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老题字)
何青生继续说道,“具体的交流人员,将由总会确定,不过会给我们一到两个名额,到底是谁,回头我们再商议。”
抽了口烟,何青生将话题一转,“总会的这次表态,也是征询过部委的意见之后,才确定下来。这个表态,也给全国各个省的分会指明了方向。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也可以主动与国外方面接洽,只需要将相关情况向总部做出说明,经同意后、就可以自主开展活动。
现在已经得到审批的,有三个方面。”
陈凡丢到烟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听到这话,不禁愣了愣,略带疑惑地看向他,“三个方面?这么多?”
“多吗?”
何青生也丢到烟头,再抽出一支烟扔给他,呵呵笑道,“都是你提出来的,我们可一个都没加,怎么会多呢?”
陈凡两根手指夹住飞来的烟,不解地看着他,“都是我提的?”
随即眼珠微转,眉头紧紧皱起,“该不会是高桥出版社、我老舅家的出版社,还有江南大学的留学生交流吧?”
谭庸在一旁笑道,“可不是这三个么。现在我们与高桥出版社的联络已经常态化,每周都会互通信件、并通报创作和出版的相关情况。
江大留学生那边,我们也与文化厅和教育厅达成合作意向,之前组织过一次留学生中的文学爱好者、与本地大学文学专业同学的座谈会,反响非常不错。如果不出意外,明年上半年应该就会有结果。”
又是明年上半年。
陈凡摸了摸脑袋,忽然感觉明年会很忙是怎么回事?
何青生掸了掸烟灰,接着谭庸的话说道,“最后就是你老舅那边,虽然都在美国,但是与国际写作计划不同,他们那个是封闭式的,活动范围仅限于爱荷华大学。
在我们的设想中,最好是能和高桥出版社一样,通过作协这道桥梁,架起文学作品出海的通道,同时我们可以自费、请对方做出安排,与海外作家进行交流。
我们可以过去,也可以邀请他们过来。”
顿了两秒,何青生喝了口水,看着陈凡说道,“我和老谭商量过,这次会议,会推荐你出任理事会副理事长,理所当然,也会被推选为分会的副主席。
而这三个方向的对外交流活动,就是你要完成的任务。”
陈凡立刻瞪大眼睛,“可是何叔,我之前说过的,不出国的啊。”
谭庸在一旁摆摆手,说道,“出不出国等以后再说。现在形势已经明朗,美国那边不好说,但亚非拉的交流活动,名额肯定会被绝大部分会员争抢。
换成其他人负责,左右都抹不开情面,要么弄得一团糟,要么呢,把人都得罪完了,那不是我们的本意。”
他的话音刚落,何青生就在旁边继续,“但是你不同。你年纪小、功劳大,不管是你们云湖的老郭,还是其他地区的老资格,都不会对着你发火。
否则那就是以大欺小,名额虽然珍贵,但还不至于让他们没脸没皮。
所以你来做这件事最合适!”
陈凡一张脸黑成了炭,“你们是让我背锅啊!”
虽然人家不会冲他发火,可争取的机会没争取到,会不会怪到自己头上?这个恐怕谁都说不准!
何青生和颜悦色地笑道,“怎么是背锅呢,这是讲究工作方法。”
顿了一下,又说道,“放心,我是不会害你滴。你可别小看了你自己,这件事啊,就是茅老亲自来了,也没你合适。”
陈凡瞟了他一眼,“怎么,我有三头六臂?”
何青生还没说话,谭庸就嘿嘿笑道,“你是没有三头六臂,可你有个好老师啊。”
陈凡眼珠微转,疑惑地看着他,“跟徐教授有什么关系?”
谭庸哼哼两声,“就我们省里的那些个会员,包括我们两个,有几个没听过徐教授的课?你以为‘江大三老’的名头是天上掉下来的?那都是用成就、用资历、用威望,一点点铸成的金字招牌!”
何青生附和着点头,“就是,你作为徐老的关门弟子,而且还经过三位老先生的亲自考核,无疑是‘江大三老’的嫡系传人。
我们这些人算什么?顶多算是记名弟子,还是旁听的那种。敢记恨你?他们怕不是疯了!”
陈凡黑着脸,“所以,就我最适合背锅呗。”
第668章 青铜器
虽说有背锅的嫌疑,不过对于何青生的安排,陈凡内心还是表示欣然接受。
不就是出国名额安排么,看他们紧张兮兮的,一脸看着烫手山芋的样子,在陈凡这里,还真没当回事。
今年不是举办了留学生选拔考试么,再过一个月,12月底,第一批留学生就会赶赴美国,两年后,他们陆续全部回国。
之后便是源源不断的留学生回国,他们不仅带回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同时也带来外面的消息。
嗯,钟老是第二批,79年年底去的英国。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国内刮起了出国热的风潮。
有单位的、想方设法去争出国名额,没单位的,也削尖了脑袋想钻出去。
平心而论,出国名额确实非常珍贵,让很多人为之疯狂。
甚至有个别不成熟的小同志,为了出国而失去了理智,只要给名额,竟然甘愿任人摆布。
若是得偿所愿还好,没如愿的又会扯出一大串麻烦事。
总之乱七八糟的事情一大堆。
可是那些掌握名额分配的人,除了极少数谋取私利的,却也没见有多少招来天怒人怨?
其实呢,只要不去故意针对谁,这种大范围选拔、而名额又有限的情况下,落选不才是正常的事么。
谁会闲得没事去记恨负责人呢?
