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593节

  这时候真需要一个过油肉拌面来填补一下。

  李青侠胃口一直比较好,能活到九十多岁,很大原因源于一直能吃,到八十多岁还能吃不少饭。能吃,想得开,那身体基本上没大毛病。

  开着拖拉机到了食堂,李青侠还要在外代码看着,李龙不让,直接把给姐姐那边的鱼装袋子里扛进了食堂。他挑了个窗户边的位置坐了,这样也能看着拖拉机。

  再说拖拉机里就只剩下爬犁,袋子和秤都让大哥拿进来了,摇把子也拿进来了,拖拉机那边不用担心。

  李建国去要了三个过油肉拌面,同时说了要三个加面,还有三碗面汤。付了钱和粮票后,走回来坐下。

  这时候已经过了饭点,食堂没几个人,李龙他们的饭很快就端了上来。

  三个人把剥好的蒜放进碗里,拌好,大口吃了起来。

  饿了,没那么多话。

  食堂的饭味道还不错,肉的份量也足,后世三十五块钱的豪华拌面的肉也就这样了。

  加面端来,三个人默契的一起把加面也倒进碗里,搅拌几下,让面条沾上菜汁子,然后继续大口吃了起来。

  几乎不怎么嚼。

  稀里呼噜,一份面再加一个加面,不到十五分钟,吃得干干净净。

  碗里的皮芽子都没剩下。

  面汤倒进了碗里,晃一晃,把菜汁全晃到汤里,然后吹一吹,慢慢喝起来。

  这叫刮油,从嘴到胃,都沾满了菜汁,喝着面汤不仅仅化原食,还把食道冲干净。

  很清爽。

  不想动的感觉。

  吃美了。

  半个小时后,三个人才出门,换李龙开拖拉机,去到李霞住的院子。

  拖拉机进了巷口就看到红琴和两个孩子在那里玩雪,红琴眼尖,一眼就认出了李龙,她高声喊着:

  “小舅!我小舅来了!小舅啊!”说着就扔下雪团扑了过来。

  李龙这才看清她们几个在那里堆小雪人呢。

  李龙急忙把拖拉机速度放慢,嘴里了喊着:

  “慢点慢点,去把大门打开,给你妈说你小舅大舅外爷都来了!”

  “好好!”红琴扭头就跑。

  车斗子上,李青侠和李建国两个人互相看了看,李建国有些懊恼的说:

  “忘带几块糖了。”

  “我也没拿。”李青侠同样遗憾。

  “嘿,我带了。出门的时候带了一大把。”李龙开着拖拉机笑着说,“呆会儿我给。”

  两个和红琴一起玩的孩子靠着两边的墙看着拖拉机。

  李龙便从兜里掏出几块糖一边洒两颗:

  “我是红琴的舅,你们拿着吃吧,红琴这一会儿不能和你们玩了!”

  俩孩子等拖拉机过去后,捡起糖高声喊着往家里而去。

  这时候水果硬糖对孩子的吸引力,不亚于后世各种盲袋卡片。

  可能比那个更有吸引力。

  拖拉机开进院子,李霞已经在院子里等着了,看着父亲、大哥小弟一起过来,她也挺激动的。

  拖拉机一熄火,李霞的第一句就问道:

  “老爹,大哥,小龙,你们吃饭了没有?我现在给你们做去。”

  “吃过了吃过了。”李建国提着盛鱼的袋子说道,“这是这两天从冰窟窿里掏的鱼,大红鲤鱼,给你们过年吃。”

  李霞接过鱼然后把人往屋子里让:

  “进屋暖暖吧,快进屋!”

  李龙从兜里掏出一大把水果糖递给红琴:

  “红琴,给,吃糖!早晚记得刷牙噢!”

  “嘿,知道了小舅!”红琴拿着糖装兜里,然后跟着李霞进了屋,她对那大鱼很好奇。

  三四公斤的大鲤鱼,虽然不比那一米多长的大花鲢,但视觉冲击会更强。

  红头红尾,虽然冻实了,但那鱼可宽,长五十厘米左右,宽就有近二十厘米,肥得很!

  那鳞片得有五分钱硬币那么大,红琴好奇想抠一下,被李霞拍了一下:

  “不要摸,腥得很,呆会儿又要洗手。”

  虽然被妈妈凶了一下,但红琴一点也不伤心,依然蹲在那里看着鱼。

  “姐,让红琴跟着我们回去,到大哥那里住两天吧。”李龙到厨房给李霞说道,“有娟和强强带着,红琴能好好玩一下。”

  “那不麻烦大嫂吗?”李霞有顾虑的。

  大哥这边肯定没事,孩子也没事,但大嫂要照顾老爹老娘,如果再放个孩子过去,她能乐意吗?

