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587节

  自废武功之后,他又拒绝了权贵弟子的救助,直至47年,最终在穷困中去世。

  此时周正东听到女儿的拳法竟然传自韩慕侠,自然万分惊讶。

  他想了想,轻声说道,“难道小凡的师父,当年也在韩家武术馆学习过?”

  刘秀兰沉吟两秒,眉头微微皱起,目光却紧盯着周亚丽,轻声说道,“我观察了半个月,刚才又试探了一下。这套八卦掌变化多端、神奇莫测,与原来的韩门八卦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似乎融合了最初的董门八卦,还有几分沙场打法的影子……”

  说到这里,她突然眼睛一亮,“啊,我知道了。”

  此时周正东和赵婉茹正面面相觑。

  他们刚才听兰姐说什么变化多端、神奇莫测,再看看女儿那慢吞吞的动作,不知道兰姐是怎么看出来的?

  就刚才几秒钟的换手?

  这时再听见兰姐的轻呼,不禁一起转头看向她,“知道什么?”

  兰姐满脸潮红,宛如智珠在握,“我听几位从内地来的武道同仁说起过,韩大侠的儿子韩少侠,在48年加入了解放军,转战南北、奋勇杀敌,也参加了那场立国之战。

  我听您说过,凡少爷的师父是退伍老兵,他们肯定是跟韩少侠在部队中相识,从韩少侠那里学到了韩门八卦掌,并一起在军中创造出这套全新的掌法!”

  周正东和赵婉茹一听,也不禁连连点头。

  他边想边说道,“小凡的师父也是南征北战,也参加过北方那场战争,而且他们都是武术大师,肯定会有交集。从这个角度来说,还真有可能。”

  他又看向兰姐,“韩少侠本名叫什么?等下次回国,我去问问。”

  说着转头看向赵婉茹,感叹地说道,“我爹还在世的时候,经常说起过,如果不是当年韩大侠真心相授,使周家护院的武力翻了几倍,在这异国他乡,只怕难以生存下来。

  只是当年远隔重洋,没有韩家人的消息,我们也只能望月缅怀。

  如今若是能联系上韩家人,略尽绵薄之力,也算是还了当年那份恩情。”

  要是周家穷困潦倒,那自然一切休提。可现在周家还算可以,能还的人情,还是还上的好。

  刘秀兰在一旁也情不自禁点头,她的八卦掌就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而她父亲便是当年在武术馆求学的家生子之一,这份恩泽,自然也有她的一份。

  早年听说韩慕侠去世的消息,她父亲还感叹不已。若是能找到韩家人,还了这份恩情,也算了了一桩心事。

  而且韩慕侠当年名满津门、弟子无数,其中有不少也漂泊海外,从北美到欧洲、从香港到南洋,不可计数。

  若是能找到韩家人的消息,将韩门重新立起来,其中的人脉利益,也很是惊人呐。

  周正东还在眼巴巴地看着她,“兰姐,韩少侠本名叫什么?你知道不?”

  “哦,”

  刘秀兰回过神来,“他就叫韩少侠,还有一个姐姐叫韩小侠,韩大侠就只有这一子一女。”

  饶是以周正东的见多识广,也不禁愣两秒。

  还真有叫少侠的人?

  聊了一阵子,周亚丽终于完成每天的例行锻炼,大步流星往餐厅走来。

  刘秀兰赶紧推着餐车,去厨房给她取早餐。

  周亚丽先去浴室简单冲洗干净,换了一身休闲服走过来,正好早餐摆上桌。

  她抬起头笑道,“兰婶,刚才你没事吧?”

