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181节

  他看着肖烈文渐渐消失的背影,心里暗叹一声,千防万防,还是踩坑了啊。

  ……

  扛着画板袋,陈凡垂头丧气地往大队部走去,他得先把画板放好,再骑着小母马回家。

  要不然,他都不想去看那两个老……前辈。

  穿过树林子,走过黄土坡,即将穿过这条土路的时候,旁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小陈,过来。”

  陈凡转头看去,只见一条小巷子的尽头,卢四爷正对着他招手。

  他赶紧小跑着过去,“四爷,怎么啦?”

  他现在毛笔字稍有小成,不用每天早上来卢四爷这里报到跟着练字,一周只来两天就行。上一次还是前天,当时四爷什么也没说,却不知道现在找他干嘛。

  卢四爷挥了一下手,转身就往茅草屋走去,同时说道,“你的医书基础已经学的差不多了,之前我就跟你说过,等你背熟四小经典,我就给你介绍个诊脉、针灸的老师傅,这两天我想办法联系上他,他已经答应了,我再给你写一封介绍信,你哪天有空的时候,再去找他。”

  陈凡跟在四爷后面进了屋子,等他说完话,当即点头说道,“谢谢四爷,明天我就去。”

  他还想着今天或明天酿酒呢,看来只能再推一推,还有手搓皮带和马鞍,别的东西都凑齐了,皮带扣自己也买了废铜,可以试着自己打,就剩铆钉没办法,只能去县里买。

  既然自己没空去,那就看看是去找朱浩,还是请安全想办法凑一凑。

  就在他思绪乱转的时候,卢四爷到桌子旁坐下,又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

  陈凡当即坐下,正视着卢四爷。

  卢四爷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好的信纸,递给他说道,“那位老师傅,本身是南湖人,姓陆,陆地的陆,名守全,以前是县城保和堂的坐馆大夫,在云湖一带,有‘阴阳指’的称号,手指诊脉几乎从无差错,一手针灸手法,也是家传百年的绝技。

  后来退休回家,正值南湖镇成立人民卫生院,又被返聘回来,在卫生院工作。

  以前我们卢家在保和堂有两成的份子,我也跟他学过两年诊脉扎针的本事,只是天赋不够,只能学点皮毛。前日我托人带了封手书给他,请他教你几天,他也回了信,欣然同意。到时候你直接去公社卫生院找他就行。”

  陈凡轻轻点头,站起来鞠了一躬,“谢谢四爷。”

  他自己心里清楚,不管那位陆守全大夫真本事如何,卢四爷的这份心意,必定不敢忘。

  卢四爷笑着招招手,示意他坐下,笑道,“我也有十好几年没跟人打过交道,难得咱爷俩投缘。我心里也清楚,小肖主动介绍你跟我学写字,其实也是怕我孤单,让你来陪我这个老头子,我之所以答应他,也是安他的心。

  却没想到,你小子倒是很对我的胃口,反正我孤身一人,也就不妨坦诚相待,只要你愿意学,我就乐意教。”

  陈凡呵呵笑道,“那要这么算起来,我还得谢谢肖队长了。”

  卢四爷哈哈笑了笑,对着他说道,“看得出来,小肖也很爱惜你,日后你要是有了几分成绩,别忘了他的好就行。”

  陈凡立刻满脸严肃地点头,“那肯定不会。”

  卢四爷笑着点点头,又将话风一转,说道,“我的本事,抛开那些没用的,大概就三样,一样是书法,尤其是鸡毛笔的功夫,自信没几个人能比得上,本来还想用上两三年的时间,教会你这门笔法,没想到你悟性过人,仅仅两个月多就用得有模有样,也算是天赋上佳。”

