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515节

  等到大萧条过去,周家也在纽约站稳了脚跟。至于那些结交的“新朋友”,鉴于当时周家的行为几乎是雪中送炭,所以在他们重新崛起之后,并没有选择翻脸不认人,反而在权力范围内与周家进行合作、“共赢”。

  后来周家在生意场上站稳脚跟,加上这时候子女也渐渐长大,便将小儿子周正东送进纽约大学攻读法律。

  因为律师是容易突破“阶层”的职业,攻读法律、成为律师,不仅方便结交各行各业的人脉,更方便未来周家谋求转型,成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大家族。

  可惜,好不容易等小儿子周正东拿到律师执照、进了纽约最好的律师事务所,大女儿周若琳便留下一封信,想方设法辗转回了国。

  之后便一直提心吊胆,先是北方战争,后来又闹灾荒。

  他们在国外消息不便,只能看华文报纸,可报纸上几乎都是不好的消息,即便女儿每年都会写几封信回来报平安,依然放心不下。

  等到后来,竟然断了联系。

  最后没过几年,家里老人便撒手而去,只留下周正东带着几个家养忠仆支撑着周家。

  还好当年周老爷子留下不少人脉,周正东也不是无能之辈。

  就在几年前,靠着周家庞大的资产和各方面的利益交换,加上夫人娘家那边也是旧金山的华人大家族,有了各方面的支持,周正东终于成为大律所的合伙人,并进入纽约律师协会,当选纽约律师协会理事。

  与第一位成为华人高级检查官的莫虎,在纽约互为一时瑜亮。

  事业上顺风顺水,周正东心里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当年冒险回国的姐姐。

  所以3月份的时候,有人辗转找到他,告知姐姐一家的情况,他是既悲且痛。

  不过从小到大的经历、养成了他谨慎的性格,所以当时并没有立刻动身,而是一方面安排好家事、公事,另一方面令人打听消息的真实性。

  还好进入70年代以后,中美互设了联络处,有了联络处,许多事情都方便许多。

  加上陈凡好歹也算是个名人,资料很好查,于是没过多久,关于他的资料直接传过去。

  看过陈凡的照片,发现与大姐竟然有八九分相似,周正东这才打消疑虑,赶紧办手续,携全家赶过来与陈凡相见。

  等周正东说完,陈凡才调整位置,换了个舒服的姿势。

  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啊。

  要是写成小说,再拍成电视剧,应该算是一部年代大戏吧?!

第568章 老表

  5月23日,周二。

  此时虽然还是农历4月中旬,可江南的天气已经逐渐开始转热。

  陈凡开着车,将车窗摇下来,清晨的凉风吹进车内,顿时舒服许多。

  周亚丽坐在副驾驶上,好奇地左右张望,看着车外的街景,“弟弟,这个城市在全国能排第几呀?”

  陈凡轻轻吹了口气,头也不回地假笑着说道,“叫我小凡就行。你说的是城建规模还是经济实力?省城具体排第几不知道,不过作为长江重镇,这里还算不错。”

  周亚丽转过脸看着他,笑道,“你好像不喜欢我叫你弟弟?而且我还没听你叫我一声姐姐呢。”

  陈凡假假地咧嘴一笑,“呵呵。”

  然后就不吭声了。

  周亚丽噘噘嘴,也不在意,转头看向车外,咧着嘴笑道,“没关系,反正我是你姐,你是我弟,这个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随即仰头哈哈直笑,“我也有弟弟了,真好。”

  陈凡无奈地抿抿嘴,感觉有点头疼。

  对着这个话痨表姐,恨不得自己拆穿算了。

  叹了口气,他转头看了一眼,“舅母那边没有同辈吗?”

  周亚丽耸耸肩,“有啊,不过都比我大,我妈是那边最小的,而且因为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很晚才结婚,所以我一个弟弟妹妹都没有,只有哥哥姐姐。”

  说着转头看着陈凡,笑得能看见后槽牙,“不过现在有啦,以后你就是我老弟,等你有空了去美国玩,到了那边我罩着你。”

  罩?

  陈凡转头瞟了她一眼,“这个话你跟谁学的?”

  周亚丽顿时脸色一呆,尴尬地笑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惊讶地看着他,“你知道什么意思?”

  陈凡哼哼两声,“这个词应该是香港那边的俚语,在广东话里并不常见,有保护和支持的意思。

  我知道纽约曼哈顿南端有个规模很大的唐人街,那里的居民以广东人和福建人为主,也有不少香港人移民后定居在那里,所以你应该经常去曼哈顿唐人街,在那里跟人学的?”

  现在西半球最大的唐人街还是旧金山唐人街,但是再过两年,到80年代初,曼哈顿唐人街便可取而代之,成为西半球最大的华人聚居区。

  周亚丽则瞪大眼睛,“这你都知道?”

  顿了一下,她好奇地问道,“不是说内地很封闭吗,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陈凡自然要硬辩一下,“倒也算不上封闭,只不过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

  随即解释道,“一般人不容易接触到国外的报刊,对外面自然不太了解,不过我有办法能看到这些东西,对曼哈顿的了解,也是从国外报纸上看来的。”

  无论在江大还是文化厅,都有涉外报刊以及外文资料,这些东西需要具备相应条件才有资格借阅。

  不过对陈凡来说都轻而易举,至于具体是哪一张介绍了香港的俚语和曼哈顿唐人街?