  刘秀兰笑呵呵地站在一旁,“你才练了几天功夫呀,想伤到我,还早着呢。”

  顿了一下,看着周亚丽一口喝掉大半杯牛奶,继续说道,“不过,小姐,你进度够快的,只学了一个半月,就能将这套掌法练到这个地步,看来没少下苦工。”

  周亚丽昂起头,正准备说自己只练了三个星期,严格说来,只跟着表弟学了一个星期而已,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只是眼波流转,咧着嘴嘿嘿笑道,“现在知道我是天才了吧,上次刘爷爷还说我没天赋,等周末我去看他,给他露一手,看他怎么说。”

  刘秀兰一听,不禁呵呵直笑,“那你可得手下留情,他那点胡子可不多了。”

  周亚丽小手一挥,“放心吧,拔胡子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我才不会那么幼稚。”

  刘秀兰笑着离开,把空间留给主人一家。

  周正东慢条斯理将早餐吃完,拿起餐巾擦了擦嘴,看着赵婉茹问道,“新书上市第一天,销量怎么样?”

  赵婉茹咽下嘴里的东西,轻声说道,“我还没打电话问过。”

  她看着周正东笑了笑,“才第一天呢,哪怕新书再好,也不会有太高的销量,除非是成名的作家还差不多。

  过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周,我已经跟图书板块的主编谈过了,他会在畅销榜上留一个名额给我。”

  周正东眉头微皱,“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畅销榜不是以销量说话吗,这本新书销量还没统计出来,也能上?”

  赵婉茹脸上露出几分玩味,“这要看是对谁了。对外,哪怕是全球最大的出版集团公司,想让新书上畅销榜,也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不过有些事情、你知道的,都是对外不对内。

  按照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规则,销量数据来自于图书经销商的销量报告,而时报编辑部也只对销量报告严格把控,……”

  听到这里,周正东哪还不明白其中的猫腻,不禁苦笑着说道,“从经销商名单中挑选与我们关系不错的,跟他们打好招呼,把图书送过去,付一笔服务费。

  然后让我们的工人、拿着我们发的钱,去这些书店里买书,……”

  不等他说完,赵婉茹便轻轻摇头,笑道,“不用那么麻烦,有专门的服务公司经营这种业务,他们的背景也不用问。

  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选择一家专业的‘洗书’公司,先付一笔服务费,再付一笔书费。

  他们收到钱之后,会雇佣分布于全美工人,在不同的图书经销商处、刷不同的卡,用不同的寄送和付费地址买书。”

  说完之后,她轻轻耸了耸肩,放下餐叉,拿餐巾擦了擦嘴,笑道,“所以,这就是我让你安排首印十万套的原因。

  其中的五万套用于‘洗书’,一般来说,月销4万册,就可以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五万套的书足以排入前列。

  而且这些书不会被浪费,我们可以用最优惠的折扣,回收这批书。

  只要能够进入排行榜,加上小凡精彩的故事,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套书一定能真正地畅销整个欧美,并在榜首霸榜!”

  周正东呼出一口长气,摇摇头苦笑道,“原来是这样的畅销榜啊。”

  顿了两秒,他抬起头呵呵一笑,“既然如此,那就更好玩了。”

  就在两夫妻相视而笑的时候,狼吞虎咽吃完早餐的周亚丽,才拿起餐巾擦了擦嘴,故作淡然地说道,“你们啊你们,对我老弟就那么没有信心吗?”

  周正东两人齐齐皱起眉头,一起看向她,“嗯?”

  周亚丽嘿嘿一笑,对着他们说道,“昨天,就昨天一天啊,我每时每刻都在关注仓库出库数量,你们猜猜,昨天卖了多少?”

  周正东看了一眼老婆,赵婉茹轻挑眉头,两手一摊,表示不明所以。

  他回头看向女儿,“卖了多少?”

  周亚丽突然抬手捂着嘴,酷酷酷地笑个不停,随后举起一只巴掌。

  周正东眼睛发亮,“5000套?”

  赵婉茹也不禁说道,“这个数字还可以啊,随着口碑发酵……”

  然后就被周亚丽打断,“你们就不能有点想象力?别的不说,就科恩叔叔那家店,一天的客流量就不止两千人,科恩叔叔昨天反复加了3次货,除了第一批送去的200套,他后来又加了总共2500套,而且是承诺包销。”

  包销?

  200套加2500套?

  周正东只感觉脑子嗡的一下,不敢置信地看着女儿,“所以,你说的、是5万套?”

