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48节

  看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一个个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

  但事实就是这么夸张,高振东的每一句话,对他们来说都是船新的知识,要知道原本的时间线上,一直到71年,180毫米火箭炮才搞好,射程,还是10公里,此时相关技术之薄弱,可见一斑。

  高振东再次接待了他们,这次有了“插班生”长风厂的同志,高振东的开场白就不太一样了。

  “长风厂的同志们好啊,你们才到,关于上次我和风雷厂的同志们交流的内容,有没有什么需要我补充的?”

  长风厂的同志们道:“不用不用,高总工上次的话,深入浅出,风雷厂的同志的记录也很详细,基本上是消化了。”

  高振东说的其实不是完全的理论,而且主要是点窗户纸,所以并没有非常复杂的内容,对于长风厂的同志来说,还算是挺好懂的。

  高振东点点头:“嗯,那我们接着上次的说,我们上次已经讨论到了涡轮发动机火箭弹的缺陷,那就是高倍径下,弹体飞行容易失稳,而且这种缺陷,是先天的,很难通过改进设计和提高加工精度来避免……”

  而且对于火箭弹来说,一味的提高加工精度,那成本和产能上可能就不太好看了。

  “那要抛弃旋转稳定,改用尾翼稳定?”长风厂的同志问道。

  他们的担心,是尾翼稳定需要较大的空间,不能使用定向管。原本的180毫米火箭炮,用的是介于定向管和“喀秋莎”导轨之间的定向笼,估计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高振东没有肯定也没否定:“不,旋转稳定还是需要的,尾翼稳定也要上,用折叠翼稳定。当然,这个旋转稳定就不要用涡轮火箭发动机起旋了。对于较轻的弹体,可以考虑使用尾翼倾斜一定的角度起旋,甚至加上头部固定小翼加强稳定效果。旋转与翼面结合,共同起到稳定的作用。”

  火箭弹的弹尖小翼有两种,一种固定的,一种是活动的,前者就起到个稳定的作用,在弹头这端也提供一个稳定力矩,对于火箭弹的稳定飞行有一定的好处。后者,就是可控火箭弹了,不过这东西暂时还有点远。

  对于火箭弹,这个时候高振东是不敢建议上惯导修正的,太贵了。别看赤剑-61单兵反坦克导弹上了陀螺仪,但是那上面只有一个,精度要求也不高,而且不是用于惯导,而是用于导弹姿态控制和采集,所以不算贵。全套的惯导,在这个时候可就贵了去了。

  所以只能在弹体上下功夫,尽量用简单的物理手段实现稳定,尽量减小飞行中的累积误差。

  “折叠翼?”风雷厂的同志有些犯难。

  无他,定向管和火箭弹之间的配合是很紧密的,这个折叠翼不好布置。

  由于火箭弹的结构,也不能把折叠翼切入到弹体尾部,那会影响到火箭发动机的安装。

  高振东想了想,在黑板上画了个图。

  “你们可以考虑这种方式。”

  三片弧形尾翼,与弹体外周弧度一致,平时是折叠紧贴着抱在弹体的,发射后展开。

  风雷厂的同志一看,诶,这东西可以,看起来简单,挺灵巧的。

  高振东给他们提了个醒:“这是最简单、对弹体影响最小的折叠方式,但是并不是最好的折叠方式,射程再大一些,是很容易掉弹的。”

  有缺陷,但不是不能用,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毕竟这种方式简单,对弹体结构影响小,尾翼面积大,稳定作用好。

  这后半句话,让长风厂的同志心先凉了。

  自从知道130都能打到40公里之后,他们就对180的射程有了更高的期望,前面初步算了算,感觉50~60的硬射程没问题,打不打得准另说。

  一听这种方式打远了就可能掉弹,那还能不急?

  “高总工,这是为什么?”

  高振东笑道:“这和弹体结构、自旋、稳定什么的都没关系,涉及到空气动力学问题。圆形的旋转物体,在空气中飞行的时候会产生马格努斯效应,会对弹体产生一个与旋转方向垂直的侧向力。”

  这个事情,高振东知道他们是完全不知道的,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如此,与其等他们发现问题走了弯路才来解决,不如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掐死。

  马格努斯效应发现已经很多年了,可以随便说,不用编造来历。

  对了,这个马格努斯不是WH40K里那个把重要消息绑在核弹上发给自己老爹直接炸开他爹屁股底下那个粪坑的马格努斯,忠诚!!!!!!

  长风厂的同志看着高振东画的图,以及解释,一开始觉得学会了学会了,后来发现不对。

  “可是弹体是基本均匀的,其受到的侧向力也是整体均匀的,也就是说弹体是整体偏移的,只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对精度可能有一定影响,但是不至于掉弹吧?”

