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482节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了一眼旁边不远处坐着小声说话的小本子,回过头来,轻声说道,“要是依我自己的脾气,见了他们当然是二话不说先给他们崩了。”

  然后话风一转,“唉……,可是不行啊,咱得听命令!”

  肖烈文抽了几口闷烟,转头看看杨书记和张队长、叶队长。

  几人交换一下眼神,肖烈文便后退两步,跟朱公安站到一起,杨书记则干咳一声,走上前问道,“你刚才说,他们要寻亲?他们叫什么?”

  赵俊辉立刻说道,“要寻亲的只有一个人,名字叫高桥英夫,目前他的家族只剩他自己,因为当年他弟弟在这一带驻扎,给他写信说在这里的时候有过一个孩子,又听说过我们的优待俘虏政策,所以才会过来寻亲,想看看那孩子还在不在。”

  等他说完,杨书记立刻转头看向张队长几人。

  高桥?

  这不是老高的本姓么,他家人过来找他来了?

  赵俊辉看见他们的动作表情,目光微微一凝,眼里闪过几分喜色,“那孩子还在?”

  如果能够成功寻亲,那这个统战任务绝对能拿下,回头无论是建立外贸关系、又或者吸收一个亲华人士,对当前薄弱的对外统战基础都是一个极大的补充。

  何况看那个小本子的架势,自己来也就算了,还带了三个随从,分明身份不简单,这样一来,他的重要性又多了三分!

  杨书记看看他,干咳一声,“也不知道是不是,不过,我们队里确实有个姓高桥的小本子,是当年战后留下来的遗孤。”

  赵俊辉立刻说道,“能见见他吗?”

  杨书记既然说了,自然不会拒绝,便挥了挥手,“走吧,我带你们过去。”

  人家的亲人找上门来,他们自然不能拦着不给见。

  不过老高会不会跟他们走,就得看他自己的意见了。

  ……

  陈凡在讲台上踱着步,不疾不徐地说道,“刚才我给你们讲了目前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某个差距,看上去有很大的鸿沟,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李先生也号召大家要向愚公学习。

  甘做愚公、永攀知识的高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建设祖国,总有一天会追平这道鸿沟、甚至超远外国,这就是我们要努力读书的意义之一。”

  说完之后,他回到讲台前站定,再次扫视一眼全部同学,“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一节,我再给大家讲讲我们国家在追赶方面有哪些优势,还有其他方面与外国的差距。

  好,下课。”

  所有同学立刻自动起立,弯腰鞠了一躬,“谢谢老师。”

  等陈凡挥挥手,他们才欢快地跑出去。

  陈凡看得呵呵直笑,也不知道自己刚才那番话,他们能记住多少。

  不过也没关系,反正种子已经撒下去,总归能有几颗发芽的吧。

  这时张文良突然出现在门口,先对着陈凡挥了挥手,然后对着肖校长说道,“老肖,找一下你们10队的高建国,他家里有点事,我接他回去。”

  肖校长闻言一愣,“他家能有什么事?”

  张文良也不多解释,主要是现在大家对小本子的态度都差不多,知道的人越多,弄不好事情就越乱,只是说道,“你给我把人找过来就行了,其他事别问。”

  肖校长一听也不再多说,对着旁边一个老师招招手,“去把高建国找过来。”

  陈凡走到张文良跟前,好奇地看了看他,却没有作声。

  老张刚刚拒绝了肖校长,这时候他还问,岂不是没事找事?!

  不一会儿,一个浑身脏兮兮、像个皮猴子的小男孩被拉了过来,陈凡一眼就认出是自己救过的那个小高。

  张文良见找到人,也不多说,带着他便往外走。

  陈凡赶紧跟肖校长几人道别,然后跟了上去。

  出校门往前走一段,便看见两辆汽车停在高家门前的场坪上,旁观还有几匹马。

  张文良带着小高进屋,陈凡也迅速跟上。

  还没等他进去,也不知道里面的人说了什么,便看见小高立刻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嘴里还在大叫,“我不是小本子、我不要当小本子、我真不是小本子啊……”

请假

  刚到家,还眼睛疼,就不熬夜了。明天下午发(^-^)V

第541章 有客到

  后世网上据说有个真实的段子。

  说的是一所学校里面,某个平时从来不打架骂人的乖乖仔,某天突然举着椅子追打三个同学,还一边追着一边哭,嗷嗷叫着要报仇。

  然后被老师拦下,问他,“为什么要打架呀?”

