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工听了眼睛一亮,嗯,这事儿得记下来。
在碳研院呆了半天,晚饭时候又在碳研院留下了高总工“业务精熟,酒量惊人”的传说,然后才坐车回了东光所的招待所,至于老段,没有送他,作为主陪,老段倒了。
第474章 最后一块板和工具人
高振东在东光所呆了差不多七天,除了前面两三天是处理光学系统的事情之外,后面就都是在配合东光所,试制熔石英玻璃。
东光所也调集了所有相关的力量和资源,全力扑进去。
之所以这么来劲,是因为早在决定合作做这个东西的第二天,三轧厂那边就把高振东试制的那一点点存货,送上了飞行拖拉机,当天下午东光所这边就收到了。
虽然自己还没试制出来,但是高振东已经做好的样品,还是可以测试一下的,至少能心里有底。
一套测试下来,具体的数据就不用说了,东光所的反应就一个:“搞!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学过来!”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个东西有个好处是高振东自己都没说的,而且高振东也不知道,因为他没有设备进行测试。
那就是这个材料不只是在350nm左右透光性好,甚至在大部分的紫外波段,都保持了良好的透光性。就这一个特性,这个东西的意义就从光刻机光学系统的配套材料,摇身一变,一跃成为未来紫外光学系统的重要材料了。
而且通过调整里面掺杂的元素或者化合物,是能调整光学性能的。而这个东西经过调整后,就算工作特性和现有材料类似,就一个热膨胀系数就已经足够馋人了。
实测0.3ppm/℃的热膨胀系数啊,用在小尺寸光学系统上,那就约等于根本没动的意思。
李工拿着测试报告,对高振东就说了一句话:“你要的5μm,我包了,我给你立军令状,哈哈。”
他们总工也连连点头:“对,他这个军令状,我们所全力支持!”
高同志这种甲方太好了,不但给你提供课题,还给你提供思路、提供器件、提供材料,甚至还送你套成果,上哪儿找去。
这种好同志好单位,一定要团结好,把人家的工作做扎实了,要不然这心里过意不去。
有了这个基调,东光所速度飞快,调集了所有相关的资源和配套厂,全力倾斜在这个事情上。
东光所的同志都明白,高振东在这里时间是有限的,趁着这个大好机会,有他亲自压阵,当面沟通指导,先把东西做出来,再去谈改进的事情。
配方工艺什么的,先不做任何改进和优化,就是按照高振东给出的要求,力求在这段时间内把实在的东西,亲手做一批出来再说。
也亏得是在这个时候的东北,技术实力强大,要不然就那个气体喷吹冷却装置,就不是短时间能搞得定的,就这,都还是借用了其他厂用于其他用途的气体喷吹装置凑合用的,效果还真不如高振东他们那个,毕竟人家1761搞的这个装置,是正儿八经有针对性设计的。
就在高振东临走的前一天,东光所总工、李工、高振东等人齐聚一堂,看着面前雾蒙蒙的半透明长方体。
这就是他们折腾了好几天的熔石英光学玻璃了,由于高振东是曾经试制过的,相当于完全不需要研究时间,只是做一些针对东光所现有资源的调整工作就可以,所以速度飞快。
看起来雾蒙蒙的规整长方体非常漂亮,相比透明璀璨的形态,有一种厚重质朴的美感。
至于是半透明这个事情,不用担心,切割打磨抛光之后就透明了,半透明是因为材料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对光的反射和折射方向不一致造成的,填平或者去掉这些凹凸就会有改观了。
热知识:洗澡的时候不要往卫生间窗户的毛玻璃面上泼水,贴毛玻璃膜的倒是可以随意一点。
李工还是有一点不真实的感觉:“高同志,这个东西,就这样搞成了?”
