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在这个地方,还没人做假的吧?
那铁定就是真的了。
李龙推着自行车来到摊位上,撑好车子,蹲在摊位前问道:
“老板,咋卖?”
“可不敢称老板。”摊主一个激灵,急忙摆手,“同志,你看上了哪一个?”
“都问问。”李龙理解这位摊主的谨慎,这年月虽然这些东西让卖了,但某个大事件才过去没多久,大家脑海里还残留着那个年代的一些记忆。
“银元三块一块,鼻烟壶十块,瓷碗是清末民窑精品,八块钱,那把铜钱剑呢,你别看都是铜钱,但年代有点久,十块。剩下的这几块玉石,五块一个。”
玉石把件的品质很一般,雕工也一般,李龙先放在一边。银元他不了解,也没碰,便先拿过瓷碗来看,果然是民窑的,便笑着说道:
“民窑的啊,你也敢要八块?现在去文物商店也就八块,那是能买到官窑的。”
“那是京城嘛。”摊主没想到这位还算是个识货的,讪笑着说道:
“那你还个价?”
“你价格合适的话,我全要了。”李龙说道,“银元两块,你这是缠枝瓷碗吧,三块钱?鼻烟壶一块玉的一块玛瑙的吧,五块一个……铜钱剑?这玩意儿挂家里没啥忌讳吧?这几块玉你自己也能看出来,玉质也就那样,当个添头?”
李龙还的价也狠。他嘴里那么几句术语,还是从上一世的鉴宝栏目里学来的。那些鉴宝栏目虽说鱼龙混杂,但至少让李龙这样的平头百姓知道了一些古董的基础知识。
当然,更多的就仅限于学了几个词而已。
摊主其实心理价位也不高,毕竟摆了一早上了,没一个人买。这年头大家都不富裕,吃喝都成问题,谁有闲钱买这个?
最终,李龙花了四十块钱,把这摊位上的东西全都买了。
他记得上一世在视频平台上听人说过,这时候国家的文物商店里那便宜古董可多了去了,只是可惜普通人买不了。不然的话,他还真能冲动一把,拿钱去京城或者魔都买点东西存着。
当然也只是想想。
李青侠抱着两捆菜过来,看到李龙喜滋滋的收拾着这些东西——摊主连布都给了李龙——他急忙对李龙说道:
“小龙啊,你买这玩意儿干啥啊?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的?能退不?快退回去退回去,这玩意儿老家多的是……不值钱!”
“老家真有的话,等老爹你回去,我给你带些钱,你帮我多收一些。”李龙笑着说道,“这玩意儿以后值钱哩。”
“值啥钱,都是破烂玩意儿。”李青侠扬了扬手头的辣子茄子芹菜说道:“还是这个实惠!”
当然也只是说说,李青侠知道小儿子做事有决断,既然已经决定买了,那自然不会再退回去。
两个人就此离开了市场。
第214章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
下午李龙和陶大强去小海子下网的时候,碰到了王财迷。
李青侠没去,或者说杜春芳没让李青侠去,梁月梅要给他们做衣服,杜春芳让李青侠留在家里。
李龙猜测应该是李青侠买回去的菜,然后杜春芳中午吃过饭就问钱哪里来的,在知道李龙每次给李青侠钱之后,杜春芳就不让李青侠来了。
怕小儿子把钱都分了,自己存不下钱取媳妇了。
当然这只是李龙的猜测。
两个人到了小海子的时候,就看到王财迷和孟志强两个在小海子东岸那边,沿着岸下网。
他们看着李龙和陶大强扛着轮胎过来,有些尴尬的在水里笑着。
王财迷主动打着招呼:
“小龙,你们过来下网?这用轮胎——是到深水里下网?”
“是啊。”李龙笑笑说,“浅水有鱼,但鱼不多,深水里鱼多。对了,这水里现在有鸭鳖子了,咬人痒疼痒疼的,你们下了网就赶紧出来吧。”
“行哩行哩。”王财迷连连点头。
李龙和陶大强扛着轮胎,带着盆和网去了东南岸,选好地方就推着轮胎下了水。
依然是李龙下网,他先去了距离岸边十几米的地方把盆子下好后,开始找水道下网。
王财迷和孟志强看着李龙去了距离岸边三四十米的水道里下网,心底里只有羡慕。
他们在岸边下网还是有风险的。如果有人半夜偷偷过来把网取走,他们哭都来不及。
李龙他们把网下的那么深,想取网就比较困难了。那里水深两三米,就算游过去取了网,回来都不方便。
人都怕麻烦。
孟志强也看出来这一点,问王财迷:
“大路,你看这网还下这里?”
“那咋办,咱也没有轮胎啊。”王财迷无奈的说道,“这里都已经到胸口了,再往里就到脖子,那咋下网?行了,就这里吧。”
两个人笨拙的一点点把网放水里,他们还是头一次下网,因此把网下到水里后,一头系在这边水下的芦苇杆上,另一头系在了另外一条水道边上的草根处。
两个人聪明的认为,这样的下网就跟拦河坝网一样,直接能把过路的鱼都粘上。
他们下完网的时候,发现李龙那边网也已经下好,轮胎上了岸。李龙和陶大强两个已经收拾准备回去了。
这么快吗?
王财迷有些不解,也有心问一下,便等李龙过来后,问道:
“小龙,你下了几条网,咋这么快哩?”
