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无意成仙 第31节

  “呵……”

  来而不往非礼也。

  宋游左看右看,只看到石桌上那张画,想了想便对三花娘娘说:

  “三花娘娘,借一撮毛。”

  “做什么用?”

  “还礼用。”

  “还什么礼?”

  “用来还三花娘娘的毛毡。”

  “要借多少?”

  “一小撮。”

  宋游手已伸到了三花猫的身上。

  三花猫依然蹲坐石桌之上,保持着一只爪子摁着画不动的姿势,却是低头直直盯着他的手看,像是任由他扯、又怕他扯多了似的。

  “……”

  一搓也就十几根。

  宋游捏着在空中晃晃,随手一扔。

  “呼……”

  极轻极轻的声音。

  那一小撮毛便在空中炸开一小团焰火,留下一篷灰烟,尽皆钻入了那画里。

  画中的猫好像也多了几分玄妙。

  湿墨已干,神韵渐显。

  宋游将之拿起来,细细看了又看,不谈画技,这猫倒是活灵活现。可他也没有自得之意,心知肚明,只不过是从孔大师那里得来的造化。

第28章 青成山寻故人

  去青成山有一百大几十里路。

  逸州城边交通发达,大路也多,去往青成山也是有官道的。

  换作前世,这点距离,怕是不消一个时辰就能到,而在这个年头,脚力再好也难以一天之内走到。有官道实属方便了行人,不然还将耗费更多时间来寻找山路及与山路作缠斗。

  要早到,就要早走。

  宋游已开始装行囊了。

  这时又有敲门声起。

  “笃笃笃……”

  宋游又去开了门,外头站的是罗捕头。

  “见过先生。”

  宋游有些意外,低头看去。

  “班头这是……”

  “老家的柿子熟了,昨日家里托人带了点来,卖相不好,可甜得很。不过带得多了些,家里人也吃不完,便带过来给先生也尝尝。”罗捕头手里提着一竹编的篮子,里面装的是灯笼似的柿子,“也不算多,就能尝个味道,先生不要嫌少。”

  这捕头也是个会说话的。

  宋游如何好意思拒绝。

  于是接过竹篮,将小灯笼一一捡出来,摆在石桌上。

  任由三花娘娘凑近嗅了又嗅,宋游将空竹篮递还给罗捕头,思索着说:“多谢罗捕头,不过宋某还有一事想请捕头帮忙。”

  “先生但说无妨!”

  “昨日有幸与俞知州在瓦舍结缘,知州既赠墨条,又送毛毡,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思来想去,宋某想赠知州一画,作为回礼。不过宋某赶着去青成山拜访师门故人,却是不便前往。记得班头每日上班都要路过知州府邸,便想请班头行个方便,顺路带去。”

  “俞知州!”

  罗捕头当即一惊。

  那可是一州长官,封疆大吏。

  逸州在大晏也是大州,不仅管辖范围相当于寻常两三个州,经济上也很富裕,文化上更是盛极,逸州知州比其它知州也要更重几分。

  但俞知州还不止如此。

  俞知州名气很大,文名官声都不小,此次来到逸州任知州一职,其实是被贬的。相比起这等大人物,自己不过一小小捕头,还是家传的,哪怕只混个面熟恐怕也是有不少好处的。

  这哪是让自己帮忙带礼?

  分明是先生赠自己的福分。

  “在下一定带到!”

  罗捕头连忙伸手接过这一纸卷。

  什么上班顺路?这就特地去!

  “多谢班头。”

  “多谢先生才是。”

  罗捕头小心拿着纸卷,出门而去。

  宋游则站在房门口,看着罗捕头离去的背影,不由陷入沉思,一动不动。

  似乎牵扯越来越多了。

  宋游本不想与人有过多的牵扯,原因倒也难说。可不料在城中居住两三月,虽深居简出,与人的牵扯却是越来越深,仿佛难以避免。

  就如今日请罗捕头帮忙——

  宋游本不想这样做,又不想不这样做,这其中实在矛盾。而这矛盾是值得细品的,值得思索的。

  左思右想,也只一个答案。

  或许那样的想法本就不对。

  这下山行走就是要和人有牵扯的,或者说,它的其中一部分意义就来自于此。

  “道士你死了吗?”

