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从1978上北大开始 第35节

  刘红民有点听不下去了,对着弟弟妹妹招手,“走,我带你们出去玩。”

  什刹海这边的风景还不错,有不少好玩的地方。不过真正好玩的要等几个月,什刹海结冻之后,就可以上去滑冰了。

  到时候冰面上无数的人,滑冰车、冰刀,抽冰尜,老热闹了。很多京城人都喜欢来这里玩,这里承载了京城人从小到大的记忆。

  刘红民骑着车子,带着弟弟妹妹兜风。累了之后,就找了个凉亭休息。

  凉亭里面有几个大爷,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话。

  “昨晚上的电视看了吗?”

  “看了啊!你想问的是那个大宋什么官的电视吧?”

  “您说着了,我还真想问这个。虽然看着挺好看的,但是我总觉着别扭。”

  “可不别扭嘛!这是破案的剧,和正常电视剧不一样。”

  “这样啊!怪不得看着不对劲呢!”

  几个老人可能是没接触过悬疑剧,看着别扭也是正常的。

  “这是一本小说改编的,我看过那本小说,刚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不适合咱们。”

  “我也听说了,不过我儿子倒是很喜欢看。他说拍的不错,保留了原著的风格。”

  “那肯定的,我这个老头子都能看进去,拍的挺好的。”

  刘红军捅咕了一下大哥,“他们说你呢!”

  刘红民瞪了他一眼,“别废话,我们走吧!”

  老人家能够给出这样的评价,刘红民备受鼓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是对他最大的夸赞。

  回家的路上,刘红民骑车的速度都快乐不少。

  回到家,刘红民将弟弟妹妹放下,去了学校。

  学校内,同学们都在讨论《大宋提刑官》。虽然他们没有看过电视剧,但是从各大报纸上看到评论,他们就可以讨论很久。

  除了和刘红民不对付的人,其他学生都会以刘红民为荣。《大宋提刑官》被改编成电视剧,并且在中台播出,他们与有荣焉。

  这就是名人效应,为什么很多学校都会列出知名校友,就是因为可以增加学生都认同感和荣誉感。

  刘红民这个在校的知名校友,立即成为了同学们看齐的目标。特别是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和刘红民经常接触,所以非常羡慕刘红民的才华。

  同时,他们也不是很服气。刘红民一个学历史的,都能成为大作家,我们这些学中文的,怎么能比他还差。

  都是天之骄子,哪怕是朋友,他们也在心里憋着一股劲,想要和刘红民一决高下。

  这些人里面,以陈健功为最。刘红民没有出现之前,陈健功才是中文系学生们追赶的目标。

  刘红民出现之后,瞬间就将他超越了。不仅如此,刘红民还把查剑英也带上了。

  虽然文章没有大小,但是在人们心中,在杂志上发表小说就是比在报纸上写豆腐块强。

  陈健功还在努力写第一部小说的时候,查剑英的《李娘子》已经在《京城文艺》上发表了,并且还引起了不少热度,成为了妇女的典范。

  如果不是查剑英半路出国留学了,恐怕第二部、第三部小说都写完了。

  而陈健功,还没有正经发过一部小说呢!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的了?

  他倒不是嫉妒刘红民,只是觉得自己不争气。他不想和刘红民比,但是也不希望被刘红民落的太远。

  竖着耳朵听周围的同学了解电视剧的事情,眼睛却看着手中的《当代》。

  他在研究刘红民的写作手法,看看有没有办法借鉴一番。其实,这些东西老师都教过,陈健功也都学过,但是一到使用的时候,就将这些忘到脑后了。

  最关键的是,陈健功发现写作手法还不是最大的差距,讲故事的能力才是。

  看着书上的文字,他可以想象出沙漠孤烟,两个主人公之间的互动。

  这让陈健功不由得审视自己,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写小说?

  刘红民不知道,他的成功竟然让陈健功开始怀疑人生。

  他现在已经被一大群学生围住了,他们想要听听刘红民对于《大唐》和《大宋提刑官》的看法。

  刘红民高声制止了人群的喧闹,然后说道:“同学们,每个人的看待视物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我自己的评价并不重要,你们的真实想法才是重要的。你们觉得它们好,它们便好;你们觉得它们狗屁不通,它们就狗屁不通。”

第67章 校园座谈会

  刘红民的说辞并没有让同学们放了他,他很无奈的说道:“没有你们这样的,哪有让作者本人评价自己作品的?”

