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87节

  常总工调过来,升了半级,心情好得不得了,拉着高振东聊得很开心,作为运算所的老人,他很清楚,别的都好说,包括厂长在内。但和高振东,那得把关系搞好了,别看人家才升上来,可是人家前途广啊,而且自己也是才升上来,瞎装什么大瓣蒜呐。

  而且从工作安排上,他们两本来就有很多交集,但是却没什么竞争,而且对自己的帮助那是很大的。

  因为业务关系,三轧厂三分厂的严厂长他是认识的,听说很快也要动一动了,和面前这位搭档的时间,也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

  和这位高总工把关系搞好,方法也很简单,工作干好就行,别的人家都不在意。这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要求。

  坐在主席台上,听着十二机部的领导和总工慷慨激昂的发言,高振东也连忙想了几句发言腹稿,行政性发言的临场发挥不是他的强项,腹稿还是要打一下的,不像技术性的,他能脱稿说上八个小时,大不了打开书抄嘛。

  下面听讲话的,除了1201厂前身原本就有的职工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调过来充实这边力量的。

  总体气氛积极向上,十二机部为了1201厂,也是花了大功夫的,平时经常被点名的诸如“更有甚者”、“极个别同志”之类,都是能清退的清退,不能清退的调走,务必保证1201厂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至于从外面调来的同志,那也是思想技术都达标的好手,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干上一番事业,部里花这么大力气弄这厂子,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意义何在。

  各位部领导、厂领导发言的时候,欢呼声、掌声不时响起,厂内职工,那真是精神焕发,只等开工。

  总结下来就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就在眼前”。

  高振东也讲了几句,不过没说太多,君子和而不同,和的是该发言就发言,不同的是言语比较精炼,没有说很长。

  “振东啊,这个厂子,有一半可就要靠你了。”趁着别人发言的时间,十二机部领导转头对高振东道。

  “领导,我会尽力的,信息技术的前景非常广泛,在未来极为重要,这条路,我是希望能长久的走下去,大力的发展,作为我个人,也会尽量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高振东当仁不让,这个事情,他敢打包票,全世界都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嗯,听说你家里有喜了?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嘛。”领导笑道。

  咦,领导你这不厚道了,献了青春献子孙是吧?我孩子他想干哪行就干哪行,我不干涉,就算踢……算了,这个特么的真不行。

  未来几十年,在信息技术行业大名鼎鼎,成果无数,举足轻重的3C(Cxxxx-Computer-Company)公司,从这一天正式踏上了信息技术的舞台。

  散会之后,十二机部领导和总工还有事,先行离开,他们能来半天,就已经是对1201最大的重视。

  1201厂厂办的同志,带着各位厂领导熟悉自己的办公室,包括高振东在内,虽然他注定了不会常来,但是办公室还是不能少的,作为十二机部本身,恨不得高振东一直蹲在这边就不动了。

  十七机部:想啥呢想啥呢?

  高振东刚坐下,还没几分钟呢,常总工就过来了。

  “高总,忙呢?”

  高振东一看,哟,十二机部给自己选定的“嘴替”,这可得把交道打好了。

  “没有没有,现在也没什么工作,再说我也不负责具体工作,现在正好没什么事情。这不,正熟悉下办公室。”高振东说得很直接,我就是不负责具体工作的。

  “那正好,我也暂时没什么事情,正好可以给你汇报一下工作。”常工的姿态,摆得那是真低。

  “瞧你说得,再这样说我可不敢和你说话了啊。”两人是平级的,还是同一个位置,要搁其他厂子里,就这两人都可能把整个厂子斗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也就是高振东情况特殊,十二机部知道他志不在此,或者说志不仅仅在此,起不了冲突,反而是一种互补,才有这么心大的奇葩安排。

  这么拉扯几句,两人还是谈起了工作,这个事情才是最主要的。

  常工的意思,其实和三分厂的严厂长差不多,你抓大的,我抓细的,你不用分心,有事我都会商量着来,大事你不拍板我不动手。

  常总很清楚,十二机部把自己调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其中自己和高振东原本就认识,容易磨合,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高振东倒是无所谓,在这边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自己就是挂个职务,同时提供核心技术和产品,把握好厂子在技术上的战略方向就行了,战术上的东西,他是有多远躲多远。

  ——

  星期一,西北某空军靶场,一枚样子有些怪异的“炸弹”在空中滑翔飞行着,飞行速度并不快,以至于想跟踪它的踪迹,完成试验观察和影像取证,都不能用喷气战斗机,而是用一架螺旋桨教练机在它旁边远处跟着。

