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306节

  门口的同志拿过证件看一眼笑道:“何师傅啊,你好你好。高总工早上交代了,你跟我来。”

  要是高振东不打这个招呼,傻柱想到他办公室恐怕最少得半小时。

  高振东看见傻柱进来,连忙站起来,请他坐下,然后打了个电话到技术科,叫了一个搞技术的同志过来。

  傻柱一边喝茶,一边打量着高振东办公室:“振东,你这办公室,气派。”

  高振东做的工作比较多,乱七八糟的材料设备纸张文件也多,所以给的办公室比较大,或者说是办公室和一个小型试验室结合到一起了,算起来也不超标。

  高振东笑道:“到时候你们工作开始搞起来的时候,也有试验室的。”

  傻柱摇摇头:“别,我的那活儿,我觉着还是在食堂好一些,家伙事儿趁手。”

  高振东笑道:“可是有些检验设备,还得是试验室才有,总不能放到食堂去吧。”

  两人说说笑笑,高振东叫的那位配合傻柱的同志也来了。

  人到齐了,高振东就把自己的想法系统的说了一下。

  总的来说就是傻柱负责吃的,这位技术科的同志负责别的,包括暖宝宝,也包括课题申报到结项的全过程,这事儿,傻柱不熟。

  自热食品和暖宝宝的加热包,虽然都是加热,可是配料可是不一样的。

  自热食品是碳粉、盐、活性炭、生石灰,遇水大量放热,温度高。

  而暖宝宝最大的不同就是生石灰换成了铁粉,遇空气就反应,温度低很多。

  别看暖宝宝看起来挺简单一玩意,但是哪怕到了日后,能规模化生产的国家其实也不多。原因就在那个铁粉上,这东西对于冶金技术不过关的国家来说,多少有点儿困难。

  所以现在这东西做出来了,也没法普及,这年头铁还是不便宜,铁粉的加工也是要成本的。所以也只能是在高寒地带特殊的工作环境,重点装备一下,比如边防巡逻什么的。

  同时自热食品这边,高振东并没有想搞成常见的那种干米饭干面条回生的搞法,比如油炸再回生,成本有点儿高。

  而且,这种做法做出来的方便饭方便面,一旦没水,那就比较难吃了,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不排除会发生配装的水会被作为饮用水使用,舍不得用来加热食品的情况。

  那啥,理论上尿也行,不过恐怕人们不太下得去嘴。

  这种情况下,干燥再回生的食品还特么不如啃压缩干粮呢,至少没那么硬。

  所以高振东更倾向于前世见到的那种袋装的自热食品,不加热硬吃,也不是那么太难吃。

  两人听完高振东的全套要求,都觉得问题不大,特别是技术科那位同志,这两个小课题简直就跟白捡的似的。

  对于傻柱就麻烦一些,但是也难不倒他。

  “想要耐放,那看来就得重油重盐重口味了,幸好啊,这个我熟。”

第482章 越来越近的热像仪

  “我们这第一代单兵自热食品怎么一股子川菜鲁菜味儿?”日后来自某饮食清淡好吃原味的部队领导的灵魂之问。

  “首长,这样比较耐存储,而且川菜鲁菜手法偏高油高盐,也比较适合重体力大运动量活动。”这是通用答案。

  实际情况——搞这玩意儿的,是个川鲁双学位厨子。

  把想法都沟通好,高振东又嘱咐搞配合的那位同志:“这个事情,就不要把我的名字往上写了,你们看着办就成,自热食品那个,后两位空着,让何雨柱同志酌情选人,做吃的,得听他的。”

  技术科的同志点点头,心想,高总工对这些东西估计是看不上。

  虽然高振东不在意,可他们看着却可香了,回头再找两个同志帮忙搞搞,无火自热贴的事情,还能填填坑。

  “明白了就行,那啥,你马上去写个简单的东西,交过来我给你们签字。”高振东也不磨蹭,事情不大,马上搞起来,不用开会啊什么的。

  等技术科的同志出门去,高振东转头对傻柱道:“回头我给李副厂长那边打个电话。然后你去找他,记住,一定要说是我叫你直接去找他的,给他说一说这个事情,毕竟是从后勤系统调人了。”

  高振东虽然有权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调用全厂的人,但是招呼还是要打一个的。

  “为什么一定要说是你叫我去找他的?”傻柱有点不明白。

  “因为没有我这句话,你就不太方便去找他,有了这句话,你们后勤主任就得找你帮忙。”

