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文豪生活从家庭自卫开始! 第263节

  律令制下日本有严格的阶级划分,不会出现国事还有平民能参与的情况。

  太太虽然也说过“我堂堂武田信玄的后裔”,但也知道老人的那一套不对。

  她默不作声的用身体挡住两人的交谈空间,对老人讪讪笑了笑。

  “我看作家协会那边有安排投稿作品的介绍。”

  太太接过老人前面的话题,刚刚九条问她要不要帮忙上去讲讲《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

  纯文学有很重的晦涩性,很多东西没有专门的赏析介绍很难第一时间弄清楚。

  就像《源氏物语》,没有专门的人去分析研究,大家不会知道短短54帖小说里出场人物半千,和歌帖795首。

  《刺青》里也有借《肥料》这幅画作暗喻他人内心活动的过程。

  “刚刚拿到作品的人能看出个什么?”

  老人好像对武田贵子的主动搭话不满。

  在他看来这个女人除了好看点一无是处。

  “不管是你姐姐在这还是夏子在这里都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老人指的方向是作品投影赏析所在。

  龙川彻的《伊豆的舞女》正在被人准备装填。

  老人好像知道点什么。

  不光是川端就是龙川,甚至是太太跟自己外孙的关系。

  这种不留情面的训斥让太太眼眶红了红,不过碍于老人的身份太太又不敢说什么。

  “她上不上去关你屁事。”

  太太考虑是不是上去莽一把的时候,熟悉的冷笑声在太太耳边响起

第298章 《舞女》上

  一个戴着口罩的男生摸到前排的时候,《伊豆的舞女》这篇小说也被投射到荧幕上。

  川端康成。

  一个很陌生的名字。

  ——

  山路变得曲曲折折。

  ——

  眼看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

  ——

  这时。

  ——

  大雨把茂密的杉树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从山脚快速地向我逼近。

  让人很熟悉的景色开篇定调,不过太太注意力不在上面。

  “你怎么来了?”

  冷言出声的男生虽然裹得严实,但是太太一下就认出那是应该在京都参加群像赏评选的龙川彻。

  京都到东京搭乘新干线只要两个小时,太太倒是不好奇龙川彻为什么上午还在京都下午就到了东京,不过.

  “谁让你偷跑出来的,被人拍到又说不清了。”

  太太按着有些显眼的龙川彻坐下,群像赏是封闭式评选,破坏规矩跑出来,本就不怎么的名声又要再臭一点了。

  “嘶,头发头发。”

  女人几乎是按着自己的脑袋坐下的,跟太太坐在一个位置上,龙川彻有些不满的理了理乱掉的发型。

  两人的动作让九条藤孝蹙眉,武田茜惊讶。

  在别人看来两人动作太过亲昵了点。

  “母亲,您坐我这。”

  虽然龙川彻为什么突然冒了出来,不过两人坐一起的样子让武田茜不太舒服。

  女孩弯着身子让出了自己的位置,深深的看了眼龙川彻然后离开。

  “怎么回东京了?”

  女孩的表情被九条藤孝看在眼里,他跟其他人一样一起看着安田讲堂中心属于高中生跟小舞女的故事,然后向着刚刚出言不逊的外孙发问。

  《伊豆的舞女》主要讲述了一位20岁的东京高中生川岛,暑假独自前往伊豆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偶遇了一行巡回卖艺的技舞艺人的故事。

  龙川彻看了两句,然后说。

  “亲自来看看比较放心。”

  这句话说的好像自己会把事情搞砸一样。

  太太脸色一红,然后在龙川彻的腰上掐了一下。

  很奇怪,龙川彻跟九条藤孝有些相近,但是太太怕老人却不怕龙川彻。

  捉住女人作怪的小手,龙川彻的《伊豆的舞女》并没有人介绍,但是在场的人看的却很入神。

  这篇小说很奇怪,它并没有像《刺青》一样强烈的冲击性,但却有种让人安静下来的奇异魔力。

  ——

  那年我正值年少。

  ——

  头戴高中制服,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纹和服和裙裤。

  ——

  肩上挎着书包,独自来到伊豆旅行。

  《刺青》是短篇,《伊豆的舞女》也是短篇。

  出现在一个荧幕上让人不由自主的比较。

  “像是看电影一样?”

