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囚徒到影帝 第232节

  宋玬玬还是那么雷厉风行。

  把具体地址和联系人告诉徐琨,还没等挂断电话呢,就在对面嚷嚷:“你别走,给我回来!我蜀道山,一、二……”

  “三,数完了你能咋地?——哎,我觉得这个能用在小品里!”

  那熟悉的声音肯定是赵奔山无疑,娱乐圈里敢这么对‘东北王’的,也就是玬妈了。

  徐琨挂断电话,立刻就给甘溦拨了过去,甘溦听说《中国话》入选了今年的春晚,一开始还有些不相信。

  等再三确认之后,激动的连话都不会说了,一边让徐琨稍等,一边就激动的跑了起来。

  听着电话里甘溦急促的呼吸和脚步声,徐琨多少也有些感慨,虽然知道这种政治正确的歌曲,肯定很适合一些晚会节目。

  但他也没想到央视的魄力这么大,还差九天就过年了,愣是拿下了其它的歌曲换上了《中国话》。

  至于甘溦为什么如此激动……

  那首歌的总制作人就是甘溦,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必然也能分到巨大好处。

  话说回来,这个喘息声……

  是她吗?

  应该不是吧?!

  直到对面传来‘天上智喜’欢呼尖叫,徐琨才从纠结中清醒过来,有些好奇的问:“她们知道春晚是什么意思吗?”

  “不太清楚,不过我拿日本的红白歌会做对比,她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果然棒子还是个小日子走的更近,娱乐圈尤其如此。

  九天后。

  徐琨、王保强、邓朝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度过了2006年的最后一天。

  《中国话》安排的还挺靠前,第三个节目就出场了,四个人的打扮比以往都要保守,舞蹈动作也明显有所收敛。

  不过这首由乐视出资,集合了国内与弯弯顶尖词曲人的歌,还是呈现出了相当惊艳的效果。

  等到最后董卿拿着话筒采访天上智喜四人组的时候,四人突然同时对着摄像机深鞠躬,用偷偷锻炼了不知道多少次,相当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道:“万分感谢徐琨导演的栽培!”

第350章 集结号杀青

  大年初四。

  浑河岸边的雪地里,换装成南韩军服的徐琨和邓朝,正在进行拍摄前最后的准备。

  邓朝抱着一只没穿鞋的脚,连声催促道:“琨儿,你特么到底要看到什么时候啊?!赶紧把靴子给我,快特么冻死我了!”

  “大老爷们挺一挺怎么了?”

  徐琨使劲扯着鞋舌,捧着战靴翻来覆去的端详,嘴里道:“昨儿道具稀里糊涂给错了样式,我拆的那个跟你这个压根不一样,这要是不小心给削块肉下来,你说算我的,还是算你的?”

  “那你怎么不用自己的鞋?!刚发下来的这几双不都一样吗?!”

  “瞧你这矫情的~”

  徐琨把靴子丢给他:“到时候要拆的又不是我这一双,再说我都没嫌你磕碜……”

  邓朝手忙脚乱的套上靴子,站起身,范大脑袋一样跺着脚来回溜达,嘴里骂道:“先前在大巴车上的时候,你怎么不看?非到这野地里坑老子是吧?”

  “那会儿我不是正在跟冯导讨论,要不要重拍烈士陵园的戏嘛。”

  “为什么突然重拍的,我觉得你那段戏挺好的啊?”

  “别的还行,就是被夺走酒瓶后那段独白,感觉差了点意思——当时没觉得,现在感觉还是太冲了,有点用力过度的感觉,应该再平一些,就是那种悲从中来的感觉。”

  徐琨说着,直接坐到了邓朝的马扎上,给邓朝现场表演了一番,问:“你觉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

  邓朝哈哈笑道:“你这脸都冻僵了,眼眉鼻子嘴都在动,就脸没怎么动。”

  “屮~”

