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档07:开启学神殿 第260节

  前倨后恭的姿态转变得极其自如,如果能把这份心放在为了学生为了夏国,陆山白送他们都没事。

  陆山根本没空管这些人,有合作内容的学校他自然会提供电脑,没有合作项目的还是算了。

  到最后,米国那边急吼吼想要石墨烯版伏羲K2,只能发动国内的线人通过提高收购价格来解决。

  在他们的努力下,还是高价买到了二十多台。

  平均一台花费三万元。差不多是八倍于市场的价格。

  电脑买回去之后,米国资本立马分配给各知名高校,优先有石墨烯研究项目的,次一级是物理材化专业强大大学,群策群力,尽快破解技术。

  很快这些顶级科研机构就遇到了巨大的问题,一拆就发现石墨烯电池有特殊结构的,也就是拆了之后就装不回去。

  如果强行封起来再使用,电池立马报废。

  研究者们不信邪,连续拆解和安装了五台笔记本电脑,结果同样如此。

  左右眼看电脑的数量不多了,他们才不敢如此过于自信。

  最后大家算是搞清楚了原因。

  原因就是石墨烯电浆液会跟外壳内部的材料结合成一体,完整的情况下才能让电子正常工作,一旦拆卸就会破坏结构,自然就引发严重的后果。

  知道这件事之后,研究团队换了个思路,用CT,核磁共振什么的扫描电池内部,试图解析内部的架构。

  扫出来的东西就是类似于回路的东西,就跟迷宫的墙壁一般。

  每个电池都不完全一样,显然灌注石墨烯电浆液的时候那真是摇均匀了就放进去而已,可是电池的性能又出奇的稳定。

  米国的研究团队估计,应该是材料配比稳定导致的结果。

  换句话说,每块电池放这么多东西进去就行,之后就能正常稳定的工作了。

  所以还有个延伸推论,那就是石墨烯电池在不工作的情况下是这个状态,看起来大家都太一样。可一旦工作起来,就会变得完全一致。

  总之看了没看出什么名堂,拆又肯定拆坏,材料分析能分析这是石墨烯,可是其他的混合材料分析不出来什么配比,甚至连制备方法怎么做到高效廉价都想不通。

  那拿着这些石墨烯电池研究了个寂寞?

  “我就不信了,难道夏国人真把外星人给俘虏了?拷打出了超前科技?”

  “别说这些没用的,再用别的办法测试一下里面的成分。把成分比例分析出来之后再重现一下,或许有用。”

  “没什么用,已经有其他大学这么做了,我们就不要浪费资源。”

  “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自然不能摆烂,我来宣布一下接来下的思路——配!”

  “配?”

  具体的思路就是配,通过目前掌握的材料信息,比如材料类型,比例,自己组合成相关的物质。

  打个比方,有氧有钼,就设定为配成三氧化二钼,或者其他类型的氧化物,然后再通过相关环境下的表现来构建模型。

  “太……不靠谱了!”

  “工作量也太大了。”

  团队的成员咋舌不已,这简直就是通过一堆原材料倒推建筑物的外形。

  别说,好过连材料是什么都不知道,起码知道有沙土和钢筋,砖头,然后再按照建筑学,力学的原理搭建最合理的建筑。

  每个大学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先尝试不同的思路走走看,一旦有比较大的突破再进行下去。

  学术交流会几乎一天一个,大家都很着急相关的进度。

  像这样完全没概念的事情,上次碰见还是在上次,也就是拓扑半金属半导体。

  宾法大学的材料研究所是最为苦恼的科研所,拓扑半金属那档子事情到现在都没有进展。

  如今又有石墨烯技术的任务分配下来,怎么整?

  扛不住的材料研究所把事情合计之后,打算通过这个机会让同行们也来给自己参考参考。

  宾法大学的材化专业本身就强大,这一次还有相同水平的众多高校教授过来,可谓是群贤毕至,群英荟萃。

  其他高校的教授也想趁机看看拓扑半金属那档子事情到底进展到了哪里。

  结果开了三天会议,其他大学的教授得出了一个结论——谭明从江州大学搞来的资料会不会有问题?

  这个想法不是因为教授们看不明白气急败坏之后得到的结论,而是通过很多细节来推断的。

  谭明搞出来的资料,是假的,是自己编造的。

  虽然水平不低,可是造假的东西要注意的细节太多,他又没有太多时间去整理就交差了。

  即便想整理实现逻辑自洽也做不到,资料第一时间就交了,自己这头搞定了,另一边也没法解释。

  细节没搞定,一开始还能用理论超前来解释,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违反逻辑的事情就会出现。

  宾法这两年一直以为是哪里的变量出了错,可谓是当局者迷。加上又不方便公开研究进度,生怕其他大学抢成果,于是就更没人商量了。

  这一次宾法大学材料研究所破罐子破摔,干脆跟大家透底,实在不行就打算放弃了。如果有好的想法就再试试。

  其他的实验室也都有所涉及,只是程度不太相同而已。

  宾法是最大的冤大头,其他的是小一点的冤大头。

  这堆冤大头经过秘密的会议,再结合学术以及相关的线索,最终确定了谭明耍他们的事实。

  得出结论之后,宾法大学气愤不已,自己好吃好喝供着谭明,没想到却换来这个结果。

  其他的大学脸色也不好看,自己也投入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米刀的资金,整体损失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十亿米刀。而这一切都是源于谭明。

  “难怪这么久过去,什么进展都没有!陆山那边几乎半年一次升级,内存从8G提升到16G跟玩一样!”

