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293节

  惊的是哪怕面对这种临时提出的要求,他甚至还能拿出两种材料让你选!

  没一会儿,小李同志拿着两块不大的样品过来了:“老师,这是你要的样品和脱敏说明。”

  所有的样品,都有一份脱敏说明材料,里面把该隐藏的隐藏了,该修改的修改了,甚至连WT-2、WY-1这种名称都被改掉了。

  小李把材料放下,然后和通信院的同志打了个招呼就出去了。

  高振东拿起脱敏说明,递给了冯总工:“冯总,你们看看,这两种材料哪一种更合适。”

  这两种材料,就是高振东闲暇的时候,让以前的研究室,现在的三分厂技术科搞的钨铜和钨银材料。

  钨铜只拿了一种,就是铜含量比较高的那种。

  有钨,熔点高,而且还硬。

  有铜或者银,导电率好。

  冯总和电话所的同志,看着这两份材料,虽然不知道什么东西,但是性能参数是明明白白的。

  “这电导率35%IACS,和镁差不多,够了够了。”

  “你那算什么,没看见还有个50%IACS的么?”

  %IACS,大概来说就是导电能力达到了国际标准退火铜导电能力的百分之多少,数值越大越好。35%已经很高了,举个例子,H90黄铜(主要含铜90%、锌10%的铜合金),是25%IACS。

  “硬度和熔点都很高啊,有了这个,基本上一般的电弧烧蚀和熔焊都不是什么问题了。”

  “加工性能也还不错,不像钨,硬得啃不动,而且电气性能还不如这个。”

  “光这玩意,就能省掉我们在继电器上一半的功夫。现在最头疼的就是这个触点了。”

  电话所的同志看着这两个东西,面露喜色的同时,对于这两个导电性能有明显区别的东西泛起了纠结。

  因为除了导电性能之外,其他性能都是远远超出所需的,而导电性能在他们看来高一点更好。

  “高总,这两个材料,除了看得到的性能,主要差别在哪儿?”

  高振东笑道:“价格,导电性能好一点的那个,要贵不少,一台10000门的交换机计算的话,要多用好几公斤乃至几十公斤贵金属。如果导电性能差一点的6007已经能满足要求的话,我建议是用这个。”

  6007是钨铜,6013是钨银。

  对于具体的工程实现,在没有特别的要求的前提下,高振东的倾向是够用就好,在够用的程度上,留一些余量就行,太高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

  尤其是这种涉及到量产的东西,实在因为新的需求得换了,在考虑换用都可以,在那之前,够用为原则。

  高振东前世的导师审项目的时候就经常骂,“特么的,就挂个宣传类型的网页,硬件上要配32核128G内存的双机热备,挂上去干毛!还不如增加安全配置。一眼浪费,日后一个“利旧”就堵了其他项目的路。一帮废物,拉预算都不会拉。”

  电话所的同志肯定没有这个想法,不过高振东还是很明确的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听了他的建议,通信院冯总点点头:“高总说得有道理,那我们就选便宜一点这个吧。”

  几公斤乃至几十公斤贵金属,虽然不知道是哪一种,但毫无疑问这个用量已经有点高了。

  高振东倒也没有一口说死:“你们把这两种材料,都带回去具体的试一试,然后再做决定吧。总之我的意见是以够用为准,设备的性能,不是单一的指标能决定的。”

  老毛子:你说得有道理!

  小鬼子:简直太特么有道理了!

  在高振东这里得到了鼎力支持的冯总他们,带着新到手的材料直接就奔去了1237厂。

  他们通信院,自己也是不直接生产继电器的,继电器的仿制,是和专业的十二机部1237厂合作搞的。

  邮通委和十二机部,那关系深了去了。

  正在为触点材料焦头烂额的1237厂的同志,拿到6007和6013之后差点一蹦三丈高。

  “冯总工,你们是从那里找到这两种材料的?简直就跟定做的一样啊!你们找北方的同志帮忙了?”

  能如此快速的拿出这么合乎要求的材料,除了这个渠道,他想不到别的了。

  冯总也不能说啊,只好笑道:“这个你别管,你们反正就试试这个能不能用吧,来源是稳定的,只要用得上,我们就能得到稳定的供应。”

  1237厂的同志听出门道来了:“这是国内的材料?”

