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开始给我讲的时候,我以为他在暗示我。不过他又说了,这不是暗示,就是一个小段子……或者笑话。他想告诉我的是,其实我们之间的关系走到现在,是一步步推进的,不是因为一件事情。所以呢,我们的感情经得起考验……”
王老师不说话了。
她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以为的大字不识几个的李龙,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浅薄。
他的学历并不高,但并不代表他的阅历、见识比较少。
李龙骑上自行车先拐到了陶大强家里,看陶大强正在院子里喂驴,便喊了一声:
“大强,有没有空?下网去。”
“有有有!”陶大强还没开口,陶建设便在菜园子里喊着,“大强,你去吧。”
陶大强放下手里的草,拍了拍手,憨笑着走向了李龙。
“龙哥,你先回去,我马上就到。”陶大强不想做自行车,他觉得李龙带着自己不方便。
李龙也不勉强,和陶建设打了个招呼,调整车头,往家里骑去。
李龙听到后面的脚步声,扭头看时,发现陶大强正大步跑着,距离自己也就十几步。
他笑骂着:
“不坐车子非要跑……”
“活动活动嘛,我跑得快。”
李娟和几个女孩在李家院外跳皮筋。白天虽然热,但现在太阳已经快落下去了,温度降了一些。
看到李龙过来,她们几个女孩急忙避让开,李龙笑笑,便进了院子。
李青侠和杜春芳习惯性的拌着嘴,李建国和梁月梅正在喂猪——院子里的这几头猪长得半大,现在正是猛吃的时候,每一次喂的时候,它们都是你争我夺的。李建国说,都担心这些家伙跳出这猪圈来。
猪圈的墙是一米五的,跳应该是跳不出来,除非逼急了。
李强不在,应该是跑去玩了。
“咋,还下网?”看到李龙后面跟着喘着粗气的陶大强,李青侠便问道。
“下。”李龙开着玩笑,“这都订婚了,不得多赚些钱,盖房子买家具啊。”
“那是。走,我跟你们一起去。老爹虽然没多少钱,但能帮衬一点是一点。”李青侠站了起来,挽了挽袖子,“上阵父子兵嘛。”
李龙笑了。三个人扛着轮胎,带着网,绑着笼布的盆子一起往小海子而去。
孟志强提着个袋子深一脚浅一脚的从小海子回来,正好碰到李龙三人。
“李叔,小龙,你们这是……下网去?”
“是啊。”李龙笑着说,“闲着也是闲着。逮些鱼,明天去卖。”
“是啊。”孟志强也有些无语,他也一样。不过李龙是真的闲着就是闲着了。今年公用工,他一次也没见过李龙。
想想以前也没见过李龙。那时候想着李龙是游手好闲,现在呢,李龙已经成了他的榜样了。
到了小海子,李青侠让李龙去下网,自己则脱了外衣,提着盆子就下了水,把那个逮泥鳅的“神器”下到了附近的芦苇丛边上。
李龙看着老爹下水,便喊着:
“老爹,盆往下面一些,快到底了最好。那沟鱼喜欢贴底子。”
“好好好,知道了。”李青侠一手提着盆子一手还有空摆摆手,示意李龙干好自己的就行了。
李龙心情很好,网下得也很快。陶大强在岸上就撒了五六网,李龙已经下了六条网回来了。
“龙哥,你今天网下得快啊。”
“哈哈,你网拾得顺,我下得就快呗。”李龙笑笑,三个人一起回去。
第二天取网的是陶大强,他强烈要求自己取网,让李龙看着。
李青侠依然跟着,这一回盆子里的鱼很给面子,都快把上面的笼布给撑开了。他回到岸上笑呵呵的,这一盆鱼,至少得十公斤往上!