  陈凡咧嘴尬笑,心里默默感谢挂子同学。

  所以技能板还是有点用的哈,如果没有这东西,恐怕自己还在拿着毛笔练习永字八法,更别说学会用鸡毛笔。

  卢四爷继续说道,“文人四有,琴棋书画,但凡有余力的,这四门学问都不会落下,书法已经教会了你,剩下的琴棋画,若是你想学,我也都可以教你,只是这三门终究不如书法那么醇厚,所以不算在三样之内。”

  陈凡一听,不禁眼睛发亮,哈哈笑道,“四爷您学究天人,说是没那么醇厚,比起外面所谓的专家,肯定要强很多,我愿意学。”

  卢四爷哈哈笑道,“你个小子,也学会了拍马屁。”

  顿了一下,又说道,“外面的人是什么水平我不知道,不过早些年跟着长辈去上海,也见识过名家手笔,自忖这些年经过努力,应该能与他们比肩,只是终究不如书法,倒也没有你说的那么好。”

  随后抬起头,“只要你愿意学,我教你便是。”

  陈凡笑得合不拢嘴,只要你能教,我就能学会。

  顿了一下,卢四爷继续说道,“这是第一样,第二样,却是金石功夫。”

  不用他解释,陈凡便明白了,“印章?”

  卢四爷点点头,“古人有书印不分家的说法,只要有条件的,大多都会学习治印。”

  他看见陈凡的脸色,不禁哑然失笑,“看样子,这个你也是想学的。”

  陈凡也不客气,当即连连点头,“这个好,确实想学。”

  卢四爷轻轻笑了笑,“好,既然我说出来,那就教你便是。”

  陈凡暗暗比了个(^-^)V,随即问道,“您说有三样本事,

277.第277章 四大绝活

  277.

  所谓文人四有,即琴棋书画,是老一辈传统文人必备的技能。

  之所以强调传统文人,是相对“新派文人”而言,比如民国大名鼎鼎的新月诗派,就大多是新派文人,他们的学问并不放在琴棋书画上,而是更看重学识。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新派文人的传统技能不行,也有厉害的,比如闻一多先生就精通治印,西南联大时期缺少生活费,就刻一块印章去卖,换取酒钱。只是相对传统文人数量更少,整体水平还是稍低一些。

  最早的时候,文人的技能并不是“四有”,而是传说中的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礼为先、数最后。其中御是驾车,书包括典籍和书法,体现了先周时期以“礼”立国的制度。

  到了后来,礼乐崩坏,也就没多少人去学。驾车改成了骑马,便没了御。再后来文人连骑马都不会了,这项便彻底丢掉,顺便一起丢掉的还有射。

  于是六亿只剩两亿,赔得是稀里哗啦。

  到了宋朝时期,两亿也没能保住。

  唐时还有人学的“数”,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下,也被彻底丢掉,与文人相伴的,就只剩一个“书”。

  但是文人怎么能只会读书呢?于是就有了众多“雅技”,来显示文人的高人一等。

  以前只是作为兴趣消遣的“琴棋书画”,就这么被提升上来,迅速挤掉“六艺”,成为文人必备技能的“四有”,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文人技能的C位。

  而这时“书”,也变成了特指书法。

  直到大清亡了,好多人挥舞着拳头高喊“全盘西化”,那些文人士子们一下子茫然无措,有的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有的支持改弦易辙向西方学习。

  古琴成了钢琴、围棋成了国际象棋、书法成了硬笔书法、国画成了油画。

  但也有的两边不靠,打着“思想开放”的幌子,巧妙地用其他“雅事”取代了“文人四有”。

  比如曾经在“南上海、北天津”都风靡一时的“四大绝活”,一度蔓延至全国,就差点将非主流干成了主流。

  这“四大绝活”,便是“一笔好字、两口二黄、三两老酒、四圈麻将”。

  想当年,甭管您是绣花枕头、还是银样镴枪头,只要掌握了这“四大绝活”,就可以跻身“文人”之列,成为达官显贵的座上客、交际圈里的弄潮儿。

  而掌握“四大绝活”的熟练程度,则决定了座上客的座次、距离交际圈核心位置的距离。

  卢四爷历数这“文人雅事”的变迁,捧起过年时陈凡送的小茶壶,凑到嘴边喝了一口,哈口气笑道,“想当年,我也闯过几天上海滩,那时候年轻气盛,为了挤进当地的文人圈子,被两个黑了心的云湖老乡怂恿,就去学了这‘四大绝活’。”

