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躺在摇椅上,看着头顶的圆月、吹着凉爽的秋风,忽然有点想睡是怎么肥四?
恍恍惚惚间,不远处有些闲聊的声音传了过来,应该是吃完晚饭后、街坊们聚在一起聊天。
“今天星期天,我也去云湖看了,好多人哟,那拍电影的地方里里外外全都是人,挤都挤不进去。”
“那肯定撒。星期天你放假,别的单位也放假,从云湖开埠算起,两千多年了,什么时候有人来拍过电影啊,那还不赶紧去看热闹。”
“你这话说的,两千多年前也没有电影啊,……”
“两千多年前也没你啊。”
院子里,陈凡猛地睁开眼睛,扭头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过去。
拍电影?还是在云湖?
拍什么电影?
他耳朵微动,隐隐约约的声音立刻变得清晰许多。
“要我说,还是陈凡有本事,连着几本小说都被电影厂看上。”
“这还要你说?现在满云湖谁不知道,上影厂要拍三部电影,都是陈凡写的,第一部拍的是《摆渡人》,已经拍完了,就等上映。
可惜这部片子没在云湖拍,是在太湖那边找了个地方拍的,也不知道拍的怎么样。
《云湖恋》是第二部,等这部片子拍完,他们还要拍《上海谍影》。
我倒是蛮好奇,陈凡写了那么多的小说,他们是不是都要拍成电影哦。”
“哎,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还真问过他们拍电影的人,说是个导演,就是他们的负责人。
他说的是,有些小说适合改编成电影,有些就不行,除非只拍一个片段,比如说陈凡的成名作、《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部小说就适合选一个故事片段来拍,因为剧情太长,一部电影放不下。”
陈凡停下晃动,抽了口烟,心里嘀咕着,电影放不下就拍电视剧啊,我又不挑。
哦,对了,现在我国还没有拍摄长篇电视剧的先例。
以至于小本子拍了几集烂得要死的西游记,央台的领导都如获珍宝,打申请花大价钱买下来,结果放了两集就被骂到停播。
好惨。
现在的电视剧是什么情况呢?
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是央台的前身、当时的京城电视台,在58年拍摄并播出的,总集数是1集。
对,就是1集。
总时长更感人,20分钟!
因为不在电影院放映,而是在电视上播出,为了区别电影,才有了“电视剧”这个称呼。
此后的20多年里,基本上都是这种,少则1集、且只有2、30分钟,多则有两三集,同样每集不超过30分钟的剧集。
内容?
内容就不要问了吧,反正大约就是样板戏那种。
一直到81年,央台拍摄了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才开创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先河。
看看,名字都改了,以前的叫电视剧,后来的都叫上了连续剧。
而且即便是在《敌营十八年》出现之后,拉长了每集的时间长度,可业内拍摄电视剧,依然是用拍电影的方式,也就是一部剧只有一两集,每集长度固定为45分钟,因此也被称为“电视单本剧”。
真正的电视连续剧的成形与爆发,还是要等到86年,这一年被电视人称为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元年。
三部大火剧陆续播出:《四世同堂》28集、《寻找回来的世界》12集和《新星》12集。
包括经典版的《红楼梦》和《西游记》,也都是在这一时期进行制作并播出。
距现在还早着呢!
要一直到88年,央台才对电视剧作出了篇幅的划分:3集以上的电视剧为连续剧;只有1、2集的称为单本剧,每集不超过50分钟;30分钟的称为电视短剧;15分钟的为小品。
所以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充其量是个小品剧。
当然,意义很重要,算是开了先河。
按照央台制定的这个标准,陈凡写的那个《在希望的田野上》,如果让他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那不得了。
多了不说,按一个故事两集算,他已经写了18个故事,那可是整整36集。
谁家那么有钱,一下子拍36集出来?
职工工资、设备耗材都不要钱啊?!