“小龙啊,这鱼你卖了,就别给我钱了。你结婚老爹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赶上,先攒着啊。”李青侠小声给李龙说着。
“老爹,我有钱哩。”李龙笑着说,“就这一次杆子,我挣的可比你们多多了……”
“你有是你的,老爹要不给,那像啥话?”李青侠摇头,然后看陶大强已经把网都取上,便加快语速:
“剩下的后面再说。”
回到李家,择鱼,放袋子,李娟又开心的背着书包等在了自行车的边上。
李强要去学前班,他看着姐姐,有些不服气的说道:
“等我上小学了,也让小叔驮我……”
“你上小学也在队里上,哪还用小叔驮?”李娟笑着说,“等你三年级再说吧!”
小孩子之间的争吵在大人看来都是玩闹,所以谁也没制止。李龙带着吃过早饭的李娟匆匆出了门。
在村外,他看着背着鱼袋子的孟志强正低头匆匆往前赶,便打了声招呼,继续往前赶。
孟志强看着李龙自行车后面驮的那两袋子鱼,还有前车把上挂着的一袋子鱼,粗略估计这些鱼至少得七十公斤。
他听陶大强说过李龙下网通常就是六到八条网,平均一条网能上十公斤鱼。
为啥自己四条网才能上不到十公斤鱼?
是因为下的在边上,还是其他原因?
李龙并不知道孟志强已经在想着逮鱼少的原因了,他到小学放下李娟,便匆匆往县里赶去。
在大院取了工具,然后就去了石城。
今天来的早,摊子还有位置,他把摊子一支开,有心人一看是三个盆,立刻就知道有泥鳅过来了。所以不等李龙吆喝,便围了过来。
李龙也算这里的明星摊主了,大声吆喝着,秤挂的高高的,话说的好听,又对那些恶意乱挤的人绝不手软口软,所以鱼卖得很快。
一个多小时,鱼卖光后,李龙松了口气,感觉嗓子有点哑。
收拾好东西,去奶茶馆喝了奶茶,李龙就坐在外面的棚下面,看着整个老街。
二流子、混子在街面上转的不少,联防队员时不时过来一趟,不过碰到那些游手好闲的,如果他们不惹事,通常也不会管。
刚才李龙摆摊的时候,有流里流气的人经过,却并没有管李龙——也不知道是名声在外,还是时机不对。
那一口豫东口音的维吾尔族小伙子时不时的和李龙聊几句,两个人也算熟悉了。
从石城回来,到了县城大院,把东西放下后,李龙看了看时间也差不多,便出了院子,在出城的地方碰到卖西瓜的大车在那里吆喝,一听三分钱一公斤,便直接买了一麻袋。
这时候的西瓜真便宜,一听李龙买的多,卖西瓜的直接敲开一个西瓜,递半个给李龙,非要他吃。
现在卖西瓜让客人尝西瓜的时候,路子也粗,不会像后世还专门给切成牙,都是直接敲开,手掰成几块,大小不一,直接啃就是了。
“这是下野地的瓜?”李龙问,“还是平原林场的瓜?”
下野地是石城所属的一个地方,西瓜非常有名,甚至在后面在业界全国都算出名。
平原林场则是玛县一个林场,也盛产西瓜。老百姓吃瓜通常认这两个地方的。
“下野地的。今年热,瓜熟的早,”摊主一口豫东口音,“种瓜的多,赔钱……唉。”
“自家地种的?你们分了多少口粮田?”
“一人二亩地。”摊主一边啃着西瓜一边说,“家里人多,十来亩。种了五亩的西瓜,得挣点钱给娃娃上学用。今年西瓜倒是丰收,就是卖不上价。”
李龙知道,就是再过两年,这西瓜价也就涨到五分钱,一直到九十年代,一公斤西瓜老会论毛来算。
至于论块来算,那都已经过了新世纪了。
摊主帮着李龙把一麻袋西瓜装到自行车后座上,李龙付钱,骑着离开。
这一麻袋西瓜七十多公斤,才两块多钱……真便宜。
到了乡中学,这边学生才放学,离家近的正陆续出校园。
大部分学生还是在学校里,有在班里趴桌子上休息的,有的则在校园里打闹,有极少部分去了学校的食堂。
说是食堂,其实就是有人在学校里开了个凉粉摊子,中午专门卖凉粉。
李龙骑车经过凉粉店的时候,就看到了玻璃柜子里的一盘盘凉粉,不由得咽了口口水。
好久没吃了啊!
