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站起来,淡定地对着一旁满脸呆滞的女护士说道,“把他的裤子剪成短裤,两条腿都要用酒精擦一遍,然后用石膏固定。”
石膏绷带很早之前就已经被引入我国,只是价格昂贵没有普及,很多基层医院还在普遍使用夹板固定。不过机械厂医院作为财大气粗的大户,而且经常接收外伤病患,石膏绷带肯定是有的。
看看若无其事的陈凡,再看着那个眼泪都出来了的壮汉,所有人都感觉后背有些发凉。
有飞机?
有飞机你就可以硬来,接骨连麻药都不打?
而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明白刚才发生了什么。
林院长更是忘了上夹板,眼里满是不可思议,别人不知道,他清楚啊,这人可是两条腿都骨折了的。
陈凡竟然同时给两条腿接骨?他是怎么做到的?
搞定这一个,陈凡没有停留,直接走到最后一个伤者面前,急救室主任迅速主动让位。
看了看脸色煞白、眼神惊恐的伤者,陈凡微微一笑,“放心,你没有骨折,不用像他们一样躺两三个月。”
伤者3号一口气提上来,我是担心躺三个月吗?我是担心你把我整疼了啊,能不能换个医生?
看看旁边两个……
不等他转头去看,又听见陈凡继续说道,“也就是撞击有点狠、内脏有几个地方破了,胸腔内有点积血而已。”
内脏破裂?
那是内伤啊!
陈凡还在安慰他,“放心,不严重,救得过来很快就能痊愈,救不过来的话,走得也很快的,不痛苦的。”
伤者3号两眼一翻,果断晕了过去。
内脏出血如果不能及时止血,可不就走得很快么。
陈凡看了看晕过去的伤者,心里有点惋惜,他还准备把人捏晕过去呢,却没用上。
他转头看向旁边的护士,“银针有没有?”
护士轻轻点头,“中医科有。”
旁边立刻有人跑着去拿针。
陈凡赶紧喊道,“再拿一套穿刺针。”
那人头也不回,“好。”
陈凡满意地点点头,他就喜欢这种财大气粗、什么都有的医院。
如果换成南湖卫生院,就肯定拿不出石膏绷带,连银针都要陆大夫自己带,担架车更是想都别想,那叫一个清贫。
银针和穿刺针很快送到,陈凡先拿出银针,让护士将伤者的上衣全部解开,为了不影响施针,连秋衣都用剪子剪开。
随后不假思索地往伤者胸口扎针,先将内脏出血止住。
接着便拿起护士已经组装好的穿刺针,对准腹腔某个位置插了进去。
一股鲜血立刻顺着巴掌长的针头流入玻璃接头和后面的橡胶管,却又被夹紧的钳子拦住。
等护士端起一个搪瓷盆,他才松开钳子,鲜血立刻流出,很快就积了一小杯那么多。
看着血流得差不多了,又按了两下,挤出来一点,才拔出穿刺针,说道,“他身上的银针先别动,找个东西撑一下再盖被子,安全起见,等下午再起针,那时候应该不会再有内出血。”
忙完这些,护士们才推着伤者去病房,进行下一步治疗。
为了尽快促进愈合、避免伤处发炎,几天的消炎针是免不了的,至于彻底痊愈,都说伤筋动骨100天,那就三个月之后再说吧。
陈凡脱下手套,去水房洗手。
等他出来,杨厂长才拍着手、满脸赞叹地说道,“厉害、厉害,难怪有人叫你急救圣手,这么严重的伤势,到你手上这么快就能处理好,不得了啊!”
林院长也在一旁说道,“我刚去病房检查过,三个人的伤势都已经得到治疗和控制,后面只要按部就班,就基本上不会有危险,等着痊愈就行。”
他说着满脸复杂地看着陈凡,“以前只听说小陈老师对急救手法有很深的研究,没想到对骨科也这么擅长,这种接骨手法,简直是闻所未闻。”
陈凡谦虚地摆手笑了笑,说道,“都是熟能生巧罢了,没什么特别的。”
林院长叹道,“接骨还可以熟能生巧,可那手针灸止血,非得有深厚的针灸功底不可,据我所知,整个云湖地区能做到这一手的,只有中医院的王老。”
说着抬起头看着陈凡,“而伱,是第二个!”
陈凡哈哈一笑,“我这个就是跟王老学的。”
当初到地委几家医院去演示各种急救手法,其中就有云湖中医院,他当时就跟着王老学了不少东西。
半天时间对普通人可能什么都学不到,但对于他来说,只要是王老讲过的话,都能变成经验值加到医术技能点上,是一点也没浪费。
陈凡也不想跟他们客套来客套去,话音刚落,便转身对着杨厂长说道,“杨伯伯,我看他们身上的伤势好像都是被硬物打到了,查清事故原因了吗?”
听到这话,杨厂长当即沉下脸来,还没开始说话,就先叹了口气,“是机器故障闹的,两个零件崩出来,一下子就把他们砸成这样子。他们车间主任已经回去彻查所有机器。”
说到这里,他又惋惜地摇了摇头。
这时赵主席上前两步,轻声说道,“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机械厂并不罕见,几乎每年都有好几起,车间里的机器虽然经常检修,可毕竟有些老化,就没那么牢靠。”
陈凡沉吟两秒,说道,“反正这里我已经看完了,不如现在就去车间看看?”
