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657节

  天山的里山层层叠叠,一些比较陡峭的地方总会有野生动物生存。

  他想着如果这次碰到哈熊,绝对不能放过。

第664章 原来山里也曾经有遗民

  经常往山里跑,这爬山的本事李龙也练出来了。大长腿一步跨出去就是一米多,上坡下沟不说履平地,至少也是箭步如飞的感觉。

  把吉普车放在玉山江家的冬窝子门口,锁好门,李龙提着枪带着背包就往山里走。

  换了个方向,走在陌生的山梁上,李龙看了看前方,感觉这边的地势和以前见的不太一样。

  天山进山两三层后,就会横纵分化出许多沟来,通常是一条水系引出来的大纵沟两边像鱼骨一样有着许多的横沟。

  这样算是比较标准的地形。

  不标准的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纵沟,两边像蛇爬的一样各种横沟,都是不规则的形状。

  眼前这片山势属于那种山陡坡深,个头不大但层层叠叠一眼看不到头那种。

  不像先前看到的那些山,虽然一层一层,但不会太密,偶尔中间还会夹杂着一些缓坡和小片草原。

  入眼望过去,这一片好像很难看到哪里有平缓的地势。

  这里面会有猎物吗?

  李龙有些疑惑。

  但既然已经来了,那就往前再走走吧。

  背囊里有吃的,有袋子,有火柴和打火机。

  手里有枪,所以李龙并不害怕。

  他只是担心这一下午时间不一定能打到猎物。

  山里的野物很多,但分散到大山里,就会显得很少了,能碰到当然好——当然,也需要能找到符合这些猎物习性的地方。

  比如野山羊就喜欢在陡峭的山间奔跑,比如灰狼就会在疏林和草原中潜伏,因为这里有吃草的狍鹿子、马鹿。

  至于盘羊和北山羊,那些高大的,植被很少,特别突出的山尖是它们的地盘。

  往前五六座山,然后有一座突起来的高山,那上面植被比较少,有些地方看着还有山体滑坡后留下来的缺口,像极了被人削了一刀的伤口。

  李龙心想,那地方应该会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动物吧?

  今天就往那里走,走到了之后,不管打着没打着东西,都该回来了。

  迈着大长腿,李龙很轻松的翻过一座山,没什么收获,他弯腰随手抓起一把野草莓塞进嘴里,继续前进。

  贝母快下季的时候,野草莓就会慢慢长出来,会一直长到七月份。

  有的地方长的多的,就可以成把的抓着吃,这里也没什么污染,除非非常倒楣,抓到鸟屎。

  一路翻过三座山李龙才停下来休息一下,从背包里取出水壶喝水。

  这个仿军用水壶是从百货大楼里买的,铝制,绿色的,带着绳子。当时李龙买的时候好好挑一下——这种水壶仿制的有点不好的就是有些会漏。

  还好现在百货大楼的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加上他本身就是大客户,许多服务员都认识他,所以试一试也很正常。

  反正金属水壶这种用品,倒进水试一下也不担心会坏,也没谁会在意这个。

  李龙买了好几个放到木屋这边,目前就只换出去一个——那些采药人觉得用一两公斤贝母换这么个水壶,划不来。

  渴了随便找个溪流或泉眼趴下就能喝一口。

  李龙不一样,他担心自己喝进去蚂蟥卵什么的,既然有那个条件,还是装备上吧。

  看看前面,那座高山距离又近了一些。

  根据李龙自己的测算,那座山的海拔差不多应该在三千米左右。

  玛县处于准噶尔盆地南部,县城、四小队属于平原地带,海拔在五百米左右,根本没什么感觉。

  李龙也不知道后世那些人怎么想的,觉得北疆会有高原反应——天山北坡的乌市、石城、玛县一直到北面的阿勒泰,大部分地方的海拔都差不多,不超过一千米。

  就是旅游城市伊宁的海拔也差不多,在五六百米之间。

  伊宁附近的那些草原海拔在一千到两千米之间——比如唐布拉就是一千多,昭苏就是两千左右。

  只有那些山间草原海拔才会高一些,两千多。

  对于普通人来说,没超过三千米基本上不会存在什么高原反应——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四千米以上基本上也就没什么高原反应吧,就算有,也比较轻微的。

  至少许多人过伊昭公路的白石峰段和果子沟段是没反应的,这两个地方海拔都在三千四五百米左右。

  可能南疆个别地区的海拔高点儿,比如塔县白沙湖,或者再往南的新藏线。

  但也是个别地方,大多数地方海拔还是很友好的。

  前面的山有三千米左右,顶上光秃秃的,和其他那些有着茂密植被的山相比,真就很特殊。

  李龙知道再往里还有高山。玛县和南疆某县的县界就是一座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山,那上面有冰川,李龙肯定是找不过去的。

  原本还想着今天能不能爬上那座高山,眼下看到了,李龙突然就有了决定,今天必须爬上去看看。

  下了山,又翻过一座山,李龙突然发现,眼前的场景,和预想的有点出入。

  从最开始看的时候这些山横线排列,一座和一座中间没多少间隙,感觉都差不多。

  但眼前的山沟有点宽,两百多米。

  而且山沟中间的平地上有一些石制建筑,明显是人为的。

  虽然看着已经被遗弃,有些已经坍塌,里面长着大量的灌木和草,但看着还挺像那么回事了。

  有点像古老的被遗弃的村落?

