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 第34节

  来美国最重要的一个计划完成,星河贸易也终于进入这家未来最大零售公司的产业链。

  事情都差不多了,陈志文自然再一次搭上了回往香港的飞机,经过一天一夜后,再一次来到了狭小的香港启德机场。

  公司早就派来了数辆车来迎接,跟着出差的一行人各自坐着不同的车回家,陈志文自然是坐着自己的防弹奔驰轿车前往自己的新家-——位于浅水湾的别墅。

  在美国的时候,陈天福夫妻对这栋别墅没什么意见,自然就买了下来,也没有什么翻新,请了护工大扫除后就住了进去。

  (本章完)

第102章 新总部打算

  浅水湾别墅,游泳池。

  在水里飘了20分钟后,陈志文从栏杆处起身走了上来,身边保姆送来了浴巾擦水。

  “这才20分钟,你就累了?”在游泳池边看着报纸的陈天福笑道。

  “不是累了,是这个游泳池太小了,游来游去就这么点大,太没意思了。”陈志文笑着说道,同时也拿走桌子上的小包子吃了起来,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最回味的就是香港的一些小食了。

  “20米长的已经不小了,要不你再把那边小亭子拆了,扩建一下游泳池。”陈天福笑说道。

  “算了,拆了也扩不了几米,还会让院子不协调,等以后再换太平山的时候再考虑吧。”陈志文背靠座椅,十分放松的说道。

  “太平山的房子,还不一定有这个面积大呢。”陈天福笑道。

  “面积这东西够用就行了,主要还是地位,身份象征,还有就是安全问题了。”陈志文耸耸肩说道。

  别墅么,都住得起了,怎么可能面积不够呢?再说,真的太大住起来可能也不方便,极端了也不好,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跟后世印度首富一样,在市中心建一栋非常丑的超级大厦作为自己的住宅,还请了600多名最高学历的佣人。

  至于太平山,不仅仅是最豪华的区域,也是整个香港最优质的的住宅区,无论从风景、环境、安全角度都是如此,毕竟,英国人不是傻子,一百多年来,整个英资最高层的代表都住在太平山,自然有它的道理。

  “你对和记集团,是准备动手了?”陈天福突然问道。

  “对,差不多到时间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这种事没必要瞒着家人,毕竟一旦真的动手,整个香港都会知道,这也是陈志文要求全家搬入浅水湾半山别墅的原因,如果还在以前的地方,那种别墅区能被各类财经记者给包围起来。

  “和记的外债非常重,就算伱能收购到手,怎么处理这些?”陈天福皱眉问道,之前他虽然知道和记经营不善,但因为跟他没什么关系,也就只知道这个事,后来知道儿子对和记有想法,便开始逐步查消息了解和记的情况。

  自己儿子对四大洋行之一动手,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陈天福还是很开心的,这可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华人对英资大财团发起狙击了,不管结果怎么样,都可以载入史册了。

  和记集团属于上市公司,财务资料都很容易找到,等陈天福详细了解和记集团的财务情况后,又开始担心起来,实在是这个雷太大了。

  “外债不重,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记集团,怎么可能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又怎么可能给我机会,放心吧,我知道分寸。”陈志文淡定的说道。

  和记的外债之重,早就让几乎所有的香港人对他失去信心,连同各大负债银行也是如此,只不过因为催债只会导致和记迅速破产,所以各大银行也不敢异动,只能煎熬着。

  在原先的历史上,汇丰接手和记,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陈志文知道,现在的和记只要再熬两年,香港地价股价回升,就能走出现在的困局。

  “行,我也不干涉你的事,但还是要以稳为主。”陈天福想了想说道。

  “我先去公司了,马上和记的事情就要曝光了,到时候各类记者肯定回来想办法采访我们,保安团队我已经请好了,不过你们还是要注意一点,不要被那些记者近身了,要不然,能烦死人。”陈志文无奈说道。

  记者这个群体,本意是好的,只是不排除部分人为了抢头条,会不择手段,倒不是什么违法极端措施,而是会以各种言语刺激被采访的人,让人非常恼火。

  这种人,真的出现在陈志文周围,他一定会有一个收拾一个,不过还是不要碰到的好。

  “陈生,您好。”

  “陈生,早。”

