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501节

  陈凡抬起头,眼神有些愕然,“这本书还没誊抄完吧,这么快就出版?”

  何青生耸耸肩,“那你得去问巴金先生,反正稿费是给到你了,你还能反悔不成。”

  陈凡嘴角微抽,将汇款单放在一旁,再看第二张。

  这张现金支票上,金额是2740元。

  (73年现金支票,不过只能本地使用)

  看到支票上面的金额,陈凡眉头微皱,“这个是《云湖恋》的稿费?怎么多了500块?”

  《云湖恋》全篇32万字,按照千字7元的最高标准,稿费应该是2240元,多的500是什么?

  旁边许启珍没好气地说道,“你的工资啊。一个月125,4个月不就正好500?!”

  陈凡顿时反应过来,对哦,我堂堂一个副处级干部,竟然还没领过工资。

  当即笑眯眯地将支票收好,“好好好,请客请客。”

  谭庸眼睛一亮,看着他问道,“野味餐馆走起?”

  陈凡脸色一垮,“奢侈浪费要不得,还是单位食堂吧!”

  谭庸两眼一翻,“小气。”

  何青生指着最后那张外汇单,“看看看看,23万美元啊,38万多的人民币,一顿野味餐馆都不请?!”

  陈凡拿起支票看了看,根本不接他的话,而是好奇地问道,“领钱的时候就有侨汇券吗?”

  何青生满脸无语,转头看向谭庸,“太抠!”

  谭庸深以为然地点头,“同意。”

  许启珍捂着嘴呵呵直笑。

  陈凡站起来捂着口袋便往外走,“我去取钱。”

  ……

  支票和外汇单在银行取,距离和高桥英夫签约才没几天,人民币又升了一点点,所以到手的钱正好是38万5千元,少了两千多块。

  再加上工资和云湖恋的稿费,一共领了38万7740块。

  以及57750元的侨汇券。

  百分之十五的比例,还算不错。

  领到钱之后,陈凡只给自己留了个零头,将38万换成支票,跑到邮局给张师父寄了过去,顺便取了上海寄来的稿费。

  这年头就没有银行间异地汇款,因为缺少电子联网技术,大部分的异地款项基本上都是通过邮局支付。

  对于大额资金转账,银行倒是有头寸拨付的业务。

  可惜,只能公对公,比如上级对地方的拨款,或者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大额交易,就可以通过银行跨区域转账支付,但私对私不在服务范围之内,所以陈凡只能去邮局。

  这么大一笔资金,倒是把邮局的人吓了一大跳。

  还好陈凡早有预料,带齐了作协和银行开具的证明,邮局又不厌其烦地给两个单位打电话,确认无误之后,才给陈凡办理了汇款手续。

  陈凡也不担心会出问题。

  收款人地址写的是张师父的单位,虽然他退休了,可单位还在啊,啥啥啥部队机关,又是这么大一笔款子,谁敢马虎?!

  办好手续,陈凡回到作协,何青生三人竟然早已等在他的办公室。

  陈凡看了看三人,绕到办公桌后面坐下,“你们在我这儿干嘛?”

  许启珍笑得格外和气,“回来啦,取钱还顺利么?”

  何青生竟然不抽黄金龙了,也没开白金龙,直接丢出一包过滤嘴中华,“抽这个。”

  陈凡拿起来看了看,再抬头看看他,“怎么个意思?”

  谭庸也走了过来,拉开椅子坐下,“咳咳,小陈同志,今晚有地方吃饭不?没有的话,咱就去野味饭馆,我请!”

  陈凡看看他、看看桌上的过滤嘴中华,再看看笑得跟姨母似的许秘书长,不禁有些心里发毛,“你们有什么目的,直接说就行,这样子我害怕。”

  三人相视一眼,最后何青生和谭庸的目光集中在许启珍脸上。

  许启珍眼角微抽,转过头看向陈凡,笑容愈发夸张,“那个,小凡,我还是你姐不?”

  陈凡呵呵干笑两声,“姐,你有事儿说事,再不说我走了啊。”

  “不许走!”

  许启珍一拍桌子,顿时吓了陈凡一大跳。

  她赶紧换了个笑容,“小弟别害怕,姐就有个事想问你一下。”

  陈凡捂着心口,“你说。”

  许启珍趴在办公桌上,看着他问道,“取钱的时候,领了多少侨汇券?”

  一听这话,陈凡终于反应过来。

  闹了半天,原来就是想要侨汇券啊?!

  他当即换了个姿势坐好,干咳一声,看了看三人,脸上露出笑容,“怎么着,何叔、谭叔、许姐,你们都想要侨汇券?”

  三人齐齐点头,“想!”

  陈凡忍不住呵呵直笑,“何叔,之前你不是说作协买东西很容易么,怎么还要侨汇券呢?”

