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79节

  当年知青下乡,要不是李先生亲自发话,你看看能不能建得成‘知青点’、分得出‘知青田’?”

  张文良看着目不转睛盯着自己的陈凡,脸色很是严肃,“背靠大树好乘凉,知青点都建的不容易,何况你一个私人?

  所以也别想着是我们大队部刁难你,非要用这块宅基地来要挟你干这个干那个,没有那回事。

  你自己好好想一想,我们大队给你提的这些要求,哪一条是为我们自己?让你干广播员是为了杨书记还是为了张队长?

  我们自己家里都没有养牛马这些大牲口,何必非要你来当这个兽医?

  就是因为集体需要,我们才希望你这个有本事的人能够为集体发光发热。

  集体主义下,讲究的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半路加入到我们卢家湾这个大集体里面来,必须要让大家看见你为生产队做了贡献,然后我们就可以一条条的掰扯清楚,给你分宅基地,哪怕以后给你开政审证明,这些都不是问题。

  不知道我这么说,你明白了没有?”

  听完他这番话,陈凡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还有那么多门道。

  这些东西他之前还真不知道,他只知道包产到户,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事。

  “包产到组”?

  小队自负盈亏?

  听着就跟对这个时代的印象大不一样。

  张文良看到他的样子,也呵呵笑了笑,“你还算好的,工作一直兢兢业业,要不是今天聊了这么多,我都看不出来心里还有意见。”

  顿了一下,又说道,“你的这个想法很好,我去跟杨书记说,应该没有问题。回头等你拿到兽医证,我就去跟杨书记、张队长提分宅基地的事。

  那时候有一个兽医在村里住着,6队肯定全票通过,不会有人反对。到时候我保证宅基地能分到你手上。”

  “多谢三虎哥。”

  陈凡笑着点点头,又不好意思地问道,“我还想问一下,这个宅基地能有多大呀?”

  张文良呵呵笑道,“宅基地多大也有规定,不是说想要多大就有多大,一般是2分地到2分5之间,要看家里的人口,人口在5人以下的,一般批2分地,5人以上的批2分5。”

  陈凡耳朵里听着他的话,脑子里还在同步换算。

  一亩地是666.666平方米,一分地就是66.666,2分地到2分5,就是133.333到166.666之间。

  张文良又说道,“不过这个说的是宅基地面积,不包括房前屋后的院子和马路,一般来说,只要不占耕地,围个一亩地也不要紧,我们这里也不允许占耕地,房屋都是建在坡地上。

  不过给你选的那块地,本身是块荒地,荒地又另外有优待,回头我给你按最大面积算,保证不让你吃亏。”

  陈凡眨眨眼,“那是多少?”

  张文良举起两根手指,“两亩。”

第135章 预报不准

  搞定宅基地的事,陈凡不禁心情舒爽,背着挎包优哉游哉地回了家。

  其实有没有宅基地,对他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

  回头等哪天恢复了稿费制度,他就可以码字赚钱。

  未来十年文化界最火的毫无疑问是“伤痕”文学,按照伤痕套路,认认真真编造一些故事,写一个中长篇,发表出去就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只要奋战几个月,就能攒出一座小四合院出来。

  不去BJ,随便到其他哪个城市都行,还要什么宅基地?

  在城里买了房之后,就可以码字为生,赚钱了就北边买一片、东边买一片、南边买一片,南边再买一片。

  闲暇时笑看时代变幻风起云涌,闷了就出去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那是何等的惬意。

  这就是陈凡在这个时代的一点点朴素愿望。

  按照他的这个规划,基本上可以宣布本书完结。

  但是,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想要实现这一愿望,首先就离不开一个东西:介绍信!

  没有介绍信,他连远门都出不去,更别说买东、买西。

  所以说,宅基地对他不重要,但是,有没有宅基地对他很重要。

  没有宅基地,不能在这里安家立业,生产队就永远拿他当外人!

  别看现在他走到哪里,人家都喊他一声“陈师傅”。

  谁会天天把“师傅”挂在嘴上喊自己人的?

  时至今日,生产队的人都只拿他当客人。

  包括杨书记他们,前天自己写的文章登上云湖日报之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给自己发奖状、给奖品。

  为啥?

  那是在堵自己的嘴呢!

  所以,陈凡心里很清楚,一天不在这里安家落户,卢家湾就不可能给自己开证明。

  既然如此,那他就安家落户给他们看。

  不就是农村户口吗。

  等几十年后想要个农村户口还换不回去呢,更别说一下子得了这么大一块宅基地。

  两亩地,哦嚯嚯,陈凡怕自己做梦都笑醒。

  也就现在这个时代人口数量还没有爆发,农村也没有被城市包围,有足够的土地去折腾,才能圈这么大一块地。

  搁几十年以后,敢弄这么大的地,管你是谁,分分钟让人打电话、发快抖,二马来了也不给面子。

  别以为村民不看重别人家的宅基地占多占少,人人心里都有杆秤,村子就这么大,今天你多占一点,以后我儿子、孙子是不是就少了一点?

  区别在于有些人不在意,而有些人就非要纠缠到底、分个明白。

  但是现在就没关系了,用张文良的话来说,拿一块没用的荒地,换一个兽医在本队落户安家,6队的社员们不可能会反对,而只要这块地围起来,以后就是属于他的。

  当然爽歪歪!