  李龙好奇的跑了下去。

  说不定能找到一些古物呢。

  探险属于人类探索世界的本能驱使,从东到西,无论哪个民族或者种族,都有这种冒险精神。

  李龙快速的跑下去,他刚到那片遗迹跟前,就惊起了一条在里面休息的狐狸,那头狐狸一下子从石墙后面窜出来,看到李龙后扭头就往草丛里钻,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李龙也没打算要这只狐子,虽然皮毛值点钱,但收拾起来麻烦。

  他是过来搞肉的,不是搞皮子的。

  除非是非常值钱的皮子,不然李龙还真不打算开枪。

  只是这里面有狐子,说不定就有其他动物,李龙打开了步枪的保险,慢慢的往里走去。

  可能因为片废墟下面铺着石板,所以这里面长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小型灌木、杂草和一些贴着石墙生长的藤蔓,没有什么高出来的树。

  李龙在半山腰的时候就已经看出来,这里有十几间屋子,中间有个石台,类似祭坛之类的东西。

  他也没想到天山深处竟然有这样的存在,以前这里不仅仅有挖金子的淘金人,还有人生活啊。

  石头的阴面有一层厚厚的青苔,李龙不知道这片遗迹有多少年了,总之应该很久。

  比那些挖金子人的石洞和窝棚要久远多了。

  石屋的顶子都没有了,李龙猜测原来这些石屋的顶子应该是木头或者草的,眼下都已经朽坏了,只有石头还能留存很久。

  石壁很粗糙,并没有打磨的很平整,这些石块也是进行了简单的处理,有些天然的棱角也没处理掉,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

  所以,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人,生产力应该很低下,所以应该是非常久远以前的东西。

  第一个石屋里并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甚至除了石头灶,其他啥也没留下来。

  李龙也没专业的挖掘工具,他只是简单看了看,没有了就换一个地方。

  又找了两个屋子,才在其中一个屋子的石板床下,找出来一个套在蛇骨上的金圈子,略有点大,不像镯子,也不像金项圈——比项圈小点儿。

  反正看着金光灿灿的,挺美。

  李龙就很高兴,值了。

  这玩意儿掂一掂有一公斤多重,哪怕是沙金,也值不少钱吧。

  其实床下还有几件铜器,不过已经变成了一堆绿锈,一摸就碎了。

  李龙算是理解当初大哥李建国在犁出那一个钱窖后看着那些朽坏掉的铜钱的感受了。

  继续把这些剩下的石屋搜完,李龙又找到两个金圈子,不过都不大,合计重有半公斤的样子。

  最重要的石台最后搜索。

  石台上有一个石头砌的小屋子,这是所有的建筑中唯一一个有顶子的,石顶。

  走到石台上面,李龙就看到小小的,跟个岗亭一样大的石屋里,有两个铜制的叉子一样的东西插在地上。

  那两个铜叉子已经锈成绿色了,不过看起来没完全坏掉。

  中间靠后的位置有一个石桌,上面摆着一个模样有些古怪的雕像。

  看着表面是金灿灿的,有三十厘米高。这雕像是一个骑着老虎的美丽女人。

  这么精美的雕像,和这片建筑的粗糙相比真是一点也不搭。

  李龙把这个雕像拿起来,挺重,但又不像纯金那么重。

  李龙猜测应该是铜制包金的。

  挺精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上面有一些鸟屎,不知道哪些鸟在上面作了孽。

  用衣服把上面的鸟屎擦了擦,李龙满意的把这玩意儿装进背包里。反正也看不出来文字,不知道什么年代的,先装起来再说。

  正准备拿那两个叉子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动静,李龙提着枪转身就冲了出去。

  他在石台就就看到西南面的山坡上,两只马鹿受惊一般沿着斜坡往上冲着。

  是什么东西惊吓到了它们。

  李龙四下看了看,终于在山沟里看到了几头灰狼。

  它们的身子没马鹿那么高,在齐膝深的草丛里不那么显眼,所以猛一下不容易看到。

  这里算是一片优良的草场了,李龙也有些疑惑,怎么没有牧民这里建冬窝子。

  毕竟光这一条山沟里的草场,就足够养两三百只牛羊,或者说绰绰有余。

  难道是因为距离北山太远了?

  李龙有些可惜,那两头马鹿跑的有点快有点远了,距离这里已经有一百多米,追是不好追上了,不然明天吃鹿肉也是不错的。

  那是两头公鹿,看头上的角应该都还年轻,六七十公斤的样子。

  不知道是和鹿群跑散了,还是有其他原因。

  遗憾归遗憾,反正还有收获,他打算翻过那片山,继续往高山前进。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声鹿鸣成功把李龙的注意力又吸引了过去。

  那两头马鹿前面竟然出现了一头拦截的灰狼,导致马鹿只能调头往东南跑——北面坡下有狼,西面有狼,它们只能调头。

  李龙乐了,他背起背包,迈起大长腿就往山上窜去,如果能赶在马鹿前面占据到山梁顶部的位置,到时打狼或者打鹿,那就是他说了算了。

  李龙气喘吁吁的爬上山坡的时候,扭头看过去,发现那两头马鹿了几乎同时上了山梁,而追赶它们的灰狼还在距离山脊十来米的山坡上往上窜。

  两头马鹿也看到了李龙,它们没有丝毫犹豫的扭头往西南方向,斜着往山梁下跑去。

首节 上一节 657/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