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231节

  随即又摇头失笑,“也对,时代都变了,是该叫工农饭店,为工农服务的饭店嘛。”

  陈凡一听,就忍不住摇头,“拉倒吧,名字叫工农,其实还是以前的那一套。真有工农去吃饭,一个个爱答不理的,等穿着干部服的人过去,跑前跑后比伺候亲儿子还殷勤,就不是一个路子。”

  卢四爷却有些惊讶,“哟,还真有工农去吃饭啊?”

  陈凡当即点头,“有啊。”

  说着指向自己,“我是农民,我朋友是工人,我俩就是工农。”

  卢四爷一听,忍不住放声大笑,“哈哈哈哈,我就说嘛,要是望江楼还是以前那个价,怎么会有工农进去吃。”

  陈凡拎起茶壶给自己倒了杯粗茶,笑着说道,“嗨,别管有没有人进去,反正牌子是打出来了,不去可怪不了人家。”

  卢四爷笑容稍歇,顿了好几秒,脸上才重新挂着笑容,转头看着陈凡,“你是怎么吃出来,他们的菜全靠那味酱料?”

  陈凡得意洋洋地翘着二郎腿,呵呵笑道,“我也是厨师啊,他那酱料特殊是特殊,可瞒不过我的舌头。”

  说着还咂咂嘴回味了几下,然后转过身子小声说道,“实不相瞒,我不仅能吃出那味酱料,还能试着把它复原出来。”

  卢四爷惊讶地看着他,“真的?”

  “嘿嘿。”

  陈凡笑道,“我知道您不信,不过没关系,回头等我复原了酱料,给您弄一锅红烧鸡,你吃着就知道了。”

  卢四爷笑了笑,忽然呼出一口长气,满脸惆怅地说道,“你说的那个老师傅,应该就是原来望江楼的蔡老板,那两个差了点的师傅,应该是他的两个儿子,蔡老板把他那祖传的酱料配方看得比命还重,除了他之外,就没有人会调这种酱料。

  当年就是靠着酱料配方,还有那手厨艺,在云湖站稳了脚跟,开了望江楼,却没想到,这么些年过去了,他还守着望江楼的灶头。

  只不过,当年望江楼一视同仁的待客之道,却已经烟消云散了。”

  陈凡嘴角微抽,一时间有些无语。

  望江楼一视同仁?工农饭店厚此薄彼!可太有意思了。

  顿了两秒,他才从包里翻出来一个小木盒子,放到卢四爷手边,“去了一趟地委,给您带了个纪念品。”

  卢四爷回过神来,拿起小盒子看了看,再看看他,笑着问道,“毛笔?”

  陈凡有些惊讶,“这盒子上一点标记都没有,您是怎么看出来的?”

  卢四爷拿手掂了掂,笑道,“这个重量,还有这种尺寸,就算不是毛笔,也是差不多的东西。”

  说着打开盒子,拿起里面的一支毛笔,凑到眼前看了看,满意地点头说道,“不错不错,是上等的湖笔。”

  他转头看向陈凡,好奇地问道,“湖州毛笔闻名天下,哪怕是出国在外的华人,也改不了爱用湖笔的习惯,尤其是一些老文人,更是非湖笔不用。这可是能赚外汇的高档品,一般商店里都很难买到,你是从哪里买来的?”

  陈凡有些惊讶,“是吗?”

  随后才说道,“不是买的,是别人送的,就是卫生处的主任。”

  人家处长和郝立洋副主任都送了礼物,他作为一把手还能落下?便送了陈凡这支毛笔。

  之前陈凡还想着他怎么这么抠,一支毛笔就把自己打发掉了,没见处长“送了”5条过滤嘴玉兰么。

  却没想到,小小的一支毛笔,竟然还有这样的背景。

  卢四爷听陈凡说是别人送的,沉吟两秒,便不再多说。

  随即看着他笑道,“这支毛笔我收下了,不过我也有一样好东西给你。”

  说着站起身走进卧室,从抽屉里翻出一块石头,走过来递给陈凡,“你的金石功夫已经入了门,等哪天自己感觉学有所成,就用这块石头,给你自己刻一枚印章吧。”

  陈凡接到手里,顿时感觉到一股细腻油滑的感觉,不禁心里一惊,再仔细去看,这块石头通体金黄,脑子里闪过一个名字,“田黄石?”

又堵车了,正在码字

  抱歉抱歉抱歉!!!今天又出去了,1个小时的车程,在路上堵了10个小时,差点疯掉。刚刚到屋o(╥﹏╥)o。估计今晚只有一章,希望明天回去不要堵,差的会慢慢补上,月更25万字的目标不会降!

  感激涕零!

第331章 好处我来,背锅你去

  陈凡手里握着通体油润的黄色石头,第一个反应就是发了!

  2023年西泠印社秋拍,上了12件田黄石,拍出去11件,成交率约92%。

  其中一号拍品一枚薄意印章,重53克,成交价690000元,约合13000元每克。

  (1号“红黄”薄意印章)

  而田黄石的极限价格,是2006年收藏家曹兴诚力压何赌王拍到的一块“明末清初田黄石雕瑞狮纸镇”,单克价格是20万。

  即便抛开拍卖这类极端情况,极品田黄石的单价也常年在万元以上,甚至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

  现在黄金是多少钱一克来着?

  反正极品田黄石是黄金的几十倍,哪怕普通货色,也是黄金的好几倍。

  关键田黄石不是后来才值钱,也绝不是什么单靠资本炒作才值钱,或者说资本只是田黄石的追捧者之一。

  这东西早在宋代的时候就是高端奢侈品,有价比黄金的说法,到了明代时期,就成了“一两田黄三两金”。

  到了清中期,便已经涨到“一两田黄十两金”。

  然后是十五两、二十两、……

  自己手里握着多少两?

