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336节

  杨书记赶紧摆手,“算了算了,我哪会讲什么话。”

  说着看了看张队长,“干脆老张你来讲。”

  张队长一听,脑袋摆得可以当电风扇,“你饶了我吧,我可不是那块料。”

  随即看向叶树宝,“老叶,你来你来。”

  叶树宝没比他好到哪里去,“你不行,我就行啦?”

  眼看他将目光投向自己,肖烈文立刻指着杨书记,“老杨你就别推辞了,你是组织带头人,肯定要你来讲,我们谁讲都不合适。”

  杨书记咂咂嘴,满面红光地看看众人,“那,我就讲两句?”

  陈凡二话不说便拍手鼓掌,“欢迎杨书记给大家讲话。”

  小小的院子里,立刻掌声四起。

  就连那些外地知青也在死劲鼓掌。

  他们在这里复习一个多月,承蒙卢家湾不少照顾,无论从哪方面说,都该对卢家湾说声谢谢,岂有不给面子的道理。

  看着这么多“即将当上干部”的考生给自己鼓掌,杨书记笑得嘴巴都歪了。

  当然,最宝贝的还是自己生产队里的23个人,个个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等他们读完大学出来,正是当打之年,未来还有好多年可以发展。

  年轻就是本钱,这么长的时间,熬也能熬几个大干部出来吧!

  想到这里,他情不自禁地看了一眼陈凡,心里满是感慨。

  当初包括他自己在内,好多人都在猜测陈凡是不是大干部家庭出来的,如果是的话,说不定还能占点便宜。

  却没想到,不需要什么大干部家庭,单单陈凡自己,就让卢家湾占足了便宜。

  想到这里,他心里突然豁然开朗,站起身大声说道,“卢家湾的同学们,你们参加了高考,陈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等你们上了大学,用功读书,毕业以后,你们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单位,可能有的会去当工程师,有的当技术员,还有的当老师、当干部、当领导……。

  我不太会说话,但是我知道一点,以后你们都将有远大的前程。”

  所有人都看着他,听到他的话,心中都涌起一股自豪感。

  可不是么,大学毕业出来就是干部身份,拿50多块钱的工资,不是远大的前程是什么?!

  此时杨书记却将话风一转,继续说道,“但是,我希望你们记住,让你们当上干部、当上领导的,是你们的本事,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要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迷了眼,必须要记住自己的根,那就是你们学的本事。

  本事,才是你们的立身之本。”

  话音落下,短暂的沉默后,再次掌声雷动。

请假

  疼得脑子没法思考,码了一天才打了几百个字,只能惭愧再请一天假o(╥﹏╥)o,等好了一定补!

第421章 有舍有得

  高考结束,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热潮终于暂时告一段落。

  几乎所有参加考试的学子都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结果,如果幸运的话,就能在体检名单中看到自己的名字。

  若是连体检名单都进不了,不用怀疑,今年绝对没戏,只能等来年再战。

  相比之下,陈凡的心态就好了许多,给了卢家湾的同学们一些报考建议之后,便在家里躲清闲。

  23个学生,首先是张翠娥和黄莺、杨菊、刘丹四人,都在陈凡的安排下都确定了要报考的大学和专业。

  张翠娥报了今年高考竞争最激烈的大学和专业之一:北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简称北大中文专业。

  这个专业几乎就是北大中文系的代表。

  后来人说北大中文系,一般都是指这个专业。

  尤其是“老三届”,他们占据了文坛幕前幕后许多重要岗位,称霸全国文坛十几年,直至新世纪初期才随着文学的衰退而减弱,终究不负盛名。

  刘丹报的也是中文系,不过是新闻专业。

  这個新闻专业可以称得上“命运坎坷”,以前就是北大的拳头专业,曾经李先生还在这里就读过。

  后来北大与燕大合并,又吸收了燕大的新闻系,组合成中文系新闻编辑专业。

  到了58年,新闻编辑专业整体并入人大新闻系。

  结果73年那边停办,新闻系全体教员又被分回到北大,成为中文系下面的新闻专业。

  等到明年,也就是78年,人大复校,这个专业又再次被划分给人大,整体转为人大新闻系。

  所以说,今年的重点大学是没有人大滴。

  不对,应该是明年刘丹就会成为人大的学生。

  多年以后,人大新闻系依然长期占据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综合实力榜首的位置。

  这个背景意味着什么,自然可想而知!

  而新闻专业和文学专业,又是北大这个皇冠上的两颗明珠。

  哪怕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在其他同学眼里,他们也都是未来的“大文学家”和“大记者”,那份风采,不知是何等风骚。

  然后是黄莺,她的梦想是当一名售货员,在陈凡的启发下变成了外贸员,于是计划报考的是BJ对外贸易学院。

  为什么不报北大?