  这不是高振东非要在傻柱这儿饶个人情,而是不这么做,傻柱自己先得坐蜡。

  傻柱不傻,把事情在脑袋里面过了一遍,“噢~~~~~”了一声,对着高振东笑道:“还是你们这些上头的人精,规矩大。”

  如果没有高振东这句话,那按照规矩,傻柱得先找后勤主任,甚至是食堂主任,去找李副厂长,那就越级越海了,挺犯忌讳,而且也不符合纪律。

  而有了这句话,傻柱这边就好解释了,这个事情是人家三分厂给我们找来的,主导权也在三分厂,那三分厂一把手说什么,我傻柱就得配合,否则这好事儿可能就落不到我们后勤系统来了,有意见,你们去找高总工说去。

  对于三轧厂的后勤系统来说,能真正的主持一个“研究课题”,毫无疑问是极为罕见的,万年难得一遇。

  对于他们来说,这可是稀缺资源,不管什么事情上,那都是用得着的,高振东一杆子直接把傻柱支到李副厂长那儿,意思其实就很明显了,老李你算一份,别的,和傻柱商量着来。

  后勤主任食堂主任想掺合,那就得找李副厂长,李副厂长肯定就一句话“这事儿,你得找何师傅,这事儿他的话语权很重”,然后再通过傻柱才能成事儿,傻柱这人情,那不就到手了嘛。

  他俩不想掺合?开什么玩笑,不论是想做实事的,还是想借东风的,对这个事情都绝对是求之不得,恨不能将傻柱以身代之。

  当然,高振东也可以什么都不说,等傻柱从食堂主任往上汇报,在过程中真有人想截胡或者搞小动作的时候,高振东再替傻柱出头打脸,上演一出“食堂门外八百名技术科的同志高呼‘恭迎厨神归位’”的戏码。

  不过这种操作其实挺傻逼的,纯纯的是自找麻烦,而且是不必要的麻烦,你先把态度摆明了,别人心领神会,自然会懂得配合。而不是非要搞点事情出来,莫名其妙的树几个敌人,然后才跑去散发王八之气。

  那样搞的话,高振东自己倒是没啥,傻柱可基本上就废了。

  傻柱得了高振东的面授机宜,转头去找三分厂技术科的同志去了,他虽然写材料不行,可是有些东西得他才明白,他负责说,技术科的同志负责写。

  这个事情高振东启动了,也就放下了,剩下的事情就不是他操心的。

  当天下午,刘荣国过来了。

  “高总,碲化铋基体搞出来了,你看看。”

  说完,他把一份封装在玻璃管中的样品,以及一份测试报告递给了高振东。

  高振东仔细看了一遍测试报告,没什么问题。

  “荣国,你接着做,基体有了,你在这个基体的基础上,把P型和N型半导体都搞出来。”

  说完,他打开保险柜,从里面把系统提取的半导体冰箱的说明材料拿了一部分出来。

  P型半导体是Bi2Te3—Sb2Te3,N型是Bi2Te3—Bi2Se3,都是以碲化铋为基体的三元固溶合金,等到这两个东西都搞好,那剩下的事情就是1274厂的了。

  P型和N型半导体还要进行掺杂,调整其温差电动势和导热率,特别是前者。

  最后就是和导流条、冷热端基板的焊接组装等工序。

  刘荣国有参加碲汞镉的经验,那东西其实也算是一种三元固溶合金,拿到这两种材料的说明之后,扫了一眼,信心十足:“高总,我尽快完成。”

  等刘荣国出去,高振东转头就给导研院打了个电话。

  “陆工,我通过你们请1274厂加工的那个传感器怎么样了?”

  “高总,做是做出来了,但是有一点问题。”

  “什么问题?”

  “你要求的64单元的线型传感器现在看起来问题不大,你给的碲汞镉晶体都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普及开来的话,根据统计学规律对碲汞镉晶体的尺寸分布进行计算,可能大部分碲汞镉晶体都没法做出64单元来,数量不够。”

  高振东在电话里沉吟了一下:“那96单元的呢?是个什么情况。”

  “96单元的基本上是做不出来,1274厂的同志想尽了办法,也很难切割出足够数量的碲汞镉颗粒来。”

  这就好像那些卖翡翠的,看起来原石个头挺大一块,但是去掉石头上的棉、癣、裂,再抛开水头、颜色不好的,剩下也没多少点儿了。

  也好在碲汞镉晶体是人造的,从外到内的一致性和晶体结构质量都远超翡翠原石这种东西,要不然就啥也别干了。

  高振东并不意外:“嗯,这个倒是估计到了,那用两枚晶体制造一个传感器有没有问题?”

