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真实年龄?那也是个弟弟。
哦,角落里的小秘书不算。
听到谭庸的话,陈凡放下酒杯,笑着说道,“行啊,既然大家呼声那么高,那我晚上回去就把文稿整理出来,正好白赚几块钱稿费。”
谭庸点点头,“现在还只是参加学习的函授学员、和小部分去蹭课的江大学子在呼吁,等消息传开,我想凡是对文学感兴趣的青年,都会想看到这篇你即兴创作的文章。”
旁边许启珍想了想说道,“可是江南文艺要月初才出版,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恐怕读者们等不及。”
谭庸想了想,转头看向陈凡,“上次我们商量,新增一本《文学青年》杂志,不如以此为契机,就用你这篇文章做主打,正式推出创刊号。”
这话一出,众人都情不自禁点头。
郭怀民放下酒杯,点燃一支烟,笑着说道,“到底还是谭老啊,就是会抓时机。趁着大家都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推出新杂志上市,一定能吸引文学爱好者的注意力,这销量不就上去了么。”
许启珍在一旁说道,“现在已经是
她说着又笑了笑,“这些文章当然比不上《江南文艺》稿件的质量,所以《文学青年》只能定位为一本初级文学杂志,调子不能起太高。”
陈凡靠在椅背上,点燃一支烟,说道,“本来就是专门给学员展示成绩的一个平台,谁也没想用这本杂志拉格调。”
他左右看了看,“现在的问题是,当时我们给《文学青年》的定位,是只刊登学员作品,把我的文章放上去,合不合适?”
谭庸不假思索地摆摆手,“有什么不合适的?本身你这篇文章就是在面授课上诞生的,不能说跟函授班没关系。而且完全可以用‘教学文章’的名义发表。”
他说着转头看向许启珍,“至于你担心的学员稿件质量问题,也很好解决。不行就在学员文章结尾后面,续上老师点评,这内容量不就上来了么,说不定学员们还爱看。”
许启珍顿时眼睛一亮,不禁轻轻点头,“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而且加点评可以在每一期杂志上使用,不像小凡的文章,这期有,下期就没了。”
陈凡笑着说道,“既然谭副主席说可以用教学文章的名义上,那么以后也可以由其他老师来写嘛。”
这样的点子,他转个眼珠就能想到。但是最好还是让别人来说,否则用自己的作品当教学文章,显得他有多能似的,不符合他谦逊耿直的人设。
接下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一会儿,便商量好章程。
谭庸抽着烟说道,“那就这样,回去之后让全省各个教学点、赶紧把优秀作品汇总过来,加上这里的,争取在一周之内,完成审稿、校对、和刊印工作。”
他转头看了看陈凡,“按照我的估计,你即兴创作这件事,应该在一周后掀起第一个小高峰,正好赶趟。
同时我们会在江南日报上刊登报道、宣布杂志正式发行,还可以跟文汇报谈一谈,他们的发行量大,给我们报道一下,肯定能增加不少订阅量。”
说着又转头看向许启珍,“上次他们不是也登了小陈写的开函授班的报道么,这次也加上,算是有个呼应嘛。”
也是上次文汇报帮忙刊登软广告,让他们尝到了甜头,这次发行新杂志,自然想再来一回。
陈凡在一旁坐着呵呵笑,心里却在感叹着,这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好处。
想想多少穿越前辈们,在这个时代为了办一本杂志、出一本书,那是历经千难万险,求爹爹告奶奶的。
而现在一本给学员练手的破杂志,甚至连刊号都还没申请,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
没刊号怎么办?
咳咳,这年头就没有刊号!