总工倒是很沉得住气,也尊重科学规律:“你只能说是样品试制完成了,但是是不是成功,能不能赶上高同志他们原始样品的程度,还是要检验过才知道。”
说完,招呼所里的同志取样,进行检验。
这东西切割打磨抛光起来,还得花点儿时间。
这一天的晚饭,是东光所加上碳研院,一起请他吃了顿饭,段工在酒桌上非常老实。
就说老段是个妙人嘛,妙就妙在这些地方。
该上的时候上,一点不含糊,感觉不对的时候能屈能伸,一点不勉强。
两个单位的人都在呢,不用他顶着高振东的火力硬上了。
第二天早上,忙碌了半天一夜的东光所检验人员,拿着测试结果找到了所总工和李工。
“总工、李工,结果出来了!”检验人员很兴奋。
“怎么样?”正在陪着高振东说话的两人,转头盯着检验人员。
“有的参数比样品要好一些,有的参数比样品要差一些,但是偏差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认为是一致的。”
两边的设备、材料等环境条件有些出入,这种出入带来的偏差非常正常。
“热膨胀系数怎么样?透光率呢?”对于现在手上的事情来说,这两个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参数偏一点,可以在设计上做相应调整来做适应,比如折射率。
但是这两个是没法调的,会直接影响到结果。
“透光率基本一致,355nm下偏差在2%~3%之间,热膨胀系数0.5ppm。”
喷吹冷却效率影响到非晶体结构,所以有这个变化并不奇怪。
听见这个结果,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包括高振东。
“高总工,这回你放心,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们了。”李工非常兴奋,剩下的事情,有光学系统二期课题的,还有熔石英光学玻璃材料课题的,说起来也搞笑,这个课题还没申报呢,结果都出来了。
十二机部:这事儿,我熟,你们习惯就好。
“好,那我静候佳音。”眼看着这搏一搏的成功率越来越走高,高振东比他们可高兴多了!
下午,长吉市郊机场。
东光所的李工握着高振东的手:“高总工,现在这套扩束光学系统,我们会尽快按照你们的建议调整好,争取明年一月到二月,你们就能用上它。至于5μm的微缩投影,你放心,我们全力以赴。”
通过碳研院的同志,他们至少知道高振东是个总工了,而不是像前面一样“高同志、高同志”的叫。
高振东笑道:“那就拜托给您了,我代表十二机部,先谢谢你们。”
十二机部:谁啊谁啊,就搁这儿代表我们?噢,振东啊,那没事儿了。
高振东麻溜的替十二机部欠了个人情,就东光所现在的成果,已经补上了早期集成电路工艺的最后一块板!
不过他的话,听得旁边的老段脸上直抽抽,你特么不是十七机部的嘛?这代表可代表得忒远了。
他过来,除了送送高振东之外,也是有话想和高振东说。
“高总工,你在我们院说的那个东西,虽然我们院实在抽不出人手来搞,但是你放心,只要你想搞,你给我吱一声,我在院里请假都过来支援。”
老段趁没人注意,悄悄的对高振东道。
很遗憾,碳研院终究还是没有能抽得出人手来搞热解石墨,虽然这个东西和他们专业上最为对口。
但是老段有个预感,能让高振东都这么感兴趣的东西,一定了不得,高振东是终究要搞这个东西的,到时候,不论是不是在碳研院搞,他来掺合掺合绝对是好事儿。
从高振东的话里,他已经听明白了,而且他和高振东打交道更多,更清楚高振东的风格。
热解石墨好,但是要用CVD搞,而且他已经安排了人搞CVD,1761所,一听就是十七机部的地盘,要说这么巧,恰好就有人搞CVD了?这里面要说没有高振东的影子,他不相信。
现在看来,热解石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缺搞石墨的人搭把手。
至于理论和路线方面的研究,在老段看来,以高振东过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习惯,搞这个东西,他绝对是胸有成竹,缺的不是搞这些核心的人,缺的是具体落地的人,俗称工具人。
老段不相信,高振东能把热解石墨的一切说得头头是道,自己对于怎么弄却完全不懂?
不可能!这不是他的风格。
所以他悄悄的在高振东这儿打了个提前量,这可是大课题。
高振东乐了,老段这脑子,灵光得很啊。
“嗯,行,如果有这个意向,我一定通知你。”
老段咧着个大嘴,笑了,机会还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在东光所、碳研院以及地方部队同志的欢送下,高振东一行三人登上了飞机,又在飞行拖拉机上颠儿了四个小时,才回到了京城。
比过去的时间要短,速度要快一些,这和飞行拖拉机本身没什么关系,主要是因为12月吹的是北风,从长吉飞京城的飞机,顺风!
虽然风不大,但风的那点儿速度对于飞行拖拉机这个飞机来说,加速效果那还是很明显哒,就特么离谱!
