下。

  公元1641年,松锦会战,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冲锋陷阵,五战五捷,因功晋封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军中举足轻重的将领。

  大明朝也因此一战彻底事衰。入关后,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追击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38城,南下击败李自成。之后,鳌拜又随肃亲王豪格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这一战鳌拜任先锋,他身先士卒,一往无前,将大西军打得溃不成军,张献忠也在乱军中被射死,清军大破大西军,鳌拜居功至伟。

  皇太极在世时,鳌拜追随他征战四方,战功卓著,最终成为他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公元1643年,皇太极逝世,鳌拜不惜得罪多尔衮,也要坚定地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顺治皇帝继位后,多尔衮摄政,鳌拜风光不再,屡受多尔衮的打压。公元1650年,鳌拜险些被多尔衮以包庇罪处死。后来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被罢官降级。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认为鳌拜忠心耿耿,对他非常敬重,将他视为心腹重臣。此后鳌拜便一直随侍顺治左右,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孝庄太后病重期间,鳌拜留在宫中日夜伺候,不眠不休,由此获得了孝庄太后的青睐。

  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康熙皇帝继位,孝庄太后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鄂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鳌拜虽然在四位辅臣之中排在最末尾,但由于他资格老、功劳大,常常以气势夺人,擅权自重。

  其他三位辅臣除了苏克萨哈之外都不敢得罪他,这更加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当时康熙皇帝年幼,鳌拜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经常在康熙面前大呼小叫,康熙皇帝对此也无可奈何。公元1667年,首席辅臣索尼病重,他在临终前上书,请求当时已经14岁的康熙帝亲政。

  索尼病死之后,苏克萨哈也上书请求解除辅臣之职。如果苏克萨哈成功辞职,那鳌拜和鄂必隆也必须交出手中大权,可鳌拜却并不甘心放权。他认为苏克萨哈在针对自己,于是便开始为他罗织罪名,最终以“九虚一实”、“欺幼主不愿归政”等24项罪名将苏克萨哈定了死罪。

  康熙明知苏克萨哈无辜,但在鳌拜连日的胁迫之下,最终还是下令处死了苏克萨哈。鳌拜恣意擅权,最终超出了康熙的容忍程度。

  最终在公元1669年,康熙以侍卫训练满洲传统布库戏的形式将鳌拜抓获,之后命议政王大臣对其进行审讯,最终罗列出鳌拜30条罪状,按大清律应当革职处死。

  但当宣读鳌拜罪状时,鳌拜突然脱去上衣,露出了身上为大清朝征战多年留下的伤疤。康熙念及他为国家立下的汗马功劳,最终免除死刑,将其禁锢在狱中,不久鳌拜就在狱中凄惨离世。

  公元1713年,已经年老的康熙皇帝念及鳌拜往日的功勋,追封鳌拜为阿思哈尼哈番,以及重新确认苏克萨哈的世袭职位,等到苏克萨哈的孙子巴福嗣袭。

  【一口气看懂清朝第一汉臣,张廷玉的一生,配享太庙的他为何不得善终#清朝#历史#张廷玉】

  他是清朝唯一一个立享太庙的汉人官员,历经三朝,饱受赞誉,主持修成名史,然而晚年却陷入凄凉潦倒之中,被乾隆抄家问罪。

  那么张廷玉为何能够配享太庙,备受雍正喜爱的他又为何会被乾隆抄家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起走进张廷玉的一生。

  张廷玉,字后汝斋,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张廷玉是张英的第二个儿子,公元1672年在京北出生。

  29岁时便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因为张廷玉出身名门,自身又颇有才干,很快就崭露头角,入职南书房,得到了康熙的青睐。

  多次随康熙出巡,仕途一帆风顺。1721年升任吏部左侍郎,时年50岁。四年后,康熙在畅春园驾崩,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改元雍正。张廷玉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时期。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闹得轰轰烈烈。朝中大臣也不约而同的选边站队,而张廷玉却是其中的异类,他从不和这些阿哥们结交,一心为皇帝办事。

  新登基的雍正对张廷玉的品行和能力非常赞许,将他视为心腹,有什么事情都要让他去办,就连密旨也会告诉他。张廷玉生性谨慎,虽然身在中枢,位高权重,但是从不结党营私,也不向朝中大臣和自己家人透露任何公事。

  他奉行“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原则,对雍正的任何决策都少有异议。与其说他是雍正朝的名相,不如说他是雍正朝的秘书长。

