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辉可是知道嘉陵本田合资生产出来的第一款摩托车就成为了爆款。
哪怕是一辆摩托车要三千多块的价格,也有点供不应求。
当然,这也因为他们合作初期的摩托车是从国外直接进口零件来组装生产,所以产能有限。
后面慢慢的实现了国产化,产能就提升上去了。
不过让人比较无语的是国产化之后,油耗也跟着提升上去了,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确实如此,外面现在自己做生意的人也慢慢的多了起来,不少人手头上都有一些钱了。”
“几万块一辆的汽车买不起,也买不到,但是几千块一辆的摩托车,不少人还是想要买的。”
廖成文自己就很想拥有一辆摩托车,可惜哪怕是以他的工资收入,买一辆摩托车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想一下,现在的工人也就三四十块钱一个月,但是一辆摩托车却是要三千来块钱。
后世一个工人一个月怎么也有三四千块,甚至五六千块,但是一辆普通摩托车的价格,也还是三四千块钱。
收入上涨了百倍,摩托车的价格却是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想而知,在1981年的时候想要买一辆摩托车,那是多么有困难的事情。
不客气的说,你现在骑一辆摩托车,比后世开一辆奔驰和宝马的入门级轿车,绝对是要更加威风。
甚至都能跟开一辆法拉利相提并论了。
……
就在朝阳摩托车制造厂这边紧锣密鼓的在推进宝马70量产的时候,远在西南的嘉陵厂也在为自己的摩托车事业而努力。
1978年的大会之后,华夏所有的兵工企业都面临“军转民”的重大课题。
嘉陵厂大胆提出生产摩托车的想法。
摩托车当时是一个技术复杂的高档产品,全国产量不到5万台,且几乎全是军品。
1979年4月,嘉陵开始组建摩托车研究所,誓要用5个月时间造出第一台样车,为1979年国庆献礼。
无图纸资料、无专用设备、80%的材料不对口,只有靠最原始的“依葫芦画瓢”式的测绘仿造。
有些精密零件,比如说发动机活塞,只能靠工匠用手工一点一点磨出来。
塑料、橡胶跟不上,职工就把自己的旧凉鞋拿来做原料。
4个月后,华夏首辆民用摩托诞生。这款被命名为CJ50型的嘉陵摩托车,车重100斤,时速六七十公里。
只是这款摩托车的生产成本就高达三千多元,质量还不稳定,只能依靠低价勉强买几辆,完全不挣钱。
面对这个局面,他们结合之前出国考察的结果,也开始商讨引进技术。
“老袁,跟本田技研那边谈的怎么样了?”
厂长尹志国考察了几个国家的摩托车工厂之后,最终选择跟本田技研合作。
当然了,双方现在就一些细节问题还在沟通,尚未正式签署合同。
“已经差不多了,上周我去拜访了本田技研二轮事业部的统括部长岛原太郎,针对之前双方的一些分歧,基本上已经有了明确的合意方案。”
“我们初期会直接从东瀛进口零部件来组装他们的本田70摩托车,后面慢慢的实现国产化。”
“与此同时,本田技研那边会安排技术专家过来对我们嘉陵自己开发的CJ50车进行技术改造,找出CJ50车型的各种毛病,尽快的改善。”
“今年我们计划生产第一批2500辆摩托车,彻底的打开局面。”
袁志伟作为嘉陵厂的副厂长,现在是专职负责跟本田技研的合作谈判。
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他也是充分的意识到了国内摩托车行业的技术水平跟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些差距要快速的扭转过来,跟对方合作是一个比较快速的方式。
至少对于嘉陵厂来说是这样子的。
“这个速度要加快,可以退让的一些条件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妥协。”
“我听说首都那边有摩托车制造厂也在开发新一代的摩托车产品,今年上半年就会量产投入到市场。”
“到时候对方的投产时间比我们更早,很可能会对我们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国内的许多消息,国外的人可能很难打听到。
但是业内人士却是通过各种开会交流,能够听到不少的消息。
特别是首都和沪上这几个大城市的工厂的动静,更是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
很显然,尹志国那边也是听到了一些风声。
“厂长,您说的是朝阳摩托车制造厂吧?”