  看了那么多,他怎么记得?有本事自己找去!

  反正现在他有老舅撑腰,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谁敢动他?

  再说了,这东西表姐也不会随便跟人乱说。

  周亚丽果然也不在意,而是恍然点点头,“我差点忘了,你不仅是个大作家,还是一个级别不小的官员。”

  然后双手一拍,赞叹道,“不愧是我老弟,就是优秀!”

  陈凡嘴角微抽,以他的优秀,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这时周亚丽话风一转,解释道,“昨天我爸没解释清楚,其实呢,虽然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家现在搬到了白人区,但是周家的祖宅还在唐人街里面,那也是爷爷他们刚到纽约时落脚的地方。

  之所以在那里定居,一方面是那里华人多,虽然以南方人为主,不过好歹都是中国人,而且也不是没有北方人在那里定居,只是比较少而已,住在那里不至于感觉太孤单。”

  她说着转头看着陈凡,笑道,“其实现在我们也几乎每周都会回老宅过周末,就是为了不忘故土。”

  陈凡深以为然点了点头,“挺好。”

  随即问道,“另一方面呢?”

  周亚丽耸耸肩,“另一方面就是教育咯。当年全纽约只有那里有中文学校,用的课本都是当年从国内带过去的,甚至还有民国派去的老师。学校里教中文、识汉字,尤其地理课和历史课是学习的重点,就是为了教育新一代华人不要忘根忘本。

  当年我爸和姑姑就是在那里的中文学校读书,后来我也是在那个学校就读,一直到高中,才去普通学校上课。”

  陈凡不自觉地点了点头,“挺好。”

  这时他忽然明白,为什么母亲、呃,是陈凡的母亲会毅然回国了。

  举个栗子就能明白。

  南洋华侨都知道,可是在孙先生之前,这些华人是不被清政府认可的,乾隆甚至将他们视作“天朝弃民”。

  正是这样一群“弃民”,在孙先生的奔走呼吁下,重新觉醒了民族意识,兴办“侨校”,继承中华文化。

  当时有人登报发言,“舍己国之主人教育,而受他国之奴隶教育,是谓就之死地!侨而曰华,必须受华侨教育,通晓华语,认识华文,确立起为华侨之身份。”

  辛亥革命前后,南洋的侨校从零到数百所、再到遍地开花,仅马来西亚(含新加坡)就有15万侨校学生,印尼也有5万余人,整个南洋范围内,侨校达2500多所。

  通过侨校,不仅培养了华侨子弟、继承中华文化,更让这些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根”在哪里,进而去关注危机四伏的祖国,并通过学习、掌握能够报效国家的本领。

  而这些可以称为“侨二代”、“侨三代”乃至“侨N代”,有些甚至连自己的爷爷都不曾踏上过祖国土地、更别说自己的华侨学生们,俨然以华人自居,视祖国为家乡、自己为炎黄子孙。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不仅捐钱捐物,还积极“捐人”。

  战争期间,累计共有4万多华侨回国参战,其中南洋华侨占了绝大多数,约4万多人,美洲和澳洲华侨约有1000多人。

  其中共3200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广为人知的典型。

  这些人大多数从未踏足过祖国的土地,连祖国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但是听到号召、纷纷响应,最小的甚至还不满13岁。

  1935年12月,上海首演的抗日戏剧《回春之曲》,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南洋华侨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的故事。

  其中田汉和聂耳合作的插曲《告别南洋》,引得无数人为之泪目。

  “再会吧,南洋!

  你海波绿,

  海云长,

  你是我们第二故乡。

  我们民族的血汗,

  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

  再会吧,南洋!

  你椰子肥,

  豆蔻香,

  你受着自然丰富的供养,

  但是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

  千百万被压迫着都闹着饥荒。

  ……

  再会吧,南洋!

  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

  血流着黑龙江。

  这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别了吧,我们第二故乡,

  我们要去争取这一线光明的希望。”

  ……

  所以说,如果周家子女从小在华侨学校接受教育,那么对祖国充满感情、回国效力,完全是合情合理。

  就是可能回来的时间稍微晚了一点点,或者是能力稍差了些,没能赶上种蘑菇,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厄运。

  那里偏是偏,可是相对安全呐。

  不过也不好说,真要去了那里,也不是没危险,只不过危险种类不一样而已。另一个,哪怕人还活着,周正东他们也没办法找到人。

  陈凡边开车边聊天,本来长江宾馆距离作协机关就不算远,加上这么一聊,不觉时间飞快,眨眼就到了单位。

  开车进院,瞄了一眼门卫室,只见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小同志在里面伏案写作,应该是顺便给项大爷代班的。

  他也没多问,直接将车开进去停好,随后带着周亚丽往里面走。

  刚走到机关大楼,好嘛,每间办公室门口有都人探出头来。

  陈凡没好气地停下脚步,抬起头嚷道,“这有什么好看的?虽然是外宾,不还是中国人吗。”

  大部分人瞬间都缩了回去,躲在办公室丝丝窃语。

  虽然都是中国人,长相差不多,可是打扮完全不一样啊,看着就很好看,让人想多看几眼。

首节 上一节 515/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