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 第13节

  陈志文接着问道:“那你这个朋友,是不是正好有个和我年级差不多的女儿?”

  “没有。”吴秀玲直接否定道。

  “真的?”陈志文一脸不信,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了。

  “真的。”吴秀玲被儿子盯着片刻,说道:“是我朋友的妹妹,不过跟你年级差不多大,而且长的很漂亮。”

  “妹妹?那不是乱了辈分吗?我真和你朋友的妹妹结婚了,你不成了她长辈了。”陈志文义正言辞的分析道,一旁的陈天福倒是笑了。

  “你只要早点结婚,我是我朋友晚辈都没关系,兔崽子,你必须要去。”吴秀玲摊牌道。

  “不去,我还早着呢?过几年再说。”陈志文连忙摇头,拿着桌上的牛奶与瓜子,就往楼梯上跑。

  “兔崽子”后面的吴秀玲看着陈志文一会功夫就没了,气着对陈天福说道:“你也不管管你儿子。”

  “管什么?儿子现在这么大成绩,你以为结婚这种大事还会听你我的,别想了。”陈天福看的很开,接续安定的看着报纸。

  “成绩再大也是我儿子。”吴秀玲有些小气的坐了下来,但被陈天福这一提醒,想到了儿子的成绩的确越来越高,以后真的管不到了。

  进了房间之后,陈志文走出里面房门,来到外面的小阳台上,这是一间半阳光房,这几天又台风,阳台之上非常的舒服。

  跟前世一样,这相亲的事情,真的是到哪都逃不掉,父母这辈人,都是早点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家,不能说错,只是时代观念不一样,再说,以他现在的情况,就是一个70年代土著,也不可能这么早结婚。

  半个月之后,RB银行那边回了消息,可以尝试与陈志文合作,在有足够抵押物的情况下,可以给更多的贷款,利息增加了2%,另外,如果房价暴跌,那就需要立刻补足抵押金额。

  对此,陈志文倒是没担心,此时已经是74年下半年,虽然股市还在跌,但地产市场也跌的差不多了,73年的泡沫来说,股市要比地产市场大的多,再一个,地产还是很强的居住属性,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香港又不像后世的内地,城市里没地方住还能回农村,当地价跌到高峰三四成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到底了,只不过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到了75年会慢慢回升,76年就又开始火爆了。

  购买新的地产,自然还是需要本金,于是,陈志文在汇丰银行调出了3000万资金,存入了一家香港本土银行,这种资金流出,沈弼一定会知道,不过暂时也没有任何动静。

  当然,之前获多利找的三栋大厦还是通过汇丰交易了,RB银行这边,还要等到下一次找到合适的物业,收购的时候再合作。

  自此,留在香港明面上的资金,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陈志文也没有再关注,因为美国那边有了新的成果。

  (本章完)

第39章 收购fedmart

  一个正常制造业公司的发展流程,是先在本土市场立足,利用本土的市场来获得发展,获得技术进步,获得质量经验等等,随后,当有了一定把握的时候,就会向海外发展。

  海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先在国内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后就开始进军海外。

  本土市场越大,那这家企业能够成就的规模就越大,也就越有把握能够在海外市场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国际型的大公司。

  香港的制造业公司显然没这个条件,本土市场小到基本上没什么本土品牌,基本上是给国外代工为主,到后世的21世纪,除了那些抓住内地市场机遇的制造业公司,其他的都活不下来。

  美的在未来自然也要靠内地,但想进军内地市场,至少要到90年代以后,离现在还差不多有20年,那就必须依赖市场已经成熟的欧美市场。

  只是,越高端的产品,就越难打入已经成熟的市场,比如汽车,欧美市场稳定之后,基本上50年也就出现了两三个新玩家。

  在70年代,空调冰箱等大件电器还算是当红的行业,RB、美国、欧洲本土都有大量知名品牌,一个不知名的香港品牌,是很难进入这个市场的,这一点和红牛不一样,红牛这玩意,本身就是走的还没有被开发的能量饮料市场,属于这个行业的鼻祖,一炮而红后,不愁销量,但大件电器,你送到欧美超市门口,他们也不敢随便引入,因为这种价格高技术含量高的商品,用户基本上只看品牌,杂牌的容易出质量问题,反而会给超市引来麻烦。