  但是不管他怎么说,众人就是不打算放过他。

  “好了,大家静一静!”

  一个教授分开人群走了进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想要让刘红民同学谈谈自己的创作心得,所以,我们不如举办一场座谈会好了。”

  同学们一听,顿时欢呼了起来。

  “办座谈会!”

  刘红民无奈,他很想拒绝。座谈会这玩意就是找一群人使劲夸作品,一点意思都没有。

  教授看出来刘红民不愿意,笑着说道:“刘红民同学,同学们如此热情,你就不要拒绝了。”

  刘红民看着一双双热切的眼睛,还真不好开口。

  “行吧!不过,座谈会什么的需要等上几天。”

  “没事,我们等得起!”

  教授对周围的学生们说道:“大家先回去等消息,我来张罗这件事,确定了时间之后,我会将座谈会的时间和地点贴在中文系教学楼一楼的黑板上。”

  同学们听到这话,这才纷纷散去。

  刘红民眼睛一转,心想:这事拖一拖,应该就过去了。

  没想到教授仿佛知道刘红民想什么一样,“刘红民同学,再有几天就期末考试了,不如就定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的第一天吧!”

  刘红民:“那不都放假了嘛!”

  “就是放假了,大家才都有时间嘛!而且教室也都空出来了,到时候就在中文系的公共教室,我会和学校申请的。”

  “耽误大家放假,有点不好吧!”

  “能够参加座谈会,大家也不差晚上一两天回家。我听说,你家人来京城过年了?你可别想逃跑啊!不然我派人去你家抓你!”

  刘红民张了张嘴,你是教授啊?还是无赖啊?

  教授才不管他,“就这么定了,你好好考试,其他的我来安排。”

  等教授走远了,刘红民这嘀咕了一声:“我还没答应呢!”

  座谈会的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刘红民多想无益,只能先准备期末考试。这次的期末考试有点问题,因为到了宋元部分,现行的教科书和刘红民认为的历史有很大的偏差。

  主要是《宋史》、《元史》花费的时间太短了,明修《元史》实际花费一年半时间,元修《宋史》花了两年半时间,很多事情都是从其他史书上直接抄下来的,内容繁杂,质量堪忧。

  穿越前刘红民喜欢看网文,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一周就能看完。那速度堪称一目十行,一张A4纸大小的书页,上面全密密麻麻的小子,刘红民两三眼就能读完。

  之前看二十四史的时候,刘红民用同样的方式过了一遍,大致了解了内容,但都只留下了一个影响,具体内容根本记不住。所以,他才能在半个月读了一大半的二十四史。

  可是,在读后小半部分的时候,硬是看不下去。从《旧唐书》开始,《宋史》、《元史》一部比一部冗杂,一部比一部难以掌握。里面的信息太多,同一件事拥有很多记载,让人不知道该信哪个。

  刘红民喜欢考据,往往将古籍当中的信息,融入到历史当中来看。做历史研究没问题,但是考试就不行了。

  考试必须有正确答案,所以会选取主流历史观的说法。刘红民为了考试,只能将自己的历史观修正,趁着家人来京城,他请假在家看教科书。为此,他《大明王朝1566》的大纲都不写了,免得分心无法通过考试。

  历史系有八百双眼睛在盯着他,一定他挂科了,这帮人肯定会生事的。

  刘红民调整能力不错,很顺利的就通过了考试。这时候,他才有时间头疼座谈会的事情。

  不去肯定是不行的,那个教授是古典文献专业的殷发橹教授,刘红民对他很熟悉。葛朝光他们一开始只在周末去四合院研究古籍,后来周一到周五也去,就是殷发橹教授给开的绿灯。

  这么说起来,刘红民也算欠着他的人情。所以,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考完试之后,刘红民没有直接回四合院,而是留在宿舍,连夜整理了一下写《大唐》时的想法。

  第二天早上,刘红民在赵志忠等人的簇拥下,前往了中文系的公开课教室。

  这个教室很大,可以容纳二三百人,相当于以后得多媒体教室。

  之前查剑英办读书会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教室。现在故地重游,刘红民心中没有半点波澜,他觉得自己已经放下了。

  殷发橹教授已经等候多时了,见到刘红民到来,立即笑道:“我还以为你小子打退堂鼓了呢!”

  刘红民讪笑了一下,“怎么可能,教授你的面子,我肯定得给啊!”

