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655节

  至于说未来这里的随便一件东西、都是以“万”来作为定价单位,陈凡倒是不怎么在意。

  他又没打算卖小钱钱,……咳咳,虽然价值多少亿的东西看着也挺爽的,可又当不了钱用,收着看看就好。

  这边几个年轻人忙着给物品打包,什么废报纸、稻草梗等防撞物料都是现成的,再弄个大箱子一起往里装就行,比单独打包方便多了。

  旁边陈凡则由经理陪着闲聊。

  经理好奇地问道,“你们买这么多文物,是运回美国?”

  周亚丽摆摆手,一本正经地说道,“啊,对,带回去的。”

  陈凡在一旁微笑不语,小表姐还不错,知道说场面话了嘛。

  带是带不走的,也不会带。回去就放地下室,等在阁楼摆上博古架,都统统摆上去。

  之后再多买几次,把上下五千年的东西都凑齐,按照时间排个序,看着就挺爽。

  咱不跟马啊、王啊之类的人比收藏,没那个必要,就自己收着玩。

  回头等宁郡王府修缮完毕,再把那里面也都摆上,也就差不多了。

  跟周亚丽聊了几句,满足了一点好奇心之后,经理又对着陈凡问道,“同志,你不要民窑我能理解,民窑精品极少,小店暂时没有,而古玩这东西,谁都想要精品,只不过,……”

  他说着指了指被陈凡挑出来的那十几件东西,不解地问道,“那些为什么不要呢?”

  陈凡看了一眼,笑道,“哦,那里面有几件重复了,过于相似,品相又稍微差了一筹,所以不要。至于角落里单独放的那三件。”

  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我看不准,就不要了。”

  至于民窑,确实也有不少珍贵的精品,有些民窑瓷器的价格,比官窑还要高,那就像顾景舟的紫砂壶一样,要看制作的大师是哪一位。

  可惜这里没有,否则他也不会落下、一件都不要。

  看不准?

  经理闻言顿时脸色一变,深深看了一眼陈凡,谈兴一下子散了个精光,随即对着那位老同志招招手,走过去拿起瓷瓶观看。

  两人对着三只瓷瓶,小声讨论着什么。

  陈凡则在一旁坐着,喝着经理叫人泡的茶,静静等着他们装箱。

  过了好一会儿,经理才走过来,却对那三只瓷瓶绝口不提,只是满脸笑容地说道,“同志好眼力,不知是在哪家单位工作?”

  陈凡笑了笑,“江南省作协。”

  经理微微一愣,江南省作协?

  再看看他大约二十来岁的样子,不禁皱眉思索。

  他突然想到前两天听到的一个消息,当即小声问道,“客人可是陈凡?”

  陈凡笑着轻轻点头,“见笑了,正是鄙人。”

  验证了心里的猜想,经理不禁呼出一口长气,感叹地说道,“原来真是陈作家。我听几位老友谈论,陈作家拜师徐先生,学习历史、文学,之后先在江南省博物馆学习鉴定文物,前几天又去了国家博物馆,短短两天时间,便将馆内珍藏摸透。

  本来还以为他们说的过于夸张,今日一见,才知道所言非虚,闻名不如见面啊!”

  重新认识之后,经理又热情了三分,主动说起京城古玩界的不少八卦,都是圈外人不容易得知的。

  聊了好一阵子,等所有物品打包装箱,经理又安排了一辆卡车送货,才与陈凡几人作别,看着两辆车一前一后离去。

第691章 逆向操作

  周正东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华灯初上。

  他按下门铃,等刘娟过来开门,便一边往里走,一边问道,“小凡他们今天出去过没有?”

  刘娟关好门,跟在后面往里走,笑道,“我们今天下午去了文物商店,周表姐几乎把文物商店里的东西都买光了,是陈哥帮忙掌的眼。”

  国内还不兴先生小姐那一套,她们在这里帮忙打扫、看家,虽说干的就是保姆的活儿,却也不会看低了自己,对陈凡的称呼是陈哥,……其实两人都比陈凡稍大一点点,可人家确实本事大,年纪差不多的情况下,叫一声哥、不亏。

  所以对周正东和周亚丽的称呼,也是“周舅舅”和“周表姐”。

  周正东听到她的话,不禁停下脚步,转过头满脸惊讶,“买光了?”

