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柱点点头:“是的,不瞒你说,情况是这么回事。”
然后王德柱就把因为老战友家庭困难,催生出高振东两口子写了这本书的整个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来人听完,对高振东、娄晓娥、王德柱几人肃然起敬:“唉呀,王德柱同志,你们做的这个事情,太值得钦佩了。”
“不敢当,我们就是想着,能不能为老战友做点事情。老排长两口子辛辛苦苦的编出这本书,我是个大老粗,这方面帮不上忙,也就只能出出力气,把它复制出来,再发给老战友们。”
看着这本能让很多人掌握各门手艺的手册,来人灵光一闪,领导不是说了嘛,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王所长,我觉得,你应该把高振东同志这份手册,拿去出版,让更多人看到。”
这本手册要是真能出版,那其实已经不是谁帮高振东、王德柱的忙的问题了,而是他们帮了一大批人的忙。
王德柱摇摇头:“我也想过,可是出版的事情太麻烦了,我弄不来。只好自己组织一点人,复制一些,能完成老排长的想法,送到我们的老战友手里就好了。其他的,以后再说。”
来人沉吟道:“可是这样,的确是太浪费了,这种书,越早让人看到,就越能解决更多人的困难。这个困难,不只是生活困难,还有技术困难、生产困难。”
“王德柱同志,要不这样,你给我一部分高振东同志的手稿,我带回去找人看看,合适的话,我们直接帮忙联系出版的事情。你这里的工作暂时停下来,免得浪费时间。”
王德柱一想,这的确也是个办法,老排长这本手册,不出版成书的确是太可惜了。
也许老排长能力强,出的书多,不在意这个事情。可是在王德柱自己看来,这东西只要能出版,满满的都是功德啊,老排长自己可以浪费,可有了机会,那自己就要替他盯住。
王德柱连连称好:“好,好,我这就取一部分给你。”
王德柱把目录和第一部分,也就是农业相关的分出来,交给了来人。
来人很小心的收好,告别了王德柱,临别的时候还叮嘱:“王德柱同志,关于我来的事情,还请不要扩散。”
王德柱点点头:“我明白。”
看来老排长做的工作,非常重要啊,周围都有他们的存在了。
高振东浑然不知这一切的发生,他正在和单晶炉项目组的人扑在单晶炉的设计上。
说是设计,其实某种程度上是高振东出原理设计,其他人学习、理解、消化,然后按照原始设计制造相关设备并进行试验,然后进行改进。
整个过程有一点像ESR,高振东在中后期可以偷点懒,去干别的。
整个单晶炉被高振东分成炉体、加热器、坩埚升降机构、籽晶升降机构、热场控制系统、气氛气压控制几个部分。
其中炉体是金属结构,直接按图加工即可。
坩埚、籽晶升降机构是执行机构,也是按图施工,只是现在的一些设备,与原设计中是不同的,甚至是没有的,高振东进行了替换。
调试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也就是这个,替代设备是否满足原有要求,或者不满足原有要求,但是能起到相同的功用。
不过这方面的调试,俞允成他们是非常在行的,可以说,比高振东还在行。
这两个执行机构的自动控制系统,是由高振东来亲自设计,同样交给俞允成他们来调试。
热场控制系统,实际上和坩埚、籽晶升降系统是有联动的,这一部分也是由高振东亲自做设计。
至于加热器,属于热场的一部分,这东西实际上主要材料是一坨各形各样的高纯石墨。这个东西,就需要麻烦到老朋友了,东北碳研院那边,高振东已经联系了他们,由他们来生产石墨构件。
气氛气压控制一是控制保护气氛在炉体内的流动和分布,二是控制炉体内的气压,以利于硅单晶的生长和结构,这个倒是按图施工就可以。
这一块俞允成团队的人是有经验的,拉4个9的硅单晶的时候,一开始设想的氢气氛保护过于炸裂,最后是换成的真空系统。
因此不论是气氛还是气压,他们都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只需要拿到原始设计,其他的不需要高振东去考虑。
就这么一项一项的工作分解下来,大家甩开膀子一努力,单晶炉实验室里的设备日益增多起来。
1万完成。
第160章 针对的就是BMP1(3k)
就在单晶炉的研究稳步进行的时候,高振东却接到了防工委的通知,到防工委开会来了。
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关于高振东曾经向防工委领导提出的,步兵战车的论证。
在那次提出这个概念之后,防工委的领导要高振东写了一份关于步兵战车的设想,然后拿着这份设想,进行了初步的调研和沟通之后,由防工委形成了关于步兵战车的论证前期材料。
这一次,就是对步兵战车的初步论证,看看是不是要搞下去。
防工委的人在会议上汇报了关于步兵战车的全套想法之后,与会人员对于这个东西很感兴趣,尤其是使用方的人。
原因不用说都知道,更大更强更粗的管子,更厚的装甲,永远都是他们的追求。
不过讨论还是要讨论的,这个事情,不是使用方一方就能决定的。
“这个东西好是好,可是价格比装甲运输车贵,为什么不再加点钱,直接全坦克作战?”