  一路走来,办公室的各职员碰到陈志文后,都很礼貌的打着招呼。

  面对对自己客气礼貌的员工,陈志文自然也回以礼貌,只不过别人认识他,他可不认识所有人,走了半圈,他才发现,打招呼的十几人中,也就3人有点眼熟,但名字也叫不上来。

  董事秘书安琪早就在来到了门口,她的办公位置就在陈志文办公室的外面。

  “现在总部这边有多少人了?”陈志文进了办公室后问道,同时将凉气开到最低。

  “上个月我问了李经理一次,一共有515人,现在的话可能会多一点了。”安琪想了想回答道。

  “人有点多了。外面感觉挺拥挤的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总部的写字楼面积差不多5000平方,正常500人办公倒也不是问题,只是之前这里的设计是直接用的以前租户的装修,里面有很多单间,反而造成了人员拥挤。

  “几位公司经理也曾经商讨过这个问题,红牛与美的可以搬往九龙,这样一来,总部这边剩下地产和投资业务,就不会这么拥挤了。”安琪说道。

  “总部不要分开,再一起要方便很多,我准备建或者买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厦了。”陈志文想了想说道。

  他未来的构思是想在中环建一栋超级大厦当总部,希尔顿酒店的位置就不错,又或者选择其他位置,但这也是以后的规划,可能要到80年代中期才能实现,而在这之前,旗下几大业务发展极快,公司办公场所的需求扩张也是极快的,需要尽快拥有一栋大厦才行。

  “好的。”安琪答应下来。

  “另外,公司现在人这么多了,上班应该很不方便了,你找个租车公司,让他们负责公司员工的上下班接送。”陈志文想了想说道。

  以前公司小的时候,人员居住比较散,所以也就没什么规划,现在员工越来越多,交通方面就可以安排统一接送,要不然,在交通拥堵又没有地铁的香港,正常员工的通勤时间高达两三个小时,这也是公司的损失,最起码员工休息足够了,可以更好的干活,同时这也算是公司的福利了。

  以后无论是搬到下一个场所,还是到了几年之后在中环中心修建超级大厦来做总部,这一条福利都可以一直执行下去,后世内地的大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都有这种服务,当然,某公司也借着这个搞了一些特殊套路,间接忽悠员工拼命加班。

  “好,这样大家就都方便多了。”安琪笑着说道。

  陈志文点点头说道:“让徐伟山和雷盛利来我办公室吧。”

  (本章完)

第103章 产业互助

  很快,徐伟山与雷盛利便来到了陈志文的办公室,安琪为几人准备了清茶后,便坐在一旁负责记录,每次这种会议,她基本上都会在旁边记录,以便每周进行业务整理。

  “老徐,沃尔玛的订单怎么样了?”陈志文尝了一口清茶,笑着问道。

  “非常的高,还是陈生厉害,我们星河贸易派出了几十个人去美国去欧洲,想打开欧美超市的市场,这几年的成绩,还不如董事长这半个多月的成绩。”负责星河贸易的徐伟山笑着说道。

  “沃尔玛给了多少订单?”陈志文笑着问道,之前他与沃尔顿协商好后,采购的细节自然由星河贸易的人前往沃尔玛总部与沃尔玛采购部门进行协商,因为有了沃尔顿的金口,沃尔玛采购部门自然也会给予诚意,双方也在各个方面进行协商,不过再怎么迅速的合作也是需要时间的,在陈志文处理耐克事情的时候,他们双方还未能定夺下来。

  “我们的样品已经送给了沃尔玛的采购部门,加上好市多的采购记录,沃尔玛那边第一笔订单下了30万美金左右,涉及几十种不同商品,第一次合作就这么大订单,这在超市行业闻所未闻了。”徐伟山回答道:“欧洲家乐福那边,第一笔订单只有3000美金。”

  “抓住这个机会,以后沃尔玛的订单会越来越多。”陈志文点点头说道,他在美国投资沃尔玛,香港这边是不知道的,连他父母都不知道。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香港这边想在美国查一个人,还是挺费劲的,像红牛这种普遍商品,香港这边已经有不少人知道在美国卖的不错,但究竟有多不错?数据怎么样?就很难查的到,只能从香港的出口数据来大概推断,但利润多少,就没人知道了。

  而沃尔玛的股票也是类似,它对沃尔玛的股票收购,都是有一定保密性的,美国有资源的人想查也许不难,但香港这边是很难知道的,即使派人去美国查也很难,除非有直通美国有权势之人,但这种关系,在香港基本上没有,现在的汇丰银行,在美国人眼中,也不过是一家小的本土银行罢了。

  “我们已经在为沃尔玛准备最好的货物,绝对不会出任何问题。”徐伟山坚肯的说道。

  “嗯,我非常看好沃尔玛未来的前途,他们现在的营业额每年都能达到40%的增长速度,能够做到这种速度,除了他们经营水平高,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商品都属于物美价廉的类型,美国本土的产业链是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的,但我们可以,香港的轻工业成本很低,完全可以满足沃尔玛的需求。”陈志文接着说道。

  与沃尔玛打好关系,在香港这边掌握好采购链及产业链,未来再搬往北方内地进行生产,那么也许到了十年后,他的手中就会有着每年几亿甚至十几亿美元的海量轻工业订单,而这些都是国内可以生产,也几乎是除了资源之外唯一能够换汇的产业,到时候对他的益处之大,简直难以想象。

  同时,也可以帮助国内经济发展,让很多人摆脱极端的贫困。对于增加就业刺激经济的效果,可能比他直接投资还要强的多,毕竟,他的产业怎么可能比得上那么多美国日用品的需求量?

