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白月光的舔狗?退退退 第165节

  二人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都愕然地瞪大了双眼。

  “真的?”

  周立伟颔首。

  “老婆子,带啥,你看可以带点啥?”董老头激动得说话都不利索了。

  董老太也很激动,不过比董老头稍微理智点。

  “小周,你什么时候走?”

  周立伟道,“我要先去制衣厂装货,最多一个小时。”

  董老太点点头,“老头子,你马上去给老郑写封信。”

  “小周,信合适就给,不合适就算了,莫强求。家里还有你和秀秀给的麦乳精,还有你妈这次带的京都糕点,你帮我给他带过去。”

  周立伟想了想,“京都糕点我带上,麦乳精你们留着,我直接去供销社买,我这里还有票。另外我这里还有罐头,给带两罐过去。粮食我也尽量弄一点。”

  “好好好,小周啊,老婆子我谢谢你。”

  董老太握着周立伟的手,终是湿了眼眶。

  周立伟将车开去制衣厂后,跟装货的工人打了声招呼,就去了供销社。

  买了两罐麦乳精,又称了一斤红糖。

  看了看货架上的东西,还买了几袋盐和十盒火柴。

  这些日常用的东西对于那些不能离开大队住牛棚的人来说,都是不容易弄到的。

  另外,搪瓷缸子和毛巾也准备了一份。

  不过,这些不是带给郑老的。他准备将这份新的给董家二老用,将他们用过的旧的带过去,新的太扎眼了。

  买好东西,又去了粮站,买了20斤粗粮和5斤细粮。

  这个时候,他手里的全国粮票也没剩下多少,大概只有二三十斤的量了。

  看样子以后粮食还得找祁光荣想办法。

  回到制衣厂,货全部都装好了。

  赵军要的是1800件,不过他让装了2000件。

  起初赵军只说要一千件。还是后来他说可以赚取辛苦费后,加了800件,变成了1800件。

  以防万一又要加量,他索性就带2000件。

  开着车又回到小院,董老太已经在院门口焦急地张望。

  周立伟拿着新搪瓷缸子和毛巾下了车,跟董老太说了他的想法。董老太很是赞同。

  又风风火火将他们用过的搪瓷缸子和毛巾塞进了已经准备好的包裹。

  “信呢?”周立伟问道。

  董老太又往屋里跑,“我去拿,那死老头还在写。”

  片刻后,两位老人都出来了。

  信用信封装好,没封口。

  周立伟接过就揣进了上衣口袋。然后说了他买的有哪些东西,以及问了那位郑老下放的详细地址。

  董老头担心他忘记,回到屋,将地址写到了一张纸条上给他。

  周立伟看了两眼,记住了才将纸条折好放进裤兜。

  开车离开,董家二老在小院门口张望了很久,才相携着颤颤巍巍回了屋。

第269章 赵家人

  三个小时后,周立伟到达了尚隅县。

  他先找到了国营饭店,吃了饭又等了一会儿,眼看过了饭点才顺着赵军给的家庭地址找去。

  赵军的父母是玻璃厂的普通工人,他们家就在玻璃厂的家属楼。

  他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他哥前些年接了他妈的班,妹妹已经嫁了人。

  将车停到家属楼下,提了一瓶肉罐头和一瓶水果罐头下了车。

  跟人打听一番,找到赵军家。

  开门的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嘴角还粘着一颗小米粒。

  周立伟猜测这是赵军的侄女,听说他哥结婚了现在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闺女,小的是儿子。

  门一打开,里面的情形一览无余。

  赵家人都在屋里吃饭。

  周立伟有点尴尬,没想到他们这个点才吃饭。

  他从兜里摸出了两颗奶糖递给小丫头,才笑着对里面的人道,

  “不好意思,打扰了。我是赵军的朋友,姓周。他应该跟你们提起过,今天来是送厂服的。”

  几人一听,都赶忙放下碗筷起身。

  赵父忙上前几步,将他请进屋。

  “原来是周同志,快请进。”

  周立伟进屋,和赵母还有赵大哥大嫂都一一打过招呼后,将手里的罐头递给赵母。

  赵母推辞了两句,也就接了过去。

  “周同志还没吃饭吧,我去给你弄点吃的。”