  即使是三星,也花了小十年时间才在美国铺设了自己的家用电器渠道,这其中最难的就是进入一家有一定规模的超市,一定的市场加上一定的时间,就可以获得市场认可,再加上一定的特殊优势,比如价格,就可以顺利进入其他超市,从而慢慢在国外市场立足。

  所以说第一次进入是最难的,后面就轻松多了。

  以正常的情况下,美的的空调与冰箱不可能进的了美国有点规模的超市,简单的电风扇倒是有点机会,但如果陈志文有了一家自己的超市,那问题就完美解决了。

  但有一定规模的美国超市,陈志文的资产再翻十倍也买不起,但如果是一家很快可以起飞的零售业超市,那就不一样了。

  经过了一天一夜的飞行,陈志文再次来到了美国洛杉矶,经过了数月的谈判,花旗银行、世达律师事务所、索尔.皮尔斯以及在香港的陈志文,Fedmart零售超市的出手价格终于谈妥了,价格为2300万美金。

  历史因为他的出现已经改变,没有那家欧洲公司收购fedmart后将他们踢出公司的经历,这些人是不会放弃手中的fedmart的,虽然fedmart已经持续三年的亏损。

  而这几个月的时间,陈志文也了解了fedmart的情况,这家超市的风格其实与后世的Costco差不多,仓储式超市以简单为主,经营模式基本上相同,拼的就是用户数量、用户平均消费能力、供应链采购成本等等。

  fedmart目前一共有13家直营的超市,8家加盟超市,去年13家直营超市的营业额在1.8亿美元,单店营业额的均值在1500万美元左右,远超过此时沃尔玛的600万美金单店,这也是仓储式连锁超市的特点,单店营业额特别高,当然,仓储式超市的面积也是远超过普通超市的。

  去年fedmart的亏损大约在250万美金左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美国零售巨头凯马特超市开始在fedmart附近开店,抢走了不少客户,皮尔斯团队经验不足,为了夺回客户,进行了多次的广告投放,但效果不佳,反而增加了成本,为了止损,又放开了加盟,但成绩一般又引起了与加盟客户的矛盾,还陷入了法律官司。

  但对于陈志文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开始从亚洲采购相关商品,省掉的成本就足以覆盖每年200-300万美金的损失,他在亚洲操作一下,也能赚上一笔。

  与加盟商的矛盾,花钱也能解决,而与凯马特的竞争,只要fedmart的采购成本降低了就行,赢不了也不会输。

  而现在,以2300万美金就能买下一家营业额在1.8亿美元的超市,可以说是血赚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皮尔斯的团队。

  洛杉矶喜来登酒店总统套房内,在花旗银行以及世达律师事务所的代表离开后,陈志文说道:“皮尔斯先生,这是我对你的承诺。”

  看着陈志文接过来的一份文件,陈志文打开后看了一会后,问道:“陈先生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太高了,要在十年之内,将整个公司的营业额达成30亿美元?年利润超过2亿美金?”

  “难度当然有,要不然,公司20%的股票,也不是这么容易获得的。”陈志文笑了笑说道:“按照文件里的要求,皮尔斯先生团队会在每两年获得一定的股票,至于股票多少,文件里也按照要求进行了阶梯计算,你可以拿回去研究一下,这里面也定义了我需要每年投资的金额,伱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和我来商量。”

  想要马儿跑得快,自然得给足够的草,对于皮尔斯这种一辈子创业的人来说,靠工资是留不住的,毕竟人家在这次交易中也能获得大几百万美金的现金,能让他安心留下来的,就是公司的股票。

  没有公司的股票,即使陈志文给再多的钱,也不一定有什么效果,要不是皮尔斯已经快60岁,野心随着年纪消失了,现在九成九会拿着钱重新创业去了。

  再说,一家华人在美国开超市不是问题,但如果开的特别大,那就会成为一个问题,让一个白人挡在前面,等到十年后有了成绩,再转手上市就行了。

  而陈志文在乎的,就是一家大型超市,为他能够带来的巨大采购量,这会让他在亚洲的影响力得到质的提升。

  而对他的第一个帮助,就是能让自己的美的电器,进入美国市场,虽然这第一步,至少一个州的一小片市场。

  (本章完)