  刘娟此时还有些兴奋,用力点了点头,“嗯,总共578件,除了一些不怎么好的民窑瓷器和品相不太好的东西,其他的都买下来了。”

  她说着还打了个手势,“花了8万8千美元呢!”

  话一出口,她又赶紧将嘴巴捂住。

  糟糕,说漏嘴了,这算不算打小报告啊?

  周正东看见她的样子,自然猜到她的想法,便笑着摆摆手,“没事,那是她自己的零花钱,就是给她自己用的,只要不是乱花了就行。”

  随即说着继续往里走,“他们买的东西呢?放楼上还是地下室?我也去开开眼界。”

  刘娟见他似乎一点也不在意,同时也惊讶于那么多的钱竟然只是周表姐的零花钱,整个脑瓜子都是嗡嗡的。

  只是本能地跟着往前走,手指了指下面,“哦,他们在地下室。”

  ……

  地下室里,陈凡没让别人帮忙,又找了几个大木箱子过来,将买回来的东西重新整理。

  费了不少功夫,原本是按品类打包的古玩,被他整理成十来个、按照年代时期进行分类的箱子。

  忙完之后,他拍了拍手,两手叉腰微微喘了口气。

  旁边周亚丽立刻端着茶杯送过来,好奇地问道,“老弟,整理好啦?”

  陈凡喝了口水,随手将茶杯放到桌子上,点头笑道,“差不多了,这里年代最久的也只有两汉时期,而且数量还不多,只有寥寥几件,品质也不怎么好,主要还是以唐宋以后的古玩为主,其中又以明清时期的最多。

  可惜,时间有点紧,要不然去几个自发集市逛逛,说不定能找到春秋战国、甚至以前的好东西来。”

  这个时间点还是差了点,要到80年代中期以后,才会有更多人将自家的宝贝拿出来售卖。

  到了那个时候,民间的古玩市场也重新复苏,除了交易越来越活跃之外,“打鼓、铲地”的收货,也越来越多,一直到90年代初期,达到高峰。

  所谓的“打鼓、铲地”,指的是不同的从民间收购古玩的方式。

  打鼓又被称为“打鼓儿的”,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手里还拿着个小鼓,不用吆喝,只听见鼓声,街坊们便知道收旧货的来了。

  类似的还有卖豆腐的敲梆子、卖麦芽糖的敲铁片,还有杂货郎敲的也是拨浪鼓,行业不同、敲的声音也就不同,反倒吆喝声很少见。

  收旧货的也收古玩,那时候很多人对这类东西不怎么懂、拿去专门的文物收购处又嫌麻烦,便将古玩卖给收旧货的,只要价格达到心理预期就能成交。

  却不知道,很多收旧货的就是这么发家致富,捡漏最多的也是在这个时期。

  知识就是财富,在这个行当里得到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另一种“铲地”,也叫“铲地皮儿”、“下乡”,相对于打鼓的,他们则是专往乡下钻,专门收购上了年头的古物件。

  由于这些人欺负农村人没见识,压价特别的狠,有时甚至一件价值好几万的古玩,5毛一块就给收了。

  所以业内便称呼他们为“铲地”,或者“刮地皮”,寓意下手太狠、刮地三尺。

  至于到了后来,也就是90年代以后,这种“打鼓”、“铲地”的事都迅速减少。

  这时候人们的见识也广了嘛,没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钻门户”。

  这个“钻门户”,指的就是进到别人家里,直接收购古玩。

  一边是收购方,一边是要卖的货主,他们怎么认识呢?

