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503节

  今天是4月27日,星期四。

  尽管很开心今天没课,但陈凡还是要回学校苦读。

  他不是没想过在学校附近买个房子,不过最后还是放弃。

  省城又不是北上广深,买房干嘛?

  再说了,买了房,以后单位要分房的时候,还有他的份吗?!

  于是陈凡便老老实实在学校宿舍住了下来。

  开着车回到学校,如今他在江大已经声名远播,几乎无人不知。

  今年江大三老唯一收的学生,住在文学院宿舍楼,自己单一间,平时每天都要去作协工作,出入开着一辆嘎斯69吉普车。

  再加上相貌英俊、身材挺拔、文才出众、收入颇丰……,不知道被多少女同学盯上。

  别以为现在的女生就一定很矜持。

  矜持倒是矜持,可发起花痴来,也比后世的恋爱脑更厉害。

  这不,陈凡刚下车,便有几个女生快步跑过来,豪爽中带着三分羞涩,“陈同学你好,我是文学专业的新生,能请教你几个问题吗?”

  现在轮到陈凡很矜持,他顺手将车门关上,一边往上走,一边微笑着说道,“我和你一样也是新生,可能回答不了你的问题,建议你可以去问问专业老师,他们一定能解答得更清楚。”

  那几个女生不甘失败,快步跟上,“可是你不一样呀,你写过那么多的好文章……”

  不等她们说完,另一群女生便挤了过来,将她们挡在身后,领头那人直接凑到陈凡身边,“陈同学你好,我是机械专业的学生,今天听我们专业老师说,你设计的两款汽车已经通过了一机部设计院的评估,并且作为……哎呀……”

  陈凡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杨志军等卢家湾的一帮人“保护”着推进宿舍楼。

  这年头的女生终究还是要面子,眼看目标消失,她们只能止步于宿舍楼门口,遗憾地叹气。

  然后就听见后面一个声音,“这里是文学院,你们机械系的人跑来干什么?想战斗吗?”

  都是从激情燃烧的年代过来的人,谁怕谁啊?

  机械系的女生毫不迟疑地转身撸起袖子,“时间、地点,留下名来!”

  ……

  听着外面的嘈杂声,陈凡不禁抹了把汗,随后对着杨志军等人挥挥手,“现在安全了,你们回去吧。”

  杨志军搓了搓手,不好意思地笑道,“陈老师,下午有你两个朋友找你。”

  “朋友?”

  陈凡看着他问道,“叫什么名字?”

  他朋友确实不少,不过要说真朋友,嘿嘿,五根手指头都用不完。

  卢家湾的人不算,那叫乡亲们。

  杨志军继续搓手,“她们叫林丽雯和夏玉萍,以前是云湖卫生处的,还有工作证,所以唐丽就带她们过来找你了。”

  陈凡:嗯?

  这两人也在江大?

  哦,对了,想起来了,她们都考上了江南大学的专科班,所以也在这里读书。

  自己到江南大学的消息传开,她们不来才怪。

  一边想着一边推开房门,陈凡刚进门,就吓了一跳。

  房间里有三个人,一个是经常过来给他打扫卫生的唐丽,另外两个,正是林丽雯和夏玉萍。

  看见陈凡进来,唐丽果断扎着脑袋溜走。

  至于林丽雯和夏玉萍两人,则手捧着一本书跳到他面前,眼里满是欣喜,“小凡,教我们练字吧!”

  陈凡低头一看,好嘛,原来是自己写的《浅谈硬笔书法》。

第557章 开卖就断货

  转眼便是五一。

  自去年恢复春节和国庆之后,今年再进一步,五一劳动节也放假啦!

  真是可喜可贺。

  元旦1天、春节3天、劳动节1天、国庆节两天,全年公休节假日一共七天。再算上每周日休1天,一年下来,总共有59个公休日。

  比后世少很多,优点是没有调休,不用掰着手指头算日子。

  不过对于陈凡来说,今天却没得休。

  倒不是学校不放假,也不是徐教授不给他休息,而是继《浅谈硬笔书法》之后,他的第一部独立出版的长篇小说《云湖恋》,在今天正式通过新华书店发行上市。

  作为江南文艺出版单位的领导,何青生一大早便拉着他到省城新华书店观察情况。

  距离作协机关不远,就有一家场地还算比较大的新华书店。

  书店还没开门,门口就已经排了好长一条队伍,由于队伍太长,已经排到了其他商店的门口,甚至还拐了个弯,就要排到马路上。

  这些都是等着书店开门、然后买书的顾客。

  绝大部分是文学青年,中间夹杂着少部分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不一定是要买文学书,也有可能是想买专业书籍。

  对文学、对知识的渴望,使得“排队买书”这一景致持续了十几年,也因此维持了文学、图书市场十几年的繁荣,在这段时间里,不知道有多少作家靠着写作发家致富。

  (排队买书)

  这天大的富贵,……还是轮不到陈凡头上。

  因为他只有稿费,卖多少都与他无关!

  所以便显得有些漫不经心,蹲在书店对面的马路牙子上,抱着一包包子啃。

  何青生站在他旁边,一手环抱,撑着另一只手捏着下巴,“前天的时候,江南日报和文汇报就同时刊登了这本书即将发行的消息,我估计啊,这些人都是来排队买《云湖恋》的。”

  陈凡咽下嘴里的包子,又拿起一个,“江南日报刊登可以理解,文汇报怎么也加入进来了?”