第40章 返现会员制度

  FEDMART是一家上市公司,陈志文的收购需要向美国证监会提出申请,但一家中小型的超市,在美国股市中也是垫底的存在,证监会根本不会在意,花旗银行活动了一下,申请过了一个星期便通过,而在控制股票超过一般的董事会在同意的情况下,成交价格就直接定了下来。

  至于美国商务部,也与证监会一样,根本不在乎这种小型连锁超市,超市行业也不在美国商务部不容许外资投资的行业清单中,除非外资收购的是美国本土超大型的超市,商务部才可能会介入,要不然,他们很乐意看到外资来美国投资这种基础设施行业,就跟几十年后,欧美政府可是非常欢迎华国资本去美国建酒店的,又能有投资,还能带动就业,又不影响国家安全,这种投资,谁不喜欢?

  不过陈志文为了避免被香港那边发现,还是采用的百慕大注册总公司,对fedmart进行了收购,没人在意的情况下,不会有人在意收购一家超市背后的人是谁。

  1974年8月26日,在证监会的同意下,fedmart成功下市,成为一家独资企业。

  收购完成后,陈志文再一次来到了fedmart的总部。

  这是一栋只有三层楼高的办公室,内部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客服、采购、物流、人事等行政工作人员,离最近的fedmart超市只有两分钟路程。

  Fedmart公司的所有人,也都知道了皮尔斯陪伴的亚洲人,就是现在自己的老板,不少人倒是表现的有点紧张,生怕新老板来了后就来一次裁员,实在是因为这几年公司一直在亏损,而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一直很差,外界很多公司也都在裁员。

  办公楼的面积不大,十分钟也就转了一圈,随后,皮尔斯与陈志文来到了一间办公室,里面还有一股油漆味,显然是皮尔斯最近为陈志文准备的。

  皮尔斯亲自给陈志文泡了一杯咖啡,说道:“陈先生,听罗恩先生说,你喜欢这个品牌的咖啡,我特意为你准备了一些。”

  “多谢。”陈志文表面正常,但内心却只能尬笑起来,他哪有什么喜欢喝的咖啡,只是之前与罗恩会面时,对方准备的咖啡也算还不错,就顺水推舟说自己非常喜欢喝了。

  “陈先生,现在fedmart公司也归您了,那么下一步的发展规划,除了从香港采购廉价的商品,还有什么其他计划吗?”皮尔斯坐下后问道。

  “当然有,我打算再注资开一家新店,不过是另外一个品牌,经营的方式也会和fedmart不一样。”陈志文放下咖啡后说道。

  “新品牌?也是仓储式超市?还是其他类型?”皮尔斯问道。

  “还是仓储式超市,不过我要锁定的客户目标,不是商业采购,而是所有的人。”陈志文笑着说道。

  仓储式超市的发展史,从40年代便诞生,但之前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跟更传统的百货商场以及由沃尔玛引领的新型超市都远无法相比,直到原先历史上的1976年,索尔皮尔斯的重新创业,开创了全新的新模式。

  “所有人?这怎么可能?要放弃会员制?”皮尔斯说道:“之前fedmart也尝试过取消会员,但效果非常差。”

  陈志文否定道:“并不是放弃会员,会员制还会存在,会员也是仓储式超市最核心的部分,但仓储式超市的目标群体错了,只将附近工厂、公司作为客户,这个范围太狭窄了,想要发展的更好,就必须开发附近所有的消费者作为客户,民用市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不抓住这个市场,我们永远斗不过其他类型的连锁超市。”

  在1976年之前,仓储式超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附近的工厂、公司、商业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他们的职员等等,这些公司机构采购量很大,而采购的产品种类也不多,而仓储式超市的特点就是品种不多,但每一种量都很大。

  这也是仓储式超市被创立的由来,在各类超市百花争鸣的年代,仓储式超市凭借着固定的机构客户,逐渐活了下来,成为了零售行业的一个小分类。

  但成也风云败也风云,机构的大规模采购给了仓储式超市存活的机会,但也限制了它的发展,毕竟这些公司的采购量是有限的,远比不上其他超市的客户-——所有的人。而且当其他超市竞争到激烈的时候,也会注意到公司采购这个分类,而想进入其中来抢饭碗也不难,直接给个折扣就行了,这也是仓储式超市发展到70年代逐渐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在资本层面,普遍规模几亿美元的仓储式超市根本没办法比得过那些营业额几十亿上百亿的传统零售巨头。