  “40%?那这沃尔玛以后不得成为另外一家凯尔特啊?”徐伟山惊讶说道,作为零售行业的供应商,他对欧美的超市都很熟悉。

  “很有可能,所以要抱住这条大腿。”陈志文笑了笑,说道:“而且,不仅仅是纺织和五金的订单,老雷,你这边的电风扇也要争取进入沃尔玛的渠道。”

  “电风扇?”雷盛利想了想说道:“如果能够进入沃尔玛,那么我们的品牌也算正式进入美国市场了。”

  “对,等星河贸易这第一批货物在沃尔玛售出后,老徐你这边再与沃尔玛采购部商量下,看看能不能将美的的风扇引入进去,不然,光看着好市多与fedmart,还是远不够的。”陈志文接着说道。

  重生以来,他的每一步路,每一个投资,都有着相互的关系,除了在香港本土的收购属于对地产业的投资,其他投资都是互相有意,可以做到实实在在的产业互助。

  美的未来的电子产品种类必然很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红牛在能量饮料站稳脚跟后,也一样会跳入食品及其他饮料领域。而沃尔玛如果能够成为自己的稳定渠道,外加好市多以及未来其他自己的零售投资,基本上就能做到稳坐钓鱼台了。

  目前,Fedmart与好市多都是自家公司,美的的产品自然可以进去,风扇靠着廉价,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冰箱与空调这一块,也靠着送去美国的部分香港后勤人员,拥有着远比其他品牌更好的售后服务,也还算有一点成绩。

  “那冰箱与空调呢?”雷盛利问道。

  “可以尝试一下,但沃尔玛未必在这种电器上未必会配合我们,现在的重点还是先走风扇路线。”陈志文说道。

  “看来也只能靠着先将风扇的品牌打响了,再进军白色家电领域了。”雷盛利也明白老板的意思,在没有强大后勤的优势下,在区域分散型的普通超市,美的的大件电器没有任何优势,特别是空调,冰箱可能倒是还好一点。

  “这倒也未必,街机在美国的市场反馈很好,将来的利润不会低,只要有了钱,我们就可以进行广告营销,不过前提还是我们得有质量过硬的产品,变频空调研发的怎么样了?”陈志文又问道。

  “沃兹先生对我们的芯片进行了优化,目前只需要3个芯片就可以进行控制了,其他各个零部件都是从欧洲或者日本采购,空调已经组装起来,目前我们将这些空调送到中东以及加拿大进行测试,反馈的数据来看还是有不少问题,我们也在一个一个的解决。”雷盛利说道。

  “行,以后美的资金不是问题,这方面的研发速度要快一点。”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以前的空调跟市面上差不多,属于“半标准件”,因此测试的不多,但这一次是美的第一次自己研发,还是市面上没有的变频空调,因此需要大量严谨的测试。

  不过测试的地方并不在香港,而是在中东,因为空调绝大部分都是夏天使用,所以特意送到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且温度很高的中东进行测试,成本也不高,在中东一个城市的边缘地带建一排房子,每个房子装个空调,就可以测试了,模拟极端环境,要不然,在香港建这样的实验室成本会更贵,而且也没办法建很多的数量。

  至于空调的制热能力,在欧美根本就不需要,因为这些国家冬天都有暖气,以天然气来取暖,成本上比空调低多了,而且效率还强的多,因此,美的自研的第一代空调并没有制热能力。

  等以后有机会进入需要制热空调的内地,再投入资金专门研发相应的空调即可,不过这至少也是十年后的事情了。

  (本章完)

第104章 垂直产业链整合

  雷盛利顿了顿说道:“陈生,根据我们的估算,这款空调的出厂成本就高达350美元,这已经达到了欧美知名品牌的终端售价水平,在成本这一块,主要就是各种核心零部件的采购。”

  “这没关系,我们走的是变频控制路线,跟他们还是不一样的,错位竞争下,还是有一点市场的。”陈志文说道:“不过这个时间不会很久,我们不可能在变频这个领域做到专利垄断,其他公司肯定也会接着研发,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逐个的将空调的核心零部件由自己来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

