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总喜不自胜:“好好,这个办法好,技术上不困难,也不会增加太多成本……”
说着说着,他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但是高总,红外测角仪怎么去抓住这个特征波长?它没这个能力啊。”
高振东道:“你先把特征波长抓出来,你记得碲汞镉红外感光材料吧?”
“嗯,记得,这可是好东西,要不是你搞的那个热像仪太贵,我都想往瞄准具上装了,但是……”说起这个,骆总眉飞色舞,心向往之。
高振东笑道:“热像仪是太贵,但是用碲汞镉来做红外测角仪还是可以的,没那么贵,这个测角仪又是可以复用的,问题不大。而且,碲汞镉这东西有个好处,那就是它的敏感波段,是可以通过组分调整来调节的。”
为什么高振东一开始搞新一代红外感光材料的时候,没有选择在三代空空弹上使用得更多的锑化铟?这就是原因,碲汞镉这东西,它身段柔软啊,适应性强,在资源有限不能全都要的情况下,碲汞镉比锑化铟强。
黑凤凰和魔形女选谁?高振东选魔形女。
骆总一听,还有这好处?那没事儿了,这原本70%的命中率,我提定了!
这个命中率倒不算差,原本赤剑-73一开始也就这个命中率,主要是这个命中率吧,它是和射程负相关的,这就很难绷了,反常理啊,拿出去说起来都会被人笑话。
骆总笔记本一合:“高总,我明白了!我这就回去组织人手,给导弹的发动机火焰打光谱!”
只要他们确定了所需的敏感波段,剩下的就是高振东通知1761那边调材料组分的事情了。
第507章 雷电1改怎么改
骆总美滋滋的带着收获走了,导研院的同志喜洋洋的拿着方案来了。
严格说不是人来了,而是来电请高振东了,高振东还得过去,这是雷电-1改的新弹体总体方案,涉及的人太多,一窝蜂的过来找高振东不合适,高振东也不可能这么托大。
本来早两个周就准备好了,不过有防工委那边一声令下,导研院只好暂时按捺住心情,等着。
高振东按约定的时间赶到导研院,这边早已一切就绪,就等着他来了。
雷电-1改的型号总师见高振东进来,笑呵呵的招呼:“高总师,这儿坐这儿坐,你可算是来了,这两周我们可是望眼欲穿啊。”
这话不假,这个会不开,雷电-1改就往下走不下去。
这年头搞装备都是极为疯狂,争分夺秒的,和二十一世纪几十年都不见得更新一次不一样,这年头,那真是看着不顺眼就换啊。
以花旗佬的B-58为例,60年服役,65年就退了,这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装备于花旗佬战略空军的超音速核轰炸机,挂着副油箱都能飞2马赫的主儿,花了大价钱搞出来的,一样是说换就换。
高振东笑道:“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也是身不由己,哈哈。”
一把将锅甩到了防工委头上,高振东笑呵呵的落座。
导研院也知道,总师开了个玩笑,然后将方案本子递了过来,人都差不多到齐了,可以开工了。
导研院的同志花了一些时间,把雷电-1改的弹体方案做了个介绍,大体上的布置和雷电-1差不多,但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四个燃气舵,极大的提升了主动段的机动性,主动段机动过载高达30G以上,和高振东知道的日后R-73的60G有差距,但这不是什么坏事,R-73那个是特化的,有代价的。
而且这个时候也用不着那么大,30G相比雷电-1这一代导弹普遍的10个G出头,还是优秀太多了。
但是这个也不是没有代价,雷电-1的弹体细长,为了承受这个过载,弹体做了加强,这增加了不少的重量,而且在同等直径下,弹体加强减小了装药体积,进一步影响了射程。
至于气动舵面,还是沿用了雷电-1的方案,总体来说方案比较保守,或者说在改动原始设计的时候,比较慎重。
这倒无可厚非,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稳妥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高振东边听边想,等导研院的同志介绍得差不多的时候,总师问高振东:“高总师,你看你对这个方案是个什么想法?”