  也正因如此,生性多疑又权力极盛的雍正对张廷玉一直是信赖有加,除了亲弟弟怡亲王允祥,雍正最信任的就是张廷玉了。

  1729年军机处设立,张廷玉位列怡亲王允祥之后,奉命拟定各种典章制度,还监管吏部各种事务。怡亲王去世后,张廷玉升任领班军机大臣,雍正盛赞他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除了生局外,雍正还不吝惜各种物质赏赐,甚至还把圆明园附近的澄怀园赏给张廷玉,张廷玉因此号称澄怀主人。除此之外,雍正还给了张廷玉一个重磅大礼——配享太庙。

  太庙是皇帝的宗庙,作为大臣能配享太庙,享受皇家香火,这在古代是堪称最高荣誉的事情。雍正一朝配享太庙的仅有20余人,而张廷玉却是其中唯一的汉人。由此可见雍正对张廷玉信任到何等地步。

  然而,也正因这个配享太庙的承诺,让张廷玉的晚年陷入凄凉潦倒之中。1735年,雍正驾崩,四阿哥弘历登基改元乾隆。

  作为三朝老臣,又是雍正临终前指定的顾命大臣,张廷玉在乾隆初期还是很受重用。在乾隆出京时负责总理京城事务。

  1739年,张廷玉又主持修成了《明史》,这不是中国历史上编写时间最长的史书,93年间数易其稿,最终在张廷玉的主持下修成。这让张廷玉除了以名臣身份在青史留名之外,又以《明史》作者的身份在明史留名。

  然而,他与昔日的同僚鄂尔泰的矛盾却是与日俱增。1748年,已经77岁的张廷玉向乾隆请求退休,然而却被乾隆拒绝。

  张廷玉年事已高,一心想要回家养老,乾隆多次挽留,张廷玉也坚持己见。四年后,乾隆终于松口让张廷玉退休,张廷玉高兴之余,又想找乾隆确认一下当年先帝承诺的配享太庙是不是还做数。

  乾隆对张廷玉执意退休本就是心怀不满,见张廷玉又来追问配享太庙的事情更是火上心头。乾隆虽然写了手诏声明雍正的遗命,但是又写了一首诗告诫张廷玉不要得意忘形。

  张廷玉拿到这一纸承诺之后没有亲自去谢恩,反而派自己儿子代替,乾隆更加恼火。让军机处传旨命张廷玉回奏,当时在军机处当值的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见皇帝发怒,连忙求情,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廷玉。

  张廷玉知道大祸临头,连忙进宫请罪。乾隆借机大做文章,下旨让朝臣给张廷玉议罪,鄂尔泰一党更是借机大肆攻击张廷玉。乾隆下旨让张廷玉退休削去爵位,但是死后仍可配享太庙。

  折腾这么一圈以后,张廷玉决定在第二年春天告老还乡。但是好巧不巧的是,张廷玉早不走晚不走,偏偏是在皇长子永璜丧礼刚过就要走,更是让乾隆怒不可遏。

  乾隆不仅下旨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还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但是事情还没结束,在张廷玉回乡后不久,张廷玉家的亲戚朱荃又被查出诸多不法事,张廷玉作为举荐人也跟着倒霉,被乾隆派去的人抄了家。

  虽然乾隆又把张廷玉的家产还了回去,但是张廷玉也彻底颜面扫地。5年后,张廷玉在家乡病逝,享年83岁。乾隆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一口气看懂宰相刘罗锅,他到底是好官还是贪官?#清朝#历史】

  他是百姓熟知的“刘罗锅”,让我们一起按照时间顺序走进刘墉的一生。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祖上三代都是名门望族。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更是被乾隆皇帝称之为真宰相。

  公元1751年,31岁的刘墉考中进士,名列二甲第二名,开始进入仕途。当时刘墉之父刘统勋已经是朝廷大员,官至刑部尚书。

  但是因为屡次出错被弹劾辞职,乾隆网开一面让他留任。然而在1755年,刘统勋还是惹恼了乾隆,连带着刘墉也被下狱问罪。

  原来归附清朝的阿睦尔撒纳造反攻打伊犁,清军退至巴里坤。刘统勋建议放弃巴里坤撤退到哈密,乾隆大为恼火,下旨把刘统勋押解进京认罪,刘墉也被牵连。

  但是没过几天乾隆就消了气,把刘统勋父子又放了出来,但刘墉还是被降职回到了起点。

  刘墉被乾隆派到地方担任学政,由于政绩斐然,被乾隆嘉奖,一路升迁。然而好景不长,1766年,47岁的刘墉再次革职问罪。

  这一次是因为刘墉手下有个县令贪污被发现,乾隆怀疑刘墉包庇,但是没有查出什么证据来,于是乾隆就将刘墉发往军台效力,也就是去边疆当了邮递员。

  第二年乾隆又把他叫了回来,让他在修书处效力。不久之后,刘墉又再次去地方为官,在江宁当知府。由于刘墉为官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百姓们将他比作包青天,民间也留下了很多关于刘墉的奇闻轶事。