“这个事情我也专门打听了一下,对方就是一家一机部下属的濒临倒闭的小工厂,就只有几百号人马。”
“别说在全国,就算是在首都地区,都没有办法跟首都摩托车制造厂的生产规模相提并论。”
“所以哪怕是对方跟港城的企业合资了,我觉得也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威胁。”
袁志伟知道的行业信息,显然是比尹志国这个厂长要更加充分一些。
“国内许多人对于进口货还是很认可的,人家跟港城的企业合作,生产的是摩托车算是外国品牌的产品,到时候我们跟本田技研合作的优势就比较难体现出来。”
“万一人家跟我们比销售价格,就会让人很恶心,所以我觉得不能不提防。”
尹志国这么一说,袁志伟立马又补充了一句,道:“对方合作的那家港城公司,我们之前压根就没有听说过,港城其实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摩托车企业,我觉得对方更多的只是提供了一些资金和设备,以及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技术资料。”
“这种情况下就想把摩托车给造好,我觉得是比较困难的。”
看到袁志伟那么坚持的认为朝阳摩托车制造厂不会影响嘉陵厂的发展,尹志国稍微松了一口气。
他对袁志伟的能力还是比较认可的,对方既然有这么一个判断,尹志国还是选择了相信。
只是已经看到有其他厂进来抢蛋糕,他还是比较着急。
嘉陵厂这边,还是需要加快跟本田技研合作的速度。
大家各显神通,尽快的把蛋糕给吃掉。
第232章 平平无奇的宝马70,注定成为时代经典
这是一个物资不是很丰富的年代,这也是一个大家干活热火朝天、热情高涨的年代。
特别是激励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大家绝对可以比后世更卷。
除夕当天,朝阳摩托车制造厂的全体员工都没有放假。
虽然国家也没有在这一天放假,但是往年这个时候各个工厂基本上都是让大家回来打扫一下卫生,下午基本上是不上班的。
但是今天是宝马70第一辆样车正式组装下线的日子,情况自然就有所不同了。
“厂长,去年嘉陵厂的摩托车搞了一个国庆献礼,在广场附近转了一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这一次我们的宝马70明显要比他们去年的摩托车要更加的好看,性能指标也更好。”
“到时候是不是也想办法搞一些特别的推广措施?”
陈晨星对宝马70是抱有非常高的期待。
在这几个月推进样车生产的阶段,他也是做了不少的工作。
甚至江辉找人从美利坚那边邮寄过来的摩托车相关的杂志,他都自己磕磕绊绊的看完了。
之前协助江辉翻译一机部的外文资料的时候,他也是跟着学习了一些英文,甚至连日文都专门买了一本书学习,只是水平还比较有限。
可以说,陈晨星的上进心还是非常充足的。
现在他也不纠结修车的事业,赶紧把宝马70搞起来才是他最重视的事情。
“我上次看报纸,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万元户,按照我们华夏人财不外露的观点,估计还有更多的万元户是没有让人知道的。”
“这些人都是有实力购买我们的宝马70,确实是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侯国明肯定也是希望宝马70能够热销。
也许在江辉看来,宝马70是平平无奇的存在,但是在侯国明和陈晨星他们看来,这款摩托车在华夏绝对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特别是在生产一些零件的过程当中江辉提出来了许多新的生产方式和观点,甚至一些工艺也专门做了改变。
这些都大幅度的提升了朝阳摩托车制造厂的工艺水平和零件质量水平。
当然了,也得益于首都地区汽车零配件厂家因为新款BJ212和悍马军车的大规模生产的原因,整体的技术水平提升了一截。
宝马70有一半的配套厂都是同时给BJ212或者悍马供货。
无形之中,宝马70也享受到了供应链水平提升的好处。
“年后有一个全国机械工业展览会,我已经找一机部那边要了一个名额。”
“不过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不是很长,第一批样车生产测试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都要尽可能的在第二批样车之中进行改善。”
“然后我们拿着第二批的样车去参加机械工业展览会,让大家能够知道我们厂生产了一辆好的摩托车。”
“国内有许多单位现在还没有足够的预算配备大量的汽车,完全可以先采购摩托车作为过渡。”
“与此同时,面向个人市场,我们确实也是需要想办法拓展一下,将来个人消费市场才是潜力最大的一个市场。”
江辉可是知道将来华夏的摩托车市场将会迎来井喷期。
只要搞好了,完全可以为自己转型生产汽车提供充分的资金和人才资源。
现在第一款产品快要搞成功了,自然要再加一把火。
“为了快速的生产第一批的样车,少部分零件我们是通过宝马科技从东瀛的一些厂家那边采购回来的。”
“特别是发动机的活塞环等一些关键的小零件,都是进口的。”
“虽然这样子会浪费一定的外汇,不过我觉得前期适当的保留一定的进口零件,对于我们宣传来说应该是有好处的。”
“到时候大家也会更加认可宝马70是一款国际品牌,是合资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会比其他的国产货更好。”
李子富在一旁提出了一个比较特别的观点。
这个观点,显然是跟之前江辉定下的一些大方向有点不一致。
江辉倒也不是那种完全听不进去意见的人。
这个时代,进口货确实就是高档货的代名词,是质量好的保证。
而国产的一些产品,整体来说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
特别是在今后的摩托车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因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家都在疯狂的降低成本。
一辆摩托车都被搞成按斤卖一样的产品了,质量肯定也是大幅度的下降。
曾经华夏的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一度占据了八成份额,把本田、铃木、雅马哈等东瀛摩托车打的丢盔弃甲。
但是由于质量不行,很快的这个局面就被逆转。
到了江辉重生那会,华夏摩托车在东南亚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那边的市场重新被本田等东瀛厂家给占据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头几年我们的一些配套厂家的技术水平没有跟上,确实是可以从国外采购一些进口的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