导研院内部早就交流过很多次了,今天这个会,基本上就是为了高振东才开的。
高振东道:“我有几个小的想法,不一定成熟,大家探讨探讨。”
大家都看着他,一般说这话的,成不成熟两说,但想法其实都挺大。
“弹体加固代价有点大了,我想是不是适当加粗,从0.12米左右加到0.15-0.16左右,这样有几个好处,一是面积的增加是指数级增加的,那同样的装药,长度缩短的比例相对直径增加的比例更大。细长不太能受力,短粗对过载的抗性可就大很多了,然后将弹体外部的导线槽作为辅助加强结构,这样能够把弹重和大过载之间平衡得比较好。”
导研院的同志一边听,一边随手计算,一边讨论。
“诶,这好像是个好办法,我算了算,这样结构增重就没那么厉害了。”
“用导线槽辅助加强,一举两得啊!”弹尾喷口处有燃气舵,肯定是需要从制导舱走控制线过去的。
“不过这样空气阻力会增大,还是会对射程有影响。”
“虽然会增加空气阻力,但是同时也能提高弹体升力,综合下来应该还行。”
“实在不行,多装一点燃料嘛,多出来一点重量战斗机对战斗机没影响的,关键是导弹本身的射程要够。”空优挂载的战斗机,限制挂载量的主要是挂架数量和气动变化,重量一般都不是问题。
“说得对啊,这个导引头能看更远,如果只是加大过载不加大射程,那就好像事情只做了一半。”
“弹径加大,还能加大光学系统口径,对于提升导引头性能也是有好处的。”
“你们别说,高总这个弹径选得很有意思啊,我刚才算过,0.15-0.16是一个在弹重、射程、强度、弹径之间平衡得很好的一个数字。”
加粗可不是随便加的,口径即正义这个事情,在空空弹上不太适用。
对于高振东随口就能说出一个很好的弹径平衡点,大家都是极为佩服,他来之前可不知道弹径有改进空间,能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这个非常均衡的数据,说明他的基本功之扎实,到了很离谱的程度。
高振东:那啥,抄的,R-73弹径0.17。
至于长度,导研院的同志自然能匹配好。
总师听了大家的讨论,自己也权衡和计算了半天,击掌叫好:“嗯,这个想法可以,我们回头深化一下,作为首选方案进行攻关,原本那个作为备选方案。”
作为高振东来说,要改就大改,至少达到三代红外格斗空空弹的基础或者是平均水平,改来改去整个二代半能有什么意思。
已经有了二代水平的雷电-1垫底,就算步子迈大一点也不怕扯到那啥,老毛子和花旗国还在用一代弹呢。不过也不一定,老毛子在和我们进行了红外空空导弹技术交流之后,估计马上二代弹也会出来了。
总师说完,乐呵呵的转头看向高振东:“高总,继续,继续,还有什么好想法。”
高副总师难得来一次,这个会一定要开得够本儿才行。
高振东看着自己刚才写到的笔记本上的要点,继续发言:“气动舵面这块儿,我的建议是减小尾翼的翼展。”
减小翼展?这是为什么?
见大家都有一点没想明白他的想法,高振东解释道:“是这样的,弹体加粗了,升力加大了,原本尾翼就可以减小了,顺带还能减小阻力,这是其一。”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大家一听,嗯,对对对,那边增加了某一参数,这边就可以顺势减小,高总这小连招一套一套的。
不过既然有其一,就有其二甚至其三,大家都很好奇。
“第二,现在这个尾翼,是在低过载下使用的,当过载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尾翼有点过于稳定了,对于发挥机动性不利。原本尾翼上的陀螺舵,在这个时候力矩有点太大,把弹体运动趋势卡得有点死了。减小翼展,降低这种力矩,对于机动性有好处。”
尾翼陀螺舵,是个被动的稳定手段,参数一旦确定之后,是没法控制其行为的,你想要,它在,你不想要的时候,嘿,它还在。
这个手段到了高机动红外空空弹时代已经彻底消失,但凡对于机动性没影响的话,这种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的手段是不会被放弃不用的。
但是高振东现在暂时没法彻底放弃这个东西,彻底放弃的话,导弹的稳定就得上主动控制手段了,在这个时代有点超纲了,
R-73的60G机动性,是靠5个控制通道实现的,两个燃气舵通道、两个空气舵通道,一个副翼通道,非常复杂,以现在的环境条件来说,得考虑上计算机了。
如果说0.15米的弹径,想想办法还是能把DJS-60D塞进去的话,但DJS-60D的价格,恐怕谁看了都肉疼,这和用黄金做聚能破甲药型罩没什么区别。
所以高振东的选择是减小翼展,至少控制系统对抗起稳定力矩来没那么困难,机动性也会好一些。
同志们这才想起来还有这个问题,这样一来,结合弹体加强的程度,是不是能考虑更进一步加强机动过载了?