  听到这话,何青生就忍不住黑了脸,“你还好意思说……”

  刚开了个头,就想起自己还有事相求,便赶紧换了个脸色,满面笑容地说道,“小凡呐,上次你可把我和你许姐坑惨啦。我让你自己去买纪念品,好嘛,你在百货公司那不是买商品,是供销社进货啊!

  你是便宜的不买、尽挑贵的,国产的不买、只要进口的!为了补这些票证,我是到处求爹爹告奶奶,好不容易才求到足够的侨汇券,好几百块啊!”

  陈凡嗖地一下,从口袋掏出一把票子,看着他问道,“几百?”

  何青生看着他手里的侨汇券,眼睛都直了,“不多,也就两千。”

  (侨汇券,按省发行。外汇券则是全国发行)

  陈凡看着他满脸无语,“叔,我买了多少东西我自己知道,最贵的就是两块梅花表,带日历25钻的,430元一块,加起来只有860,再算上其他东西,也到不了一千块啊。”

  何青生瞪大眼睛,“不用利息的吗?”

  许启珍突然一拍桌子,“你怎么这么自私呢?”

  陈凡转头看向她,正想说话感谢一下仗义执言,便听见这位姐姐继续说道,“你怎么只顾自己,不顾我们呢?”

  谭庸也在一旁点头,“就是,你自己要2000,我们的不算吗?”

  然后两人一起看向陈凡,“再加两个两千!”

  何青生赶紧补救,“这就是利息!”

  陈凡咂咂嘴,默默数了6000块的侨汇券,分成三份推到各自面前,抬起头叹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个侨汇券我给了,其他人还想要,你们得帮我挡回去!”

  三人不禁面面相觑,这么容易就到手了么?

  下一秒,许启珍一把将侨汇券抓在手里,看着陈凡说道,“好弟弟,再拿6000块的侨汇券出来,姐姐保证没人再找你!”

  谭庸也二话不说,掏出两扎钞票扔到他面前,“不白要你的,按照一比一的价格跟你兑换。”

  许启珍和何青生也同时掏钱,放在他面前。

  陈凡眨眨眼,看了看桌上的6扎现金,心里暗想、还有这种好事?

  当即把包里大部分侨汇券都拿出来,放在桌上按着,呵呵笑道,“我这里有50000块的券,还有谁要?!”

第556章 大家一起麻

  说到年代文里的结婚套装,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三转一响”。

  其实呢,三转一响也不是一开始就有。

  最早在5、60年代,那时候就不讲究要这个,而是要“腿”。

  28条腿:一张床、一张衣柜、一张桌子、四把椅子。

  32条腿:多一张五屉柜。

  36条腿:多个写字台。

  后面还有42条腿、48条腿……

  腿越多,代表家具越多;家具越多,代表房子越大。

  毕竟房子小了可放不了这么多家具。

  以此类推,腿越多便可以证明这个家里的条件更好。

  像结婚彩礼这种事,永远都是农村跟着城里跑。

  当城里流行32条腿的时候,农村有12条腿就够了,也就是一张床、一张衣柜和一张方桌,低配版的甚至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

  等农村开始比拼谁家结婚腿更多,城里已经开始流行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等到70年代,才正式有了三转一响的口号。

  而等农村将三转一响视为结婚标准时,城里已经开始流行起了“三大件”。

  即:电视、冰箱、洗衣机!

  那时候已经是80年代中后期。

  到了90年代,三大件之外再加上“三金”,也就是金项链、金戒子、金耳环。以及“五金”……可不是五金交化,而是再多两样:金镯子和金吊坠。

  诶,就是金项链下面还得挂个大的。

  再往后大家都知道了,房子才是“正礼”,其他不过是房子里的东西、附加的彩头。

  不过话说回来,虽说大趋势是农村跟着城里跑,但是在城里面,也要分个三六九等。

  就70年代末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城市家庭,瞄准了“三大件”,早早地领先普通工人家庭。

  可是如今商品供应紧张,这昂贵的三大件,真不是一般的难买。

  就在78年,我国全年共生产家用电冰箱2.8万台、彩色电视机总共3800台。

  对,就是3800,后面没有万。

  黑白电视机倒是有不少,一年产量在50万台的样子,好歹也能供应上一些,也把价格打下来一点,400左右就能买一台九吋的黑白电视机。

  再说到洗衣机,那就更加离谱。

  这一年的全年产量仅仅只有400台!

  所以之前云湖机械厂奖励给陈凡的洗衣机和空调是怎么弄来的,他是怎么想也不明白?

  又不好问,要不然大家都尴尬怎么办?

  需求大、产量低,便造成这些商品的紧俏。

  于是理所当然,国产不足、进口来凑。

  进口电器,便成了市场上的宠儿。

  而且相比目前粗糙的国产电器,进口电器的质量更高、也更气派,尽管价格更贵,却更受欢迎,于是在市场上比国产电器更难买。

  如果没有侨汇券或外汇,基本上别想买到进口货。

首节 上一节 501/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