  “快到目标区了,盯紧了。”前座的飞行员提醒后座的观测员。

  “跟着的,放心吧。”后座的观测员拿着影像取证设备,紧紧的瞄着空中飞行的“炸弹”。

  此时炸弹的飞行高度,已经比较低了。

  突然,正在飞行的“炸弹”上面,冒起了一点烟雾,然后弹身上飞起几片碎片,向后飞去,随即,一枚枚黑乎乎的东西向四散分开,向下掉去。

  “布撒的状态和时机完全正常,射程50公里,这一枚达标了。”观测手笑道。

  “向靶场指挥中心报告吧!”飞行员也在笑。

  消息传回地面指挥中心,守在指挥中心的春雷厂的同志非常兴奋,在试验记录上重重的又记下了一笔。

  “太好了,这是第几枚了?”

  “第九枚了,全部正常,就差一枚,今天应该来得及搞完。”

  “搞完了,赶紧通知一下防工委和高总工那边,没想到这东西看起来简单,但是也没少花功夫。”一位同志感慨道。

  对于60年代的我们来说,任何一点进步都是艰难的。

  “要不是高总工协调过来捷联惯导的技术,还真不知道要怎么才能打得准。这东西在空中飞着就没法定位。”

  “还好这东西也不需要太准,价格也还能接受。”

  对于布撒器,高振东的想法是能到一个面目标的上空就行,比如机场、敌方阵地、部队集结展开区域、行进区域等等,不需要很高精度的惯导,杀伤概率的保证,是靠它里面装的子弹药来解决的,自然是怎么便宜怎么来,精度差点就差点。反正这东西个头也不小,相对小型战术导弹来说,捷联惯导的布置反而更方便一些。

  反正水平轰炸的精度,特么还不如这个呢。

  好在春雷厂有仿制SS.11反坦克导弹的经验,对于导弹的飞行控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且这种布撒器是平稳滑翔,没有什么大机动,也没有翻滚这些花活儿,把布撒器四平八稳的开过去就行。

  如果说SS.11的控制是C1驾照的话,那这东西充其量只能算是C2。

  当天晚上,一封来自春雷厂的邮件出现在高振东的邮箱里。

  “胖头鱼已经基本成功,技战术指标与规划相符,梭子蟹尚在研制。”

  布撒器肥肥胖胖的,被春雷厂的同志给起了个胖头鱼的外号,梭子蟹,则是取的“梭”字儿,加装了激光制导组件的低阻炸弹,看起来有点像个梭子。

  明白人能看明白这封信,若是其他人看见,也就只能知道有东西成功,有装备在研,至于具体是什么,是看不出来的。

  细节就没有了,不过对于高振东来说,知道这些就行。技战术指标可是他和春雷厂、空装局的同志,花了半天时间定下来的,费了不少功夫呢,他记得清楚得很,不需要春雷厂的同志在邮件里再复述一遍。

  第二天早上,高振东一来到京城工大,就兴冲冲的往罗教授那边冲去。

  “罗教授,好消息好消息。”

  看见高振东这么兴奋,罗教授也来了兴趣:“我说怎么一大早喜鹊就叫呢,原来高教授这里有好事儿啊。”

  才一月,就有喜鹊叫了?高振东不太懂,不过他不在乎这个,而是写下了春雷厂的名字:“你去找这个单位,和他们商量商量,用你的末敏弹和他们的最新装备……呃……就是叫胖头鱼那种,结合起来试验一下。”

  “胖头鱼?海军的?”罗教授有些不解,这玩意和我们也没关系啊。

第750章 会战总结,人员变动

  “不是不是,空中的,能一次扔出去几十枚末敏弹的那种。”

  罗教授也被这个外号给骗了,这让高振东很是得意。但是罗教授本人,却对他放出来的消息更感兴趣。

  能一次扔几十枚?这是票大生意,一定得做。

  现在的罗教授,恨不得海陆空三军所有武器上都装上末敏弹。

  “子母弹?好,我马上就联系,你记得给防工委那边打个招呼啊。”

  告别罗教授,一边往自己上课的教室走,高振东一边心中得意,迫击炮5公里、布撒器60公里,哪怕身管火炮上还用不上,但只要25到40公里的130火能成,基本上末敏弹的使用,也就形成层次,射程衔接到位,打击手段也初步多样化,具备铺开使用的条件了。

  跑?这次看你们往哪儿跑!——

  十七机部领导办公室,他正在打电话,一听对面就是老熟人。

  “人我是借给你了,小动作少一点啊。”

  对面的声音隐隐约约从电话里传出来:“哪儿有小动作,都是正大光明,工作需要嘛。”