在1988年之前,我国的报刊出版管理工作,主要由省级宣传部或文化厅进行管理,对报刊刊号没有统一规定,基本上打个申请,主管单位盖个章,就可以刊印出版啦。
要到1987年,撤销了成立还不到两年、归文化部管理的国家出版局,设立由总经理办公室直接管理的新闻出版署之后,才开始着手接入“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ISDS)”,并设立ISDS中国中心。
之后才有了正式刊号。
倒是早在1967年,国家就设立了统一管理的书号系统,因此从67到88这段时间里,杂志上的编号,实际上是书号。
所以说,等开放以后,如果陈凡想办杂志,完全不用担心审批上的问题。
江南省宣传部就能给他把章给盖了。
或者上海也行、其实京城也可以,这几个地方的领导他都见过,熟得很。
到时候人过去,烟一递、喝杯茶,陪着人家聊几句,下面的办事员就能把手续全部办好,so easy。
……
第二天,6月17日,星期6。
这天不休息,但是陈凡不用上课、也不去上班。
他如往常一样早起,完成例行锻炼加进食之后,便坐在书桌前,百无聊赖地拿起笔写西幻大纲。
去单位是不可能去的,昨晚谭庸定下来要推出《文学青年》创刊号,还要在一周内完成刊印,单位里肯定忙得飞起,他才不去凑热闹。
这时候过去,那不是等着被拉壮丁么。
与其被拉去工作,还不如窝在房间里看看书、写写文。
写了几个字,陈凡便将纸一丢,身体后仰靠在椅背上,仰天长叹,我的电脑什么时候到啊?
没希望也就罢了,现在眼看着可以键盘码字,他就没了手写的动力。
就算老舅他们7号回到家,8号买电脑寄出来,今天也有9天了啊,说好的8天到货呢,航空件也这么慢的吗?
然后房门就被敲响。
陈凡转头看了一眼,起身过去开门。
小彭站在门口,双手递过来一张单据,“陈主任,有你的包裹单。”
等陈凡接过去,她还探头探脑地看着,“这个好像是从美国寄来的,是上次过来看你的美国亲戚吗?”
陈凡有美国亲戚的事情,早在周正东初临省城的时候,就已经传遍各个单位,不管背后有多少提心吊胆的、替人担心的、愤愤不平的、幸灾乐祸的、冷眼旁观的,反正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
所以小彭收到邮局送来的包裹单,立马就给陈凡送过来。
否则这种事哪用得着她亲自出马,把信件丢在前台,让别人自取就行。
陈凡接过单子看了看,嘴角咧开,“对,表姐寄过来的。”
小彭现在跟陈凡混熟了,也就没那么多避讳,不禁好奇地问道,“是什么东西啊?”
陈凡眼珠微转,“打字机。”
说打字机也没错吧,这种微型电脑好像也干不了别的,只能处理一下表格、文档,再就是玩游戏。
说办公电脑不合适,难不成说是游戏机?
反正自己拿来也是用于打字,那就是打字机。
小彭连连眨眼,打字机?
是她想的那种打字机吗?她还想追问,陈凡已经迫不及待去邮局取包裹。
开着车呜地出去,半个小时不到,又呜地一下回来。
小彭站在柜台里,看着陈凡从车里扛出一个大纸箱子,她连工作都不顾了,跟着陈凡后面跑,“陈主任,你这个打字机怎么跟我见过的打字机形状不一样啊?”