  乖乖仔哭着回答,“他们骂我是小本子。”

  那位老师眉头一皱,“这骂得也太脏了吧。”

  段子归段子,无论真假,现实情况就是、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人比那个乖乖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小到大《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的电影看着,还有《鸡毛信》、《小英雄雨来》、《平原游击队》……等等小人书捧着,提到小本子,谁不咬牙啊。

  身为从小立志要打小本的高建国,哪能接受自己就是小本的事实?!

  这不,刚才听母亲说那个人是从小本来的大爷爷,自己也是个小本,当时就崩溃了,倒在地上连哭带踹,死活不肯接受。

  陈凡站在门外,听着张文良三两句讲完事情经过,再看看还在哭嚎的小高,不禁咂咂嘴,“真可怜。”

  张文良也叹了口气,“可不是么,这搁谁身上能接受啊。”

  陈凡往里看了两眼,那个留着胡子、五六十岁的小本老头子在一旁手足无措,很想去拉却又不敢接近,另外三个小本子站在一旁,看上去也很是头疼的样子。

  旁边老高坐在椅子上,眼里满是茫然,他媳妇儿拉着儿子的手、想要拉起来,却被踹了好几脚,还舍不得放手。

  好嘛,整个一团糟。

  这时赵俊辉凑了过来,先递过来两支烟搭桥,“请问,您是陈主任吧?”

  陈凡和张文良各自接过烟,相视一眼,张文良赶紧给他介绍,“这是省里统战部的赵干部,这次寻亲就是他带人过来的。”

  赵俊辉赶紧说道,“不用这么叫,叫我老赵就行。”

  他是干部不错,在基层单位,被叫一声赵干部也受得起,可陈凡却是作协副处级领导,比他还高两级,自然不敢以干部自居。

  嗯,本省知名青年作家、作协江南省分会外联部副主任陈凡,放着省作协优越的条件不要,甘愿扎根在农村地区的事情,早已经在省城各个单位传遍。

  他这次来卢家湾,就想着会不会遇到陈主任,没想到还真见着了,当然要过来打个招呼。

  说不定哪天遇上同样是作协会员、自己单位的副部长,还能提一句自己呢!

  陈凡跟他握了握手,先说道,“那我就称呼您赵同志吧。”

  随即好奇地问道,“赵同志,我记得你们统战部有民主派、民族和宗教、港澳台、非公经济、无党派和侨务这些部门,还有对接外国人事务的吗?”

  赵俊辉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本来是没有,不过这不是情况特殊么,所以就临时顶替一下。我所在的部门是负责侨务工作,主要对接在东亚范围的华侨,对那边相对熟悉一些,加上学过一点日语,所以就被派过来协助小本子寻亲了。”

  陈凡恍然点了点头,“原来是这样。”

  他回头看了一眼屋里,又小声问道,“这种情况多不多?”

  赵俊辉眼神复杂地看了一眼里面,微微叹了口气,也小声说道,“各种情况都有。有的人听说有小本那边的亲人找过来,他们就赶紧收拾东西、恨不得立马飞过去。

  有的明知道自己是小本,可舍不得养父母,坚决不跟那边的亲戚走,还说自己的祖国、家乡就是中国,跟那边没关系。”

  说着用下巴点了点屋里,“再就是这种,结了婚成了家的,小孩子接受不了,大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过这种情况,最后大部分都还是走了,当然也有没走的,只是比例相对少一些。”

  陈凡咂咂嘴,这种事他还真不好评价,因人而异吧。

  事实上,在小本那边,就有几个从中国过去的日侨聚集地,这些聚集地基本形成于80年代,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被身边的“亲戚”和领导劝过去。

  那时候出国热嘛,上面也在推动寻找海外关系,以至于不少人认为外面啥都好,有这样的行为自然不足为奇。

  可他们回到小本,依然说汉语、吃中餐,工作也是在附近的单位,有的从青年到老年,也没能学会讲流利的日语。

  倒是和国外的唐人街有点像。

  在自己国土上的日侨城?

