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677节

  刚把灶烧起来,外面就有人在喊门,陈凡出去一看,只见一下子来了六个二十多岁的女生。

  看她们的样子,一个个都扎着短发、穿着围裙戴着袖套,还拿着水桶、拖把、扫帚、抹布。

  不用问,一定是万勇叫来干活儿的。

  话不多说,这些自带工具的女工们便开始忙活起来。

  她们也不在院子里接水,而是直接去湖里提水,说是可以省水费。

  真让陈凡佩服得竖起大拇指,这工作,真专业!

  姜家两姐妹也没闲着,既然大范围的卫生不用她们做,那她们就专门打扫私人物品。

  比如那张大炕,两人趴在上面反复擦了五遍,擦完之后,简直一尘不染。

  随后又去把客房的大床铺上,这里是陈凡睡觉的地方。

  就连陈凡也在烧热水,先烧喝的,再烧洗的。

  只有一个周亚丽在边上当闲人。

  大小姐抱着两只小猴子,脸上满是无辜,一会儿跑到陈凡面前,“老弟,我要干什么?”

  陈凡看看她,想象不出她能干嘛?便挥挥手,“到一旁待着吧。”

  周亚丽瘪着嘴,一溜烟跑到两姐妹那里,“甜甜、丽丽,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

  两姐妹相视一眼,看看旁边有条不紊忙碌的几个身影,感觉她们就是一个整体,完全不用外人插手。

  再看看自己做的,也都差不多了,姜甜甜便说道,“要不,你去书房里休息一会儿?”

  姜丽丽也连连点头,“刚才我们擦完炕的时候,我摸了一下,炕已经烧热了,要不你去试试?”

  周亚丽噘着嘴,抱着小猴子默默转身,“那好吧。”

  想帮忙都没人要,太惨了。

第713章 最大的靠山

  一个小时不到,屋子里焕然一新,比他一个月前离开时还干净。

  水也烧热了,四人轮换着洗澡、换衣,连两只小猴子和两只狸猫也跟着洗白白。

  等陈凡洗完出来,穿好衣服,再看看时间,还不到下午4点。

  他转身走到主卧室,三个女生正坐在炕上,围着炕桌聊天。

  陈凡也没过去,站在门口说道,“你们休息一下,我去学校看看,回来的时候顺便买点菜,晚上就在家做饭。”

  三人点头的点头、挥手的挥手,就是没人说话。

  陈凡笑了笑,转身出门,顺便把大门带上。

  刚才六位女同志的工作做得很到位,连车子都里里外外擦洗干净,陈凡也没亏待她们,给钱不合适,就给了她们一人一盒巧克力,乐得她们合不拢嘴,离开的时候都是跳着走的。

  周亚丽坐在炕上,透过窗户,看到陈凡的车子开走,好奇地问道,“都这么晚了,小凡去学校干嘛?”

  姜丽丽笑道,“小凡的学校离这里很近,比他单位还近得多。”

  随即指了指窗外、湖对面的小山头,“喏,那里就是他现在上研究生的学校,江南大学,是江南省最好的学校,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与北大、清华、南开、复旦等名校齐名。”

  周亚丽缓缓点头,目光直愣愣地看着不远处的小山,“原来这么近啊?”

  姜甜甜捧起茶杯喝了口水,笑着说道,“我听小凡说,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

  她把这座小区的来历,当故事一样说了一遍,最后笑道,“就这么误打误撞,这里发展成了一片小区,还有好多配套的民生单位都在这里开了门市部。”

  听完她的话,周亚丽双手撑着脸蛋,眯着眼睛若有所思。周家的主业中就有房地产开发,她对房地产自然也不陌生,回想陈凡的动作,这可是典型的商业地产开发案例啊。

  选择一个群体作为市场目标,然后针对这个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地产产品定制,项目包括舒适的房产主体、吸引住户的民生配套、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商业中心……,然后以此作为卖点,针对其他群体售卖期房。