  殷发橹教授指着最前排的一群中年人,“其实我也是受人所托,这些文学专业的教授你应该都认识吧?就是他们想要办一个座谈会,但是却面子薄,不敢自己和你说。于是,我就自告奋勇,将这个差事给揽了下来。”

  刘红民知道,文学专业的这些教授是不好意思找自己,一来是不熟,二来他和查剑英刚分手,受此影响很大,差点一蹶不振。

  不过,对于殷发橹教授的行为,他也隐隐有些猜测。殷发橹教授应该是知道他的处境,所以才想着帮他多结识一些在D组织能够说的上话的人。

  “多谢您!”

  刘红民真诚的道谢,让殷发橹感觉没有白费心思。

  “好好干,我看好你!”

  很快,公开课教室就坐满了人。

  殷发橹教授做了开场白,然后将讲台让给了刘红民,“接下来看你的了。”

  刘红民将稿子放在桌子上,看向了下面所有人。

  “老师们,同学们,我是刘红民。前几天很多同学都想让我给《大唐》做个评价,我当时就说:当作者评价自己的作品,有一种王婆卖瓜的感觉。今天,我还是这个观点,我无法给自己的作品评价。但是,我可以说说我写《大唐》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想法……”

第68章 历史自信

  “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大国梦。说道大国,必离不开汉唐。我们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开疆拓土,为的就是我们这些后辈有安身之所、立锥之地。很多人可能会说,封建王朝的打仗,只是为了皇帝的私欲。如果这么想,那就有失偏颇了。”

  “的确有皇帝穷兵黩武,也有皇帝骄奢淫逸。但是打仗,从来不是只为了皇帝。我们都知道,打仗打的是后勤,打的就是经济。有打仗的钱,皇帝拿去享受享受不行吗?秦始皇、汉武帝,这是很多人公认的残暴之君,一个灭六国打光了秦国人口,一个打匈奴耗尽了三代皇帝积攒的财富。”

  “如果秦始皇不灭六国,必被六国所灭。这是国运之争,强恒强,弱则亡。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是却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大一统的思想,从此以后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想着统一全国。正是这种思想,奠定了中国今天的形势。如果没有这个思想,可能当初我们就同意老美的提议,和老蒋划江而治了!”

  “如果汉武帝不打仗,那么匈奴必定南下,汉朝也将不负存在。尽管劳民伤财,但是他告诉我们这些后辈,中华民族不会像任何侵略者屈服。如果没有这种想法,中国也不会成为唯一一个可以传承到现在的文明古国。甚至都等不到小鬼子打过来,中国就亡国灭种了!”

  “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同样拥有悠久的文化精神。虽然这些文化精神可能会被残酷的镇压,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重新拾起它们,武装我们的精神。大唐安西军的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哪怕远隔万里,依然无法灭亡我们心中保家卫国的想法。”

  “因为这种精神,海外华人华侨在抗战时期踊跃捐款,甚至组织人手往国内运送物资。因为这种精神,我们的边防战士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边疆,哪怕酷暑严寒都无法动摇他们心中的使命……”

  “当前,我们国家还不富强,致使很多人看到国外的东西就会说好。国外的月亮更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观念充斥着各行各业,包括我们的教育部门。现在,很多学生都在说留学的事情。我有一点不是很懂,工科的学生留学,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但是文科的学生留学,你想要去学什么?写国外的写作技巧?历史文化?还是哲学思想?这些东西国内教不了吗?”

  “能教!只是你们不信任国内教的东西罢了!你们在心中觉得到国外能够学到更好的东西,认为国家对你们藏私了。甚至有的人只是借助留学的黄子,想要出国生活,做所谓的人上人。”

  “你们个人的选择,我不会去指责,但是请你们不要占用公费留学的名额,那些名额是为那些未来回国建设祖国的同学们准备的。你想要出国生活,可以走其他渠道。”

  刘红民本来没想讲这些,但是这段时间留学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很多关系户占据了大量的名额,这让他看不下去了。

  “有时候我不仅回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近我得到了一个答案。有的人是感觉国内不安全,有的是存粹是厌恶国内的一切,但是更多的人则是听多了发达国家的好,对发达国家产生了向往。我也明白现在国内的生活水平和国外有所差距,但是我们正在努力追赶。如果你也不出力,我也不出力,国家又怎么能够富强呢?”

  “很多人会问,那需要努力多久,国家才能富强呢?”

  “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得到答案,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刘邦找不到四匹同颜色的马拉车。而到汉武帝继位的时候,经济就已经大有起色了,这期间经历了65年。”

首节 上一节 35/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