  嗯,不愧是搞研究的同志,吸收很快,发现问题的思路也有,不过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嗯,你说得对,但是弧形折叠翼,问题就出在这个弧形上了,这东西展开旋转后,空气动力学看来,有点近似一个圆柱……”

  长风厂的同志看看高振东在图上加的一个圆,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在尾翼这一小段,其近似圆比弹体要大得多,受到的马格努斯效应与弹体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最终会偏转弹体,导致掉弹或者大尺度的失准。”

  高振东点点头:“对了,就是这个问题,所以25公里的弹,可以考虑采用这个结构,毕竟它是真的简单方便,再大的,就不建议了,40的都不太建议。”

  “那40或以上的用什么?”

  高振东画了个图。

  “用平直折叠翼,这样折叠,虽然对弹体形状影响略大一些,但是考虑到这里是火箭发动机的喉缩部分,其实总体影响是不大的。综合来看,这个比弧形折叠翼要强。”

  陆装局的同志觉得高振东说得太详细了,不如直接用这个平直折叠翼,弧形折叠翼就不用说了。

  长风厂、风雷厂却不这么想,每一种可能,及其优缺点,都是他们想了解的,不同的方案,这里用不了,那里还能用啊。

  就好像涡轮发动机,用在远程弹上是不合适,但是用在10公里射程上,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没有垃圾的技术,只有垃圾的设计。

  技术好和成果好之间完全不划等号,关于这个事情,小鬼子就很有发言权,他们是怎么拿着一堆有源相控阵的先进技术整出一坨探测距离37公里的史,很多人都没想明白。

  “那如果尾翼稳定足够强,是不是可以放弃旋转稳定?毕竟旋转稳定带来的马格努斯效应,即使不使用弧形折叠翼,也有可能导致弹体的偏离,增大误差。”

  高振东摇摇头:“不能,因为火箭弹要求便宜,而微小的旋转,对于火箭弹是在便宜的前提下,最好的精度提升手段之一。”

第692章 怎么转?

  “相比马格努斯效应,一定的旋转带来的好处是远超过马格努斯效应等次生影响的,因此必要的旋转不能少,不能因噎废食。而且在改善精度手段里,这种旋转算是代价最低的方式之一了。”

  长风厂和风雷厂的同志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高振东一直在说旋转稳定的事情。

  “举个例子吧,长弹体带来的问题,远远不止刚才我们讨论到的那一些,比如有一个不用理论,靠直觉就能想得到的问题。那就是长弹体在离管过程中的坠头现象。”

  这个例子非常直观,虽然他们一直搞的弹都短粗短粗的,还没碰到这个问题,但是丝毫不影响两个厂的同志仅仅通过高振东的叙述,就把情况想象出来。

  弹体长了,重心前移,火箭弹在离开定向管的过程中,一旦重心离开管口,弹体就有下坠的趋势,而且很明显,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能想象得到,这种现象,越长的弹体越明显。

  对于火箭弹来说,意味着刚出门儿呢,方向就歪了。

  “对啊,高总工这一提醒,还真是这么个道理,最简单的杠杆原理,而且随着火箭弹向定向管外运动越多,支点越远离弹体重心,这个现象就越明显。”

  都不用实际试验,在脑袋里脑补就行了。

  另外一位同志想了想,提了个建议:“那我们把火箭弹的重心尽量往后做,让它离开管口的时间尽量晚,是不是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用高振东说,有同志先反对了:“肯定不行,一来,火箭弹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不可能把火箭弹的重心做得往后,二来,重心越往后,迎面而来的气流就越容易影响火箭弹的飞行状态,那就更不稳定了。”

  眼看这个想法不行,有同志提出增加火箭弹的初速度。

  火箭弹和炮弹不同,炮弹是出道即巅峰,炮口初速就是它速度最高的时候,火箭弹则反过来,先动起来,然后猥琐发育,在飞行过程中加速。

  这意味着在一开始的时候,其速度并不大,弹体也没有升力,坠头现象的影响更大。

  这位同志的想法,就是想趁火箭弹还没注意,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丢出去,飞起来吧你!

  然后有同志心算了一下,苦笑一声:“这个速度我暂时算不出来要多快才行,但是能估计到的值,已经会对火箭弹乃至火箭炮造成重大影响了,而且,这种办法并没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大家讨论了半天,觉得的确是这么个理,想来想去,没找到一个简单方便还便宜的办法,最后想起来刚才高振东说的话来。

  “要问怎么办?我觉得刚才高总工已经说过了,还在发射管里的时候,就把弹体转起来才行。”

  看来高总工说得对,还是得把弹体转起来。

  旋转的弹体是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这种影响的,陀螺的进动性是个好东西,旋转稳定从枪弹、炮弹一路用到火箭弹,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个时候,同志们才意识到一个大问题,怎么在管子里把这玩意转起来?

