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灶烧起来,外面就有人在喊门,陈凡出去一看,只见一下子来了六个二十多岁的女生。
看她们的样子,一个个都扎着短发、穿着围裙戴着袖套,还拿着水桶、拖把、扫帚、抹布。
不用问,一定是万勇叫来干活儿的。
话不多说,这些自带工具的女工们便开始忙活起来。
她们也不在院子里接水,而是直接去湖里提水,说是可以省水费。
真让陈凡佩服得竖起大拇指,这工作,真专业!
姜家两姐妹也没闲着,既然大范围的卫生不用她们做,那她们就专门打扫私人物品。
比如那张大炕,两人趴在上面反复擦了五遍,擦完之后,简直一尘不染。
随后又去把客房的大床铺上,这里是陈凡睡觉的地方。
就连陈凡也在烧热水,先烧喝的,再烧洗的。
只有一个周亚丽在边上当闲人。
大小姐抱着两只小猴子,脸上满是无辜,一会儿跑到陈凡面前,“老弟,我要干什么?”
陈凡看看她,想象不出她能干嘛?便挥挥手,“到一旁待着吧。”
周亚丽瘪着嘴,一溜烟跑到两姐妹那里,“甜甜、丽丽,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
两姐妹相视一眼,看看旁边有条不紊忙碌的几个身影,感觉她们就是一个整体,完全不用外人插手。
再看看自己做的,也都差不多了,姜甜甜便说道,“要不,你去书房里休息一会儿?”
姜丽丽也连连点头,“刚才我们擦完炕的时候,我摸了一下,炕已经烧热了,要不你去试试?”
周亚丽噘着嘴,抱着小猴子默默转身,“那好吧。”
想帮忙都没人要,太惨了。
第713章 最大的靠山
一个小时不到,屋子里焕然一新,比他一个月前离开时还干净。
水也烧热了,四人轮换着洗澡、换衣,连两只小猴子和两只狸猫也跟着洗白白。
等陈凡洗完出来,穿好衣服,再看看时间,还不到下午4点。
他转身走到主卧室,三个女生正坐在炕上,围着炕桌聊天。
陈凡也没过去,站在门口说道,“你们休息一下,我去学校看看,回来的时候顺便买点菜,晚上就在家做饭。”
三人点头的点头、挥手的挥手,就是没人说话。
陈凡笑了笑,转身出门,顺便把大门带上。
刚才六位女同志的工作做得很到位,连车子都里里外外擦洗干净,陈凡也没亏待她们,给钱不合适,就给了她们一人一盒巧克力,乐得她们合不拢嘴,离开的时候都是跳着走的。
周亚丽坐在炕上,透过窗户,看到陈凡的车子开走,好奇地问道,“都这么晚了,小凡去学校干嘛?”
姜丽丽笑道,“小凡的学校离这里很近,比他单位还近得多。”
随即指了指窗外、湖对面的小山头,“喏,那里就是他现在上研究生的学校,江南大学,是江南省最好的学校,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与北大、清华、南开、复旦等名校齐名。”
周亚丽缓缓点头,目光直愣愣地看着不远处的小山,“原来这么近啊?”
姜甜甜捧起茶杯喝了口水,笑着说道,“我听小凡说,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
她把这座小区的来历,当故事一样说了一遍,最后笑道,“就这么误打误撞,这里发展成了一片小区,还有好多配套的民生单位都在这里开了门市部。”
听完她的话,周亚丽双手撑着脸蛋,眯着眼睛若有所思。周家的主业中就有房地产开发,她对房地产自然也不陌生,回想陈凡的动作,这可是典型的商业地产开发案例啊。
选择一个群体作为市场目标,然后针对这个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地产产品定制,项目包括舒适的房产主体、吸引住户的民生配套、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商业中心……,然后以此作为卖点,针对其他群体售卖期房。
只要市场上还存在住房需求,这种模式就能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复制下去,直到市场饱和。
这里面的难点就在于第一批配套商业如何到位。
也是这套模式最核心的东西。陈凡是想办法撬动了几位老同志,通过他们的关系网,完成了第一步工作,后面的只要住户增加,每到一定的比例,相关单位就会同步增加门市部的数量。
如果放在美国的话,可能就需要动用钞能力了。老爸的贸易公司可以为小区提供一定数量的商业配套,包括小型社区超市,所以要解决的,主要还是医疗机构和学校资源。
当周亚丽把自己的脸撑出红印的时候,她脑子里已经形成一套房地产开发纲要。
美国的房地产开发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算是萌芽期,主要就是建好房子出售。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到二战前,这时候已经有了几分现代地产的雏形。
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二战后到20世纪末。现代所有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基本上都成型于这一阶段,也是变化最多、最快的时期。
可能很多人难以相信,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建成最多的房子,竟然是建给退伍兵的简易房社区。
用最便宜的材料、最低的成本,建成的一座座类似于可拆卸板房的房子,只有一层再加个阁楼,四四方方像个盒子,没有厕所,厨房就在房间里,水龙头在门口,门外的空地就是晾衣服的地方……,简直和难民营差不多。
想到这里,周亚丽忽然想到了鼎鼎大名的“莱维敦社区”。
二战后,美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婴儿潮,单单1946年就有340万婴儿出生。
随着家庭人口增加,导致生活成本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承受市区高昂的房租和物价,只能往郊区迁移。
维莱特父子便看中这次机会,在美国长岛购买了一块方圆7平方英里(18平方公里)的农场,随后他们利用自己的公司,开始着手重新规划,统一建设,并起名为莱维顿。
在二战期间,美国的工厂都专注于制造战时必需品,比如飞机和大炮。但到了50年代,他们重新把精力集中在制造生活用品上,并采用了他们在战争中使用的新方法,比如装配线。因此,工厂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产家庭所用的各种材料。
