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282节

  特别的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啊。

  一整个系统,能人还是不少的。

  兜底方面,有高振东负责研究,郑良枢负责实现,这一对自己亲自培养提拔的得力干将拿不出一点儿东西来?他不信。

  郑良枢连忙点头:“您放心,这方面,我会和振东那边配合好。他工作虽然忙,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只要他正式拿出来的东西,实现就只是时间问题,后面的工作我会负责搞好。”

  “嗯,小孙,回去叫办公的同志准备一下,召集全系统的中型或以上厂所的最高管理和技术人员,开个会,把这个事情好好的布置一下,要打,我们就打个大仗!”

  领导对副驾驶上的孙秘书叮嘱道,只是这个会,三两天是开不起来的,动作太大了,需要的准备时间也长,别的不说,这些厂所的最高管理和技术,光是安排手上的工作都得耽搁不少时间。

  ——

  第二天下午两点,高振东和罗教授来到了防工委的会议室,这第一次汇报,连高振东预定的合作方罗教授,都只有听的份儿,他也不知道高振东到底要搞什么。

  人员不少,主要都是地面部队的,级别还不低,而且负责炮兵、装甲兵、地面作战装备的人来了好几个。

  大家都到齐之后,防工委领导示意高振东:“开始吧!”

  高振东点点头,开宗明义。

  “各位领导,这次我的设想,是研制一种通用的,可以装在炮弹、火箭弹、地地导弹乃至空投弹药里面的子弹药——末端敏感弹!”

  末敏弹,这就是高振东想搞的东西。

  简单说来,这就是一堆从天而降的掌法。

  把一个倾斜的子弹药挂在降落伞下面,红外传感器倾斜布置,战斗部轴线与红外传感器扫描轴向平行。

  结合弹药下降,以及下降过程中的旋转,以最小的代价,却能实现从大到小的螺旋形范围扫描,也就是说,这个东西的本体核心,其实就三个东西:降落伞、战斗部、红外探测器兼引信,对了,红外探测器部分里面还装了个高度计。

  结构简单,但是其效果,却远远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

  这东西其实最有意思的点,就是只需要敌军行动的区域情报就可以投入作战,但是对于敌人每一辆装甲的具体信息,其实是不关心的。

第445章 最困难的是降落伞

  末敏弹是用多个精确点杀伤实现面打击,这个评价乍听起来好像平平无奇,仔细一想就会细思极恐。

  同样重量的弹药,如果精确打击到每一个需要打击的目标上面,那么比起一炸一大片来说,肯定是精确打击可以控制的范围更广,道理很简单,平均分布浪费更大,肯定不如重点照顾。

  高振东开始向大家介绍末敏弹,一边介绍,一边回答问题。

  “也就是说,这种子弹药,可以依托不同的载体,实现任意的射程?”

  “是的,弹药本身,是比较小巧的,但是别看它小,每一枚子弹药,其实都有很大的控制区域,利用合适的撒布技术,一枚母弹药里的多枚弹药能控制非常大的范围,而且每一枚子弹药打击都很精确。”

  这是个概念比较新,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武器,高振东非常耐心。

  “能小巧到什么程度?在进行火力投送的时候,能够密集到什么程度?”

  这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如果傻大黑粗一大个,那刚才说的一切都是空的,首先太重了打不动,其次太贵了打不起。

  高振东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示意图:“为了保证威力,弹药口径我现在暂时规划的是130~140毫米,以我们152口径毫米炮为例,可以装2枚子弹药,如果是同等口径的火箭炮,那能装的数量会更多,单发火箭弹可以装5枚以上!只是对于火箭炮的口径和长度有些要求。”

  “嘶~~~~~”

  在座的,除了京城工大的人之外,基本上都是打了很多年仗的,高振东这些描述听起来简单,但个中杀气之浓,都是心中有数。

  无需精确位置,远程撒布,弹药数量众多,自动寻的,高命中率,通过合适的撒布技术,不论是宽正面还是大纵深,大集团还是小集群,都能对付,加管子就行。

  而且最重要的是,听起来好像还不太大、不太贵!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对于装甲集群来说,是真的噩梦。

  一门火箭炮5枚弹,在研的火箭炮是19管的,就这一门炮就有近百枚子弹药,一个营的这种火箭炮齐射,哪怕只有30%的命中率,再考虑到其他因素,那也有可能将团级以上的装甲部队直接打瘫痪!

  不对,现在的火箭炮是130的,装不下这东西,长度也差点儿,而且研究中10公里左右的射程,也太浪费这个新型弹药了,是不是.

  这东西八字还没一撇呢,炮兵的同志甚至都心动到要大改在研设备了。

  不行不行,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东西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呢,稳住!稳住!