防工委的领导笑道:“这个问题,请高振东同志回答一下?”
高振东也不扭捏:“好的。全坦克作战,在缺乏反步兵火力保护的情况下,非常容易遭受损失,尤其是在步兵便携反坦克火力大幅增强的今天。”
“步兵反坦克火力?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对于坦克的威胁,现在还比较有限吧?”
“你说得没错,无后坐力炮这类武器,对于固定工事的威胁更大,但是火箭筒有点不一样。”
高振东边说,一边想起了日后满世界都是,甚至多到各种地方武装游击队能人手一只的游击三大神器之一:RPG。
RPG其实是个代称,泛指所有便携的步兵火箭筒,不过这个代称的世界闻名,是来自老毛子的RPG-7以点带面,还是来自火箭助推榴弹的英文简称——Rocket Rropelled Grenade,倒是不大好说了。
不过火箭筒的诞生,比RPG-7这个具体型号的诞生要更早,这个倒是很明确的。
“火箭筒相比无后坐力炮,更加灵活、简单、使用门槛低,成本低廉,虽然有着口径受限威力不大、精确度不高的问题,可是便宜就是硬道理,再加上在火箭筒上,往往采用超口径弹药,这就使得火箭筒对坦克的威胁实际上很大。”
超口径弹药,就是弹药口径超过发射器口径,就好像RPG-7的名称是40mm火箭发射器,可是那个菱形的火箭弹看着怎么都不像40mm一样。
因为40mm的,是后面的那个发射管,那个火箭弹可远远不止这个数。
常见的超口径弹药除了火箭弹之外,还有迫击炮和枪榴弹。
曾经有一段时间,迫击炮有过一段牺牲射程增加威力,炮弹长度超出迫击炮炮管,炮弹头上顶了个大炸逼的奇葩形式,不过后来基本销声匿迹了。
高振东继续补充道:“而且虽然这些步兵反坦克火力的威力受限于其体积和重量,对坦克的正面威胁不大,但是坦克的侧方和后方,还是在其威胁范围内的。”
别的不说,花旗国后来吹上天的M1A1和A2型号,一样有被一发RPG打到侧甲就飞头的。
“如果没有灵活的反步兵火力的掩护,相对笨重、战场上主要把精力集中于敌方装甲力量的本方坦克,即使有厚重的装甲和火力,其生存力都是堪忧的。”
这一席话,别的人怎么想先不说,可是使用方的代表却是连连点头,高主任不愧是战场上下来的,虽然久疏战阵,但是对于战场形势的把握,还是非常敏锐。
“高主任说得有道理,步坦协同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相互掩护,只有坦克或者只有步兵,实际作战效能都很差。”
高振东点头,然后说了一个大家都没太想到的,真正的威胁。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反坦克导弹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这个倒不是大家想不到,而是这个时候,国内还没有这个东西。第一代反坦克导弹J-201是在两年后才上马研制的,然后由于性能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形成战斗力。
这个时候,所有人根本就想不起这东西来,就算有人知道这个东西,也会觉得不可靠、价格贵,就和所有的新武器在刚诞生的时候会受到的质疑一样,当然,老毛子不这么想。
比如非常喜爱玉米的某任老毛子领导,就整出过导弹坦克这种烂活儿,最后鸟用没有。
“反坦克导弹?这么贵的东西就用来打坦克?”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导弹这东西可贵了。
高振东摇摇头:“随着技术的发展,反坦克导弹也可以很便宜,就好像DJS-59能用十分之一不到的价格实现和上一代计算机相同的性能一样。”
高振东这个例子非常鲜活,他自己就是研究人员,而在场的人,基本上都是DJS-59的第一批用户,也是对DJS-59的能力理解最为深刻的一批人。
一听这话,纷纷议论起来。
“高主任说得有道理,技术是在发展的。”
“如果反坦克导弹真的大规模列装,的确对于坦克威胁非常大。”
“如果大兵团装甲突击作战,坦克肯定是需要伴随反步兵火力的,但是装甲运输车不行吗?”