  只要市场上还存在住房需求,这种模式就能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复制下去,直到市场饱和。

  这里面的难点就在于第一批配套商业如何到位。

  也是这套模式最核心的东西。陈凡是想办法撬动了几位老同志,通过他们的关系网,完成了第一步工作,后面的只要住户增加,每到一定的比例,相关单位就会同步增加门市部的数量。

  如果放在美国的话,可能就需要动用钞能力了。老爸的贸易公司可以为小区提供一定数量的商业配套,包括小型社区超市,所以要解决的,主要还是医疗机构和学校资源。

  当周亚丽把自己的脸撑出红印的时候,她脑子里已经形成一套房地产开发纲要。

  美国的房地产开发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算是萌芽期,主要就是建好房子出售。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到二战前,这时候已经有了几分现代地产的雏形。

  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二战后到20世纪末。现代所有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基本上都成型于这一阶段,也是变化最多、最快的时期。

  可能很多人难以相信,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建成最多的房子,竟然是建给退伍兵的简易房社区。

  用最便宜的材料、最低的成本,建成的一座座类似于可拆卸板房的房子,只有一层再加个阁楼,四四方方像个盒子,没有厕所,厨房就在房间里,水龙头在门口,门外的空地就是晾衣服的地方……,简直和难民营差不多。

  想到这里,周亚丽忽然想到了鼎鼎大名的“莱维敦社区”。

  二战后,美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婴儿潮,单单1946年就有340万婴儿出生。

  随着家庭人口增加,导致生活成本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承受市区高昂的房租和物价,只能往郊区迁移。

  维莱特父子便看中这次机会,在美国长岛购买了一块方圆7平方英里(18平方公里)的农场,随后他们利用自己的公司,开始着手重新规划,统一建设,并起名为莱维顿。

  在二战期间,美国的工厂都专注于制造战时必需品,比如飞机和大炮。但到了50年代,他们重新把精力集中在制造生活用品上,并采用了他们在战争中使用的新方法,比如装配线。因此,工厂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产家庭所用的各种材料。

  维莱特父子就用了这一办法,他们雇佣了大批没有建筑经验的工人,并教给他们每个人都掌握了一项特定的房屋建造技能,然后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创造了一种房屋的装配线。

  其实就是拼装房屋,原材料基本上都是木料。

  这种新颖的房屋建造方式,将房屋建造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极大地提高了房屋的建造效率。在其建设的巅峰时期,平均每16分钟就有一座房屋主体建成。

  这种房子定价自然也非常便宜,一座木屋只需要7000美元,比一辆普通家用汽车的价格贵不了多少,而且还对退伍军人可以选择零首付方式付款。

  如此一来,购房者自然汹涌而至。

  后来这里被公认为是美国第一个现代的郊区社区。

  (莱维顿社区)

  只不过,尽管这个社区建成了7座购物中心,可其他方面的配套依然比较缺乏,直到后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才陆续有公司看中这里的机会,逐渐设立了医疗、教育等机构。

  从最后的结果来说,莱维顿社区和这里有点类似,但他们是以廉价吸引人,而这里是配套和房子同步建成,如果作为商业开发的话,显然更有优势。

  另外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

  早在1952年,法国巴黎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业综合体“拉德芳斯”,里面包含了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和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成为集办公、商务、购物、生活和休闲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区。

  可他们的投入成本也不是一般的大。

  相比之下,陈凡拍拍脑袋从后世借鉴来的地产开发模式,给了周亚丽不小的启发。

  没有综合商业体的高投入,也不像莱维顿社区那么简单,却比莱维顿社区更有吸引力。

  房地产业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地产开发商、住宅市场、企业管理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如今都还处于相对发展阶段,有时候只是一个很小的启发,就能变成一种全新的模式。

  现在周亚丽就领悟到这种新模式。

  先获取一片无人问津的廉价土地,然后用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开发房地产,进行可持续的有序开发,或许,一个项目就能经营几十年。

  如果不是周亚丽的大学专业不是房地产管理,她都想写一篇专业的论文。

  而现在,她只想将这个思路记录下来,等回美国后,看看能不能找个地方做个试验?