  “当然。”

  周亚丽嘿嘿笑道,“第四大道上就有几十家知名书店,每天在这条街上流连忘返的书友就有上万人,这还不算其他游客。

  老弟的书我给同学看过,哪怕是不爱看小说的书呆子,拿在手里、从第一页开始,就舍不得放下。

  他们这些老外,哪里见过一开始就教怎么修炼斗气和魔法的?

  我敢肯定,只要是翻看过这套书的人,多半都会购买,而昨天第四大道上所有书店都要求追加,就足以证明了一切。

  所以科恩叔叔才敢要这么多货,根本不怕卖不出去”

  她说着伸了个懒腰,站起来说道,“老爸,咱家的出版社,最高记录也只有38000多本的销量,还比不上老弟作品一天的量,是不是该给老弟涨涨版税了?”

  周正东本来还挺开心,外甥的新书广受欢迎,出版社有了一本爆款,也能再上一个台阶,甚至能带动公司其他方面的业务。

  可是现在听到女儿的话,他忽然有种将她扫地出门的冲动。

  赵婉茹听着也不禁连连摇头,这闺女,竟然敢明目张胆地胳膊肘往外拐,……好吧,给表弟争取利益,似乎也不算往外拐。

  她只能唉声叹气地说道,“昨天我跟你爸商量了一下,只等小凡的作品起来,就把出版社送给你们,并入到你们俩合伙的资产中,算是一人一半。”

  说着站起来摸摸女儿的头,“以后你就是出版社的老板,你爱给小凡多少版税,就给他多少版税,我和你爸才不管。”

  周正东站起来,装模作样地跑过去扶着老婆,“夫人慢点,你刚有身孕,千万要小心呐。”

  两人越走越快,眨眼间就消失在餐厅门口。

  只留下周亚丽傻了眼,刚有身孕?啥意思?

  我要有亲弟弟了?

  难怪把出版社给我,这是要分家的节奏么?

第634章 过节

  9月17日,中秋节。

  这时候的中秋还不是法定节假日,但是很巧,今天星期天,不上班也不用上课,几乎所有老百姓都喜笑颜开,就当是放了中秋假,不耽误工作、还能团圆。

  一大清早,姜甜甜和姜丽丽便同时起床,随后姜甜甜分配好工作,留妹妹在家里打扫卫生,自己则去外面采购过节的食材。

  将小手枪拴了根绳子、揣进裤兜里,再用衣服下摆遮住。

  以她现在的身手,几乎不可能被偷,何况还这么谨慎。

  随后带上钱和票证,骑着自行车去了菜市场。

  一路上,买菜的人比平时多了不少,一个个提着菜篮子,说说笑笑地往菜场和副食品门市部进发。

  今天虽然不是节假日,但过节的气氛并不比春节弱多少。

  春节的时候,会给每个居民增加定量,供应食用油、瓜子、花生、糖果等食品。中秋节是除了春节之外,唯一一个会专供副食的日子。

  不用多说,专供的自然是月饼。

  (中秋节买月饼)

  所以这年头的小孩子最爱过两个节,中秋节吃饼、春节穿新衣。

  供应月饼的量,根据地区和单位的不同、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全国各地也各不一样。

  有的年头物资相对充裕,每人可以购买一个月饼,若是物资不够,那不好意思,……比如有一年在天津,标准是每人半个,若是两大一小的三口之家,那就只有一个,反倒更少了。

  但如果孩子长大些,一家人都去排队,便能买到1.5个月饼。

  所以在6、70年代人们的记忆中,“分月饼”几乎成了过中秋节、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分到手里的那一小块月饼,也格外香甜。

  配额多的时候也有,若是运气好,每人能分到一个月饼,看似少了切月饼的麻烦,但小孩子会用侦查员一样的眼神,从仅有的几个月饼上扫过,希望能拿个最大的。

  其实都是同一标准的模具打出来的,份量都差不多,哪有那么容易分大小。

  最后自己只能随便选一个,一边啃着月饼,再看看别人手上的,总觉得比自己的大。

  然后在心里感叹一声,亏大了!

首节 上一节 587/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