坐着厂里的车回到家中,已经是60年最后一个月的24号晚上,娄晓娥早上就接到了高振东电话,从娄家回来等着了。
一看见高振东,娄晓娥放下手里的锅铲,欢呼一声就挂脖子上来了。
她估计高振东没吃晚饭,正给高振东备着呢。
高振东一边抱着她转圈圈,一边想着:诶,这日子可以,明天带晓娥出去逛逛。
倒不是高振东觉得这个日子是个什么节,主要是这个日子在他前世,是个很好的借口,习惯了,男生懂的都懂。
就找个借口约会而已,至于说前世的大学生们真信那玩意儿?扯呢,他们信飞天意面教的可能性都比信那玩意儿的可能性要大。
第475章 一键三连
星期一,高振东告别精神焕发的娄晓娥,向厂里赶去。
刚到厂大门,就看见门头上一条横幅高高挂起。
——“喜迎元旦,热烈庆祝我厂6011会战首批材料试制成功!”
哟,这就搞好一批了?高振东没有去三分厂,而是车头一扭,骑着车去了厂技术处。
满打满算,6011会战开始到现在,也才过了一个月多点。
横幅上说的是“批”,那就说明至少不止一个,自己出差前,三轧厂在搞的6011会战课题一共有三个:三轧厂以厂方名义接的一个,自己请师父帮忙的一个,自己给厂里的一个。
至于三分厂自己,是和京钢厂合作的,不算在这里面。
经常做数学题的小朋友们都知道,根据抽屉原理,这意味着自己给师父的和给厂里的两个课题里面,至少是完成了一个了。
果不其然,高振东刚进师父办公室,老陈就乐呵呵的开口:“回来了?有什么孝敬我的?”
高振东笑道:“有的有的,跑一趟东北,不带点儿特产回来怎么行,来,这是给您的。”
说完从背后的包里,拿出来一个包好的油纸包,看份量,有几斤重的样子。
老陈一边接过来,一边嫌弃:“我说的是这个吗?我说的是我的课题已经搞好一个了,你还有没有要孝敬我的啊?”
嘴上嫌弃,手上可不慢,已经把高振东带来的东西收进抽屉里了。
“也带来了也带来了,我还没进厂呐,远远就看见大横幅啦,这不,赶紧带着下一个就来了。还是师父厉害,人还没老,但是这个‘益壮’可是实打实的。”
高振东好话猛吹,反正又不要钱,让老头子乐呵乐呵。
还别说,这人啊,就没有不爱听好话的,前提是好话得挠到他的痒处。
亲自带着人,搞了个新钢种出来的老陈,那是意气风发,感觉超好。
“这算什么,就连你给厂里的那个钢种,也是找我指点了不少次才这么顺利。”自家徒弟面前,老陈那是一点儿不谦虚。
在新钢种的研究方面,三分厂技术科在高振东的带领下,三轧厂技术处是不如他们的,但技术处的人来请教技术科的,总是有点儿感觉不那么过得去那个坎儿,倒反天罡了属于是,所以还得老陈这些老经验出手指点指点。
“看看,我就说嘛,这方面,还得师父出手,不过话说回来,那些同志啊,都是您的徒子徒孙,您搭把手,也是应该的嘛,哈哈。”高振东一点儿不含糊,高帽子那是不要钱的批发。
这下搞得老陈有点不好意思了,这小子,瞎说什么大实话!
“不过这最重要的啊,还是你小子东西给得全啊,我感觉,这几个玩意在我们手上,就不是课题研究,而是转产学习,这难度,太轻松了。”两师徒互捧,毫不嘴软。
把请师父挂帅的第二个课题给了老陈,高振东就回了三分厂,给师父送了这么多东西,就从师父那里赚回来一支烟。
至于厂里课题也已经搞完了,那就不是高振东主动的事情了,亲疏有别,反正厂里肯定会来要的,耽误不了6011会战的进度。
刚回到三分厂没一会儿,电话就响了。
接起来一听,是郑良枢。
“老高啊,你可算是回来了,我们这边,已经嗷嗷待哺两天了!”
看来,郑良枢肯定是请三分厂的同志在注意高振东有没有回来,高振东刚一回来,电话就追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