杨厂长抬起头笑了笑,“行,今天我特意空了一天时间,专门陪你考察,你想看哪里就看哪里,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林院长站在医院门口,目送着几人远去,心里特别希望能把陈凡这个“卫生顾问”的职位敲定下来。
如果说以前陈凡只停留在他的耳中,刚才那一幕,让他确定陈凡是个了不得的急救高手,而外伤急救,恰恰是机械厂这样的重工业单位所急需的。
只可惜好的人才哪个单位都想要,就是不知道杨厂长他们能不能成功。
……
在杨厂长三人的陪同下,陈凡没用多长时间,就将所有车间都逛了一遍。
怎么说呢,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很“粗犷”。
车间很大、原材料等零配件很多、工人也很多、各种各样的机器带着一股极具时代感的朋克风。
不过这些都不是关键。
主要是大部分车间里面,从地上到机器操作台,都有一层黑色的油污,原材料和零配件倒是有分门别类,可也就只是简单的分一下。
各种类型的工具也是集中在一个大木箱里,每次需要的时候,都要翻找半天。
没错,面对这种情况,随便一个现代人都知道该怎么办,那就是必须给他们来一场“5S”改革!
但是!
这个年代谁特么敢说“5S”,那就必须让他先死5遍!
不想活了吧?弄个管理办法用英文命名,是怎么想的?
你要说是从国外学来的,也行,哪个国家、什么单位,你是从哪里听到、或者从哪本文献上看到的,请交代清楚!
工厂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说不清楚来历的东西,会让你乱来?
虽然从55年开始,日本某企业就喊出了“安全始于整理,终于整理整顿”的口号,可贯彻执行的只有前两个,也就是安全和整理。
要到1986年,才有第一本“5S”的著作问世,对现场管理模式造成冲击。
所以,陈凡还需要给“自己提出”的管理办法起一个新的名字。
回到杨厂长办公室,他二话不说,便拿起笔在稿纸上速写。
不一会儿,便将两张稿纸递给杨厂长。
杨厂长接到手里,李副厂长和赵主席立刻靠过来围观。
然后一起抬头,“工厂管理的五大基本原则?”
我们请你来是想对工厂的发展提点意见,这第一刀就要砍到自己头上来了吗?
管理的五大原则,不是向工厂领导开刀是什么?
陈凡一本正经地点头,正色说道,“没错,就是工厂管理的五大原则,这是我从书本里自己领悟到的东西,目前卢家湾的所有作坊,都是按照这五大原则进行管理,从工作环境到工作安全、再到工作效率,各方面都行之有效、非常可靠。”
杨厂长三人齐齐眨眼,真的假的?
陈凡又叹了口气,“本来是八大原则的,除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另外还有安全、速度和节约。
不过凡事最怕起步难,所以我就只写了前五项。”
顿了一下,他抬起头看向三人,“如果机械厂能够把这五项做到位,像今天这样的安全事故,不敢说完全杜绝,但概率绝对能成倍降低,为工厂生产提供效率和安全的双重保障。”
第448章 牵线搭桥
陈凡写的东西,自然不是只有简单的5个名词,否则也用不了那么长时间。
这里面还包括了对各个名词的解释和施行的目的、以及施行的流程。
流程又包括了起因、方法、环节和目的。
杨厂长他们埋头仔细看了一遍,都忍不住连连点头。
事无巨细、切实可行,不错不错!
李副厂长最先抬头,若有所思地说道,“这套管理方法,不仅适合工厂,好像用在食堂、医院这些后勤场所也可以?”
陈凡笑了笑,说道,“当然。刚才我不就说了么,卢家湾的所有副业单位,全部都是按照这一套理论在执行,效果非常好。”
只不过他给卢家湾副业单位制定的管理规范,是用具体的条例来呈现,根本就没提“5S”相关内容半个字。
因为卢家湾的工人都是直接从农民转职过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你要跟他们讲得太过高大上,他们反而会迷糊。
所以针对他们的管理,一定要简单直白,就和海尔最早的13条厂规一样,“1、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2、不准迟到早退。3、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
就是要让所有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陈凡便把这一套理论,融进了卢家湾各个单位的管理规定中。
以他的名望,加上这些农民兄弟姐妹对管理的一无所知,竟然推行得比几十年后的工厂还顺利。
哪怕再不习惯,也绝对没有人敢故意违反,除了初期有少数人无意中犯了错,后来都能顺利执行到位,再也没人犯过。
杨厂长抬起头,若有所思地说道,“前面几個我都能理解,最后一个素养,我也能理解,只不过,做起来是不是有些困难?”
其他要求针对的都是工厂环境,唯有“素养”针对的是职工。
众所周知,改变人是最难的,这一条却偏偏要求培养职工的行为习惯,只怕会在工人中引起不小的抵制。
工人老大哥啊!
他们要是闹起来,上上下下就没有不怕的人。
陈凡却立刻摇头,正色说道,“不管是五大原则,还是八大原则,其中的重中之重、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素养’,这一条做不好,其他全是空中楼阁……吧啦吧啦。”
后世在某个时间段,几乎所有企业都推行过5S管理法,但是能真正做好的,却万中无一。
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企业家都搞错了主次,忽略了对员工的培训。
如果你不改变一个人的习惯,那么一项制度最多只能保持到强行监管结束的那一刻。
不要说28天改变一个人的话,那是这个人自己想变,然后才能用所谓的28天来培养成习惯。
若是这个人自己不想改变,甚至心里还在嫌麻烦、排斥,别说28天,28年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