  如果不是国内的,“稳定供应”四个字可就不太靠谱了,哪怕是老毛子那儿弄的也一样,甚至它还更不稳定一些。

  这个倒是能说的:“嗯,是国内的,我们也是在全国范围内,费了老鼻子的劲才找到的。”

  其实也没废多大劲,就是跑了一趟那个人那里。

  但是话得这么说,否则容易被框定来源范围。

  而1237厂的同志如此高兴,不单单是为了继电器的事情。

  “冯总,来来来,我们这边说话。”

  1237的同志把冯总请到了一边,接下来的话是越少人知道越好,大家都懂规定。

  “冯总,实不相瞒,这两种材料对于我们正在做的一个重要课题有非常大的用处,尤其是这个6013,其力学性能、熔点、结合导电能力和耐腐蚀性能,对我们非常重要。”

  钨银材料本来就是电子工业重要的接触材料,其用途横跨多个行业,专门搞继电器等电子器件的1237厂,看见就挪不开眼睛,实在是太正常了。

  至于用到什么地方,那个行业,他也没说,原因估计和冯总没法说哪儿找到的差不多。

  冯总明白他的意思:“老姚,我明白的你的心情,这个材料的优秀,我心里也很明白。但是也请你理解我的难处,纪律你也知道。甚至除了我们这个项目之外,我都不敢给你用于其他地方。不过你们在我们课题里,总是需要对材料进行全面测试的,这个本来就是你们要做的事情嘛。”

  他的意思倒是很直接,东西我是不敢给你用于其他任何地方的,一克都不行。

  但是你们可以进行全面的测试,对于你们自己的课题,先测试是不是真的能用上,万一测试下来发现有隐藏的缺陷你们用不上的话,那就什么都不用说。

  如果测试下来用得上,你们再想办法嘛。

  1237厂的姚工也明白他的意思,而且也理解他的做法。

  都是差不多的原因,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管怎么说,至少能确定这个东西是国内的,而且可以量产有稳定的来源,光这两点,就已经让他喜出望外了。

  想到这里,姚工点点头:“嗯,谢谢。到时候如果真的可用,还请冯总给我指条路啊。”

  指条路的意思,是请冯总告诉他,怎么才能获得打听这材料来源的许可。

  冯总笑道:“我也希望能用上,能在解决我们问题的同时,一起解决一下你们的问题,那是再好不过了。”

  都是为了工作同志,这种不违反规定的忙冯总还是很愿意帮的。

  ——

  京城工大,高振东、罗教授,还有导研院的陆工,凑到一起了。

  不为别的,就为了末敏弹。

  高振东抓总,罗教授负责战斗部,陆工在红外探测方面有经验,负责红外探测器和侦捜逻辑。

  还有负责降落伞的,导研院一位搞空气动力学的同志。

  立项的时候,高振东就是这么组队的,恰好。

  对于这个东西,陆工非常感兴趣,雷电-1改的改进工作,属于他的部分,最核心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他能抽精力出来。

  而末敏弹作为一种全新概念的武器,在搞武器的人眼里,那就是香饽饽,纯粹的见猎心喜。

  虽然导研院是搞导弹的,但是有高振东牵线要人,还是能要得到的。

  而他们此时正在讨论的,是末敏弹的基础构架。

  “高总,我分析过,在百米距离上,空气阻力会对穿深造成一定的影响。”罗教授已经开始开展工作了。

  自锻破片战斗部EFP一旦成形,那影响它穿深的就主要是形状和初速度了。

  高振东前世对线的时候翻过论文,见过测试钽锆含能EFP,因为锆层厚了点影响EFP形状,结果穿深连同结构同装药的紫铜罩都干不过的。

  所以很多东西不是想当然那么简单,拿着个材料就往上套结果不见得那么好。

  “结果怎么样?”高振东知道影响有多大,但是他不能直接说出来,那就有点惊悚了,还得问一句。

  “我们初步分析,并用现成的标准装药和药型罩做过试验,此距离上穿甲倍径下降60%到65%,但是还是足够的。”

  他说的标准装药,现在已经换成了黑混60,而且装药直径、长度、装填密度、药型罩尺寸结构等等都有明确规定。

  对于穿甲倍径会下降,大家早有预料,原来枪挂榴弹的穿甲倍径2.0左右,现在还能剩下0.7到0.8,还不错。

  这和炸高没太大关系,空气动力学问题。

  高振东早有所料,也早就算过,笑道:“嗯,那看来110mm口径战斗部还能打80mm左右,足够了。”

