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江辉拎了一麻袋读者来信回来,朱淋很是好奇的上前拆了几封信看了一下。
每一封信写的都不一样,并且读者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在信中热情的给江辉提出建议,希望今后的剧情应该怎么写。
也有一些人直接就在心里面骂人,觉得江辉的剧情安排不好。
这一看,朱淋还看上瘾了。
“咦?”
“这里头怎么还有照片?”
只见朱淋从其中一封信里头拿起一张黑白相片。
上面一名长得颇为不错的姑娘微笑着站立在一个公园门口。
快速的瞥了一眼这封信的内容,朱淋算是搞明白了。
“以后这个看读者来信的事情就交给我了,你自己就别看了。”
虽然照片中的姑娘明显没有自己长得漂亮,但是那股清纯的模样,倒也有几分吸引力。
指不定哪天江辉心血来潮跟人家联系上了,不知道搞出什么后续的动作出来。
“行,不过我建议你还是别拆了,估计以后都是骂我的。”
江辉知道伴随着剧情的进展,肯定是有很多读者不满意的。
特别是把刘慧芳嫁给了王沪生,这不符合很多人的期待。
当年金庸写《神雕侠侣》的时候,写到尹志平成了龙骑士的时候,据说就被人给威胁了。
江辉觉得自己把刘慧芳嫁给了王沪生,那个待遇估计也会差不多。
听江辉那么一说,朱淋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毕竟《渴望》的剧情发展,江辉都已经跟她说清楚了,也解释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安排的理由。
“不管我拆不拆,反正你那么忙,就不用自己去拆了。”
那淡淡的醋味,倒是凭空增添了几分可爱,搞的江辉差点准备先吃朱淋再吃饭。
……
万事开头难,最开始几天,朱淋还需要江辉盯着去写《渴望》。
慢慢的,江辉只要把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出来,剩下的交给朱淋自己去发挥就行了。
而《汽车设计》这本书的内容也差不多已经搞出来。
“郑总工,《汽车设计》已经完成编写,还请您帮忙把把关。”
朱建生带着江辉,亲自去一机部汽车局那边拜访郑正清。
后续的出版安排,还要请汽车局这边帮忙协调,才能最快的进行出版。
这个年代,想要出版一本书的难度可是比后世高多了。
各个出版社的纸张用量都是有分配计划,一年用多少吨,超了就没有了。
偏偏现在大家对书籍的需求非常的旺盛,搞的各个出版社都在为筹集纸张而发愁。
“太好了,我这两天看一下,没问题立马就安排人员去准备出版。”
“这个月领导们要出国考察,后面也有国际汽车巨头会来华夏考察,到时候这本书指不定还能派上用场。”
一机部自己就有下属的出版社,郑正清之前就已经给领导汇报过这个事情,完全可以插队去安排《汽车设计》这本书。
在华夏,只要领导重视的事情,推进的效率绝对是非常高。
“要是这本书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那我们就安心了。”
朱建生跟郑正清也算是老熟人了。
两人寒暄了片刻,郑正清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一看《汽车设计》这本书的内容。
为了更好随时的解答他的疑问,朱建生和江辉今天干脆就待在汽车局这边。
一本专业的书籍要在一天内看完,自然是有难度的。
但是一些内容快速浏览一下,把握一下整体内容的充实程度,那肯定就不用一天时间了。
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郑正清就已经放下了手中的书籍,道:“这本书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汽车专业书籍,完全值得大力的推广,让我们国内汽车技术人员都好好的去学习一下。”
郑正清作为汽车局的总工程师,对专业知识还是很懂的。
国内的主要汽车专业书籍,他基本上都看过。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朱建生和江辉联合主编的《汽车设计》,质量水平远超对手。
“书中的内容是小江过去三年的学习研究总结,也有一些是我们首都工业学院车辆工程系过往的总结。”
“能够帮助到我们国内的汽车厂和其他高校,那就最好不过了。”
朱建生看到郑正清挺满意的样子,心情也是好了不少。
这段时间他还真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在《汽车设计》这本书的编写上面。
虽然主要的内容都是江辉提供的,但是一些比较基础的内容却是他负责去准备的。
把他的名字列入到主编人员当中,其实也算是符合事实。
当然了,这本书出彩的地方,主要是江辉写的那些内容。
毕竟基础的东西,没有什么唯一性,换一批人其实也能搞。
“小江,你有没有兴趣来我们汽车局发展啊?”