  顿了一下,他转头看着正听得入迷的陈凡,哈哈笑道,“这四大绝活,第一个书,我本来就会,写的也不差,自然不用再学。只是认识了那些人之后,其他三样不精,被人嘲笑过。”

  陈凡呵呵笑了笑,“这也能嘲笑?”

  “是啊。”

  卢四爷却笑得合不拢嘴,丝毫没有被嘲笑的样子,“当时有几个文人喜欢我的字,名字就不说了,总之他们都喜欢打麻将。

  其中有一个姓胡的,凡是聚会必定是打麻将,他约我见面的时候,就是在牌桌上,可是他牌技也不好,总是被其他两个朋友揶揄,而我乱打一通,却经常胡牌。

  他便拿我出气,扬言我不学好麻将,就不要去见他,还总说麻将里头有鬼。

  结果第二天又跑去我住的地方,讨要了一副字拿走,说是头天输钱全都赖我,必须要找补回来。”

  陈凡眨着眼睛,心里在纳闷,麻将里头有鬼?还姓胡?别是胡适吧?

  卢四爷又喝了口茶,放下茶壶,继续说道,“一书、二黄,这二黄,本来是徽剧的主要唱腔,后来徽剧进京,与汉调的西皮合流,成了京剧,后来就有人用二黄来指代京剧。

  当时上海滩几乎人人爱戏,达官显贵也爱,不仅如此,他们还爱找文人‘旁听’,以显示高雅。

  所以‘两口二黄’,就是说要懂戏、会戏,若是还能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地唱上几段,便会被旁人奉做雅致。如此一来,这二黄,也就成了阿谀文人的必备本事。

  三两老酒不用说,从古自今,文人聚会就没有不喝酒的,但是文人喝酒有讲究,不能举瓶就干、也不能呼朋引伴硬要劝酒,而是玩‘行酒令’。”

  卢四爷拿起茶杯做示范,“文人喝酒,要有规矩和内涵,用他们上海话说,就是要有‘调调’,各种行酒令要烂熟于心、运用自如,除此之外,一口酒入喉,就要说出酒的品种、年份、各种优缺点,甚至是牌子。

  文人喝酒要有度,既要豪迈洒脱,又要适可而止,醉要醉得有章法、狂要狂得有格调,这样的‘酒客’,在酒场上最受欢迎。”

  拿起茶壶喝了口茶,卢四爷擦了擦嘴,轻轻呼出一口气,满脸感慨地说道,“我那时候也就二十几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气不过被人小觑,就花了大价钱,请了几个常年混迹交际圈的人,跟他们学习打麻将、学怎么喝酒,又请了个小角儿,跟着学唱戏。

  就这么厮混了一年多,也曾写字卖钱,也曾受过显贵的打赏,受那胡姓文人的提拔,在几份报刊上也卖过几篇狗屁不通的文章。

  久而久之,便混成了上海滩的一个‘文客’,年少轻狂走马、醉酒当歌如梦,最后发现,除了赚得几个大洋,却是荒废了时光。”

  陈凡在一旁抿嘴微笑不语。

  在民国时候的上海滩,吃喝玩乐一年多,还能请私教,完了还能赚几个大洋,除了羡慕您有钱,我能说什么呢?

  过了一会儿,卢四爷调整好情绪,转头看着陈凡,正色说道,“你是不是奇怪,为何我把这‘四大绝活’与‘文人四有’和‘金石’并列,称为我压箱底的三样本事之一?”