  陈凡拿在手里掂了两下,凭借入微的劲力,准确地测出这块石头的重量:三两七钱多一点。

  按照“一两成材、二两大材”的标准,这块石头哪怕去除雕刻后的损耗,也绝对在“大材”级别以上,只差一点就可以到“特大材”的四两级别。

  再大的不是没有,不过那种要么只能切割,要么只能做摆件,反而不如这种体型合适的天然“印章大料”来得珍贵。

  另外整块石头通体呈现罕见的金黄色,色泽均匀、手感油润,毫无疑问,这是一块极品田黄石料,若是遇上雕刻名家,日后的价值,哪怕比不上曹兴诚竞得的20万一克的天价,单价也绝对可以达到10万以上。

  不过嘛,陈凡并不打算卖。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不缺钱啊!

  房子建好了,还能赚点外快,现在买东西又要票证,拿着钱都买不到好东西,何必把卢四爷送的礼物拿去换钱呢?

  等到钞票可以逞威的时代,他还怕赚不到钱?

  况且在这个物资匮乏、物价人定的年代,就算田黄石依然是“价等黄金”,可在历史行情里面也是最低点,以后只会更贵,不会再低。

  所以他不仅不会卖,还想着等以后有了钱,要再多收购一些这样的极品好货,自己也当个收藏家。

  ……

  用别人送的湖笔,换了一块宝贝,陈凡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

  等他将马放到马厩,再进大队部院子的时候,脸上还有掩饰不住的笑意。

  张文良从办公室出来,看到他不禁愣了一下,“喲,这是捡到钱了?”

  陈凡笑得合不拢嘴,“你怎么知道?”

  张文良见他这么直接,眼睛瞬间瞪得更大,“捡了多少?”

  陈凡将石头收到裤兜里,嘿嘿笑道,“捡了一套房。”

  张文良脸色一垮,“我还以为你真捡钱了呢。”

  问都不用问,陈凡说的绝对是那座熊猫园。

  却不知道陈凡说的是几十年后的五道口学区房。

  他随即指了指办公室,“他们正好在开会,商量在哪里开窑烧砖,你也过来一起。”

  陈凡指了指后院,“我先把东西放下,马上过来。”

  张文良,“行,等你。”

  陈凡立刻往里面跑去。

  不一会儿到了广播室,张翠娥正在做开播前的准备工作,等听见动静转过脸来,立刻两眼放光,蹭地一下就站起来,“老师你回来啦。”

  说着便蹬蹬蹬地跑到门口迎接。

  其实就几步路而已。

  “回来了,你这边没出什么问题吧。”

  陈凡笑着应了一声,将背包拿下来,从里面掏东西。

  张翠娥立刻摇头说道,“我这里一切顺利,什么事都没有。”

  “那就好。”

  陈凡拿出来厚厚一叠碟片递给她,“这是给你带的纪念品。”

  张翠娥双手接过去,抱着这一叠旧唱片翻看,片刻后抬起头,开心得咧着直笑,“谢谢老师。”

  陈凡却看着她摇摇头,感叹地说道,“你这丫头,还真够实诚的,一叠公用的旧碟片就把伱打发了。”

  张翠娥不解地看着他,“这个很好啊,好多都是广播室没有的,想买都买不到呢,就算是旧的,也已经很好啦,只要能放就行。”

  这叠唱片自然是陈凡在云湖找人帮忙要来的,本来想着看看能不能用自己捡回来的手摇唱片机播放,昨天晚上把唱片机修好后,就拿着试了一下。

  果然不行。

  这种新式的小型黑胶唱片,放在大大的老式手摇唱片机里,一点反应都没有。

  没办法,拿在手里不能用,幸好想到广播站有一台新的唱片机,就干脆带过来。

  至于说是给张翠娥的礼物,不过是想逗一下这個直肠子的小丫头,没想到她果然当真了。

  陈凡看她振振有词的样子,不禁摇头失笑,从包里又拿出一只彩色的塑料发箍,递到她面前,笑道,“这个黄莺她们都有,你也有份,可别说老师厚此薄彼。”

  严格算起来,张翠娥才是他收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勉强能算开山大弟子。极有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个,连黄莺她们都有礼物,自然不会忘了她的。

  见到漂亮的发箍,张翠娥两眼顿时发亮,赶紧将怀里的唱片放下,转身双手接过,眼睛笑成了一条缝,“谢谢老师。”

  随即捧着发箍,小心翼翼地摸着,“好漂亮呀。”

  陈凡呵呵笑了两声,最后从包里拿出四本书,放在旁边的桌子上,“看到这个没有?”

  张翠娥立刻回过神来,先将发箍小心翼翼地放好,再去看四本书,喃喃念道,“代数、几何、物理、化学?”

  她转过身看着陈凡,好奇地问道,“这个是学习资料?”

  陈凡点点头,“这段时间大队部有几个大工程要做,等忙完这几天,我要召集一批人,教他们学习这套资料里的内容。

  在此之前,你自己先预习一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等我有空过来的时候,可以再问我。”

  顿了一下,他收起脸上的笑容,满脸严肃地说道,“记住了,从今天开始,你的主要学习任务,除了我教你的语文知识,就是要把这套书里的内容学会。

  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分为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四大类、共17本,你不仅要自己学,还要和之前的学习班一样,兼顾辅导别的同学,所以一定要认真,明白了吗?”

  张翠娥毫不迟疑地点头,“明白了。”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学这套资料,她都没有问。

  既然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需要问为什么吗?!

  就和老师安排她学习英语一样,学就完了,别问那么多。

  ……

首节 上一节 231/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