  “嘿,这事就大嫂提出来的。”李龙笑着说,“大嫂说红琴一个人在这里,没啥熟悉的人玩,我姐夫又忙,你也得照顾家,不如就带过去在那边,有娟和强强看着,她也吃不了亏。”

  “那……行。”李霞其实也想让红琴和表哥表姐熟悉着一起玩。先前她就想着其实自己家要在四小队就挺好。

  只是丈夫选了这一行,自己就只能跟着过来。

  好在不是很远,经常能见到老爹,小弟也经常过来,这就好了。

  至于生活,比以前更好了,就是熟悉的人少,这并不重要。

  事情说定了,红琴自己也很开心,已经想着怎么去大舅家和姐姐哥哥一起玩了。

  然后就去装自己的东西了。

  小孩子虽然懂的事情不多,但有他们自己的理解,有他们自己的世界。

  “嘿,这院子不错。”李青和李建国两个都说道,“怪大哩,夏天种个菜,不用买了。”

  “兴邦啥时候能回来?”李建国问道。

  “得到晚上了。”李霞说道,“最近快过年,食品厂那边送过来的肉不少。

  这边买东西的人多,食品厂那边越来越指望这边的肉摊子了。还说要打算在这边盖个肉店时。”

  “那是好事啊!”李青侠听了就挺高兴,“那店总比摊子强。我觉得这以后啊,老街两边都得盖上房子,都是店。这人可比县里多多了。”

  李龙心说,老爹你真是有先见之明。

  他也在想着,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这里盖个店,就算不开张,租出去吃房租,也不少挣钱吧?

  想想算了,基本盘不在这里,倒是可以给姐夫提一下。

  李龙偶尔还过来,李建国和李青侠过来的少,李霞倒好水之后,就聊了起来。主要还是互相问着两边的情况,生活好不好。

  李霞这边因为陈兴邦卖肉,那吃肉自然不缺。虽然每天不说吃好肉吧,边角料、骨头也够一家三口吃的了。

  从李霞的脸色就能看出来,明显比刚从老家过来的时候,好太多了。

第617章 杨大姐的心事

  乌伊公路南的小院子里,杨大姐和韩芳两个把雪打扫干净,韩芳去架炉子,杨大姐拿着两封信,犹豫着要不要打开。

  和城北的大院子相比,杨大姐和韩芳两个还是更喜欢把这个小院子当家。

  当然,小院子也不是自己的,这一点她们知道。

  只是在最艰难的时候过去后,她们就一直住在这里,所以隔段时间,她们就过来把这里打扫一下,把炉子架一下。

  杨大姐感觉以后还是要住回来的。

  这两封信是她去邮电所那里拿回来的。原来住在这个小院子的时候,往老家发电报就用的这个小院的地址。

  后来搬去了大院子,担心老家那边发过来的电报或者信没办法取,专门给邮递员说了一声,有了这个院子的信或电报,留在邮电所,到时她自己去取。

  杨大姐当时多了个心眼,并没有留大院子的地址,免得给李龙他们带来什么麻烦。

  韩芳把炉子架着后,便安静的坐在书桌前看书。

  虽然在这个院子里住的时间长,但母女两个一直住的是东屋,也就是客房。西屋的主房她们只是打扫,从来不住。

  从房子里打扫出来的各种书、杂志,母女两个舍不得扔,就全都留下来,没事韩芳就会看看。

  两封信分别是杨大姐的婆婆,也就是韩芳的奶奶,和村里的村支书写来的。

  看两封信发出来的时间相差不过两天,不知道说的事情一样不一样。

  村支书的信明显厚一些,婆婆的信看得出来是小叔子代笔的。

  犹豫了一下,杨大姐先把婆婆的信拆开了。

  万一信里说了丈夫的信息呢?

  信只有一页,杨大姐上完了小学,初中虽然只上了一年,但看信是没问题的。

  韩芳听到了妈妈撕信封的声音,扭头看了一眼,然后继续看书。

  杨大姐不让韩芳看老家来的信,也不让她管这些事情,让她只管好好读书。

  韩芳就算有心想帮母亲分担一些事情,也是无从下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韩芳已经经历了不少的人间苦难,早熟,但知道眼下自己不说话,妈妈更省心。

  她站了起来,去院子里把卖饭的锅拿到了原来的厨房,准备洗一下。

  杨大姐抬头看了一眼,然后低头继续看信。

  一页纸里只有大半页的内容,前半部份说的是老家情况。今年收成不好,地里遭灾,粮食不够吃,让杨大姐寄些钱回来。

  后半部分说村里有些人出去到南方打工挣了钱,让杨大姐尽快回去,说西北苦寒,她们娘俩呆着肯定不好受,回去韩芳交给她奶奶照顾,杨大姐去打工挣钱,生活也容易些。

  杨大姐看完信,又从头看了一遍,信的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提韩芳她爹韩斌的。

  杨大姐叹了口气。

  其实她攒的钱也不少了,真要拿回去,能让老家的人惊叹的那种不少。

  但是,杨大姐并没有感觉到安全。来北疆是为了找韩芳的爹,能一家人一起好好过日子。

  她的期盼是找到韩芳的爹,哪怕到时候韩斌工作真的不好,她也有那个底气对韩斌说“我们靠自己也能活好。”

  但是,钱挣着了,对着说话的人还没找到。

  杨大姐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

  这让她有点不敢打开村支书写来的那封信。

  村支书和韩斌他爹是发小,不过年纪比韩斌他爸小一些。韩斌的父亲,也就是韩芳的爷爷在参加水利建设的时候受了伤,前几年过世了。

  婆婆偏心小叔子,不然杨大姐也不可能带着韩芳就跑北疆来。

首节 上一节 593/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