  “不用,婶子,我刚到国营饭店吃过才过来的。我们在外吃饭住宿厂子都报销。”

  听他这样说,赵家人都羡慕不已。

  这大车司机的福利就是好。

  “叔,婶,你们赶紧先吃饭,吃好了我们再说事。”

  赵父和赵大哥说了声抱歉,尴尬地又重新坐下吃饭。

  赵母忙活着泡茶,赵大嫂领着两个孩子,去了隔壁厨房继续吃饭。

  周立伟坐着打量着赵家,屋子不大,应该是两室一厅。

  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厨房都是从客厅隔了一小间。

  水房和卫生间应该都是在外面走廊的尽头。

  是公用水房。

  被隔出去一部分的客厅也就刚好能挤下一家人吃饭。

  周立伟心下了然,看来赵军离家这么近,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估计就是回来没地方住的缘故。

  赵父和赵大哥吃饭很快,前后也就两三分钟,就放下了碗筷。

  赵母递给了周立伟一杯热茶,又将桌上的饭菜收拾干净,才到厨房继续吃饭。

  周立伟和赵家父子围着饭桌开始聊天。

  赵父率先开口问赵军在村里的情况。

  周立伟将他的情况都一五一十地说了。好的累的苦的都没有隐瞒。

  “军子从知青点搬出来了,跟另外两个知青自己建了房子,屋子虽小,但胜在人不多,也清净。”

  “就是下地干农活很累,农忙的时候都要脱几层皮,农闲的时候也要上山砍柴啥的没得空闲,好在他就一个人,挣得工分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他不知道赵军跟家里关系怎么样,但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让他们觉得赵军在乡下是在享福,比他们过得还好。

  不过,看赵父首先关心的也是赵军在乡下的生活,说明他们还是牵挂他的。

  他适当地说说好的地方,也不至于让他们太担心。

  赵父红着眼睛点着头,赵大哥也面露心疼,“唉,他受苦了。”

  周立伟看他的神态不似作假,估计他们兄弟俩人感情还行,也就宽慰了一句,“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赵家父子齐齐点头。

  “对了,周同志,你带的货在什么地方?”赵父问道。

  “车就停在家属楼下的。”

  父子俩对视一眼,赵大哥犹豫一下凑近了一点,低声问,

  “周同志,我弟弟说这衣服随便我们给厂子报价,真的是这样吗?”

  周立伟哭笑不得,没想到赵军会将他的原话跟他老子大哥说。

  自从罐头厂的那事后,的确说过他们可以赚辛苦费,随便他们自己报价。但肯定是不能太离谱的。

  周立伟不答反问,“你们给厂里报的什么价?”

  父子俩拿不准周立伟的态度,赵大哥的声音又低了几分,感觉很是心虚。

  “我,我们玻璃厂是两块,后来我弟打电话说随便我们报价,我就去找了我哥们,他帮忙跟他们厂长说情,要了800件,我报的价格是两块二。”

  周立伟平静地点点头,看样子这父子俩知道可以赚辛苦费后,又想办法找了销路。果然有钱才有动力。

  “可以的,多一到两毛我们这边内部是允许的,但你们也要有数,这事不能出去到处乱说。”

  “明白,明白。”赵家父子拼命点头。

  随后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也迫不及待地要带着周立伟去找两个厂的厂长。

  先找了玻璃厂的厂长。

  人在家,听说送厂服的来了。就临时叫了几个职工帮忙卸货。

  这边要的1000件卸下后,又去了赵大哥那哥们所在的厂子。

  卸货的时候,赵大哥早就去找了他的哥们和他们厂长。

  见面后,周立伟说自己多带来了200件衣服,那厂长高兴地大手一挥,

  “真是太好了,后来还有很多人找到我,我还犯愁来着,这200件都要了。”

  就这样,周立伟带的2000件衣服一件没剩。

  周立伟拿着两个厂子的收货条子,去了招待所。

  货款只能等明天会计上班了去领。

  第二天,赵家父子陪着周立伟去领了两个厂子的货款。

  周立伟也很爽快地给了他们200。

首节 上一节 165/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