北疆各地的凉粉各具特色。距离玛县最近的石城凉粉主打一个薄,酸,调料主要是醋,蒜末等,配料菜是黄瓜丝,有的加点香菜。伊犁河谷的凉皮凉粉除了酸醋调料外,还有专门的热料,用鸡蛋、香料等做出来的老卤子浇上,味道还不一样。
玛县这边的凉皮则偏向于州城那边的特色,颇具回族风味,主要是配菜用的是焯过切好的韭菜,比较特殊。
他打算呆会儿到顾晓霞那里把西瓜放下后,买两分凉粉过来当配菜。
到了顾晓霞宿舍,李龙停好车子,把西瓜卸下来拖进顾晓霞宿舍的时候,就看到她呆呆坐在床头,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咋了?”李龙感觉有点不对劲,立刻放下西瓜,坐在顾晓霞身边,关切的问道:“你……哪里不舒服?还是受啥委屈了?你给我说说。”
顾晓霞这才反应过来,看着李龙,听着他关切的话,呆了一下后摇了摇头,露出带着喜悦,又有些复杂的表情,说道:
“没事……不,有事。不过不是……是这样的。”她感觉说的话不对,直接说道,“刚才快放学的时候,学校里接到教育局的通知,要借调我去教育局工作一段时间……”
“好事啊!”李龙听着笑了,“这是教育局看上你的才华了。对了,前段时间教育局有领导过来检查过吗?”
“有。六月份的时候,教育局王副局长过来检查工作,旁听了我的课,还看了我的教案,又问了我一些文字工作方面的事情……”
“那应该就是这个人比较欣赏你……”李龙点点头,随即又有些紧张起来,“这个王副局长……男的女的?”
“女的。”顾晓霞回答着,随即反应过来,轻轻捶了李龙一下,“怎么?担心是男的?”
“那当然了,你这么优秀,我担心被人抢跑啊!”
“那你是不相信我?”顾晓霞有些生气了。
“你想啥呢?”李龙笑了,靠近了顾晓霞,挨在了一起,“你优秀了,自然而然的会吸引别人的注意——我肯定放心你啊。主要是担心别人骚扰你。”
顾晓霞听着李龙的解释,点点头,表情缓和下来。
她想了想又问李龙:
“那我去不去?”
“当然去啊!这么好的机会!”李龙坚定的说。
第241章 这多般配啊
已经订婚了,顾晓霞其实已经慢慢开始适应和李龙成为一家人了。所以她更在乎李龙的想法。
至于父亲,顾晓霞相信,如果自己决定要去,父亲只会支持——虽然父亲心灰意冷,没打算离开队里,但他是支持自己走出农村,去往更广阔的天地的。
“教育局给的通知是给我三天交接时间,然后做好准备,这个星期四去报道。”顾晓霞说道,“学校里也给我说了,因为课已经上完了,本周考试,所以我可以不用跟班了,有人顶替我。
有熟悉的老师告诉我,教育局那边是没空住房的,像我这样的借调过去的人不安排宿舍,所以要准备住的地方。”
这是顾晓霞比较发愁的地方。
“不过学校这边领导也说了,宿舍会给我留下来。”顾晓霞接着说,“如果县里没住的地方,那我就住学校宿舍,每天早起过去上班……五公里,也不算很远。”
“不用不用。”李龙一听,笑了,“住的地方我来解决……话说,你是不是下午就没事了?”
“嗯。”顾晓霞说道,“是没事了,可以收拾东西了。”
“那现在咱们就去县里吧,咱们先吃顿饭,然后我给你安排住的地方。”
“你?安排住的地方?”顾晓霞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