  ……

  回到家里,姜丽丽和往常一样,等他回来便立刻去做晚饭,也没问他今天怎么晚了些。

  陈凡放下东西后,则跑去观察小鸡和小狗。

  小鸡仔叽叽喳喳,看上去似乎都挺精神,两只小狗也差不多,还有心情在箩筐里玩耍。

  再跑去后面看小马,可能是睡了一觉,这时候小马驹的精神头又好了许多,看见陈凡,顿时欢快地连蹦带跳。

  可惜它还太小,要不然真有可能跳出来。

  陈凡推开木栅门走进去,抱着马头嘿嘿笑道,“肚子还疼不疼?”

  小马驹,“不疼了。”

  陈凡,“明天再乖乖吃药,等好完全了,就带你出去玩。”

  小马驹用头顶了顶他,显得很开心。

  陈凡也很开心,今天买了小鸡小狗和小马,只有小马能陪自己说话,以后每天聊一会儿,禽言兽语肯定很快就能把级别刷上去。

  但是他开心得太早了。

  小马驹突然问道,“妈妈呢?”

  陈凡顿时哑然。

  差点忘了,这小家伙还在哺乳期,而且以前每天都和妈妈在一起,想妈妈也很正常。

  马的智商很高,有些方面比狗还强。尤其是哺乳期的小马,特别黏母马,而母马也会特别照顾小马,两匹马经常会互相触碰马头,无声的交流。

  这种情感几乎与人类无异。

  面对满眼希冀看着自己的小马,陈凡“啊”了一声,边想边说道,“妈妈在以前家里,伱乖乖听话,等长大以后,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好不好?”

  小马现在的智慧还不高,很容易就相信这个能与自己交流的人的话,又欢快地往陈凡怀里钻。

  陈凡跟它玩了一会儿,等姜丽丽走过来喊吃饭,才拍拍马头,给它添了把草料,出门离开。

  今天吃饭的时候,姜丽丽反常地比较多话,“小鸡小狗都在箩筐里拉,我给它们换了稻草,晚食也喂过了,小鸡啄米的样子真可爱,小狗狗还舔我的手指头,”

  陈凡笑道,“等它们稍微长大一点,就可以不用放在箩筐里,弄个围栏把小鸡围起来,小狗也可以弄个木盆做狗窝,等教会它们不要在窝里拉撒,就会好很多。”

  姜丽丽惊讶地看着他,“小鸡小狗也能教会吗?”

  陈凡笑道,“你看别人家的鸡窝,鸡子就不会在自己窝里乱拉,更别说狗了。”

  姜丽丽回想自家院子里的鸡窝,“好像还真是哦。”

  两人边吃边聊,几乎全是围绕这些小东西。

  陈凡不禁暗暗好笑,果然女生对萌物的抵抗力几乎为零。

  只可惜,所有动物的成长都是以牺牲颜值为代价,要不了多久,那一只只毛绒绒的小鸡就会长成红烧鸡块的样子,狗子们也会威风凛凛地到处撒尿标记,再也回不到过去。

  而姜丽丽却低着头,脸色越来越红。

  讨论小鸡什么时候会长大、狗子什么时候可以看家,这似乎是曾经小时候的记忆。那时候父亲和母亲坐在饭桌旁,也是像今天一样说着这些,而自己和姐姐则兴奋地讨论什么时候可以吃鸡……

  想着想着,她脸上的红潮逐渐褪去,脸色也渐渐阴沉下来。

  那样的日子,不知道哪天才能重现。

  又或者,还真的有重现的那天吗?

  陈凡吃完饭放下碗筷,抬起头就发现她的脸色好像有点不对,再看看厨房门口,顿时眉头紧皱,“是不是降温了?”

  姜丽丽猛地抬头,满脸茫然地看着他,再看看外面,“啊,好像真的有点冷了。”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去,隐隐能听见远处的风声,而气温也明显比前些天低了许多。

  陈凡回头看了看她,“该不会下雪吧?”

  姜丽丽也收回远眺的目光,轻轻摇了摇头,“不好说,但是很有可能。”

  陈凡嘴角微抽,地委日报上的天气预报可没说明天要下雪啊。

  从56年7月1日发布第一份天气预报开始,国内越来越多的报纸上刊发天气预报几乎成了标配。

  只不过,这个准确性就有待商榷了。

第136章 十年鸟

  给小马添了一捆稻草盖在身上,给小鸡和小狗也用稻草席盖着箩筐顶上保温,陈凡才回房洗漱休息。

  关掉灯的房间伸手不见五指,但是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听着外面呼啸的北风,就有一种很温暖很满足的感觉。

  他脑子里想着明天会不会有很厚的雪、屋檐下有没有长长的冰凌、池塘里的水结冰了没有、院子里的树枝会不会被大雪压弯了腰……

  然后就睡着了。

  再次睁开眼,屋里还是漆黑一片,连窗户都看不到微光。

  但是从门缝里,能看出外面有了几分光线。

  闹钟没响,所以还不到6点钟,他已经等不及起床。

首节 上一节 79/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