  “可怎么让正常的人来支付会员费?这个数量虽然不多,但一般人不会先花钱再来购物。”皮尔斯不解的问道,fedmart之前就尝试过邀请普通人来购物,这已经破了仓储式超市的规矩,但却没什么效果,想让普通人花钱来消费,太难了,而不做会员制,跟普通超市一样让他们来购物也不行,普通居民显然还是更愿意去正常超市。

  “所以我们需要新的方法。”陈志文点点头说道:“我知道在几年前你们尝试过改革,但失败了,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仓储式超市的SKU(商品种类)数量太少,让普通用户没有太多的选择,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购买太大的量,但现在是个很好的时机,因为这段时间大家都没什么钱了。”

  “最近的经济形势的确不好,连公司采购都降了很多,我们仓储式超市的成本比其他超市是要便宜很多,只是该怎么做才能吸引周边用户来消费?”皮尔斯皱眉问道,搞会员制不行,不搞会员制也不行。

  “现在的经济形势,油价贵,物价贵,理论上来说,用户最省钱的方法就是一次性购买足够的廉价货物,储存在家里,这样才是成本最低的,这也符合仓储式超市的经营方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这种消费。”陈志文笑了笑说道:“我们要推出能够返还现金的会员制度。”

  (本章完)

第41章 廉价烤鸡

  “返还现金?”皮尔斯有些不理解。

  陈志文解释道:“逻辑很简单,我们发会员卡,假设10美元一张卡,邀请附近消费者成为会员,然后这些人在我们超市消费获得积分,我们可以在一年之后返现,比如2%的消费金额,那也就是说,只要用户消费500美元,那么会员卡就是免费,而如果超过,那么还可以折现成购物的抵押金、或者超市每隔一段时间可以举行活动,比如以积分兑换汽油、卫生纸、小型电器、饮料、灵石之类的常用商品。

  这样一来,我们在推荐会员的时候,可以以这个理由来说服消费者,因为只要消费,就可以把投入的钱拿回来,500美元对普通家庭来说并不多,日常消费就远不只,而只要有了这个制度,这些手中有会员卡的人,也会优先选择来我们超市,再说,我们的超市本身也是物美价廉,他们完全可以一次性购买足够的物资,然后在家消耗一两个月了。”

  “这个方法,很有新意。”皮尔斯仔细思考起来,返现的制度的确很容易说服消费者花钱购买会员,而他之前是他要求自己职员去附近超市抄价格,然后整理出清单再拿去跟消费者面前比对,说服他们自己超市的价格是非常的便宜,办会员卡是肯定划算的。

  很显然,前者简单易懂,后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来执行,效果还比不上前者。

  而有了返现制度,也会让消费者更愿意来购物,毕竟本身价格就便宜,买的越多还能赚一点,再加上现在油价贵,美国很多普通家庭的车都是油老虎,现在开车出去浪的也属于非常少的群体了,大部分人应该会更倾向于一次性购买足够物资,来节省油费。

  “不过,这个改动太大了,不适合在fedmart直接测试,所以我需要再建一个品牌,重新开始,不过考虑到可能会抢fedmart的生意,所以可以去其他州进行测试,比如在洛杉矶、旧金山之类的大城市,而且因为是我们的第一家门店,所以我希望是自己的物业,同时规模要大,装修的话无所谓,差不多就行了。”陈志文接着说道。

  仓储式超市的一个缺点就是很难跟沃尔玛一样到处建超市,因为它的核心就是商品品种少,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线,所以在小城市乃至一般的城市都很难建立起来,只有大城市有着足够的人口,更高的消费能力,才能支持一家大型仓储式超市。后世的Costco数量也不多,到了2020年全球也才700+门店。

  相对来说,后世的Costco经营方式还是太保守,其中资金问题也是比较主要的原因,而现在,陈志文虽然要学Costco的经营方式,但保守是不会的,他需要快速扩张,尽快的在全球核心大城市建立分店,以及未来20年后,以最快速度进入内地市场。