维莱特父子就用了这一办法,他们雇佣了大批没有建筑经验的工人,并教给他们每个人都掌握了一项特定的房屋建造技能,然后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创造了一种房屋的装配线。
其实就是拼装房屋,原材料基本上都是木料。
这种新颖的房屋建造方式,将房屋建造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极大地提高了房屋的建造效率。在其建设的巅峰时期,平均每16分钟就有一座房屋主体建成。
这种房子定价自然也非常便宜,一座木屋只需要7000美元,比一辆普通家用汽车的价格贵不了多少,而且还对退伍军人可以选择零首付方式付款。
如此一来,购房者自然汹涌而至。
后来这里被公认为是美国第一个现代的郊区社区。
(莱维顿社区)
只不过,尽管这个社区建成了7座购物中心,可其他方面的配套依然比较缺乏,直到后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才陆续有公司看中这里的机会,逐渐设立了医疗、教育等机构。
从最后的结果来说,莱维顿社区和这里有点类似,但他们是以廉价吸引人,而这里是配套和房子同步建成,如果作为商业开发的话,显然更有优势。
另外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
早在1952年,法国巴黎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业综合体“拉德芳斯”,里面包含了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和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成为集办公、商务、购物、生活和休闲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区。
可他们的投入成本也不是一般的大。
相比之下,陈凡拍拍脑袋从后世借鉴来的地产开发模式,给了周亚丽不小的启发。
没有综合商业体的高投入,也不像莱维顿社区那么简单,却比莱维顿社区更有吸引力。
房地产业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地产开发商、住宅市场、企业管理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如今都还处于相对发展阶段,有时候只是一个很小的启发,就能变成一种全新的模式。
现在周亚丽就领悟到这种新模式。
先获取一片无人问津的廉价土地,然后用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开发房地产,进行可持续的有序开发,或许,一个项目就能经营几十年。
如果不是周亚丽的大学专业不是房地产管理,她都想写一篇专业的论文。
而现在,她只想将这个思路记录下来,等回美国后,看看能不能找个地方做个试验?
……
周亚丽晃了晃脑袋,觉得回美国后,可以跟老爸好好聊聊,他应该会感兴趣。
思长时短,姜甜甜等了一会儿,见她捧着脸没说话,也不知道想什么,便歪头看着她,小声说道,“亚丽,亚丽?”
周亚丽回过神来,猛地转头,“啊?怎么啦?”
姜甜甜,“你在想什么呢?”
周亚丽揉了揉脸,笑道,“没事,我在想,原来小凡离学校这么近。”
她随即看向江大,眼里闪过几分疑惑,“可也没必要一回来就去学校吧?难道他也要参加期末考试?可他不是说过,以后都不用考试了么?”
“不是的。”
姜丽丽在一旁笑道,“主要是小凡发表了一篇很有份量的论文,可能他是想回学校,去找老师表示感谢吧。”
“论文?”
周亚丽又起了好奇心,“什么论文?”
说起陈凡的论文,姜丽丽也坐不住了,翻身下了炕,同时说道,“我去拿给你看。”
……
陈凡可不知道两姐妹在给自己扬名,只不过目标是表姐,就感觉有点怪怪的。
他开着车出去,稍微拐了个弯,便进了江大校园。
此时校园里面已经放了寒假,留在学校里的人不多,到处都冷冷清清,他也没有去教学楼,而是去了最老的教师公寓。
这里是一栋两层楼的红砖建筑,最早建成于20年代,距今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徐教授从进入江大以后,就一直住在这里,也有三四十年的时间。
将车开到院子门口,立刻有人过来询问,“你哪里的,来这里什么事?”
陈凡抽出一支烟递过去,笑道,“您好,我找一下徐祖瑞教授,我是他的学生,陈凡。”
那人本来板着脸、正要拒绝,听见是陈凡,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顺手把烟接过去,说道,“请出示一下证件。”
陈凡当即拿出学生证递过去。
到什么样的地方,就得给什么样的证。
那人接过证看了看,脸色立刻缓和许多,他先将证件还回去,然后指向一楼中间,“106那间就是,你把车开进去,靠边停就行。”
陈凡道过谢,开车进了院子,随即拎着礼物下车。
走到106号前轻轻敲门,开门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
这是单位给徐教授配的保姆。
通报过后,阿姨直接放行,他也没多问,以为徐教授对学生都是这么开放,拎着东西便走了进去。
这间宿舍是两房一厅的格局,最外面是厨房和卫生间,中间是客厅,最里面是一左一右两间房间。
两间房门都开着,左边是卧室,右边的是书房。
此时徐教授正在书房里写作,……不是拿着钢笔写,而是对着电脑,熟练地使用一指禅,噼里啪啦敲个不停,保守估计,一分钟能有50个字,比后世某网络作者还厉害。
陈凡将礼物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甩着手走进去,嘴里啧啧有声,“可以啊老师,您这电脑打字真不一般。”
徐教授听见动静,转头看了看,发现是他,才哼哼两声,笑道,“那当然,活到老学到老,就许你们年轻人用电脑,不能我们老人家打打字?”
陈凡拉了把椅子,在他对面坐下,弯腰看了看电脑屏幕,“这是写什么呢?”
徐教授也不避讳他,说道,“论文,这个是第三篇。”
陈凡有些吃惊,当即转头瞪大眼睛,“第三篇?”
这么猛的吗?
他摘下老花镜放到一旁,换了一副眼镜戴上,看着他说道,“你的那篇论文,给了我们不少思路。我才写了三篇而已,刘老师和席老师,他们都写到第五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