  陈凡眼珠微转,不知道怎么接话。

  如果用他的真实想法,肯定是一点都不奇怪。

  “四大绝活”看上去是不着调的本事,但是往细了研究,就能发现每一门都不简单。

  “书”和“二黄”不说了,算是“六艺”中“乐”和“书”的另一种继承。就连喝酒和打麻将,后世不也有专业的玩家,靠着这些技能发家致富的么。

  别的不说,国家一级品酒师,就是各大酒厂争相延请的高级人才。麻将也不差,后来被列为“国粹”,虽说是调侃,却也走出国门、风靡世界。

  而且麻将桌上也充满了“智慧”,想赢牌的,势必要“骗上家”、“盯下家”、“挤对家”,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记忆力、统筹水平,想输牌的,更要察言观色、“未卜先知”。

  几圈麻将打下来,一个人的眼力、脑力如何,乃至于人情世故的谙熟程度,基本上暴露无遗。

  所以哪怕是“玩活儿”,也未必没有出息。

  而作为曾经在业务一线战斗过的陈凡,最理解这些“技能”的意义,无论是“三两老酒”,还是“四圈麻将”,实则都是交际场上的利器!

  见陈凡不说话,卢四爷也不以为意,只是看着他,放低声音正色说道,“你会的本事不少,但无论是兽医、广播员还是写文章,又或者书法、中医和武术,都只是单纯的‘技’。

  什么意思呢?琴棋书画之类可以修身养性,其他本事也能助人助己,但是没有一样是可以将你与人‘连起来’的本事。”

  本来就懂的陈凡,自然一下子就明白他的意思,便轻声说道,“人情世故?”

  卢四爷立刻脸上露出笑容,轻轻点头,笑道,“孺子可教也。”

  他身体后仰靠在椅背上,轻声说道,“我从上海回来后,将这些花了大价钱、大功夫的本事一股脑抛在脑后,从此专注于学业之中,决定不再去看、去想。

  却没想到,时隔半年,家中长兄回家探亲,问起我在上海的经历,听完之后,他却让我将这些东西重新捡起来,也不告诉我原因,只是让我慢慢领悟。”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了一眼陈凡,笑道,“在这方面,伱倒是比我机灵许多。”

  陈凡故作赧然地笑了笑,没有说话。

  卢四爷继续说道,“长兄在家中威望颇高,我即便不理解,也要听他的话,继续钻研品酒、打麻将。”

  说到这里,他突然起身,慢腾腾地走进里面的小房间,不一会儿出来,手里却拿着几本书,递给陈凡,“这些是他当年寻来给我的,你这几天就用这几本书练字,等抄完之后,一并还我,再给你换新的。”

  陈凡接过来一看,竟然都是有关酿酒、品酒的书。

  卢四爷扶着桌子坐下,正色说道,“为首的一本是《六必酒经》,乃是前清嘉庆道光年间,宁波名士杨万树所编著,那杨家是酿酒世家,家财颇丰,对酒品钻研极深,他参考《吕氏春秋》、苏轼《酒经》、朱翼中《中山酒经》、《北山酒经》、窦革《酒谱》等39种古籍酿酒记载,结合自家酿酒工艺,推陈出新,由道光二年撰成此书,留家传世。

  除这本之外,另有《六必酒经》参考过的多本书籍,以及元明清三代编著的众多酒书,如元代的《曲本草》,领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邹铉续增的《寿亲养老新书》、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明人高濂所撰的养生食疗《遵生八笺》、清人吴彬所论《酒政六则》等等。

  从酿酒酒方、品酒细则,到药酒秘方,再到饮酒要领,凡酒之所及,几乎无所不包,都被我长兄找了回来。”

  顿了一下,他转头看着陈凡,“但是,有一本,还在《六必酒经》之上,堪称‘总领酒事’。”

首节 上一节 181/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