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1997,我成了网文鼻祖 第51节

  有人拿了几瓶矿泉水进来。

  蔡玉华跟曹胜道了个歉,表示她需要先补个妆,让曹胜稍等。

  然后曹胜就看见那位年轻的化妆师在不远处给蔡玉华补妆,摄影师则在调试机器。

  曹胜低头打开自己的矿泉水,有一口没一口地抿着。

  他倒是不急。

  反正今天本来的任务是迎接新生,根本没在这里坐着舒服。

  他只是有点感慨:写小说的真的挺矛盾的,没出名的时候,盼着出名,真出名了,又嫌出名后被书迷、媒体打扰,担心影响自己的心境,不利于写作。

  他又想到了那句话:想要恋爱,又怕被日。

  脑中闪过这句话的时候,他不自觉地面露自嘲的笑容。

  不远处正在补妆的蔡玉华,其实一直在留意曹胜。

  作为市电视台的当红主持人,她虽然平时一般不会外出采访,但偶尔还是会外出采访一下的。

  只看被采访者,够不够身份由她亲自出面。

  而她每次外出采访的时候,都会借着补妆的时间,不动声色地观察被采访之人,由此来判断被采访者的心情、性格等等细节。

  此时她注意到曹胜不知道想到了什么,面露自嘲的笑容,她眨了眨眼,心里顿生好奇。

  于是,采访正式开始后,她问的第一问题就是:“中原一点灰您好,我刚才在那边补妆的时候,有注意到您好像苦笑了一下,能跟我分享一下,您当时为什么苦笑吗?是不是想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呀?”

  她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曹胜。

  曹胜:“有吗?”

  蔡玉华点头,“有的,您可能自己没有注意到,但我看见了,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按理说,您现在名利双收,又是年少成名,应该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正常情况下,您近期的心情应该是很不错的,所以呀!我就很好奇您刚才因为什么事而苦笑呢?”

  曹胜:“……”

  沉默了一下,曹胜诧异地看了看她,感觉这女人很不按套路出牌,这第一个问题就完全不在他的预料之中。

  “没什么,您今天想问什么,现在可以正式开始了。”

  他把她的问题跳了过去。

  蔡玉华微微蹙了蹙眉,随即又恢复笑容,对着话筒问:“好吧!既然这样,那咱们就说说昨天的事吧!我听说昨天您在迎接你们学校新生的时候,好像被某个新生认了出来,然后引发了现场上百人找您索要签名,是有这回事吧?”

  问完,她马上将话筒对着曹胜。

  曹胜点头,“嗯,对!有这回事。”

  蔡玉华又问:“那您能跟我分享一下当时的心情吗?是高兴居多呢?还是烦恼居多呀?”

  曹胜沉吟数秒,“一半一半吧!”

  蔡玉华眼睛一亮,上半身下意识微微前倾,追问:“这么说,您现在已经感受到成名的烦恼了对吗?”

  曹明点头,嗯了声。

  蔡玉华脸上笑容变得灿烂,继续追问:“哦?这么说的话,我是不是可以推测您平时是内向型性格呢?因为平时内向,所以你突然成名后,很不习惯被太多书迷围着要签名?因为很不习惯,所以您才会觉得高兴和烦恼,一半一半?”

  这问的都是什么问题?

  今天特意来采访我,就是为了问我昨天被书迷索要签名的感受?

  曹胜皱了皱眉。

  如果在学校外面遇到记者老是问这类问题,他肯定懒得回答,可能早就掉头走了。

  但现在是在学校。

  而且,刚刚还有几个校领导和辅导员出面,所以,他只能耐着性子继续回答,“差不多吧!我平时的话是不多。”

  蔡玉华满脸笑容地连连点头,“理解!你们搞创作的,脑子里平时都在想创作的事对不对?而且,我想您和您身边的同学们,应该也很难找到多少共同话题,对吗?毕竟你们的兴趣爱好都不一样呀!”

  曹胜摇头。

  他可不想当着媒体的面,承认自己和身边同学没有共同话题,这会影响他以后的人际关系。

  “那倒不是!我只是想把平时想说的话,攒着写进小说里,把自己的表达欲,都变成文字,您懂吗?”

  蔡玉华很意外。

  微微蹙眉、微微歪头看了曹胜一会,缓缓点头,笑道:“懂了!真没想到您这么年轻,竟然会这么有想法。把平时想说的话,都攒着写到自己小说里……真的很有想法!”

  说着,她还给曹胜竖了根大拇指。

  也许是曹胜的这番话起了作用,接下来的采访,她的态度正式了不少。

  提出的问题也正式了不少。

  诸如:“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写小说的?”

  “《和空姐同居的日子》是您的第一本作品吗?除了这本书和《我欲成仙》,您还发表过其它作品吗?”

  “《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写的是您的真实经历?还是纯粹只是一个小说故事呢?”

  “您是怎么想到写《我欲成仙》这种故事的?写这本书的时候,书里那些修炼等级、法宝、天材地宝,是您自己杜撰的?还是有参考过哪些古籍吗?”