  “你个老家伙,少废话,今天打电话是干嘛来了?……你说这个事情?嗯……我也觉得……对对对,这种联合项目,哪边搞表彰都有点不是个事儿。……什么?我们没出力?放屁!我们出人了!……嗯,这还差不多。”

  好像是骂爽了,他把话筒换了只手:“……不过刚才你说的那个事情,我也觉得有必要。……对,对……要不这样,我们联合起来向上面提一提这个事情……嗯,他的单项,实在是没法表彰了……嗯,今年在我这儿跟搞批发似的……我觉得没问题,你看他是在乎这种事情的人么?……嗯,嗯,就这么定了,就算今年不行,明年也应该考虑了。”

  打完电话,十七机部领导放下听筒,苦笑着摇摇头:“嘿,以前觉得功高难酬,只是一种形容,没想到现在是真的碰到这种问题了,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事情,果然不假。”

  自言自语中,他又翻开了桌上的文件:“还得继续看啊,除了他,其他人总不能就这么晾着,还是得处理好了。”

  1962年1月22日,十七机部的6011会战总结大会,终于召开。

  总的来说,成就斐然,6011会战,课题完成率高达86%,其中三轧厂、京钢厂的课题完成率100%。

  虽然大部分同志早有耳闻,这两个厂子在6011会战里的成绩猛得不得了,可是听见这个结果,还是全都惊掉了下巴。

  要是像其他厂子一样,只接了一个两个的,那100%完成率不算什么太惊人的事情。

  可是他们两个厂子,或者严格来说,是这两个厂子的分厂,联合起来一共接了将近20种材料的研究任务,加上两个厂子总厂还又接了几个,加起来刚好超过20种。

  “100%?特么的,我就算是对着工艺文件,投产20种新产品,一年也投产不完啊!”

  “可不是咋滴,听说他们那速度,就跟平常生产差不多,比投产试制的速度都快!”

  “听说京钢厂不但把AOD分厂投进去,还把一些其他车间的人员和产能都放进去了。”

  “三轧厂不也是,他们那总工都不干别的了,天天就蹲在三分厂干这个事情,反倒是他那个神仙徒弟高振东,一天这里跑跑那里蹲蹲的,在厂里时间还没他多。”

  “嗨,人高总工还需要蹲厂里?就一个高炉操作线就够你们消化半拉月的。听说啊,每一种都是他直接下文件,下了文件几个厂就直接按照投产的路子来搞,快得很。”

  “看看人家这脑子,到底怎么长的……”

  “这回应该又要升了吧?”

  “已经升了啊,现在不论是行政还是技术,级别和他师父都差不多了。可惜就是他的成果太集中了,浪费了啊,分我一个多好。”

  “你特么在想屁吃,人家那是工作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想想也不行?”

  “……”

  在下面的一阵议论声中,十七机部领导宣布,历时一年多的6011会战,胜利结束,该会战完全达到预期目的,超额完成任务,为农业部门、十一机部,以及其他一些部委,解决了材料方面的燃眉之急,有力的支援了从去年春耕开始的一系列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社会生产活动。

  有功自然就要奖,不过实惠的奖励,自然不会在这个总结会上提,要不然整个会场都是“官升一级”或者“钱多八块”乃至“肉票一斤”这种话,也实在是不好听。

  这个会议上,表彰的人都一样——会战先锋!

  反正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称号,不管是搞了十个二十个,还是一个两个,只要事迹足够突出,达到一定标准线,那就都是先锋。

  这就是十七机部领导感到棘手的地方,高振东这边,实在是……

  听着“高振东”的名字最后一个被念出来,所有人都知道,“半壁江山”高振东获得这个“会战先锋”,是因为只有先锋。

  高振东本人倒是不在意,贡献不分多寡,都是贡献。

  但是三轧厂和京钢厂的同志,可就乐坏了。

  这份表彰名单里,有一半以上都是这两个厂子的同志,他们在课题上跟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少有以核心骨干身份参加很多课题的,也很少有没参加课题的。

  这算是高振东在规则之下,给两个厂子的同志们发的福利吧。

  到高振东领奖的时候,十七机部领导笑道:“凑合凑合啊。”

  高振东也笑了:“有就行。”

  两人都笑了起来。

  就在总结大会第二天,三轧厂和京钢厂里,都是张灯结彩,说是预备庆祝春节,实际上所有的横幅都和春节没啥关系。

  “祝贺我厂在6011会战中胜利完成任务”

  “祝贺我厂11位同志勇夺6011会战‘会战先锋’称号”

  “……”

首节 上一节 487/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