陈凡丢掉烟头,站起来端着茶壶往里走。
厨房煤炉上的水开了,还是先洗白白吧,什么电视剧电影的,等以后再说。
……
第二天一早,10月16日,星期一。
陈凡和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简单吃了点东西,便开车离开。
不过他决定暂缓回卢家湾,去云湖看个热闹先。
这个云湖自然不是云湖市的云湖,而是云湖市名字由来的云湖。
大约就是洪湖市和洪湖的关系一样。
开着车一路往北狂飙,中间停下来问了个路,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赶到电影拍摄的地方。
那是云湖的一处非著名景点。
咳咳,意思就是本地人都知道,外地人、哪怕是下面县城的人都不知道,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
不过在书里面,陈凡还是给那里起了个名字,叫做“玉龙湾”。
他自己也感觉有点尴尬。
相比原版故事的庐山,云湖可以拿得出手的景点确实少很多。
不过这里的风景还不错,再加上一点牵强附会的故事,陈凡就给这里的几个地方都按上了名字,也成了书中男女主角约会的地方。
比如绿草径、玉龙湾、望月石、吕祖岩、碧水河、百花岛、……
不就是编么,这个他擅长啊。
于是他开着车到了望月石前,停车步行,走过绿草径、经过吕祖岩,不一会儿便到了玉龙湾,而前方一条曲折蜿蜒的河流、水底的绿草映照得水流宛如碧玉一般,那便是碧水河了。
至于百花岛,则是云湖中心一座面积十几亩的小岛,岛上没有什么大树,却有很多花草,春天时节百花盛开,是个踏青的好去处。……如果不怕蛇的话。
收回视线,再往正在拍摄的剧组看去。
一男一女肩膀相隔不足一尺,正是朋友以上、恋爱未满的距离,他们沿着绿草径慢慢散步。
也不知道这种不知名的小草是什么草,每年要到下雪之后、才会逐渐变黄,等来年春天,又最先变绿,所以陈凡才会将其命名为绿草径。……也实在没什么好名字可取了,将就着用吧。
两人身上的衣着区别很明显。
男的长衣长裤,外面套一件休闲夹克,尽管整体显得英俊潇洒,一看就是干部家庭出来的,却依然是国内可以找到的款式。
而那位女演员就不一样了,就和周亚丽一样,身上的衣服一看就不是内地有的,秋风拂过,衣裙贴着身躯,尽显玲珑别致。
她与周亚丽的区别,大概就是没有那种国外大小姐的气质,以及……嗯,尽管相貌不错,可还是没那个有点神经质的表姐好看。
话说陈凡对这个年代的演员是真不太熟,知道从这个年代过来的,大约就是潘虹、刘晓庆、唐国强、龚雪等寥寥几人,以及一个后来经常上颁奖礼的秦怡。
然后就没了。
就眼前这两位演员,男的倒是认识,好像原版《庐山恋》的男主角就是他,可那位女演员,确实没印象。
反正不是张瑜,嗯,也不是龚雪。
他站在远处看,剧组的人早已经发现,不过见他没有靠近,便没有管他。
导演也提心吊胆了一阵子,生怕被噪声打断拍摄,确定安然无事之后,才安下心来继续拍摄。
倒是有两个人频频往他张望,好像是认识,又不敢确定的样子。
陈凡也没在意,等这个镜头拍完,他便准备离开。
这年头拍戏也就这样,演技还有点模式化,看着稍微有点出戏,可也不能说演员的演技不好,人家就这种演法,两人搭配得还挺好。
万一来个后世那种演技流畅自然的影帝或影后,还真不太搭。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那两人快步走过来,前面那人大声问道,“请问,是省作协的陈主任吗?”
陈凡回转身看向他,“是我。你是?”
那人一听真是陈凡,当即加快步伐,远远地便伸出右手,“你好你好,我是地委文化处的,我叫霍俊勇,……”
说着指了指身边的另外一人,“这是我同事、郑安民。”
随即对着陈凡笑道,“之前没有和你见过面,只看过你的照片,所以刚才还不敢确定。”
陈凡笑着跟两人握了握手,“你们好。”
如果他们真是文化处的人,那看过自己的照片也不奇怪。因为文化处的处长潘云深也是作协省分会的会员,年初在省作协开会之后,大家照了一张合影。
虽说那张合影里面,因为陈凡个子最高,只能站在最后一排的正中间,只有胸口以上被拍到,可谁让他长得帅呢,任何人去看、都能一眼看到他,如此一来,能够认出他也不奇怪。
寒暄过后,霍俊勇问道,“陈主任,你今天过来,是来检查拍摄工作的?”
陈凡笑着摆摆手,“我又不是上影厂的人,哪有资格检查什么工作。就是刚好回来,过来看看热闹。”
霍俊勇不禁笑道,“原来作家也爱看热闹啊。”
随即便侧身打了个手势,“那我给你介绍一下导演,你们肯定有话聊。”
说完不等陈凡表态,他便往剧组走去。
陈凡挑挑眉头,本来他是打算离开的,既然被人认出来,那就聊聊呗。
跟在两人身后走过去,霍俊勇已然大声喊道,“黄导演,你看谁来啦。”
导演黄祖模正在给演员讲戏,听到喊声,立刻回头张望。
只见刚才那个站在远处围观的年轻人,正跟在他身后走来。
这是谁?
走近一些,霍俊勇侧过身子,指着陈凡笑道,“黄导演,你不是说没见过作品原作者吗,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云湖恋》的作者,陈凡、陈主任。”
此时陈凡也走了过来,当即伸出右手,笑着打招呼,“黄导演,你好。”
他趁机打量了一下,脸长长的、眼睛很小,虽然不算帅气,但很有特色,让人一见难忘。
好像原本《庐山恋》就是他导演的。
而此时黄祖模则是又惊又喜,赶紧伸出手握住摇了摇,“你好你好。”
他惊的是陈凡竟然这么年轻,而且比上影厂的演员还好看。喜的是终于见到作家本人,那么拍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跟他好好聊聊了。
这个剧本是夏衍同志亲自改编的,他之前也到夏衍家里去请教过,可毕竟隔了一层,若是能与原作者直接沟通,有助于他对这部作品加深了解,所以这个交流很有必要。
不过眼下不是说话的时候,打过招呼之后,他便将两位演员叫过来引荐,“这位是郭凯敏,75年就进了我们上影厂当演员,是我们厂最好的男演员之一。”
然后又指向那个女演员,“这位是吴海燕,别看她年纪不大,却是位‘老演员’,66年就登台,演过不少角色,前两年北影厂的热门电影《海霞》,她就在挑大梁。
去年的时候,加入了我们上影厂,先在厂里的话剧团锻炼了一段时间,这部片子,是她加入上影厂以后的第一部电影。”
陈凡笑着伸出手,分别与两人握手,“你好、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