  “还没有。”

  “哦。”

  三花娘娘望他许久了,松了口气。

  “何出此言?”

  “三花娘娘看你不动了。”

  “我只是在思考。”

  “思考。”

  “我们也走吧。”

  “也走吧。”

  “……”

  宋游心里还有些杂念,但也带上行囊和信,带上三花娘娘,往城外走去。

  边走边想,越想越通。

  通达之后,便是浑身清爽。

  这才发现,不知有谁种了桂花,半城飘香。

  这路也不长了。

  要说这青成山啊,真是逸州乃至整个大晏西南的道教名山。不过青成山很大,又极有名,不少隐士都来山上修了宫观或茅舍,虽说这些隐士的道行或修为也是有高有低,绝大多数都是既没有修为也没有道行、只单纯爱慕此道的清修之人,但这山上的宫观确实很多。

  从山脚到山腰,据说大大小小宫观几十座。

  不过宋游要去拜访的,并不是最大、最出名、最古老的那几座,而是后山腰上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福清宫。

  一听名字就知道,多半是正经道观。

  福啊清啊都是道教取名常用字眼,像是伏龙观这种听起来没有道韵的名字,反倒是非主流。这种宫观,若非过于古老,早在这些起名的习惯约定俗成之前就已经取好了名字,就是不正经的。

  伏龙观两个都占了。

  既古老,又不正经。

  福清宫是在宋游师祖那一代与伏龙观结缘的。当时师祖与现在的宋游一样,游历天下,刚出山门不远,就认识了福清宫后来的宫主。等到师祖游历回来接手伏龙观之后,福清宫的宫主几乎每年都会来伏龙观拜访,往往还会带着弟子门生来交流修行心得,请教法术奥秘。

  宫主死了,便是他的弟子来。

  这缘分一直保存到了宋游的师父这一代,又到了宋游这一代。至少目前为止,他还记得福清宫,福清宫也年年都来,缘分也就还没消。

  因此才得以让他们帮忙带信。

  这年头山高水长,虽有邮传系统,却不对平民开放,音信难递,有时候一封书信当真能抵万金。

  不过宋游却从未来过福清宫。

  得慢慢走去,慢慢找人问路。

  还好宋游很有耐心,更好的是有三花娘娘相伴,于是路途上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清晰,在脑中记忆深刻而有意义。

  走到半路,更好的事接连发生。

  先是有老者赶着牛车,见他一道人独行,顺路带了他一程。

  牛车早晨拉菜进城,已经累了,主人怜爱,回程空车也是慢慢的走,大概和宋游自己走的速度差不多,好在省些力气。

  道别老人不久,又遇一商队,跑得比牛车快了很多,也是见他穿着道袍,停下询问之后,又带了他一程。

  居然晚上就到了青成山下。

  不过此时早已经上不了山了,宋游只好在山下寻了一宫观,拿出度牒表明身份,恭恭敬敬,道明来意。观主留他在客房住了一晚,晚上还解下腊肉与他做了顿好饭招待,就是饭间的吹牛、饮酒环节让他应付得艰难。

  ……

  逸都城,知州府邸。

  俞知州背着双手,站在一副刚装裱好、挂起来的画前。

  画的内容很简单——

  几笔勾勒的树干树枝,不见头尾,随手洒下的几点朱砂以作红梅,树上则是水墨勾勒晕成的一只猫,很是写意,也没再有别的东西。

  俞知州是风雅之人,对丹青一道也颇有造诣,以他看来,这画不仅简单,技艺也平平无奇,可就是不知怎的,总觉得有种莫名的韵味。那简单勾勒晕成的猫竟是如此生动,活灵活现。

  越看越生动。

  看得久了,有时一恍惚,竟好像觉得这猫在动一样,或是扭头眨眼,或是抬头赏花,定睛细细一看,又与先前无异。

首节 上一节 31/7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