  ……

  周亚丽晃了晃脑袋,觉得回美国后,可以跟老爸好好聊聊,他应该会感兴趣。

  思长时短,姜甜甜等了一会儿,见她捧着脸没说话,也不知道想什么,便歪头看着她,小声说道,“亚丽,亚丽?”

  周亚丽回过神来,猛地转头,“啊?怎么啦?”

  姜甜甜,“你在想什么呢?”

  周亚丽揉了揉脸,笑道,“没事,我在想,原来小凡离学校这么近。”

  她随即看向江大,眼里闪过几分疑惑,“可也没必要一回来就去学校吧?难道他也要参加期末考试?可他不是说过,以后都不用考试了么?”

  “不是的。”

  姜丽丽在一旁笑道,“主要是小凡发表了一篇很有份量的论文,可能他是想回学校,去找老师表示感谢吧。”

  “论文?”

  周亚丽又起了好奇心,“什么论文?”

  说起陈凡的论文,姜丽丽也坐不住了,翻身下了炕,同时说道,“我去拿给你看。”

  ……

  陈凡可不知道两姐妹在给自己扬名,只不过目标是表姐,就感觉有点怪怪的。

  他开着车出去,稍微拐了个弯,便进了江大校园。

  此时校园里面已经放了寒假,留在学校里的人不多,到处都冷冷清清,他也没有去教学楼,而是去了最老的教师公寓。

  这里是一栋两层楼的红砖建筑,最早建成于20年代,距今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徐教授从进入江大以后,就一直住在这里,也有三四十年的时间。

  将车开到院子门口,立刻有人过来询问,“你哪里的,来这里什么事?”

  陈凡抽出一支烟递过去,笑道,“您好,我找一下徐祖瑞教授,我是他的学生,陈凡。”

  那人本来板着脸、正要拒绝,听见是陈凡,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顺手把烟接过去,说道,“请出示一下证件。”

  陈凡当即拿出学生证递过去。

  到什么样的地方,就得给什么样的证。

  那人接过证看了看,脸色立刻缓和许多,他先将证件还回去,然后指向一楼中间,“106那间就是,你把车开进去,靠边停就行。”

  陈凡道过谢,开车进了院子,随即拎着礼物下车。

  走到106号前轻轻敲门,开门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

  这是单位给徐教授配的保姆。

  通报过后,阿姨直接放行,他也没多问,以为徐教授对学生都是这么开放,拎着东西便走了进去。

  这间宿舍是两房一厅的格局,最外面是厨房和卫生间,中间是客厅,最里面是一左一右两间房间。

  两间房门都开着,左边是卧室,右边的是书房。

  此时徐教授正在书房里写作,……不是拿着钢笔写,而是对着电脑,熟练地使用一指禅,噼里啪啦敲个不停,保守估计,一分钟能有50个字,比后世某网络作者还厉害。

  陈凡将礼物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甩着手走进去,嘴里啧啧有声,“可以啊老师,您这电脑打字真不一般。”

  徐教授听见动静,转头看了看,发现是他,才哼哼两声,笑道,“那当然,活到老学到老,就许你们年轻人用电脑,不能我们老人家打打字?”

  陈凡拉了把椅子,在他对面坐下,弯腰看了看电脑屏幕,“这是写什么呢?”

  徐教授也不避讳他,说道,“论文,这个是第三篇。”

  陈凡有些吃惊,当即转头瞪大眼睛,“第三篇?”

  这么猛的吗?

  他摘下老花镜放到一旁,换了一副眼镜戴上,看着他说道,“你的那篇论文,给了我们不少思路。我才写了三篇而已,刘老师和席老师,他们都写到第五篇啦。”

首节 上一节 677/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