  等等。

  ……

  当天傍晚的《徽州晚间新闻》上,就出现了蔡玉华采访曹胜的画面。

第67章 登上电视

  徽州本地人,很多都有看《徽州晚间新闻》的习惯。

  每天吃晚饭的时候,打开电视机,一边吃饭一边瞄两眼晚间新闻,既能让吃饭的气氛舒适一点,也能顺便了解一下本地的一些事情,对很多人来说,挺好的。

  当今晚的《徽州晚间新闻》上,开始报道曹胜的时候,本地千家万户中,很多人都不由停下手里的筷子,好奇地看向电视机。

  电视画面上。

  一身白色女士西装的主持人蔡玉华,正在笑吟吟地播报:“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不仅出产文房四宝,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不断有人才涌现,可谓是人杰地灵!18岁的曹胜,就是我们徽州今年名闻海峡两岸的人才!他是一名新锐作家,年仅18周岁的他,已经著有两本作品,一本是最近非常畅销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另一本是他开创的全新题材——仙侠修真类作品《我欲成仙》,这本书目前已经在宝岛湾湾那边出版繁体书,并且即将在大陆出版简体。下面请看我对他的一段采访!”

  电视上的画面一转,她和曹胜面对面出现在电视上。

  ……

  年少成名的人,总是容易引人瞩目。

  比如原时空的郭小四和韩二,一书成名后,全国皆知。

  而今天登上《徽州晚间新闻》的曹胜,在大部分人眼里,就是典型的年少成名。

  18周岁,读大一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两本小说,并且还全都出版了。

  电视上,蔡玉华问到曹胜的家庭背景,问他父母是不是知识份子?是不是从小就培养他写作方面的兴趣?

  曹胜摇头,“我爸妈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他们应该算是文盲。”

  “那你家里有其他亲戚长辈培养你写作方面的兴趣吗?”

  蔡玉华追问。

  曹胜还是摇头,“没有!我家亲戚长辈教过我割稻、插秧、钓鱼、骑自行车这些,但没人教过我写作,因为他们大部分也都是文盲。”

  “那你是怎么学会写作的呢?”

  蔡玉华好奇。

  曹胜微笑:“学校老师啊!你老师没教过你写作文吗?”

  蔡玉华:“老师只会教我们写几百字的作文吧?你们老师教过你写动辄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曹胜:“那倒没有。”

  蔡玉华:“那你是怎么会写的?”

  曹胜微笑回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这是实话,原时空,他之所以能吃上码字这碗饭,确实没人教过他,一切全凭兴趣,因为有足够的兴趣,他有耐心慢慢摸索。

  也因为有足够的兴趣,他能一次次尝试去写网文。

  扑街一本又一本,依然能够坚持下去。

  而据他所知,绝大部分网文写手,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没人教,也不需要别人教。

  看的网文多了,自然就知道网文是什么样的。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知道一本好的网文是什么模样,自己在写的时候,尽量往那个方向努力,自然就会一点点进步。

  长年累月的进步下,菜鸟终会变成老鸟。

  于是……

  这天傍晚,电视新闻上在报道曹胜的时候,徽州本地很多青少年都被身边的长辈教育了。

  某户人家,不识字的老太太指着电视上的曹胜,语重心长地教育闷头吃饭的孙子,“孬孙!你看看人家!你18岁了,人家也是18岁,但是人家已经出版了两本小说了,你呢?你就知道吃!就知道玩!你怎么就不能为奶奶挣口气呢?”

  另一户人家,正在吃饭的少年,突然被老爸一巴掌呼在脸上。

  少年被呼懵了,又茫然又委屈地看向老爸,“干嘛呀?我不吃饭你打我,我吃饭你也打我?你到底让不让我吃饭啊?”

  穿着大裤衩、白背心的中年男人瞪着少年,“你看看人家!他姓曹,你也姓曹!他18岁,你也18岁!你怎么跟人家差距那么大呢?人家18岁就出版两本小说了,你说你该不该打?”

  少年转脸看向电视上的曹胜,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又一户人家。

  一位头发雪白的大爷,指着电视上的曹胜,对年仅16岁的孙子说:“外公以前也教过你割稻、插秧,也教过你钓鱼和骑自行车,你什么时候也能写两本小说来出版啊?”

  16岁的孙子无语地看着外公,肩膀一垮,撇嘴道:“外公,你在说什么啊?你教过我割稻、插秧、钓鱼和骑自行车,我就能学会写小说了?谁告诉你写小说是这么学会的?”

  大爷大手一挥,“你懂什么?作家就是要体验生活!割稻、插秧这些都是体验生活,你看人家体验了这些生活,就会写小说了,你怎么就不行呢?”

  少年:“???”

  ……

  徽州师专。

  女生宿舍2号楼旁边的小卖部门口。

  曹胜的老同学谭蕾正在买洗发水。

  小卖部的电视上,正在播报曹胜的新闻。

  她听见电视上提到“曹胜”,讶然转脸看向电视机。

  当她看见电视上真的有曹胜的时候,她愣住了,怔怔地看着电视上正在接受采访的曹胜。

  曾经很熟悉的同班同学,竟然出现在她眼前的电视上。

  她心里的感觉很复杂。

  她觉得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明明他只是大专,而她是本科,之前她在他面前还是有几分优越感的,挺自信。

首节 上一节 51/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