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啧啧啧,真是好运的家伙啊。她是屡屡能打出漂亮的翻身仗,这才短短半年时间,这是要起飞呀!也不知道,简·阿诺心里打的是什么样的主意,他是要复出么?还是说,要找人来接自己的摊子。”
老杨吧唧吧唧嘴皮,啧啧了好几声。
羡慕侦探猫的好运气,她这是要踏上挣钱的快车道了。
不过嘛。
纯粹插画家,挣钱能力也有限,未必能就比他老杨风光多少。
「苏富比伦敦夏季拍卖会即将开幕……」
……
老杨喝着啤酒,吃着土豆丸子,快速浏览着行业内的各种新闻。
这家餐馆有本地酒厂酿造的精酿黑啤提供,冰的很凉,玻璃杯子上缀着整整一层的水珠。
喝起来十分的痛快。
他当助理样成的工作习惯,每天都要把行业内重要的新闻从头到尾的过一边。
遇到值得注意的点进去,在心中评价两句,遇到挣了大钱,装了大逼的,眼红两句。遇到出轨的出柜的,再顺口讲两个黄段子。
一顿饭的功夫,这么走马观花的看下来。很快就过去了。
「采访艺术家崔轩祐,西方艺术的东方表达,从南条史生与新加坡美术展谈起。」
「英国新艺术流派小众博览会,将于7月3日召开……」
……
咳。
老杨嚼着土豆丸子,大口痛饮精酿啤酒的举动忽然听了下来。
他把手机业面往上滑,又回到了那个采访艺术家崔轩祐的相关报道页面。
新闻的来源是一家叫做《柏林时尚周报》的不大不小的文艺类报纸。
这样的类似的采访,每天行业里都会出现很多。
大多数人扫一眼,也就过去。
可老杨并不是大多数人。
别人可以质疑他的衣品,质疑他土,质疑他油,唯一不能质疑的就是他的业务能力。
第595章 融合
老杨有着土狗一般的土气。
可对随意间浏览到的行业新闻,他同样也有着土狗面对肉包子时无比敏锐的嗅觉。
老杨点开链接,直接跳转到了《柏林时尚周报》的主页原始新闻。
「亚洲艺术在过去二十年中,成为了带动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发动机,说到亚洲的美术展,说到亚洲的策展人,就不得不提南条史生和他的新加坡双年展,采访中,艺术家崔轩祐先生这般说道,新加坡双年展是既有本国性又有国际色彩,它既有国际视角,又能从亚洲本地出发……」
「……画展是悬架在美术界,架设于亚洲和西方间的桥梁。南条史生在前几届的双年展上曾提出了著名的公共设计原则,即“设计美丽,注重历史和文化的脉络”,开发多元融合的文化视角,从始至终,都是新加坡双年展重要的文化使命之一……」
「……00年代,首届新加坡双年展的成本耗资便接近千万,虽然在历史地理上没有多少可利用发挥,可有的是整个东南亚大背景和四大种族文化宗教,还有国际色彩,这为狮场提供了文化上可供开发的强大纵深,“多元”是……」
很快,老杨就浏览完了整个新闻页面。
这篇报道本身谈不上如何的新奇。
不过是对往届新加坡艺术展和南条史生的多元化策展视角的回顾,再谈了谈它所表现出来艺术融合的大趋势。就是那种媒体内采访艺术家的普通学术性报道。
一般在大画展开幕以前,这种文章便会多了起来。
同样的新闻访谈,效率高一点,业内每周能够生产上千篇。
老杨读完一遍,然后……他又认真的读了一遍。
“有点意思。有点意思。”
他斜着眼看着手机屏幕,对着报道的文章横着看,竖着看,从字里行间仔细的望过去,嘟囔了一下嘴。
就像是忽然在路边走过,嗅到了一坨味道变质的肉包子的土狗,绕回来,在那里转着圈儿的呲牙。
巧合么?