  “按照夏国人的性子,我合理怀疑陆山手里绝对还有更好的技术,我们能看到16GB的内存条就意味着他有可能搞出了32G的内存条!”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还有硬盘,闷不吭声就1T了,关键是硬件大小不变,性能凭空提升!”

  “得找那个该死的谭明问一下到底什么情况!”

  就这样,失去耐性的米国直接把这件事报给情报组织,谭明被抓了起来,反复审问。

  谭明前言不搭后语,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承认了资料造假的事实。

  谭明一开始还辩解说其实不是自己造假,其实是陆山误导了他们,但是后面挨打遭不住,也承认了自己之前论文造假的事情。

  事情到了这一步说什么都没有用了,谭明没有及时识破陆山的资料误导,造成了米国的损失这是事实。

  之后谭明也没有指导米国在拓扑半金属项目上有突破,综合看下来,谭明对米国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几天之后,谭明自杀的消息传遍了学术界。

  谭明的遗书是通过电脑打印出来的,意思是自己在米国实验室的帮助下半导体领域有重大突破,但是被某些夏国人穷追不舍,自己被夏国人逼迫自杀。

  人死了,也得发挥一点价值。

  谭明怎么死的呢?手脚反绑着,然后投河自尽了,相关方面判定为自杀。

  谭明死了的消息传回了夏国,懂的人自然懂得这是什么意思。

  处理完谭明的事情,米国撤掉了拓扑半金属的项目,集中解决石墨烯电池,高低都想在这里找补回来。

  这群教授针对石墨烯的制备,电池技术进行分工,哪个大学善于哪个项目就专攻哪个方面,力图将陆山的论文重复实现,即便是一部分也好。

  查论文,查资料,找设备,整合自家大学的力量,甚至还有跨专业寻找人才,什么办法都用了,从理论开始下手,试图明白陆山的理论模型。但也只做到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好过一无所知,科学研究很多时候都是撞出来的。

  于是米国高校的教授们犹如炼金术师做实验一般做起了开盲河般的实验,试图复刻陆山的论文。

  可惜的是,差一点就是差很多,根本出不来结果。

  一通忙活之后,别说做成套的试验了,就连模型这里都错漏百出,按照这种模型做实验,能有结果?

  郁闷的米国佬会议开了一个又一个,天天问进度,搞得很多人都抑郁了。

  他们想不通,凭什么是夏国搞定了这个技术。

  更不舒服的是,凭什么是那个陆山,夏国什么设备都没有,基础理论又落后。

  一堆烂牌愣是打出了王炸,这比夏国全面领先拿出了成果更难受。

  石墨烯电池就摆在眼前,拆了又测不出东西,连思路都找不到。很多人都想不透,陆山明明写了论文,思路就在,跟着走就是重现不了!

  “我只能把理由归到陆山在数学上造诣让他的模型逻辑无法理解。”

  “嗯……我们理解不了,但是计算机天然能理解。”

  “我觉得我们好像忽略了件事情,那就是低估了陆山的动手能力。根据可靠的线索,每一次有新的想法,他就要设备,设备到了之后就自己改造。一边改一边教底下的人。”

  “啊?我还以为是上面给他配了技师团队帮助实现想法。”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后来才知道是陆山教技术团队。听说夏国科学院以及一些大学陆续派人到陆山的工厂学习了。他自己还搞了个自然科学研究室,培养的方式跟现有的夏国体系完全不同。”

  “那就是说陆山正在将自己的知识培育更多人才是吗?”

  “是的,恐怕以后在中高端理论人才方面,我们的优势都不复存在。”

  一阵沉默之后,突然间有个人骂了起来:“普林斯顿大学的傻子来了吗?当初怎么就把这样的人放回去了?这简直是几十年前那个姓钱的翻版!”

  那个姓钱的就是米国NASA的奠基者,他想办法回到夏国,撑起了夏国的脊梁,米国人至今最后悔的就是放走了他。

  哦,现在还得把陆山加在最后悔的名单上。

第325章 那年我双手插兜

  看又看不懂,学又学不会,想还想不出,更别说造石墨烯电池了,眼下米国连入门都做不到。

  没辙了,还心慌慌,米国科学界感觉无法向资本财团交差,一个个愁得头发掉。

  技术上面自己弄实在是没辙了,就得其他地方想点办法挽回这个局面。

  经过线人的报告,米国有关机构盯上了比迪,石墨烯电池就是在这里大规模批量生产的,说不定比迪就有技术值得窃取——额,借鉴。技术上的事,怎么能叫偷呢,是吧?

  米国这边头疼,跟米国一样头疼还有联翔,它的管理层脑子嗡嗡的发疼。

  神船闷不吭声搞出了石墨烯电池,把K2弄得太热了!

  K2已经成为当季最为抢手的电子产品,每个人都想买,反正也不算太过昂贵。

  基础版的也就比K1贵上三五百块钱,加钱自然可以买更好的配置。

  但是加的钱跟给的配置相比,配置是非常良心的。

  最让联翔眼红又无力的是,很多人明明有了K1,竟然还打算立马入手K2,这谁受得了?

  为了严肃全面评估K2面世的意义,联翔专门做了市场分析,分析结果没一句是联翔想听到的。

  首先K2的火热程度已经远超过去任何一样电子产品。

  也就是把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甚至连一些其他的随身听什么的电子产品都放入统计范围,依旧是K2碾压式的领先。

  这一现象级的热度,苹果没有做到,三星没有做到,联翔在夏国市场最领先的时候也没有做到。

  K2的爆火更像是一场王权的交替,被替换的自然是联翔。

  但是分析师个人看来,如果苹果以及惠普这些巨头再没有突破性的重大改变,搞不好在国际市场上都会被神船干掉。

首节 上一节 260/3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1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