  这中间就得靠专吃消息饭的掮客。

  几乎每个地方都有那种耳目灵敏、消息灵通的人,收购古玩的人先去找到他们,再请他们去帮忙打听谁家有宝贝。

  这些人几乎都是地头蛇,跟街坊们都认识,自然会降低戒备心。而他们自己又没钱,对古玩也是一知半解,便依靠做介绍、吃口介绍饭。

  到这个时候,都还有捡漏的机会。

  等到后来全民鉴宝热潮的兴起,这些掮客也没饭吃了,谁家有古董要卖,都往拍卖行或典当行送。

  这时候再想捡漏,那就得配个黄金眼,别说捡漏,赌石都行。

  陈凡对古玩兴趣不大,就算受到徐教授的教诲和熏陶,也只对研究古玩有兴趣,自然不会花费太多精力在这上面。

  若是他常住京城,闲得无聊的时候,说不定会走街串巷,在哪儿能摸点青铜器或甲骨文回来。

  既然没有,就没这个想法。

  大不了等下次再来京城,嗯,周亚丽来京城,拉着她再去买一堆东西回来,简单省事。

  或者等去了上海,去上海文物商店看看。

  那里跟京城的文物商店又不一样,京城的文物商店是一间店铺,独立经营,而上海文物商店、有点类似于一座商场,里面有十几二十家古玩老字号。

  最早完成改造的时候,包括荣宝斋、博古斋,都是里面的商号。

  不过现在什么情况还不知道,得去看看才清楚。

  陈凡靠在桌子上,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看看正饶有兴致观察古玩的周亚丽,笑道,“这些不算什么精品,回头你多准备点钱,买多点精品古玩放着,等宁郡王府修缮好,我来亲自布置,保证古色古香、一见难忘。”

  周亚丽直起身来,走到他身边,也靠在桌子上,看着他笑道,“这我肯定相信,不过老弟,你是不是忘了,宁郡王府是我用公款买的,所以也有你的一半哦。”

  陈凡耸耸肩,“你现在就算全给我,我也要不了。”

  这就是学法律人的严谨,钱是公司出的,房契是周亚丽的名字,那就属于代持,所以有一半产权是陈凡的。

  若是以后两人一直合伙也就罢了,如果以后要拆分,这座王府的产权最终肯定还是会落在他手上,谁也拿不走。

  这时陈凡忽然想到一件事,扭头看着她,好奇地问道,“这次回来,你怎么带那么多钱?比你爸带的钱还多。”

  周亚丽“哦”了一声,笑道,“赚钱了呀,多得没地方花,正好我想到上次回国买了宁郡王府,还要我爸汇款,一点也不方便,所以我干脆直接带了十万美元回来,看看,这次买古董不就用上了么。”

  陈凡撇撇嘴,比了个大拇指,“壕。”

  周亚丽虽然没听过什么是壕,却又大概能猜到是什么意思,当即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谁让你不跟我们去美国的,要不然你更壕。”

  陈凡拿着杯子便迈步开走,“不聊这个还是好朋友。”

  周亚丽紧随其后,“我们本来就不是好朋友,我们是姐弟嘛。哎哎,你不肯去美国,是不是因为丽丽和甜甜?我可以把她们也带去啊。”

  陈凡瞟了她一眼,眼里满是古怪。

  为什么会提甜甜?

  就在他们准备上楼的时候,周正东正好走了下来,看他手里的公文包,显然是刚回来,连东西都没放下。

  看见陈凡两人,周正东愣了愣,“你们忙完啦?”

  陈凡停下脚步,看着他问道,“您是要来看古董吗?”

  随后转身指了指,“都在箱子里。”

  周正东打了个手势,“给我看看。”

  周亚丽原地转身,接过老爸手里的公文包,撇着嘴说道,“一身的酒气,又喝酒了?”

  见老爸不说话,她又撅了撅嘴,“你又不喜欢古董,爷爷收藏了那么多,也没见你去看。”

  陈凡有些好奇,“你们家里有很多收藏吗?”

  周亚丽轻轻点头,“是爷爷在世的时候收藏的,好像老一辈人都喜欢收藏这些东西,只不过我看不懂。”

  周正东走到箱子前,见盖子没上锁,便揭开两箱,同时头也不回地说道,“你看得懂才见鬼,这些东西都是你爷爷的宝贝,也是周家的底蕴之一,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出来的东西。”

  他蹲下来拿起一只瓷瓶,扭头看了看陈凡,问道,“这个多少钱买的?”

  陈凡也跟着蹲下来,想了想说道,“这个280块,是北宋官窑的精品。”

首节 上一节 655/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