陈凡回头看了她一眼,笑道,“这个是外国的打字机,自然不一样。”
50年代的时候,上海从事生产计算机、打字机的多个小型工厂合并组建成上海打字机厂,当时都是机械打字机,也就是之前介绍过的“舒式打字机”那种。
虽说效率不高,可当时的气氛讲的是“国外有的我们也要有,而且还要更好”,上海打字机厂便承接了研究中文打字机的重任。
随后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终于研究出一款相对成熟的产品,“双鸽打字机”。
这款打字机一共有2170个铅字,大约六七十斤重。
至于最重要的打字效率,自己去想吧。
(双鸽打字机)
但是,在中文打字机普及之前,这款打字机在有条件的学校,几乎都有一台。78年改进了技术之后,到了80年代也逐渐得到普及,可以说是国产打字机里卖得最好的。
后来才被电脑给干趴下。
小彭虽说是个招待所职工,却也算是文化系统内部的人,看过这种打字机也不奇怪。
今天是工作日,大部分人都去了单位,招待所里几乎没人,陈凡一路畅通无阻,径直走到自己房间门口,然后扭胯往外一送,“小彭,帮我开门。”
“好嘞。”
小彭从他口袋里掏出钥匙开锁,顺手将门推开。
陈凡扛着大箱子进去,轻轻放在地上。
周亚丽很细心,不仅用胶带将封口封死,还用了自动打捆机将箱子捆扎紧实,保证不会轻易散开。
这两种东西在国内还没普及,在美国却已经被广泛应用。
有外人在,陈凡不好施展他的绝世神功,便在桌子上拿了把剪刀,嗖嗖两下拆开,揭开箱盖,依次拿出三只小一点的纸箱。
从包装看来,这个应该是周亚丽重新打包过的。
看不出这姑娘大大咧咧的样子,办起事来还挺谨慎。
Apple II是一款很神奇的电脑,与后世常见的台式机几乎相差无几,正因为如此,Apple II从78年推出市场之后,一直卖到93年,累积销售近600万台,除了里面的配件陆续升级,外观基本上没变过。
即便是现在,在某些大学校园里依然能找得这台电脑,甚至还能正常工作。
(Apple II)
正因为这种一脉相承的结构设计,所以到了陈凡手里,一点组装难度都没有。
简单检查过主机箱里面的配件,发现所有扩展开槽都已经装满,性能开到最大,他忍不住又给周亚丽点了个赞。
三两下组装完成,陈凡又从箱子里拿出一个比较小的纸盒。
打开一看,里面正是他交代过的转换插头。
欧美各国的电压标准各不相同,有的是110v,有的是220v,此外还有120v、130v、230v、240v。
美国就是120v,而我国是220v,那边生产的电器,拿过来可不能直接插着用,否则铁定烧坏。
不过没关系,英、法、德也是220v,人家好得穿一条裤子,自然有专用的转换插头卖,让周亚丽买几个捎过来就行。
第590章 缺货
陈凡组装电脑的时候,小彭从头到尾在一旁看着,不敢吱声,生怕打扰到他。
等组装完毕,再接上一个奇奇怪怪的插头,插在电源插班上,按下一个按键,机器响起一阵轰鸣声,她才瞪大眼睛说道,“这不是电视机吗,你怎么说是打字机呢?”
那屏幕闪呀闪,比好多电视机还大。
陈凡迎着她不解的眼神,对着她笑了笑,“这个可不是电视机,也不能当电视机用,主要显示图像不一样,达不到观看效果。”
随即拉开椅子坐下,搓搓小手,输入一串指令符。
天可怜见,要不是他上大学的时候、在选修的计算机课程上学过计算机语言课程,还因为好奇摸过几次这种古董机,怕不是现在只能对着屏幕干瞪眼,然后等周亚丽给他寄几本电脑入门的书过来。
这年头的电脑可没有图形操作界面,一开机只有ROM里内置的BASIC编程语言解释器可用,就这还是最先进的产品。而内地暂时也没有这类教材资料,想学也没地方找书去。
就跟去年参加高考的好多学生一样一样的。
陈凡一边回忆,一边对照说明书慢慢操作,终于摸清楚这台电脑的功能。
(1980年的Apple II产品说明书,共113页)
感谢周大表姐寄来的扩展卡,他终于可以用电脑码字。
然后在小彭目不转睛的目光中,陈凡坐在椅子上,十指在键盘上噼里啪啦敲出无数幻影,屏幕中则嚓嚓嚓出现一行行英文字母。
那速度,几乎跟讲话一样快。
小彭眼睛越瞪越大,直到眼睛发干,才用力闭上眼睛揉了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