  1773年刘统勋去世,刘墉丁忧三年。三年之后,刘墉继承了父亲衣钵,受内阁学士进入中枢机构,乾隆还让他充任《四库全书》的副总裁。

  ——“副总裁可还行。(捂脸)”

  ——“四库全书是好东西,可惜了,永乐大典不见了。”

第180章 贾诩和诸葛亮

  【一口气看懂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贾诩#三国#历史#贾诩】

  他本是一个谋士,却能搅动天下大乱,让长安变为废墟。他被誉为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曾害得曹操损失惨重,却仍然被曹操奉为座上宾,最终成为曹魏的开国功臣。他就是三国的贾诩。

  贾诩,字文和,甘肃武威人,公元147年出生。早年以孝廉入仕为郎官,贾诩性格狡猾,足智多谋,世人评价他有张良、陈平的智谋。

  有一次贾诩在回乡途中遭遇强盗,一行数十人皆被抓获。贾诩自称是太尉段颎的外孙,对方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立下盟约,送礼回去。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时年四十三岁的贾诩投入董卓麾下,在董卓的女婿牛辅帐中担任府军,曾与李傕、郭汜一起大破孙坚。

  三年后,司徒王允联合吕布杀掉董卓,清算董卓余党,坊间传闻王允想杀掉所有凉州人,董卓旧部人心惶惶,李傕、郭汜还想各自出走。在这个紧要关头,贾诩建议他们先回凉州招兵买马,杀回长安,为董卓报仇。贾诩此举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

  作为董卓的部下,出身凉州的贾诩早已上了王允的死亡名单,而且他也看出王允在杀死董卓后日益骄傲自负,不得人心,因此他才建议李傕、郭汜杀回长安。

  解决掉王允,然而这却让局势陷入进一步的混乱。李傕、郭汜带兵杀回长安后,长安城内士兵叛变,引其入城,王允死了,吕布逃了,而李傕、郭汜在长安城中烧杀抢掠,尸横遍野。贾诩知道这二人难成气候,不足与谋,刻意与他们保持距离,拒绝了高官厚禄,很快离去。

  郭汜两人就爆发了内讧,真刀实枪地在长安城里打了起来,李傕还把贾诩找来当帮手。不久,在郭李二人交战之中,长安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刘协在张济、杨奉、董承等人的护送下离开长安前往洛阳。贾诩听说桐乡段煨在华阴驻军,于是前去投奔段煨。虽然表面对他十分客气,但由于贾诩没几天就被段煨部下所敬服,因而段煨心中对贾诩十分猜忌。

  贾诩为了自保离开了段煨,投奔了张济的侄子,号称北地枪王的张绣。此时张济已战死,张绣接受了叔叔的部队,奉养了婶母,屯兵于宛城。

  在贾诩的建议之下,张绣与荆州刘表联合对抗曹操。不久,曹操出征宛城,张绣投降。曹操纳张济之妻,也就是张绣的婶母。

  这让张绣非常不满,用贾诩之计再次叛乱,打得曹操措手不及,兵败逃走。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还有典韦都死于乱兵之中。

  这一战是曹操离死亡最近的一战。然而在两年之后,贾诩竟又劝张绣归降曹操了。那么曹操会不会报复贾诩呢?

  公元199年,袁绍派人招降张绣,张绣正想答应。贾诩看出袁绍不能容人,并非明主,于是建议张绣归顺曹操。其原因在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

  虽然实力不如袁绍,但是志向远大,能不计前嫌,张绣投奔曹操必然能得到曹操重用。曹操见张绣归降,果然不计前嫌,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之女。

  曹操亲自接见贾诩,高兴地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在之后的官渡之战中,贾诩果然帮助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在赤壁之战前,贾诩就建议曹操不要急于打江东,而且应该先经营好荆州,以后不用劳师动众,就可以让江东屈服。曹操不听,果然在赤壁之战中铩羽而归。

首节 上一节 166/1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