  有人小声说话,《舞女》这篇稿子即使没人介绍文字也带来很强的画面感。

  刚刚下过雨的森林,沿着陡路奔跑的喘息声。

  其中有一段的描写特别有意思。

  ——

  那天在修善寺,今晚来汤岛,明天大概要越过天城山往南前往汤野温泉吧。

  文中几乎没有一点写明了那个高中生喜欢上了那个年轻的舞女,但是字里行间填充着年少的青涩感。

  “好像跟这次征文主题不符啊?”

  字体的表现力很强,但是却有人发出了疑问。

  《刺青》那篇小说构建手法偏古典,很多地方几乎是古文的形式。

  歌川国贞的浮世绘风格,大量的古典文学引用。

  不过《伊豆的舞女》却没有这一点。

  它就是讲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岛国高中生的故事,他在伊豆岛上遇到一个舞女,有些青涩的爱恋故事。

  “写错题了?”

  在场的人没有几个注意到突然出现的龙川彻,大家都随着简单的翻页看着图片上的故事。

  九条藤孝看着身边的外孙好奇问道。

  他也算见过龙川彻几次了,知道这个年轻人几乎不会犯这种失误。

  “编写《源氏物语》的紫式部曾经这么说。”

  龙川彻敲敲扶手,在古典文学,日本传统文化这块他几乎就是权威。

  “凡人总须以学问为本,再具备和魂而见用于世,便是强者。”

  《舞女》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故事,但是偏偏让这大片文学者都在好奇观看。

  “《刺青》只是借助了古典文学技巧,但是物哀审美的内蕴没写出来一点。”

  岛国人的物哀精髓到底是什么,大概没有人能够真的说清。

  有人将贯穿于《源氏物语》字里行间的“哀”和“物哀”释为真情流露,但是龙川彻却更喜欢将它解释为一种情感共鸣。

  出生于这个国家的人,受到地震灾害的侵袭,导致他们对某些纤细的文字格外敏感。

  小舞女为‘我’斟茶。

  当“我”无意中闯入艺人们睡觉的客房之际,还躺在铺席上的小舞女“满面通红。

  即使没有人在上面介绍,但是那些纤细的文字也好像活泛过来一样沁入人们的心底。

  《舞女》几乎没有故事性,但是却一点点的将‘物哀’的审美体验推向高处。

  “《刺青》是对古文技巧上的研究,《舞女》是对情感技巧的沿袭。”

  “借用某位《源氏物语》的翻译者的话来说,年轻觉古文繁琐,不曾通读;30岁重读,因习惯了古典文法,便觉这是一篇描述了众生多样爱情的佳作;到了40岁,就看到因光源氏的永不满足而招致不幸的她们;而50岁后,仅仅看到文字就能体会到图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龙川彻话说的很慢,好像怕惊扰身后安静的读者们。

  民族的审美观念是长久养成的结果。

  不管是刚刚觉得偏题的记者,还是本来在低声问话的太太都在安静看书。

  “日本文学历史不短,从远古时代诞生了神话、传说、原始歌谣等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其后经由《古事记》《日本书纪》《日本灵异记》等历史和志怪作品传承下来,为其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表现手法。

  在歌谣领域,从原始歌谣过渡到了《万叶集》等初期歌谣和短歌;在神话和传说领域,则产生了虚构小说形式的《竹取物语》,从而开创了物语文学的先河,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达到了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峰。”

  龙川彻在安静的讲堂里对加贺悠风的作品表示不屑。

  “用一点古典技巧就是传统物语小说了?”

  “情感共鸣,于细微处和谐沉静才是物哀这一传统美学观念的应用。”

第299章 《舞女》下

  如果说《刺青》当中,画作完成的那一刻,普通的少女完成了向‘恶魔之女’的转变。

  那么《伊豆的舞女》结尾,男女主分别的那一刻让人不由自主的哀叹。

  高中生偶遇一个主要由家庭成员组成的、在各地巡回演出的艺人团体。

  结伴而行,在由修善寺至下田的旅程间感受到身处社会底层的这群艺人的善良品格。

首节 上一节 263/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