第462章 不要一棵树上吊死,有的是办法

  东西方马上要装备的新锐主战坦克,不论是T-62还是M-60,炮塔顶甲、车体顶甲,都扛不住这个穿深,当然,万一打到侧甲或者前甲顶部向下纵穿这种小概率事件,那算它们运气好。

  80mm这个穿深,别说现在的,只要不是老毛子那种疯狂到头顶爆反的货,就是几十年后的坦克也一样能打,坦克车体上方的装甲,脆得很。

  而头顶爆反的,150mm穿深也一样打不了,就很浪费属于是。

  要不然日后也不会大家都挖空心思攻顶了,甚至还出现了瑞典的比尔反坦克导弹这种神奇结构。

  而且末敏弹的目标,除了坦克之外,还有装甲车辆、装备车辆等等,这些东西,在80mm穿深之下,众生平等。

  不过罗教授明显感觉不过瘾。

  “高总,能不能想办法搞高一点,我根据你说的对药型罩的材料要求原则,分析了一下,我觉得钽可以。”

  “贵,而且那东西少,还是用在别的地方吧。”高振东对于钽的分布很清楚,我国后来是发现了,而且量还挺大,不过这时候却不多。

  钽罩如果设计得好,的确比紫铜要高个30%左右的穿深,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东西并不是必须的,不是只有这个东西才能提高穿深,能提高穿深的材料多了去了。

  不过高振东早就有准备,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你不用担心,先用紫铜搞就行,穿深足够的。如果情况发展了,有必要的话,我手上有其他材料能替代钽。”

  技术不行材料来凑、或者孤陋寡闻一点的、或者钽来得容易的,那就死磕钽了,而我们在EFP药型罩这方面是反过来的,技术是不错的,早期钽也是不够的,也就不用那玩意了。

  高振东事业起来之后没多久就在搞材料,可不是纯纯的一时兴起,不过用于药型罩的,工艺不太一样而已,但是这个工艺高振东恰好知道。

  听了高振东的话,罗教授放下了心,紫铜80mm穿深的确也够了。

  主要是现在刚开始搞,他就是怕中途又有什么原因更进一步影响穿深,那就可能不太够,求个保险而已。

  还得是高总,早就考虑好了,而且还兼顾了成本、性能、材料来源,不像自己,只能在钽这一棵树上吊死。

  高振东还提了个建议:“你可以在装药结构和装药密度上下下功夫,还是有潜力的。”

  装药结构会影响到穿深,而在装药类型和结构一定的情况下,装药密度直接影响穿甲威力。

  一语惊醒梦中人:“高总,你说这个,我倒是想起来了,装药密度和装药质量,的确有改进的空间!”

  高振东倒是知道有个地方有个技术,是自己提醒别人搞出来的,听说人家还在成果里把自己也挂了名,也许对罗教授有用,但是现在不好直接说,得问问才行。

  “我倒是知道一个可能对你有用的东西,不过我得先问问,纪律你知道的,呵呵。”高振东笑道。

  罗教授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连连感谢:“高总,这可太感谢了,这么多条提高威力的路子我都不去想办法,只知道偷懒换材料,还是思想没跟上啊,哈哈。”

  因为他一开始先提起战斗部的问题,高振东先和他说的这个,现在说得差不多了,高振东才回头说起末敏弹总体结构的事情来。

  别看总体结构看起来简单,但是设计不好很要命的。

  老毛子的末敏弹就是个奇葩典型,它们的SPBE-D,将传感器布置在战斗部旁边,与战斗部并列,导致弹药口径的三分之一左右都被这个传感器给浪费了,在我们和花旗佬的末敏弹都能塞进155mm炮的时候,他的只能塞炸弹之类大口径弹药。

  至于说老毛子的塞不进155是因为紫铜药罩威力不如钽导致的傻大黑粗,不说全是瞎扯淡吧,至少也是有失偏颇。

  老毛子在弹药设计上没那么拉垮,钽这玩意也不是搞不着,我们和花旗佬用的那个弹药结构,他们也不是设计不出来或者搞不到,末敏弹的外形结构在80年代,国内《三大知识》上就已经满天飞了。

  出现那个最终结果,说是老毛子综合考虑还比较合适一些,估计一开始就没想着在身管火炮上用这玩意,干脆往大了整。

首节 上一节 293/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