  这可是纯广告,跟前些天刊登的文学创作函授中心招生新闻有不小的区别。

  那个好歹有一定的新闻性,“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开启创作之路,培养更多的文学人才”,看看,立意多高。

  这个呢?

  《云湖恋》上市发行,欢迎购买?

  就没有看点嘛!

  何青生点燃一支烟,吐出一口烟雾,“我跟他们的主编打了个商量,《云湖恋》上市,他帮我宣传,等《上海谍影》上市,江南日报和《江南文艺》都帮他们宣传。”

  陈凡眨眨眼,“利益交换啊?”

  何青生翻了个白眼,“这算什么利益交换,顶多是合作共赢。”

  他说着也蹲了下来,抽着烟说道,“新书上市之前,在相关报刊上刊登发行消息,那是传统,要不然能有几个人知道有新书上市?

  文汇报发行量大,可以将消息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不过江南日报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在本地深耕,从省城到农村生产队,可以说无孔不入,双方合作,谈不上谁占谁的便宜,都有好处。”

  陈凡嗯嗯嗯地点头,又吃了两个包子。

  他之前以为这个时代没有广告,现实却有些出乎意料。

  纯粹的商业广告没有,但是“伪商业广告”却层出不穷。

  比如云湖汽车厂成立,云湖日报和江南日报都做了报道,连一机部的《工程机械》也转载了相关信息,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广告宣传,比商业广告还狠。

  最起码想买车的单位,基本上都知道现在多了一家云湖汽车厂,而且还是得到一机部和一汽认可的车型,好多人都摩拳擦掌等着买呢。

  图书出版也一样。

  比如《文献》杂志1979年第一期,就提到了“新华书店京城发行所”发行了《图书馆专业英语选读》一书。各地的新华书店也会定期在店内的公告栏里公布新书发行的消息。

  这一次《云湖恋》便得到这样的待遇。

  只不过何青生更狠,直接拉云湖日报和文汇报下场摇旗,那可是几百万的受众。

  这套书的销量要是低于20万套,只能算陈凡无能!

  想到这里,陈凡转头看向何青生,“何叔,首印多少册?”

  何青生头也不回,“20万套,40万本。”

  《云湖恋》共32万字,分上下两册,每册16万字,定价0.55元。

  这个价格算是比较中肯,等明年浙江出版《飘》,那才叫贵,整本书分三册发行,三本加起来要3块1毛5,而之前内容更充足的小说,定价到0.75元就算高的。

  即便这样,还是在有不少批评的情况下,首版《飘》依然畅销60万册,上海新华书店发行经理跑到杭州,一开口就要5万套。

  不仅如此,浙江人民出版社还出了一本《<飘>是怎样一本书》,定价0.26元,对里面的人物进行一番不伦不类的“本土时代化”的点评。

  嗯,就是给他们划分阶层,竟然卖的还不错。

  由此可见当前的文学市场有多大。

  何青生给《云湖恋》定下首版20万套的数量,拍板的时候多少有些风险存在,现在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要不然他今天也不会拉着陈凡过来。

  不过问题不大,陈凡觉得应该能稳住。

  将最后一个大肉包子咽下,油纸揉成一团扔到几米外的垃圾桶,陈凡拿起背着的水壶灌了口水,问道,“何叔,你以前来过店里看新书上市吗?”

  何青生转头看了看他,“没有啊,怎么啦?”

  陈凡有些好奇,“那今天怎么就想来看了呢?”

  何青生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还不是因为你。虽然你没在函授中心担任授课老师,可你到底是函授中心的头牌,这函授中心马上就要开学,又恰逢你新书上市,要是遇冷卖不出去,那多尴尬?!”

  陈凡笑了笑,“你都拉了文汇报做宣传,肯定没问题的啦。”

  此时正好到了7点半,新华书店的大门从里面被打开。

  外面排队的人群立刻蜂拥而入。

  人群中,传来大妈粗犷的嗓音,“都排队、排队,我看谁不排队,今天不卖啦……”

  陈凡和何青生相视一眼,同时起身横穿马路。(谨记交通规则、不要学他们)

  穿过马路,两人没有去排队,而是凑到门口探头探脑。

  门口的大妈还在大喊,“买文学书的继续排队,买其他书的可以进来,在里面排队买。”

  队伍中许多人转着脑袋前后张望,很可惜,几乎没有人动。

  看来都是冲着文学来的。

  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为了购买《云湖恋》。

  陈凡靠在门口,伸着脑袋往里瞧。

  省城的新华书店跟南湖公社的不一样。

  南湖公社有点类似于90年代的书店布局,四周是一圈柜台,中间则是开放式书架,顾客可以自行选购。

  陈凡也不知道为啥南湖新华书店这么“先进”,要知道新华书店的格局、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有些地方甚至到了90年代才开始转型。

  之前都和百货商店差不多,销售员与顾客隔着柜台,你想要什么,只能让销售员给你拿,不存在自行选购。

  眼前的这个书店就是如此。

首节 上一节 503/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