“对啊,装甲运输车本身是可以作为坦克的反步兵支援的。”
对于这个问题,使用方代表有自己的看法。
“同志们,装甲运输车那个小身板,就不要去为难它了,即使在高振东同志的努力下,防御能力得到了提升,可是12.7mm的防御能力,在一线战场上有太多能对它造成威胁的火力了。”
“那就增加装甲嘛。”
“装甲运兵车自身火力也不够,承担不了伴随式攻坚火力和有效压制敌方步兵反坦克火力的任务。”
“那就增加火力嘛。”
听到这里,使用方代表没有说话,哈哈一笑。
说这个话的同志自己转念一想,自己都笑了。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后一看,这特么不就是现在正在论证的步兵战车嘛。
又经过一阵讨论,大家基本一致认为,步兵战车这个东西,能搞,无非就是搞成什么样的问题。
对于这个,高振东倒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并不是照抄老毛子后来的BMP-1,说实话,老毛子那个BMP-1作为第一代步兵战车,更多是改变了装甲力量的配置和作战样式,具体到装备本身,缺陷其实挺多的。
比如那个短小无力的73mm低压滑膛炮,由于弹道性能和射速,实际反装甲能力有限,支援步兵又射程短小,弹道性能差。
高振东举手发言:“同志们,我倒是有一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见他要发言,大家都停下交流,先听他的想法。
现在在装甲兵装备方面,高主任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影响力的。
“机动性就不多说了,以能伴随坦克作战为准。”
“防御力方面,我的想法是正面要能防御25mm机炮穿甲弹,侧面可以防御我军现有12.7mm机枪穿甲弹。”
大家一听,这个倒是简单,在装甲输送车的基础上,防御能力整体升一级。
“这个建议不错,可以保证正面对于步兵轻武器的完全防护,对上敌人的装甲输送车也完全可以无视其火力。”
“侧面能防住12.7mm,基本上就能完全胜任对敌步兵的压制了。”
“这样是不是重量增加太大?”
“会有增加不过不会太夸张,592装甲钢就是这位高主任搞出来的,他应该心里有数。”
“原来是他?”
见大家没有什么异议,高振东继续说自己的想法。
“火力方面,主武器我的建议是用海军用的北边2М-3型25毫米炮改进一个型号出来,这样技术难度小,研究时间短,威力有保证。”
高振东的这几个建议,实际上针对的,更多是北边,毕竟几年后的情况他是清楚的。
这个火力和防御力配置,抛开BMP-1上的反坦克导弹,BMP-1上那门73mm低压滑膛炮对于高振东设想中的这款步兵战车威胁很小。
毕竟一个理论射速都只有8发/分钟,用火箭增程弹射程只有1300米的弱鸡,口径大也并没有什么用。更别说配用标准弹时那可怜的800米射程了。
而高振东设想的这个炮,其原型的射程高达2800米,配用穿甲弹时穿甲威力也能保证在侧方和后方对坦克形成威胁,更别说400发/分钟的单管射速了。
这门炮的原型,在“八.六”海战中也是立了大功的,射速高火力猛,打得敌人抬不起头。
对炮不?泼你一脸。
有人对于这个炮的选择提出了疑问:“高主任,为什么不用我们战斗机上的23mm航炮?海军的这个炮是弹夹供弹的吧?改起来是不是工作量比较大。”
高振东摇摇头:“23mm航炮受限于飞机,其炮弹初速比海军这门炮要低200米/秒左右,一门炮的火力性能,某种程度上是由弹决定的。而且海军这门炮也可以用可散弹链供弹,射速初速都高,底子要好一些。”
“那空军的37mm航炮呢?”
“那门炮为了照顾飞机,也是短药筒的,说是37mm,其实在反装甲方面能力并不比海军这门25好,射速还低。”
第一更,第二更在中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