  在核心零部件完全对外采购的情况下,美的对变频的技术掌握也就软件方面的控制以及一些结构专利,这种东西别人都可以轻松绕过去,即使是后世80年代发明变频空调的东芝,也做不到技术垄断。

  不过在自己有终端渠道市场优势的情况下,再配合强有力的售后服务,至少产品零售的第一步容易走出去,这一步哪怕获得小的成功,那也能让美的在高端家电行业稳住第一步了。

  在这种基础下,再慢慢的扩大市场,但如果想要长期发展,零部件自产则是必须,第一就是成本能够降到最低,第二有了技术储备,才能够进一步的研发。

  毕竟,空调本身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一组装件而已,里面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

  “陈生的意思是,我们收购海外的这类公司?”雷盛利也是精明人,自然知道,空调的这些核心零部件,香港根本就没有研发的可能性,完全没有根基。

  “对,找中等水平的公司就行了,太尖端的我们收购不起,说不定还会受到政府阻挠,小的又没什么太大意义,就挑中间级别的,我们承受的起收购价格,还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香港没有合适的目标,就只能选择海外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之前只是收购组装厂,所以香港有很多选择对象,如果不是为了省时间,自己搭一个也没问题,但涉及到有一定技术的需求,香港这边就基本上不符合了。

  不过好在这个时候的香港,属于英联邦,虽然仍然被歧视,但很多方面的限制还不是很强,特别是民用技术,只要不是尖端级别,基本上也不会有什么ZZ问题。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尽量用钱来解决,等到从街机市场获得巨利后,美的的财力会有了质的改变,就可以有一定的财力来完成电器业务的战略需求。

  “电机这一块我们勉强有了一定基础,下一步我们就从压缩机开始。”雷盛利说道:“压缩机是空调的心脏,也是成本最高的零部件,如果压缩机能够自产,我们的成本至少能降低30美元,而且还可以供应冰箱业务甚至其他公司。”

  “你有什么目标没有?”陈志文问道。

  “我想到了一家。”雷盛利说道:“之前我们的空调零部件主要来自日本,有一段时间,我通过一家贸易公司认识了一家位于意大利的公司多木来客,专门制作各类压缩机,我也跟他们的业务员聊过,这家公司老板虽然是意大利人,但早就移民法国,意大利的公司是聘请了专业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

  我想,这种长时间在其他国家的老板,不说他想不想卖公司,但他绝对没有把这个公司当做事业,也许,只要价格合适,他就会买。”

  “多木来客?这啥名字?”陈志文差点没拼出来。

  “应该是意大利语直接音译过来的,也不是什么民用品牌,估计也无所谓了。”雷盛利尴尬的笑说道。

  “意大利啊,有点远,倒也还行。”陈志文也没纠结公司名字,想了想说道。

  后世说起工业国家,都只会想到美日韩以及德法几大强国,但实际上,欧洲的很多其他国家,工业也很不错,只是因为国家小,产业链不会很完善,因此不是很出名。

  意大利这个国家,陈志文还算熟悉,前世也曾经去过旅游,其主要经济也是旅游业,但实际上工业水平也不差,汽车领域就有菲亚特这家巨头,只是这家汽车品牌并没有在后世进入中国市场。

  “只是这家公司的规模不小,也不是只供应家电的压缩机,还有汽车空调上的压缩机。”雷盛利说道。

  “汽车?哪些汽车品牌?”陈志文惊讶问道。

  “大众、雷诺、菲亚特还有英国的兰利汽车。”雷盛利回答道,当初与这家公司的推销员刚刚见面的时候,对方就第一个介绍的就是他们在汽车行业的成就,尽管他们的合作项目是民用品,而雷盛利在听到汽车行业的成就后,也对对方刮目相看。

  这就是汽车领域的名气,只要在汽车行业混下来,特别是成为知名大汽车品牌的供应商,天生就似乎自带信任光环。

  “这么厉害啊,欧洲的普通车品牌也就这几家了,没有BBA?”陈志文笑道。

  “没有,而且他们是汽车行业的二级供应商,并不是直接给汽车厂供货。”雷盛利解释道:“给汽车厂直接供货的供应商叫一级,给一级供应商供货的就叫二级。”

  “嗯,明白,他们给做汽车空调的公司供货,就这样也很有水平了,你查一下这家公司规模怎么样?有没有上市,技术水平怎么样?有多少专利等等,如果我们想收购,对方也愿意的话,大概多少钱能够拿下,还有就是考虑意大利那边地方政府的问题。”陈志文想了想说道。

首节 上一节 34/2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