“我们三汽的筹备组,正好需要一些人才加入。”
郑正清忍不住把自己心里面想的话给问了出来。
虽然他才见过江辉两次,但却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样子的人才,以前是完全没有见过啊。
“三汽?”
江辉还以为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一汽是什么,二汽是什么,他都是知道的。
但是三汽是什么?
第81章 年产15万辆重卡的宏伟规划
一汽是华夏汽车工业的“长子”,二汽东风是“次子”,那么三汽是哪个?
说实话,江辉是真的没有印象。
后世有人把北汽、南汽或者长安调侃成为三汽,但那完全是结合地位来排名的东西,并不是真的三汽。
郑正清口里的“三汽筹备组”,显然不是江辉理解的三汽。
“1975年,二汽建成了2.5吨越野车的生产基地,并正式投产。”
“今年,二汽第二个基本车型5吨载重车投产。”
“至此,二汽的建设初具规模,开始大批量生产,完成了初期的艰苦创业阶段。”
“为了解决当时‘缺重少轻’的问题,去年的时候,我们一机部就开始规划建设第三汽车厂。”
看到江辉脸上的困惑,郑正清很有耐心的解释了一下。
三汽的事情,除了筹备小组的人员之外,其他的人知道的不多。
各种媒体上面更是几乎没有报道。
江辉这么一个今年才大学毕业的人没有听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甚至连朱建生对“三汽”的事情也非常的陌生,只是在某些场合偶尔听到这个词。
“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这是我国要大力加快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可以说,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重点是重型卡车和轿车。”
“但是我国还基本没有重型卡车,而重卡又能迅速提升工作效能,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这个背景下,三汽的首要目的就是成立一家生产重卡的汽车厂。”
“一机部这一次组织相关人员出国考察,重点去的厂家就是通用汽车、万国国际、福特汽车、克莱斯勒、奔驰、曼、大众、沃尔沃、贝里埃、斯太尔等公司。”
“商讨的重点也是在重型卡车产品上面。”
虽然郑正清说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但也不算是保密内容,说给江辉和朱建生这个系统内的人听一听,倒也没有什么关系。
“郑总工,三汽的具体建设方针、可行性报告、项目计划这些都已经明确了吗?”
第一次听到“三汽”相关的内容,江辉觉得有必要了解清楚情况。
后世肯定是没有“三汽”的,但是郑正清又没有必要跟江辉说谎。
那说明“三汽筹备组”是真的在运作,只是这个项目最终黄了。
“这些都还在讨论之中,不过我们希望修建一座年产15万辆重型汽车的现代化工厂,这个目的在筹备组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了共识。”
郑正清这么一说,江辉忍不住龇嘴。
年产15万辆重型汽车的现代化工厂?
这是现阶段的华夏能够搞得定的?
那可是重卡啊!
整个1978年,华夏的所有汽车产品加起来的产量才不到15万辆。
现在三汽居然直接想要一口气修建一座年产15万辆重卡的现代化工厂,那也太夸张了。
“郑总工,重型汽车的生产难度比轿车要大很多,我曾经在哪一个地方看过一个文章说德意志奔驰的重型汽车年产量也才8万辆。”
“我们搞的15万辆年产能的工厂,规模是不是太大了?”
郑正清算是对自己有恩,这个明显不合理的规划,江辉还是没有忍住提醒了一嘴。
要是坚持这个方案,三汽铁定是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了。
“从1953年到1978年,华夏汽车人竭尽全力,汽车产量终于有十几万辆,但是重型卡车年产量一直在几百辆上徘徊,而且技术落后,质量不稳定,国防建设急需的重型越野汽车迟迟研发不出来。”
“面对‘有炮无车’、‘有弹无车’的尴尬局面,为了国家安全,相关部门不得不下狠心,将干瘪的口袋搜个遍,花大价钱购买别人的产品。”
“关键是有的产品我们想买别人还不卖,还要花钱通过第三国转口。”
“哪怕是如此,国家仍然咬紧牙关进口军队和建设部门急需的重型卡车,仅过去两年时间,国家每年进口重型卡车的费用高达2亿美元。”
“随着今后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重卡需要的数量还要增加。”
“我们要是不把产能搞大一点,到时候没有办法满足需求啊。”
对于江辉的质疑,郑正清没有生气,而是很认真的解释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