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途:从一封征兵信邮寄开始 第11节

  陈默将写好的表格递给王明明,在办公室站了一会,看到老曹又捧起茶杯喝水。

  实在没有问话的意思。

  他才跟着王明明下楼,准备回家。

  至于刚才曹德明提醒不要出远门,这纯属废话。

  在2018年之前,各地征兵很少会有役前训练的安排,就算有也只是个别地区才会出现。

  反正他们父城是没这个步骤。

  征兵报名的流程就是初选,体检,政审。

  等人武部把户籍转走之后,兵源就要送到部队单位,从开始征兵到送走,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

  根据前世的记忆,陈默记得十二月底就被送到晋省,连过年都是在部队过,满打满算留给他的时间也不过才半个月。

  期间还要来几次城里,出个锤子的远门啊。

  回村的路上。

  陈默扭头望着窗外九十年代末的县城,心思却早已飘到了部队。

  不管这两天,他再怎么有信心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搞定入伍的事。

  但尘埃落定之前,心里总会犯嘀咕。

  这下好了,连人武部部长都说他的初选已经通过,陈默也就没啥好担心了。

  接下来,他要为进入军营做准备。

  1998年这个时间点的部队虽说比不上“红肩章,绿军装,半蹲马步斜跨枪”,满地都是单兵王的年代。

  可现在的军营比起后世来讲,依旧是“神仙打架”的时期啊。

  不然,那些摩托化步兵,号称比摩托跑的还快,这名气,猜猜是哪批老兵打下来的?

  九十年代末的军营里,惹上列兵、上等兵都没事,他们顶多算是生瓜蛋子。

  但若是惹上下士,中士或者上士,那就麻烦大了。

  这帮人,就没有不狠的。

  因为这些都是入伍三年以上的老兵,他们可不会像后世的士官那么温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给这帮人去买烟,你还要找钱。

  不绝对,但很普遍,想要在这种大环境下混得开,你就要比他们强,比他们拳头更硬。

  除了这帮人之外,军营里还有一批更狠的。

  那就是志愿兵,志愿兵属于统称,细分的话还能分为两种。

  专业军士和军士长。

  肩膀上扛着一根粗杠,带着细拐的是专业军士,扛着两根细杠带着拐的是军士长。

  专业军士一般都是在部队由义务兵直接转志愿兵,技术类居多,但基层连队不是没有,只要出一两个,那就是妥妥兵王。

  服役年龄能跟团长比高低,是能在连队横着走的类型。

  军士长属于士官学院毕业,数量也很稀少,反正都不好惹。

  至于说为啥,专业军士和军士长都比义务兵狠,那是因为这个时期,义务兵要是想转志愿兵,必须服役满五年,第六年才能给转。

  想想一个新兵蛋子,碰到这种志愿老兵,能占到便宜嘛?

  这帮人有些还是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兵,都是属螃蟹的,横得很。

  陈默就是因为知道部队的情况,所以才决定,入伍之前,必须要尽快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否则到了军营,面对一群想要进步的老兵,想出头可没那么容易。

  回到家之后,陈默将从学校带回的书本、铺盖全部搬到屋里。

  告别了王明明。

  连一点时间都没浪费,陈默直接来到家里堆放木材的地方,准备挑一个粗点的木杠子,拿来练习体能。

  也幸好老爸是木匠,经常帮人打家具,家里存放了不少木材。

  陈默挑了一根大概一米多长,直径有三十多公分的木杠子,就开始自行锻炼。

  眨眼十四天过去了。

  这段时间,陈默每天天不亮就早起,跑步到几公里外的水泉岭上,找到自己藏起来的木杠子或背或抱的跑。

  偶尔也会换换口味,抱着石头跑,反正每次都跑到筋疲力竭,几乎瘫在地上才罢休。

  等恢复一些力气后,还会继续跑。

  这种自虐式的筹备训练,能够支撑陈默的只有迫切想要进步的决心。

  他深知自己松懈,就很可能再次和这个时代的机遇擦肩而过。

  上天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他输不起,也不能输。

  不要觉得这是夸张。

  可能在兴隆村,只有一个陈默这么努力,但若是进了部队,同样咬紧牙关敢打敢拼的遍地都是。

  想要进步,那是懒一点都不行啊。

  12月28日临近中午。

  在岭上跑了大半天的陈默,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跟以前不同的是,今天家里除了母亲刘凤兰和妹妹陈静之外,就连老爸也在家。