  徐琨解下背后的行囊,从保温杯里扯出条热毛巾来,狠狠揉了揉脸,直到感觉脸上的冰霜全都化开了,这才作罢。

  不过没等他再给邓朝表演,郭小军那边就嚷嚷着地雷已经埋好了,让演员抓紧时间就位。

  这段拍的是:谷子地【徐琨】跟着赵二斗【邓朝】在朝鲜战场上,为了给炮兵指引敌人坐标,进行化妆侦查的时候,赵二斗不小心踩到地雷,又被谷子地拼死救下的剧情。

  俩人汇合其它几个龙套演员,顺着剧务的引导开始走位、彩排。

  等彩排完,又有人拿着长柄小铲子,用雪把那些脚印重新覆盖。

  其实这段儿镜头没那么近,哪怕是在大荧幕上,观众也未必会留意到那些提前踩出来的脚印,但剧组在冯晓刚的严格要求下,还是一丝不苟的补上了。

  八九十年代的这批导演,各自有各自的毛病,但对待电影的用心程度,却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到了2015年前后情况就又不一样了。

  趁着铲雪的当口,徐琨和邓朝都用围脖把脸裹上,然后缩着肩膀背对着风口,以便过会儿拍摄时,脸上的肌肉不那么僵硬。

  别的方面力求真实,这脸上发僵发木的情况,可就没办法力求真实了,不然情绪体现不出来,说不定反而会被人喷成演技拉胯。

  “哎~”

  徐琨忽然想到一件事,于是用胳膊肘捅了捅邓朝:“你说这些老地雷干嘛都要弄成松开的时候爆炸,直接一踩就炸多省事儿?”

  “可能是制造的时候怕出危险吧,这多一道工序就多一道保险——再说要不是有这样的地雷,那很多战争戏就没法拍了。”

  邓朝一边说着,一边又忍不住跺脚:“屮,让你整的我脚上痒痒的,不会是传染上脚气了吧?”

  “滚!你手上才有脚气呢!”

  徐琨没好气道:“估计是刚才脚底板冻僵了,这会儿有点化开了。”

  这时冯晓刚走了过来,邓朝连忙堆起笑脸唤了声‘冯导’。

  冯晓刚没有理他,而是对徐琨道:“我刚才又看了一遍,觉得那段情绪问题不大,不过你要是坚持的话,那咱们头元宵节就重拍一遍。”

  “重拍吧。”

  徐琨毫不犹豫道:“到时候您给我一天时间,我提前酝酿酝酿,保证比上次有长进!”

  等冯晓刚离开之后,邓朝不无艳羡的道:“还是大导演牛气,换了我可不敢找这个‘后账’。”

  其实演员主动要求‘改戏’的情况,最近这两年已经越来越频繁了,不过敢在冯晓刚这种大导演面前找后账的确实不多。

  见徐琨没言语,邓朝又拱了拱他道:“要是我以后也做导演,你可得来客串个角色。”

  “客串好说,戏份多了那就得看剧本好不好了。”

  “那肯定的,到时候我找田老师和刘衡老师……”

  正说着,铁皮喇叭又响了,徐琨忙把围脖扯下来抛给助理,露出胡子拉碴的脸,催促道:“别扯淡了,咱们该去趟地雷了!”

  这段戏本来主要是拍两人的对话,徐琨拆鞋压住炸弹的动作不是重点。

  但徐琨还是提前演练了‘刀法’,说不上行云流水,但看着就深得‘稳准狠’的要诀。

  镜头怼着邓朝的脸的时候,邓朝一副视死如归的架势,等到镜头下移,他也忙瞪着眼睛往下瞟,生怕徐琨一个不小心给自己削下块肉来。

  不过真正考验人的,还是赵二斗【邓朝】在雪地里光着一只脚,边走边回头的镜头。

  这一幕足足拍了十三遍,邓朝也在雪地里趟了二十六回,哪怕提前在袜子里塞了保暖的东西,事后还是起了冻疮,小半个月都走不利索。

  徐琨也断断续续,在雪地里半蹲半跪了两个多钟头。

  为了保证表情神态不走样,每次开蹲都得先用热毛巾敷脸,这冰火两重天的,就跟在脸上动刀子差不多——还是不打麻药的那种。

  结果到正月十三重拍烈士陵园戏的时候,冯晓刚表示那段戏‘离别戏’有点多余,可能剪辑时要全部删掉。

  徐琨&邓朝:“……”