“高总师,那我们能不能考虑彻底放弃陀螺舵,靠主动气动舵面的转动来控制导弹的稳定。”
他们都知道高振东的自动控制是很厉害的,能在京城工大上课的,还上的就是《自动控制原理》,这种问题,问他准没错。
高振东皱皱眉头:“理论上可行,但是有个问题,主动的气动舵面既要负责控制滚转,又要负责导弹的转向,在现阶段,以我们手上的控制系统来说,没有数字控制系统难度有点大。DJS-60D有点太过昂贵了。”
这个时候,还处于军舰远比飞机贵的时代,所以反舰导弹上装计算机,大家舍得,空空导弹上装这玩意,就太过分了。
总师点点头:“高总说的这个的确是个问题,要深入考虑,详细计算,把握好稳定与机动之间的平衡。”
见大家有点不甘心的样子,高振东还是把自己的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拿了出来。
“如果一定要取消这个陀螺舵,用主动舵面去控制导弹稳定,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这个想法不是很成熟,需要投入比较多的精力和代价才有可能最终落地。”
大家一听,又来劲了,有办法就好,哪怕暂时不能实现,这枚弹上不能实现,但是没准在日后就行了呢。
第508章 肥年
“高总师,还有这好事?快说快说,哈哈。”连型号总师都催促了起来。
“我们可以把陀螺从弹体外移到弹体内。”高振东一上来就弄了个乾坤大挪移。
“移到弹体内?”导研院的同志们有点懵,移到弹体内,没有空气推动,这陀螺舵根本就转不起来,而且那就不叫陀螺舵了。
高振东走到黑板边,画了一个图。
既然想搞,那就抄一抄R-73吧,没办法,老毛子的东西好就好在虽然性能出众,但是基础电子技术却不咋样,很多思路用到现在这个时候正好。
虽然不知道内部和控制系统到底是个什么样,但是不妨碍高振东致敬一下R-73,外形也能抄的。
“我们在尾翼后面加一段副翼,这段副翼只负责一个事情,那就是弹体稳定。”
“控制信号从何而来,这不是同样需要数字控制系统才能控制得住么。”
高振东摇摇头:“在弹体里装一个陀螺仪,负责滚转控制,用它的输出信号直接控制副翼,这样就不需要别的控制系统介入了,结构简单。因为只负责滚转,不需要俯仰和摆动控制,所以一个陀螺仪就够了,也不算太复杂。”
说到这里,高振东在示意图上,从主控制系统框画了一条线到副翼控制系统框:“当需要主动改变滚转控制输出的时候,比如降低滚转力矩,可以从旁路介入一下子。总之就是,把滚转的控制权抓到控制系统手里,这样主动性就大了。”
R-73控制逻辑是不是这样,高振东不知道,但是这个构型的原理上是没问题的。
大家听完,再看看图,诶,这东西有门儿啊。
绝大多数时候,副翼都是独立的,只负责滚转控制,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干预,以达到特别的目的,而且总体来说并没有太过增加复杂度,成本也提升不大,但是效果却是不错的。
型号总师“好”了半声,突然卡住了:“这么小,精度又够的陀螺仪哪儿去找?没现成的啊。”
高振东呵呵一笑:“还真有,如果真要走这条路子的话,回头我给写个条子,请搞控制系统的同志去找一下长剑机械厂,他们那儿有个用于其他装备的小型陀螺仪,刚搞利索没多久,已经稳定生产了,你们要点儿过来,还真能用在这里。”
单兵反坦克导弹弹径也就0.12左右,而且那东西的动作比红外格斗弹剧烈多了,同样用于与滚转有关的控制,它都能用的,红外格斗弹也没什么问题。
导研院的同志顿时喜笑颜开,高副总师仗义,不但解决理论问题,还解决设备问题。
这东西要没有高振东穿针引线,导研院一时之间还真就不知道往哪儿找去。
型号总师笑道:“那我们就这么定了,主要还是往弹体加粗,导线槽加强,陀螺仪加副翼控制滚转的路子上走,我估计啊,这个机动过载,还能更进一步加大,总算是能彻底匹配上导引头的视场角了!”
原本预计30G的机动过载,想要完全利用好导引头的视场角,还是差那么点儿意思,这回经过高振东进一步调整,总算是没辜负这个亮瞎眼的导引头。
至于滚转控制,总师还是选择了看起来复杂麻烦一点,但是有更好效果和更大发展潜力的方案。
——我本可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
高副总师从理论、架构到核心控制元件,这整条路都给铺好了,不去趟一趟,实在对不起他的一片心意啊。
走不通再回来嘛,有兜底方案的,不怕。
型号总师和高振东各自在方案最终审定表格上签下了字,雷电-1改的方案,基本成形。
型号总师看着这个最终方案,笑着转头看向高振东。
“高总,我怎么觉得这玩意,是不是叫雷电-3更好?”
弹径、弹长、弹重、气动、制导、控制等等全变了,你说这玩意还是雷电-1改?
什么特修斯的导弹啊这是,改得就特么剩个战斗部了,不对,战斗部口径也变了,没改的就剩炸药和推进剂了。
也不是,炸药也改了,要换黑混-60,淦!
至于雷电-2,已经被仿制雷达空空弹占用了,和高振东前世知道的恰好反过来。虽然那个仿制的雷达空空弹基本没有什么用,但是名分还是要给它一个的。
高振东仔细想了想,也乐了:“要不,我们给防工委打个报告,把这东西改名叫雷电-3算了。”
总师想了想:“嗯,可以可以,不过我们是不是等有一点结果再搞?这样稳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