狗屁。
老杨不光艺术嗅觉敏锐,而且,他的记忆力好。
是极好极好。
好到一生连见过大牛人无数的曹老都要高看一眼。
毕竟,他可是为了在追妹子时装逼,学生时代花了两天一夜,就几乎背下济慈英文全集的神人。
曹老都点评说,单论记性,古人所说的三国时期的王粲,号称“一见便能诵忆”便也不过就是如此了。
老杨清晰记得他昨天同一时间,看到过另外一个报道,是关于崔轩祐的老婆雷奥妮在柏林大学讲关于多元化艺术审美讲座的。
如果没搞错的话。
几天之前。
准确的说,上周四的时候,老杨还扫到了一篇关于他们儿子崔小明这位艺术新星的聚焦报道。
就算都是德国本地人,这密度可有点大了。
一次可以说是偶然。
两次可以说是巧合。
三次嘛……
老杨能混到今天的地步,靠的就是他对各种艺术动向的敏锐观察力。
杨德康喜欢叫它“杀手本能”,觉得自己就仿佛是西部片里又酷又拽的帅牛仔,嘿哈之间,抬手便洞穿了大家油腻微笑下的小心思。
“嘿,我倒要看看,你这老小子在这里卖的是什么文章。”
老杨摸摸下巴。
他要撕开皮看看,这团可疑的包子里面,到底是包的什么馅料。
他本来想打几个电话的。
思考了片刻,老杨又决定不要这么麻烦。
「崔轩祐」、「雷奥妮」、「崔小明」、「新加坡双年展」、「多元艺术」,老杨在手机的搜索引擎页面上输入了这几個关键词。
犹豫了一下,他又加上了一个「融合画」的单词。
他按下了回车键。
刷。
页面刷新,大量的相关词条便都出现在了浏览器主页之上。
不出所料。
当你在屋子里看到第一只蟑螂的时候,就意味着地板下正有几十上百只蟑螂正在移动着产卵。
他老杨连续三次无意间看到了有关的新闻。
当开始刻意的搜索相关的消息的时候。
就发现。
类似的来自不同报纸、媒体的有关采访报道,竟然有数十条之多,其间大半,都是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新撰写出来的。
好了,不必再有任何的怀疑。
这要不是崔轩祐和雷奥妮两个发动自身人脉资源,有意推动的结果,他老杨当场就把自己的手机蘸着窗外的鸟屎吃掉!
「崔小明,他是否会是未来三十年里的最值得期待的艺术新星,下一个赵无极?」
「人生第一场出道画展,这个年轻画家选在这里。」
「听说,每次拉里·高古轩的关注,都能让一个画家瞬间身价百倍?那么,看看他,或许是一个好的投资选择。」
「……」
老杨随意的扫扫这些新闻,刷了刷,就点开词条排名第一的页面点了进去。
那是新加坡双年展的官推。
随着展览开幕日期的逐渐临近,它的官方社交账号上发布相关动态,策展人访谈,以及和粉丝们相互互动的次数就变得更加频繁了。
就比如这一篇。
推文加#的重点词为【崔小明/托马斯·格蕾】和【年轻血液】。
「过去二十年间,新加坡双年展致力于挖掘艺术领域的新鲜血液,累计有多达57名40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都曾参与到了新加坡美术展的舞台之中。向您介绍视觉艺术家“崔小明”(28岁),和新媒体艺术家“托马斯·格蕾(27岁)”,它们是目前为止,本届新加坡画展上,最年轻的两位特邀艺术家。」
老杨皱着眉头,点进了下方配图的九宫格之中。
崔小明牛津布衬衫,深色牛仔裤,胡桃木色的牛津鞋,棒球外套,外加钥匙孔太阳镜,双臂交叉站在摄影机前,看着镜头。
整个人有一种非常“纤细忧郁”的艺术家感觉,气质有点像梁朝伟。
这身打扮还蛮有型的。
“Mark一下。”
老杨决定回头收拾一下,看看他能不能也穿上打扮出来。
有些时候在酒吧里,忧郁的大叔要比狂霸酷炫拽的夹克牛仔,更能吸引到妹子们的注意。
但这并非是重点。
老杨皱起了眉头,把照片放大,看着背景处的那个大画架。
这是一长约48英寸,高约72英寸的大画布,也就是和一个高大的成年人一边高了。
比顾为经的那张《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要大出一倍不止。
能看出对方的野心很大。
大油画画起来时间很长,更加耗费精力,相应的获奖概率也会更大。
这种规格的作品,参加有些艺术展是要特别报备的。
不过。
崔小明既然是特邀画家,特邀画家会拥有最好的展台,对作品的尺寸要求也会更加的宽松。
48英寸乘72英寸不算出格。
只要你愿意,拿着梯子画两米乘三米的巨幅油画,组委会也是欢迎的。
关键是这幅画的内容。
倾斜的三角形构图。
有点像是佛教的宗教画,但却充满了异域风情气息,又有点亚洲美术史上顶顶大名的现代艺术品《电视佛陀》的禅意。
电视佛陀不是敲电子木鱼,积量子功德,见赛博机甲如来的那个网友口中的“电子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