  随后徐琨就把这股憋闷委屈劲儿,用在了谷子地沙哑哽咽的控诉当中:“老刘啊,咱不是……非得跟你矫情……吹没吹这号。

  咱九连……四十七个兄弟……明明都是烈士!怎么就成了失踪了呢?!你现在躺在这儿,谁能给他们证明这事儿?!”

  不管剧本是什么倾向,至少徐琨在这一刻是彻彻底底的融入了谷子地这个人物。

  等到冯小刚喊‘咔’的时候,徐琨非但没有从墓碑前起身,反而把身子往墓碑上靠了靠,就这么倚在上面久久没有动作。

  被炸成两截的原九连指导员。

  曾经被战场吓尿了裤子,最后却毅然拉响炸药包壮烈牺牲的指导员王金存。

  为了保存九连最后一丝血脉,重伤濒死前谎称听到集结号的焦大鹏。

  为了守住阵地,和敌人坦克同归于尽的姜茂财……

  一个个形象在徐琨脑海中淡去了熟悉的面孔,却越发显得熠熠生辉栩栩如生。

第351章 切入点

  回到京城的时候,正好是元宵节。

  徐琨在家挺尸了大半天,晚上就和保强、李义祥一起去了老陈的新居。

  这房子是陈学斌去年夏天买的,在北四环附近,五室三厅260多平的复式,首付+装修砸进去140多万,还背了小200万的贷款。

  本来按照陈学斌的打算,是要等明天秋天再搬过去的,可陈嫂着急住大HOUSE,趁着老陈去泰国的时候独断专行了一把。

  今儿兄弟几个过去,全当是给老陈温锅了。

  楼是11层的小高层,老陈家占了10层和11层。

  李义祥早就已经来过了,徐琨和保强却是头回登门,一进客厅俩人就有点酸,这大客厅,也就是在独门独户的平房里见过。

  把买来的礼物放在茶几上,徐琨和保强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啧啧称奇道:“单只这一层就得有小两百平了吧?”

  “170多平。”

  陈学斌牛哄哄的叼着根儿雪茄,不过当着老婆的面没敢点着:“楼上居住面积是86平,另外还有个80多平的天台,我准备以后种种菜、养养狗……”

  “不许养狗!”

  厨房里传来陈嫂一声呵斥,老陈翻了个白眼,嘴里碎碎念的嘟囔着什么。

  保强站在客厅的落地窗前,远眺着窗外的景色,好奇道:“陈哥,你这套房子多少钱一平啊?”

  陈学斌把没点着的雪茄拿在手里,霸气侧漏的道:“没多少,买的时候到手刚不到1万1,现在估计得1万2了。”

  “这么贵?!”

  保强咋舌道:“这地段儿还不如我们那儿呢。”

  “那是以前!”

  听保强说自己买的地段不好,用雪茄当教鞭,指着远处一座楼盘道:“看到那边儿没,奥运新村,等到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们这片儿就是全世界的中心!”

  “你这能划到一片去吗?”

  徐琨虚着眼打量远处那栋楼盘,好奇道:“这房子是拿来招待运动员的吧?那等开完奥运怎么办?会不会也拿出来往外卖?”

  “现在就已经开始卖了,不过暂时不能交房,要等冬奥会结束之后才会把房子给你——听说最便宜的均价都1万7一平,好楼层好位置甚至能翻番!”

  听到这话,徐琨就有些心动,这种房子的质量肯定顶格,各种配套设施也少不了。

  这时候大门口传来开门声,却是陈学斌的儿子和夫母从超市回来了。

  陈嫂去年年底闪电搬家后,就把二老从乡下接了来,所以陈学斌非但不敢有怨言,家庭地位还下降了。

首节 上一节 232/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