  只不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每年要是不回一趟中国,就感觉缺了点什么。那种心情大约和在外漂泊打工的人,到了春节就想回家差不多。

  当然,有念旧情的,也有不少翻脸不认人的,更有死活赖着不肯过去的。

  什么人都有。

  陈凡抽了口烟,看着屋子里还没安静下来,不禁问道,“赵同志,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一般怎么处理?”

  赵俊辉立刻摇头,“别人怎么办我不知道,反正我的原则就是不插手。要走的我不留,不想走的,我也不会去帮小本子劝,他们内部情况自己处理,是走是留也看他们自己。”

  尽管他也很想做出成绩,多建立一点海外关系、方便创汇,可是劝人去小本子的事,他可做不出来。

  陈凡“哦”了一声,点了点头,正要说话,这时老高突然快步走出来,凑到陈凡跟前,小心翼翼地说道,“陈老师,我在小本的大伯过来找我,想要带我过去,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能不能请教您的意见?”

  看看老高,再看看赵俊辉,陈凡不禁连连眨眼。

  我就过来吃瓜的,怎么吃瓜吃到自己头上来了呢?

  正在旁边看热闹的杨书记、张队长几人相视一眼,赶紧走过来。

  杨书记板着脸说道,“老高,这可是你自己的家庭问题,怎么能问陈老师?”

  张队长也两手叉腰,斥责道,“就是,你让陈老师给你什么意见?让你走,回头你在那边住不惯,是不是要怪他?让你不走,然后你留在这里继续当泥腿子,没过上好日子,是不是也要怪他?”

  叶队长紧接着说道,“这事还是要你自己做决定,没有别人插手的道理!”

  肖队长就咬着烟杆瞪着眼,哼哼不做声。

  老高满脸通红,举着双手连连摆手,“不是不是,我完全没有怪陈老师的意思。”

  他涨红着脸,对着杨书记几人说道,“陈老师救了我家小国,就等于救了我们一家人,不管陈老师怎么建议,我怎么会怪他呢?”

  然后又看向陈凡,“我只是想到,陈老师是有大本事的人,懂的道理比我多得多,所以才想听听陈老师的意见。”

  说完之后,便低着头叹了口气,“杨书记、张队长你们说的对,这个事确实不好问别人。陈老师,对不住了,您当我没说。”

  随后便扎着脑袋转身进了屋。

  刚才老高出来的时候,高桥英夫就有些好奇,对着老高媳妇问道,“这位是什么人?”

  老高媳妇坐在地上双手紧紧抱着儿子,闻声往门外看了一眼,立刻用磕磕绊绊的日语说道,“那是陈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作家和老师,他教的学生都考上了我们国家最好的大学,更是我们孩子的救命恩人,他救了我们一家人。”

  高桥英夫闻言不禁一愣。

  在小本那边,老师、先生这两个词汇不是可以随便乱用的,虽说后来也有些“贬值”,可在90年代以前,老师是最受尊敬的职业,几乎没有之一。

  他们一般把中小学的男老师称呼为“先生”,大学里的老师称为教授。

  即使是很受尊敬的科学家,也是被一位位老师培养出来的。所以他们对老师的容忍度几乎最高。

  比如:明星或政客出轨,打死!老师出轨,……呀,某某先生真风流啊!

  更别说这位年轻老师还教出了能考上中国最好大学的学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同时作家也是很受社会尊敬的职业,知名作家的地位远胜于导演、明星,几乎与科学家相当。

  老师兼作家,再加上救了自己的亲侄孙、乃至于侄子一家人,陈凡的形象瞬间在高桥英夫眼中拉满。

  等他回过神来,毫不犹豫地往外走去,正好与老高擦身而过。

  刚才老高跑过来问自己意见,陈凡还什么都没说,就被杨书记他们打发走,然后再一眨眼,那小本老头儿又冲到面前,一个九十度鞠躬,对着他叽里咕噜一通白话。

首节 上一节 482/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