  抱歉,这时候的北大,还没有对外贸易专业。

  这一次高考,北大共有14个系招生,一共录用考生1177名本科生。

  其中物理系134人,化学系138人,地球物理系69人,地质学系71人,地理系59人,中文系138人,哲学系121人,经济系80人,历史系60人,国政系31人,法律系83人,图书馆系51人,西语(西方语言)系130人,俄语系12人。

  而这14个系中,却只有5个系设置了分支专业,分别是中文系、西语系、地球物理系、地质学系和地理系。

  中文系下设的专业是文学、古典文献、新闻3个专业;西语系为英语、德语、法语;地球物理系是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两个专业、地质学系也是两个,为岩矿及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及地层学专业。

  最后一个地理系也是两个专业,自然地理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所以把全部专业都算上,也只有21个而已。

  即便如此,也是开设专业最多的院校之一。

  就算把全国所有院校的招生简章都加上,也只有薄薄一本小册子,比起后来堪比字典厚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简直不值一提。

  比如黄莺准备报读的BJ对外贸易学院,就是当下全国唯一一所开设了对外贸易专业的学校。

  也是直接隶属于对外贸易部的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就只开设了4个系,一系是英语专业,二系是俄、德、法、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朝鲜、越南和阿拉伯语共9个专业,三系便是对外贸易专业,四系是管理类专业,其实就是负责干部培训。

  这所虽然现在还不是重点大学,但是在几个月之后,就被列入全国唯一一所外贸类重点大学名录。

  想干外贸?

  从这所学校毕业,进的单位要么是对外贸易部,要么是各大全国性的外贸公司,起点就是其他学校外语类专业大部分毕业生的终点!

  所以根本不用想,报这所学校就对了。

  鉴于这所学校只在江南省计划招“1个”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陈凡便打算让她选择接受学校和专业调剂。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要是有个本省的外贸系统大佬家的子弟,也勤学苦读了呢?

  所以说还是保险一点好。

  最不济还能调整去北大的经济系。

  毕竟,北大还行。

  最后一个杨菊,由于她自己选的方向是机械类,又在理科方面比较有天赋,便直接选了清华,专业也是机电系。

  至于除她们四个之外的其他19个人,其中有5个被郭老师和何老师两人提前说服,都预定了报考江南大学,只不过专业稍有差异。

  有鉴于此,陈凡便直接略过,剩下的14个,都一一听取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之后,给了他们最合适的建议。

  结果大部分都选择省城的学校,只有5个人,选择和张翠娥她们一起去首都求学,陈凡也都为她们挑选了适合的学校,全都是部委直属、毕业直接进机关的那种。

  对,就是“她们”,因为这些全都是女生,而且是最早跟随张翠娥进学习班的前身——女生补习班的同学。

  本来7个人都想和张翠娥一起走,但是家里不同意她们跑太远。

  都是女生嘛,跑那么远干嘛,最终还不是要嫁人?所以最远只准许她们去省城上学。

  最终只有她们5个坚持下来,也算是有情有义了。

  至于张翠娥她们四个?

  没见江南大学的郭老师和何老师过来,都让陈老师给挡了回去,是张翠娥的父母敢触陈老师的霉头、还是杨队长飘了,敢不听陈老师的意见?

  所以哪怕不情愿,也不敢吱声,何况他们心里还琢磨着小九九呢。

  ……

  卢家湾码头外,冬季的河水早已没有了几个月前的狂放,显得温顺且平静。

  简易码头边没有船只停靠,只剩下一条笔直向下的木质栈道,和一座孤零零插在土里的木码头。

  因为河水退得厉害,这里早已不适合大船停靠,干脆直接被弃用。

  倒是又从原来的平台处、加修了一条简易的木栈道下来,方便给陈凡的小游艇停靠。

  哪怕转过年开始涨水,陈凡也能顺着这条栈道停靠,完全不受影响。

  然后在上游卢家湾7队那里,正在修建一座新的永固码头。

  原本那里就是流花河的入口,是最适合修建码头的地方,只不过夏季水流太急,一来不方便施工,二来简易码头不适合在水流太急的地方停靠船只,才暂时放在更下游的6队。

  如今水位降到最低点,卢家湾也不差钱,便请了公社建筑队,还从县建筑公司请了一队擅长修建码头的人过来,将两队人合在一起施工,兴建新的卢家湾码头。

  对于码头搬去了7队,6队的社员还有些不太高兴。

  毕竟生产队的收货点就在码头上,要经常挑着鸡鸭鹅去送货,以前码头就在门口,几步路就到,现在却要挑去7队,自然不开心。

  不过,他们不开心,陈凡却很开心。

  以前码头在这里,吵闹不说,还不方便钓鱼,现在码头搬走,这里恢复了清净,他自然高兴。

  这不,趁着难得清闲,陈凡便将小划子开到河中间,坐在凳子上甩杆。

  等安全找过来的时候,便看见漫天大雪中,一条小船漂在河中央,一个戴着斗笠的老……翁?

  头顶上全都白了,不是老翁是什么?

  安全垮着脸,大声喊道,“下这么大雪,你还跑出来钓鱼,神经病啊?”

  陈凡抬头瞟了一眼,神情自若地大声吟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然后刷地一下提竿,钓起来一条黄颡鱼。

  妹的,怎么又是黄姑?

  今天都钓了几十条黄姑鱼,难不成捅了鱼窝子?

  算了,正好安全过来,都给他喂了。

  话说这种鱼也挺好吃的,而且刺还少,说不定几十条鱼还不够嗦。

  将鱼摘下来丢到鱼池里,脱下手套,将鱼竿收好,也不发动操舟机,拿出拼好的两只船桨,支在小艇两旁的木架上,这才将铁锚收上来,慢悠悠地往岸边划过去。

首节 上一节 336/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