  “先说怎么打中吧,你是如何保证这个弹药能够打中的,最基本的原理我们听懂了,这个利用降落伞下降自动索敌的机制非常巧妙。从发射、撒布、索敌,听起来都没有问题,那就细节一点,红外的东西,好像还比较贵,性能也还有提升的空间啊。”

  高振东笑道:“所有的装甲车辆只要发动起来,那就是一个巨大的热源,和周围环境的温差是比较大的,而这个弹药的最大搜索距离大概是几百米,就这点儿距离,甚至都不一定需要制冷,就能满足灵敏度要求。”

  “这样一来,红外灵敏度方面的问题解决了,那价格呢?”

  高振东胸有成竹:“我的初步想法,是先用比较成熟廉价的硫化铅试试,如果不行,可以加上压缩气体制冷,如果都还有问题,那可以上一种我刚搞出来的新红外敏感材料,这种材料性能远超硫化铅,就是略微贵一点,但是我们已经有了小批量的试产,测算下来价格还能接受。”

  大家万万没想到这位同志居然手握一种新材料,难怪在红外探测方面,一副底气十足的样子。

  不过有几个人是认识高振东的,知道这本来就是高振东的风格,他提建议,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

  防工委领导笑道:“关于这种新材料,我知道,的确已经小批量试产了,成批量的检测过,性能确实好,并且还提供了一部分到相关单位用于其他装备系统的研究。”

  有了他的背书,部队的同志彻底放心,看来观瞄的问题,至少从原理路线上不用担心了。

  “太好了!不知道这种材料,能不能用到其他地方啊。”装甲兵来的同志,颇为期待的说道。

  跑题了啊跑题了啊,说的就是打你们装甲目标呢。

  防工委领导笑道:“老X,这个事情,下来我们单独沟通,哈哈。”

  “噢,噢!好!好!!”装甲兵的同志心领神会,看起来有货啊!

  陆军的同志问起了自己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好,如果说打得准这个问题原理上没什么问题的话,那怎么保证打得烂?对于坦克来说,152重炮直接命中一发,也不见得就能造成致命伤害,更何况你这个只有小半发的装药。”

  一发152装2枚子弹药,单枚子弹药还有一半左右要用于降落伞和寻的系统,剩下的装药可没多少了。

  高振东道:“领导,这个弹药不是碰炸的,而是在空中100米左右的高度就引爆,利用类似聚能破甲的原理杀伤坦克的顶甲或者发动机,这两个部位,都是比较脆弱的,打起来挺容易。”

  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地方的脆弱,只要能打中,坦克的战斗力基本上是废掉了,至少一场战斗之内,是不太有投入作战的可能性了。

  你要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装甲兵的同志来了精神:“不对吧,小高同志,我们聚能破甲弹,是有一个最佳炸高的,你这离着100来米远,再好的聚能破甲战斗部也是没用的。”

  防工委领导摇摇头:“这不一定啊,振东同志前不久做了个一次性火箭筒,破甲深度有600毫米以上。”

  装甲兵的人也摇摇头:“那个我知道,的确是厉害,原来也是小高同志搞的?人才啊!不过那个穿深再大,也改变不了这个原理上的问题,聚能破甲打不了那么远。”

  一次性火箭筒预定型的时候,装甲兵那边并没有参加,打的就是你们,请你们来有点尴尬,所以高振东是主要完成人这个细节他并不清楚。

  高振东点点头:“领导,您说得对,不过我们搞了一个新弹药,其原理类似聚能破甲,但是又和聚能破甲有差别,总的来说同口径下穿深不如聚能破甲战斗部,但是最佳炸高范围却是非常的大。”

  全场哗然,搞半天你是把所有子系统都搞好了,然后才跑来立项是吧?

  “嗯?还有这种原理?破甲能力和炸高范围多少?”

  “我们叫它自锻破片或者是爆炸成形战斗部,破甲能力方面,我们在枪挂榴弹上用35mm口径实现了65mm垂直静破甲,炸高方面,其最佳炸高范围是从碰炸到千倍口径以上!”

  这才是自锻破片战斗部超大炸高的正确使用方法,简直就是为末敏弹量身定做的。

  陆军同志恍然大悟:“原来最近投入小批量试用的那个枪挂榴弹发射器是你们搞的?不对啊,我记得是京城工大那边搞的吧?”

  罗教授可算是有发言的机会了:“领导你好,我是京城工大的,负责枪挂榴弹的研究。枪挂榴弹的所有原理和设计,都是高振东同志完成的,我们主要是负责具体实现和试验部分。”

  “那这么说来,这个原理是已经验证过的了,好!太好了!”35mm榴弹实现了差不多2.0的穿深口径比,那就算打个折,130mm口径的弹药,穿深也不会难看。

  防工委领导一脸的惬意,高振东提方案,果然从来都是胸有成竹,他这次甚至在研究其他装备的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新型装备各子系统的原理试验。

  真是要理论有理论,要实践有实践,要技术有技术,说服力极强,非常为我们防工系统长脸啊!

  在防工委领导看来,高振东就是防工委的人,只是工资是十七机部那边在发。

  十七机部:别太过分啊,马上我也要用他!