“六条。”李龙说道,“我下了六条网。”
“那么多?你下的这么快?”王财迷先是不信,随即想想,人家也没必要骗自己啊。
“那你都是多大的网眼?”孟志强最关心的是网眼的问题,他担心自己下的网逮不上鱼。
“两指到五指的都有。”李龙说道,“大网眼逮大鱼,小网眼逮小鱼。那城里的人也不光喜欢大鱼,也有喜欢小鱼的。”
“这样啊。”王财迷略微放心,自己拿的网的网眼应该是没啥问题。
四个人一起往队里走去。
快到家的时候,王财迷才想起来,问道:
“小龙,你们明天几点起来取网?”
“六七点吧。”李龙说道,“都不咋看时间,我们下的网多,就得早点起来,早点择鱼。”
“那倒是。择鱼也是个麻烦事吧。”
“嗯,怪麻烦的。”李龙点点头。
陶大强也点点头。
昨天中午回去,他把李龙的话告诉了陶建设。陶建设虽然松了口气,对陶大强没要那五块钱也表示赞同,但对于李龙的乐观态度,他还是持怀疑心理。
但这事吧,李龙有发言权,陶建设自认自己做错了事,而且他也没其他好办法,就只能听李龙的,往后看。
今天王财迷他们和李龙说话,陶大强是从头到尾一句话都不说,他生怕再说错了什么,再惹麻烦,那真就百死莫赎了。
其实在陶大强看来,现在下网简单,明天他们拾网才算难的。当然,这事陶大强是不会说的,得让这些人自己去摸索。
陶大强也算是过来人,知道白得的经验,这些人是不会珍惜的,只有自己磕的头破血流后,他们才会相信。
李龙去小海子的时候已经给陶大强说早上碰到王财迷了,也告诉了他们一些经验,但他们记不记就不好说了。
回到家里,李龙刚把东西放下,就被梁月梅叫到闲房子。老娘杜春芳也在这里,两个人比着给李龙量了身材,要给李龙做一套衣服。
李龙也没拒绝,一味的给予,有些时候也要接受家人的好意。
量完身材后,李龙就拿着筐子骑着自行车去了地里,打算搞些猪草。
家里的那几头猪长大了不少,一天天饿得很快,要不是家里分的那几亩饲料地,光靠割猪草,恐怕很难满足。
他直接骑车去了饲料地。这里主要种的是甜菜,现在已经长起来了,虽然不算大,但长出来的那一簇叶子,掰一些边上的完全没问题。会继续长的。
李龙把自行车停到地头,进地看了看,发现水才浇过不久,地面还有点潮,不过不会带泥巴。
甜菜长势不错,苗早已经间过,地里的草很少,可以看出来大哥大嫂地里的活干的挺精细。
李龙往里走了几行,便开始拿着筐子掰着甜菜叶子。
正掰着,就听到地边有人喊着:
“小龙啊,你这是干啥哩?”
李龙直起腰,把手里的一把甜菜叶子放进筐里,往外看的时候,发现是队里的顾志新,四十多岁的人,虽然和李建国年龄差不多大,但来队里时间比较晚。
这个顾志新的顾二毛家带着点关系,他们家和李家不在同一个居民点,所以两家关系不算熟。
“弄点甜菜叶子当猪草。”李龙说道,“你这是地里活干完了?速度快啊。”
“是啊。”顾志新笑着说道,“给自己家地里干活,劲头是不一样,今年我家的葵花长的不错,到秋里能打不少,今年吃油是不愁了。”
“那好啊。”李龙敷衍的应了一句,“嫂子呢?没一起去干活?”
“去了,她先回去做饭了。”顾志新回了一句,又说道:“还是你家好,不光有口粮田,还有这饲料地。我听说这菜副组的地算是咱们队里最好的地了。当初这里种菜,队里马号里的粪都上到这里面了……”
“那是我大哥养了几头猪换来的。”李龙听出了这个顾志新话里的酸味儿,他就有点看不惯,不轻不重的怼了一句:
“其实你看这菜副组的地还有不少哩,你家去抓几头猪,给队里报一下,也能分五亩地哩。”
“真的?”顾志新听着眼睛一亮,“你说的是真的?”
“那当然了,不然我这地咋来的?”李龙似笑非笑,“你不会以为我是给队长送了礼才分的地吧?那咋可能哩?”
顾志新脸有点红,他还真是这么想的。
“那几头猪才能分地?”顾志新问道。
“八头吧。”李龙说道,“我记得好像是八头。”
顾志新又问道:
“那你经常去县里,我想问问,现在一头猪娃子多少钱?”
他想着如果不贵的话,咬咬牙借点钱就买了。多五亩地那能多打多少粮食呢!
“一个月前,十块钱一头。现在嘛,猪娃子大了,得二十吧?”
“二十!”一听这数字,顾志新一口气差点没咽下去。
一头二十,八头就一百六,顶一辆自行车的钱了!
把自己的家当卖了都不够啊。
顾志新叹了口气,这事是别想了。
但想想李家凭什么就能拿到这五亩地呢?
李龙说完话就没再理会他,继续掰着甜菜叶子,这玩意儿可比割猪草快多了,一会儿就一大筐出来了。
不过家里那几头小猪非常能吃,李龙把筐子里的甜菜叶子压了压,继续掰。
掰甜菜叶子也得有经验,不能只在一个地方,每一株甜菜上掰一两片叶子就行了。
“小龙啊,还是你家好啊!”顾志新继续说道,“你那钱挣的容易,这猪娃子也好买,运气真好……”
“那可不是运气。”李龙打断了他的话,“你光看我挣钱了,我早上六点起来,大冬天跑三十多公里的路去拉木头、拉羊,那冻的跟孙子一样,你们是没看到啊!不能光看着别人挣钱吃肉,不能看到别人辛苦的时候哩。”
“嘿嘿,我就是那么一说……”顾志新干笑了笑解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