  当然,Costco的商业模式,在内地初期是肯定行不通的,类似大润发、苏果这种超市才行,不同地方也需要考虑不同的商业模式,仓储式超市对经济的要求太高。

  即使现在资金比较紧张,他还是愿意花钱先把品牌打响,只要能够第一家Costco用户多、销量高,有一定的利润,那么就可以利用银行的资金来发展,只要再熬几年,等到陈志文在香港美国的一些布局获得回报,那Costco扩张的资金就再也不是问题。

  “洛杉矶这种大城市本身就有很多超市,我们去这开一家店,而且还是新店,算是一场豪赌了。”皮尔斯笑着说道。

  “好的商业模式,从来不怕竞争对手,我们需要的就是在洛杉矶、旧金山这类的大城市站稳脚跟,那就能快速攻克其他的城市。”陈志文点点头说道:“我希望你能够亲自去洛杉矶负责这一家门店,一定要顺利打出名声。”

  仓储超市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时代的确很新颖,毕竟这是后世几十年的成功商业模式,在这个时代没人想的出来,但一旦出现,展现一定优势的时候,其他竞争对手也可以复制,毕竟,这种玩意可没有专利版权。

  不过即使在互联网时代,旧的垄断巨头对新模式的新公司反应都非常慢,比如谷歌对Facebook,等谷歌反应过来的时候,后者早已成规模,根本没办法再反超,而70-80年代也一样,那么多零售巨头,反应过来的时候Costco必然已经有了足够的规模,因为规模不大,这些人根本就不会发现。

  历史上,只有沃尔玛的山姆沃尔顿在Costco很早期很幼小的时候就非常看重它的商业模式,并在1983年成立了第一家山姆会员店,但还是晚了,仓储式超市这个领域,当时的Costco已经一路绝尘。

  不过不管自己的插手会不会改变历史,陈志文都需要一个能人亲自经营,总结出所有成功的经验,毕竟方法是方法,但怎么做才能做到最好,这是很专业的事情,让陈志文来做,绝对是两眼一抹黑,只能依赖有着一辈子经验的皮尔斯以及他的团队,而且这个方法的前身就是他们团队研究摸索出来的。

  也因此,陈志文答应给足够的股份给他们团队,这样一来他们也乐意为公司壮大而努力,反正只要公司规模大了,在美国这种环境,是不会容许一个华人独自掌控这么大的集团,股份迟早是要给一部出去的,。当然,其他大财团以后也还是要给,相互合作,到时候上市也是必然。

  而最让陈志文放心的就是皮尔斯的年纪,十年后他都快70岁了,也不会有着争权夺利的野心。

  “这没问题,fedmart这边正常运营就行了。”皮尔斯点点头,又问道:“那新超市的名字叫什么?”

  “就叫Costco吧,cost本身就是消费的意思,也很容易理解。”陈志文说道。

  “也不错,很容易让人记住。”皮尔斯说道

  陈志文又说道:“另外,还有一个小事情,我希望Costco内部有一件或者几件非常廉价的商品,比如1美元一份的烤鸡,再加一份大杯可乐?”

  “1美元?”皮尔斯愣了下,说道:“大杯可乐不是问题,就是这烤鸡,一美元似乎很难做到,陈先生的意思是亏本以这个来吸引人?”

  “对,类似麦当劳的烤鸡,味道要好,或者香肠也行,亏本是必须的,我就是要亏本,来吸引大量的人,这个优惠还是很不错的,不过你要找到合适味道的烤鸡以及香肠才行。”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后世的Costco,一年卖出几亿只烤鸡,平均一个会员每年购买两次烤鸡,这是对会员非常好的一个反馈,就跟前世内地的超市,很多都是平价甚至亏本卖鸡蛋一个道理,但凡一个正常人,都不会来超市只是为了吃个烤鸡或者买个鸡蛋,即使有,也非常少,而大部分人也会再买点其他东西。

  “行,这没问题。”皮尔斯点点头说道。

  (本章完)

第42章 数据化

  陈志文接着说道:“另外,我需要你关注一个特殊的事情,就是不同商品摆放在一起时,他们的销售数据会有什么差别,我需要研究用户的普遍购物习惯。”

首节 上一节 13/2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