  包括他们村的村长也在。

  看着老妈正抱着一堆衣服、零嘴朝自己从人武部领回来的携行包里塞。

  长条型携行包,都快被塞成圆的了。

  陈默就知道,该出发了。

  武装部集合的命令,到了。

第15章 告别父母,县里报到

  “小默回来了,快点收拾收拾,县里来了通知,下午两点之前要到武装部集合。”

  “我接到信,今天就要出发。”

  村长瞧见陈默回来,他明显松了口气,随后抬手招呼道:“学军你也抓点紧,给孩子弄点饭吃,赶紧送去集合。”

  “甭耽误事啊。”

  “这都晌午了,在家吃点吧。”陈学军出门送村长。

  陈默跟着送到大门口,随后折返回来,看着老妈还在往携行包里塞东西,从镇上买的糖果子,家里烙的玉米饼,使劲往里装。

  连带着屁股上破俩洞的三角裤头都被扒出来,准备让带走。

  妹妹陈静蹲在一旁,呆呆的看着,

  陈默赶紧走到跟前道:“妈,我不是跟您说了吗,部队里面管吃管住还管发衣服,这东西不用带啊。”

  “妈知道,你别管。”刘凤兰嘴上答应着,手上的动作却没停:“你去灶房看看,赶紧吃饭吧。”

  “锅里蒸的有肉有馍,你多吃点,以后出门要学会照顾自己,遇到事不能那么拼,啥都没有吃饱饭有个好身体重要,知道不孩子?”

  刘凤兰叮嘱的时候,眼窝子的泪水又一次“啪嗒啪嗒”的往下掉。

  尽管最近这半拉月,陈默每天都会和父母说一些部队的事,希望让二老放心,也能接受他离开家远行。

  可这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刚才村长在这时,刘凤兰还能忍住。

  这会是真忍不住了。

  “哎呀你这老婆子哭啥?孩子去当兵这是好事,你别给孩子整那么大压力。”

  陈学军脸色稍有不耐的呵斥一声,随后又在身上摸索一会,掏出来一叠钱,全是零散的面额。

  两块,五块,十块的都有。

  “这是三百五十七块,我知道部队里吃住有人管,但钱该准备还是要准备。”

  “记住钱别都放一个口袋,里里外外,上下口袋的,多分几处放,这样万一丢了也不会一下子全丢。”

  “坐车上就是热也不能脱衣服,口袋放钱别老去摸,更不要傻乎乎去按着,要假装没这事,要不会招贼。”

  陈学军这是在给大儿子传授“江湖经验”呢,其实他也没出过远门,但作为一名朴实的父亲。

  一直都在用自己那并不广阔的人生经验,对即将离家的孩子,做细碎的叮咛。

  陈默前世今生,已经听过无数遍。

  可面对父亲递过来的钱,陈默是真没勇气接啊。

  连两块,五块的零票都拿出来了,家里的情况可想而知。

  更何况,这还临近过年。

  “给你就拿着,出门在外难保不会需要点啥,要是花完了记得给家里捎信,我去邮局给你邮。”

  “拿着啊!!”

  陈学军看到儿子不吭声,直接将钱塞到陈默手里,硬是抓着陈默的手将钱塞进口袋这才点点头:“去吧,先吃饭。”

  “我和你妈都吃过了,你赶紧吃,我给车子打打气,吃完带你去城里。”

  “好。”

  陈默没再犹豫,走到一旁抱起蹲在地上的小妹来到灶房。

  趁着母亲在整理行李,父亲拿着打气筒在院子里检查自行车轮胎。

  陈默将身上的零钱全部拿出来,给自己留了一百的零票,其余全部塞到陈静的小口袋中。

  “小静,你记住啊,这些钱等咱爸送我走,回来时你再拿出来给咱爸知道吗?”

  “为啥啊?”

  小丫头摸着口袋中鼓鼓囊囊的纸币,满脸都是疑惑。

  陈默起身拿起锅盖,将锅里蒸的粉蒸肉还有白面馒头端出来,拿筷子夹起一块肉吹吹,喂到妹妹嘴里。

  “因为哥哥用不到这么多啊,你给咱爸,到过年了你就有新衣服穿,也有肉吃,好不好?”

  “好。”

  小丫头还不懂什么是离别,高高兴兴的坐在小板凳上,等着哥哥给自己分肉吃。

  陈默也是一边喂着妹妹,一边嚼着馒头。

  可堂屋那边却并不平静,陈默隐隐听到母亲应该是想把自己的枕头塞到包里。

  却被父亲拦住。

  随后就听到屋里传来低低的啜泣声,还伴随着母亲埋怨的声音“你别管,我知道塞不下,可我就想都给孩子带上。”

  “你说你非要让孩子去当兵,他才多大啊。”

首节 上一节 11/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