  高振东的想法,是用两枚晶体凑出96个红外光电二极管来,然后组成一个1*96的线阵列,至于两枚晶体的不均匀性,尝试通过后端电路来补偿调整。

  这样在制造的时候,会多一道校准偏差的工序,每一枚红外光电二极管的后端电路还必须设计成可调的,因为没人知道到底会偏差多少,得根据校准过程中的输出进行对应调整。

  虽然麻烦,高振东就是想知道两个事情。

  第一个嘛,他想搞清楚96*64像素的热像仪能不能用。

  无……无损高清这东西,从1080P到4K,高振东都见识过,但是这种热像仪输出的96*64的全损画质,他还真没见过。

  他见过的分辨率最低的图片,应该是大三蹭导师课题的时候,为了保证卫星低速传输,从而故意转换压缩的320*240图片,但那玩意好歹也是彩色的,而不是热像仪这种只有灰阶的样子。

  第二个,就是这种上下组合的线扫描阵列在经过后端补偿后,其一致性能不能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高振东以前见过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的图片,上下两半的颜色参数完全不同,甚至上半是黑白下半是彩色都有可能,但是仔细想想,好像在坦克火控上面也不是不能用,人脑的主动渲染能力是超强的。

  对于高振东两枚合一件的传感器问题,陆工那边回答得很快。

  “这个倒是没有问题,他们已经做好了。”

  那就没事儿了,反正是实验嘛。

  但线扫热像仪,还有一个配套的东西,是在导研院做的,那就是线阵的扫描系统。

  作为需要连续输出图像的线扫,是不可能控制着线扫传感器做往复运动,从这头扫到那头的。

  这种办法要么得等待扫描头归位才能扫第二帧,要么得同时处理融合两个方向的扫描数据,都是难以接受的。

  最重要的是,线扫传感器可金贵着呢,还带着制冷、并行输出线等等一大堆附件,拖着这玩意搞往复运动,那这个热像仪的体积、重量、可靠性和可用性基本上也就不用指望了。

  所以实际上线扫热像仪,动的是光学系统里的反射镜,这个动起来就方便多了。

  高振东从系统里提出来的那个线扫热像仪,用的就是一个旋转六棱镜反射的光学扫描系统,结构简单轻便,制造维护也相对容易很多,在机械上面,转动比往复运动往往更好处理。

  这个东西系统里面提出来的热像仪配套资料里,是有现成图纸的,所以高振东也就没有去找东北光学所这种单位了,高射炮打蚊子,犯不着。

  反而是导研院搞的红外空空弹,有类似经验,正交四元探测器的扫描是光锥扫描,也是转动部件反射扫描,只是那个是圆周扫描而不是行扫。

  有了这些经验,造个现成图纸上的光学扫描系统还是没问题的。

第483章 终于轮到老李了

  “你说那个旋转扫描系统?嗯,做出来了,有图纸还做不出来,那就真是不如回家卖红薯了。但是还在测试,估计元旦过后就差不多了。”

  陆工开口就是好消息。

  那就差不多可以测试线扫热像仪的核心了,虽然半导体冷却还没有搞完,但是找导研院找个涡流管压缩气体冷却装置,接个大点儿的压缩空气气瓶,短时间内也不是不能用。

  高振东放下电话,兴奋的搓起了小手手。

  还没搓几下呢,电话又响了。

  事情是越来越多了,高振东一边感慨,一边去接起电话。

  电话是十二机部的同志打过来的,经过十多天,他们总算是把国内旋转编码器的总体情况给摸清楚了。

  放下电话,高振东到自己的电子邮箱里收了一封信。

  信件有个附件,是关于旋转编码器的调查报告。

  高振东打开看了一眼,报告很详细,但是总结起来其实就一个字。

  ——缺!

  国内缺少能稳定供货的旋转编码器,有限的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而且符合高振东要求的多圈旋转编码器,没有。

  旋转变压器倒是有,这也是一种旋转编码器,靠旋转的变压器输出的电压波形来判断转动状态,是一种模拟编码器。

  可以多圈,一般来说都是相对编码的,但是这东西好处坏处都一样明显,而且那个好处高振东用不上。

  可以用于高转速、高低温、抗冲击,但是这个对于高振东的想法来说,没什么用。

  反倒是因为编码器本身复杂,模拟输出,解算麻烦,对采集电路要求高,整套系统成本高昂。

首节 上一节 306/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