真是吃饱了撑着。
所以说,只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搞暗箱操作,陈凡心里一点都不虚。
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演一演,毕竟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嘛。
谈完了这件事,何青生见陈凡没有说什么反对的话,心里终于松了口气。
没办法,对这个小年轻,就没办法用常规对待下属的方式去处理,谁让自己塞过去的都是麻烦事呢,也只能好言好语地来劝,总算结果是好的。
谈完事情,何青生扔掉烟头,起身走到办公桌后面,拉开抽屉拿出一个信封。
陈凡看着他的动作,心里隐隐有些猜测,“不会又是汇款单吧?”
何青生走过来递给他,笑道,“自己拆开看。”
陈凡打开信封,抽出来两张汇款单,一张3万两千美元,一张四万七千美元,加起来就是7万9,果不其然,都是高桥出版社寄来的稿费。
何青生坐到沙发上,对着他说道,“3万2那张,就是上次跟你说过的加印,4万7那张,是第二部出版作品的加印,前后凑到了一起,高桥社长就前后脚寄过来了。”
高桥社长?
陈凡满脸古怪地看了他一眼,记得老何同志和他一样,以前都是喊高桥小本子的?
看到他的眼神,何青生老脸微微发红,随即干咳一声,说道,“坦白说,人家对咱们还算不错,将心比心嘛,对吧。”
陈凡将汇款单揣进兜里,“正好,我手里侨汇券都快用完了,可以补充一批。”
顿了一下,他对着两人说道,“这事儿别给我捅出去啊,要不然又有人找我来换。”
虽然侨汇券也可以卖钱,可他又不差钱,没事儿赚那个钱干嘛,还不如留在手里,省得每次需要用外汇的时候,都薅周亚丽的羊毛。
见陈凡小气的样子,何青生很是豪气地将手一挥,“没事,现在咱们单位不差这点侨汇券。”
就在陈凡若有所思的时候,谭庸在一旁说道,“我们跟高桥出版社达成合作意向,初步选了5个作家的作品送过去,已经通过那边的审核。
不得不说,这个小本子给钱很痛快,5部作品虽然比不上你之前的稿费,但也有几万美元,钱也已经到账,如今咱们单位,是真不缺侨汇券这东西。”
在这方面,陈凡跟谭庸的意见保持一致。
小本子别的东西不行,但钱是真的好。
喝了口茶,陈凡拍拍大腿站起来,说道,“没别的事了吧,那我走了啊。”
何青生赶紧起身问道,“去哪里?待会儿许秘书长他们回来,就要商量分房了啊。”
陈凡笑道,“分房我也说不上话啊。难道我说给我们科室的小边分一套三房,你们也同意?”
何青生老脸一黑,不说话了。
陈凡,“徐教授给我布置了作业,要去博物馆学习,寒假前还要交一篇论文,我得赶紧过去看看。”
见他是真有任务在身,何青生便不再多说,挥挥手放他离开。
……
11月29日,星期三,农历十月二十九。
宜修造、拆卸、打扫、祈福。
忌搬家。
昨天许启珍去城建委房管局办好交房手续,带着证明文件回来、将资料登记存档之后,又和何青生他们简单商议过,便决定在今天分房。
这年头大部分事情效率都比较慢,但是也有效率特别高的,比如领工资、发福利和分房子。
尤其是分房子,大多数时候还没等单位宿舍楼建好,就已经被分配完毕,交房那不过是走个程序。
省作协这种,等房子到手再分配,还算是慢的。
现在房子到手,当然不能再慢下去。都是提前规划好的事情,也没有别的需要考虑,再加上作协这边人员不多,那就更好说了。
哪些人可以住小院、哪些人分三房、哪些人住两房,最后谁谁谁只能选单身宿舍,名单也早就已经定好。
所以也不需要啰里啰嗦,直接分批次抓阄就行。
唯有陈凡除外。
单位里都知道他自己掏了钱,一共花了3000块,比大城市同样的房子还贵,最先定房也理所当然。
虽说价格比较高,但是也没坑他。
因为除了房子,还包含了全套的家具,都是陈凡指定的高档木料打造,3000块钱里面,家具钱就占了一半还多,保证价格公道、童叟无欺。
更别说房产证上,把前后院的地皮也囊括进去,怎么算也不会亏。
(1975年的私房证,日期那里少印了一个七)
(封底的日期是完整的,不过这东西的样式全国各地的都不一样。而且当年房产政策也不一样,不少小地方可以买卖私房,只有房源紧张的大城市,才会统筹调配,禁止私下交易。)
拿了房产证,就代表房子是陈凡自己的了,他也没去掺和分房,
转身就跑去文艺新村隔壁还在施工的工地上,找到了黄天志。
照旧是烟搭桥。
一支烟点燃,黄天志看着他有些发愣,“你要盘炕?”
他说着扭头左右看了看,再回过头来,眼里满是不可思议,“虽然江南冬天有点冷,可是盘炕?是不是太夸张了?”
陈凡抽着烟,感叹地说道,“你睡过炕吗?”
黄天志迟疑了一下,轻轻摇了摇头,又问道,“你睡过?”
陈凡,“可不是么。就是睡过炕,才知道冬天睡炕的好处啊。”
他双手比划着手势,“我前天去看过我那房子,主卧面积挺大的,回头盘一个两米乘三米的大炕,炕脚正好在卫生间的位置,一点都不影响。
那主卧后面就是厨房,炕灶就可以设在厨房里,那边烧火、这边暖炕,多好!夏天的时候把灶封掉,换成煤炉子烧火,对主卧的温度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这些细节我可都是考虑好了的,不是突发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