  火箭刚启动的时候,速度是最低的,别说在管子里还没展开的尾翼了,就连已经伸出头的弹尖小翼,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这个东西转起来。

  “难道还是要用涡轮发动机?这不是又回去了?”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老问题了,别的不知道,但是老毛子系的和我们的火箭弹,但凡上了点射程的,都是出膛过程中就开始转了。

  其中我们后来的外贸80公里273mm火箭弹比较有意思,那东西看起来是箱式发射器,但是实际上不是用的定向管,而是定向导轨,有的技术就不能使用了,273火箭弹又重,一般的办法还真转不起来。

  最后他们用了一个大力出奇迹的办法,在火箭弹头部装上起旋发动机!用火箭弹头部的小型火箭发动机,发射的时候就给我转起来!

  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到这一步卡这儿了,高振东笑了:“其实也不困难,想转起来的话,给火箭炮装上膛线不就行了?”

  膛线?高总工你是不是和其他项目搞混了?

  大家面面相觑,瞠目结舌,包括陆装局的同志也是如此。

  见所有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高振东在黑板上画了一根定向管,然后在定向管上画了一道弧。

  “说是膛线,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其实就是在火箭炮定向管上制作一道旋转的凹槽,在火箭弹上装上对应的凸块卡在里面,在火箭弹向外运动的过程中,这个凸块强制火箭弹进行旋转,旋转的速度以及最终效果,可以根据火箭出膛速度和这道凹槽的缠距就能确定下来。”

  还特么能这样?

  同志们看着图上那条抽象的“导向槽”,眼珠子都差点掉出来了。

  但是想啊想啊,卧槽,好像真的能这样!

  首先,这个办法的确是能起到火箭弹按需要,在发射过程中就起旋的效果的。

  其次,这东西对于火箭弹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和门槛,对成本影响微乎其微。

  最后,这个导向槽加工有一定难度,但是好在这东西是加工在火箭炮的定向管上面,算是一锤子买卖,加工好了,剩下的工作就交给火箭弹上的导向块了,成本、加工难度总体也还能接受。

  长风厂的同志看着高振东,真不知道这位同志的脑袋里面装了些啥。

  你要说看起来就很高级的理论、研究、分析,他有,而且一套一套的,但是要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就荤素不忌,什么都来。

  这种管子上面加个槽的搞法,要说有多高级,那真没有。

  但是能不能解决问题?能!而且解决得还特别便宜。

  不不不,这才是真高级!

  “高总工,服了,服了啊,这办法好。”

  高振东笑道:“其实要说解决火箭弹的精度问题,是有主动控制的办法的,比如惯性导航修正,但是那个太贵了,现在还不现实。”

  不过不现实没关系,把种子播下去就好,适当的时候自然就会发芽。

  陆装局的同志笑道:“现在的射程已经足够了,再远,我们的观察手段也不大支撑得起其运用。”

  如果说60公里还勉强支撑得住的话,那更高的射程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看不见,打得着也没什么意义。

  说起射程够远的事情,高振东突然想起一个隐患来,他指了指黑板上火箭弹的后半部分:“这部分你们要注意,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足够长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弹体被高温烧穿导致掉弹的问题,特别是新推进剂的燃温比较高,设计的时候要提前考虑。”

  别说高燃温的推进剂了,就连普通的推进剂,高振东前世知道,在搞122的时候也发生过这种情况,而找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花了一年多时间。

  能不走弯路自然是最好的。

  长风厂和风雷厂的同志们把这个情况记下来,问高振东:“我记得您说过还有扇出、弹道交叉等情况,这些情况怎么解决?”

  高振东摇了摇头:“这些情况只是可能出现,但不同的设计不是一定会出现,而且解决方案都是和你们具体设计有关的,在具体搞的时候,你们碰见了再分析解决吧。如果一定要提建议的话,那就是在保证火箭弹飞行姿态的前提下,回转、运动、支撑等结构在发射的时候一定要锁得足够结实。”

  简单说就是发射管左右不平都还是小时,但是有松动的话,那真是每一发都不走寻常路了。

  陆装局的同志眼看也差不多了,问道:“高总工,你还有其他建议或者意见么?”

  高振东想了想,虽然觉得有些晚了,还是提了一个建议:“如果可以的话,建议把大口径火箭炮的口径提升到250mm以上。”

  陆装局和防工委的同志都很诧异,为什么高振东提这个建议。

  高振东解释道:“现在正在搞的末敏弹,口径是110mm,如果大口径火箭弹只有180mm,意味着其截面只能放下一枚末敏弹,大量空间被浪费掉了,如果提高到250mm以上,就可以品字形并排着放下三枚。”

  这是个简单的几何问题,大家在脑子里过了一下,明白高振东说的没错。

  “能不能把末敏弹做小一些?80mm?”

  高振东摇摇头:“不行,再小,威力不能保证,传感器也不好布置了,110mm口径几乎是现有技术的极限。”

首节 上一节 448/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