  会议继续进行,高振东把末敏弹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介绍,参会的同志也时不时的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提出问题。

  随着汇报和问答,大家对这个新弹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心情也越来越兴奋。

  这东西要是用得好,是真的有可能一下子就成建制的瘫痪敌装甲集群的,至不济,也能迟滞敌人进攻,影响敌人机动。

  有这么一个随时可能把装甲集群一波带走的东西存在,谁集结、机动的时候不是提心吊胆?一旦要做应对,那麻烦事儿可就来了。

  眼见事情逐渐明朗,防工委领导适时的露一小脸:“各位,怎么样?这个东西,搞还是不搞?要是不搞,我就给振东同志安排别的工作了。”

  你们别磨磨叽叽的,赶紧的,我就不信你们忍得住!

  说完,他还开了个玩笑:“这个东西现在看来,最难的应该是降落伞了吧。”

第446章 提点小建议

  虽然知道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但众人还是哄堂大笑。

  乍一看,的确是这样,核心三大件,红外有眉目了,战斗部也验证过了,就剩个降落伞了。

  陆军的同志二话不说:“搞!这个东西只要能实现振东同志描述的一半,那就已经是能极大改变战术环境的重要装备了,这个都不搞,那就没什么值得搞的了。”

  装甲兵这边笑道:“搞吧搞吧,搞出来先给我们看看,要真是如你所说,我们还得早做应对。”

  这个会他开得是既开心又尴尬,谁叫这玩意唯一的目标,就是打装甲力量呢。

  炮兵这边,想得更多一些:“搞吧,越快越好,如果这东西好用,我们怕是得再搞个火箭炮。现在在研的是130的,恰好装不下。”

  现在这个火箭炮短点也就罢了,大不了少装几枚子弹药,但是130mm的口径和10km的射程就让他们很难绷了。

  身管火炮看起来也不是不能用,可是要达到相同的火力密集度和打击突然性,毫无疑问是不如火箭炮的,一炮两枚一炮两枚的打,一个炮营得啃哧吭哧打好多炮才能达到一门多管火箭炮一次全弹发射的效果。

  为什么凡是大陆军主义的军队,都拼了老命的发展各种火箭炮?无他,这东西的确好用。

  至于说什么“特穷”能让火箭炮毫无用武之地这种屁话,听听就好,那玩意就没碰上过什么正儿八经的火箭炮急袭。

  高振东想了想,主动提出了建议。

  “各位领导,考虑到炮兵这边使用的话,可以考虑将口径缩减到110mm,虽然会造成威力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总体来说,对于现有作战目标区别不是很大。”

  对于这个时候的坦克顶甲和发动机盖板来说,150mm和250mm的破甲深度没什么区别,都是一发入魂。

  “既然是想适装130mm的火箭炮,那你为什么不缩减到120mm就行?”陆军的同志不干了,威力要变小?这可太讨厌了!很难接受啊。

  高振东笑道:“主要还是考虑到122mm、130mm榴弹炮的存在,特别是122。这个口径想装120mm口径末敏弹是装不下的,110mm就差不多可以了。这能够有效的把这个弹药的使用编制进一步下放,提升战术灵活性。虽然预估122只能装一枚末敏弹,但是能装得下,意义就不同了。”

  122弹比152短,所以只能装一枚末敏弹了。末敏弹口径缩了,长度却是缩不了多少的,大约3倍口径范围内,装药的长度是能影响到破甲深度的,不过再往上就没有意义了。

  而152mm重炮,在这个时候可是配属到军一级的,这个级别太高了,反应速度太慢,灵活性也不够。

  这个问题,高振东也是刚才听炮兵的同志说起火箭炮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前世的时候,155、122都是往下放了的,大致是155旅炮,122营炮。

  噢,能有更多的炮能打?那没事儿了。部队的同志,对此很满意。

  “数量也是一种质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事情基本上是就这么定下来了,皆大欢喜。

  罗教授心里那个美啊,就过来坐了半天,课题就到手了,而且还是这种重量级的课题,有多重量级,看看来的部队代表级别就知道了。

  散了会,来自部队的几位同志并没有走,和防工委领导聚在一起聊天,其实说是聊天也不合适,他们之间需要交流的事情,远远不止今天这个末敏弹。

  来都来了,顺便说说别的。

  高振东正收拾东西准备退场,正在扎堆说话的防工委领导突然抬起手招呼他:“来来来,振东,你过来一下,一起听听。”

  嗯?你们说话也是我能听的?高振东放下正在收拾的资料,走了过去。

  他刚离开,就有一名战士走到了他扔下的资料旁站着,也不帮忙收拾,只是在旁边站着。

  高振东走到一群都算得上是老头子的大佬旁边,也不说话,你叫我来听听,我就只是听听。

  这个时候,陆军的同志正在嘲笑炮兵那边,他们主要是负责的装备方向不同,陆军和炮兵是没分开的,炮兵是陆军的一部分,只是火炮类装备太过重要,被单拎出来了而已,装甲兵同理。

首节 上一节 282/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