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162节

  一觉睡醒,陈凡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再伸了个懒腰,掀开被子起床,然后走到里面的柜子前,拉开柜门看了看座钟上的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半。

  肖队长特批的小闹钟,他放在广播室留给了张翠娥使用,现在要看时间,只能看自己的座钟。

  两点半还很早,何况有张翠娥在,他也不用着急去上班,便慢条斯理地拉开房门出去。

  姜丽丽正在房里看书,听到动静,立刻走了出来。

  看见陈凡站在院子里活动筋骨,她的脸色稍微红了红,随即若无其事地笑道,“你醒啦,我给你倒杯热水。”

  说着便转身进了他的房间,不一会儿端着陈凡的搪瓷缸子出来,同时说道,“刚才是杨跃进和杨卫国送你回来的,你喝了那么多酒,一定很口渴,多喝点水润润嗓子。”

  陈凡接过茶杯,正准备说自己没喝多,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随即干咳一声,笑道,“谢谢啊。”

  喝了口水,他若无其事地问道,“你今天怎么没去上工?”

  姜丽丽笑道,“本来是想回来拿点东西,恰好碰见杨跃进他们,他们说会帮我请假,让我留下来照顾你,就没有再过去上工。”

  陈凡“哦”了一声,笑道,“是我耽误你上工了。”

  姜丽丽抿嘴笑了笑,看了一眼院门,小声说道,“其实我也不想去,正好偷懒放个假。”

  陈凡和她相视一眼,都呵呵笑了起来。

  至于之前的事,姜丽丽没提,他便也装作不知道,要不然又不是对象,说出来多尴尬。

  聊了几句,姜丽丽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突然想起上次自己帮他誊抄的小说稿件,便问道,“上次你的小说寄出去了吗?应该有一个多星期了吧,还没有收到回信?”

  陈凡点点头,“11号寄的信,今天23号,都快两个星期了。”

  顿了一下,他又笑道,“应该没有那么快,寄过去最少就要三四天,再加上收信、审稿,然后回信,少说也要半个月。

  《江南文艺》是大杂志社,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现在好不容易重新改回原名,恢复月刊出版,又在报纸上做宣传,向全社会征集稿件,肯定有很多人投稿过去,弄不好一个月都有可能,不着急。”

  说是这么说,心里却在嘀咕,该不会我写的第一篇小说,就被寄丢了吧?

  如果是真的,那可有点惨。

  然后下了个决定,要是一个月内没有收到回信,就重新再寄一次,这次寄挂号信!

  姜丽丽听到他的话,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应该是这样。”

  随即看着他,笑道,“我已经等不及看到你的小说变成铅字了。”

  陈凡哈哈笑道,“可别这么说,万一被退了稿,岂不是很丢人。”

  结果姜丽丽满脸严肃地说道,“不会的,我觉得你的小说写的很棒,比好多知名作家写的都好,只要编辑看到,一定会被采用的。”

  陈凡也不知道这小姑娘哪来这么充足的信心,不过有信心是好事,便点头笑道,“那就借你吉言,回头等稿件被采用了,我请你吃好吃的。”

  姜丽丽一听,顿时瞪大眼睛,“真哒?”

  陈凡眉头轻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姜丽丽眼珠微转,试探着问道,“那,吃什么呢?”

  陈凡好笑地看着她,“你想吃什么?”

  姜丽丽咧嘴笑道,“蛋糕可以吗?”

  听到这话,陈凡不禁仰头直笑,原来还有她馋嘴的东西?!

  见姜丽丽被他笑得俏脸通红,陈凡赶紧止住笑声,一本正经地说道,“行,没问题,就请你吃蛋糕。”

  姜丽丽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却又对着他轻轻皱了皱鼻子,随即噗呲一下笑出声来。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道声音,“陈老师在家吗?”

  听到有外人来,姜丽丽顿时有些慌张,她先看了一眼陈凡,见陈凡打手势让自己进去,便赶紧往房间跑。

  看着她的背影,陈凡笑着摇摇头,这姑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把怕陌生人的性格扭转过来。

  随后转身往外走去,同时大声喊道,“我在,是彭师傅吗?”

  刚才他听声音就听出来了,来人正是9队的省狩猎队前队员老彭,他今天过来,应该是来送皮子的。

  不等陈凡走到门口,老彭的身影就已经出现。

  他牵着一头骡子,骡子背上驮着一大捆毛皮,手里还拎着一支大竹筒。

  见到陈凡,老彭立刻笑道,“陈老师,狐狸皮子都做好了,我特意给你送来。”

  说着提起手里的竹筒,“这是队长让我带给你的,我们队里自己采的雨前茶,不是什么好东西,给你尝尝鲜。”

  三更一万字(叉腰)!

第264章 得来全不费工夫

  陈凡没有先看皮子,而是接过老彭递来的竹筒,拔出筒口用土布包裹的木塞,闻了闻,一股茶叶的清香顿时扑鼻而来。

  他深吸一口气,“嚯,好香啊。”

  随即盖上木塞,伸手指了指里面,“彭师傅里面坐。”

  老彭赶紧摆摆手,“不了不了,我就给你送东西过来,家里还有事呢。”

  说着就要去解绳子。

  陈凡二话不说,当即一把拉住他的胳膊,就要往里走,“不管怎么说,客人来了也得坐一坐,哪有这么大老远来一趟连口水都不喝的道理,更别说您还教过我射箭,算是半个老师吧,您要就这么回去,我还不被人骂死。”

  见陈凡这么热情,老彭脸色笑开了花,“好好好,听你的。”

  然后又说道,“慢点慢点,我把皮子解下来。”

  随即将骡子拴到柴垛边的木桩上,解开捆绑毛皮的绳子,正要去拿,陈凡已经将毛皮拎起来扛在肩上,他便咧着嘴笑了笑,跟着陈凡一起进了那间综合房。

  陈凡先将竹筒放到桌上,再将毛皮放在被挪到角落的竹床上,转身回来给老彭倒了杯茶,用的就是竹筒里的茶叶。

  他将茶杯放到老彭面前,笑着说道,“我这里只有一匹罐,还是小姜同志买的,今天就算是借花献佛,用您带来的茶叶泡茶,您可别见笑。”

  老彭咧着嘴笑道,“这是哪里话,你是不在乎这些东西,真要去买,那好茶叶还不是随伱挑。”

  陈凡又从柜子里翻出一点瓜子花生,放在陶盘里摆在桌上,这是过年没用完的,人多了不够吃就没拿出来,老彭一个人过来,倒是可以摆一摆。

  老彭端着茶杯喝了一口,抬起头说道,“其实我也喜欢喝一匹罐,喝着舒服。”

  然后指了指竹筒,“这种茶叶也还行,这是我们队里山坡上长的野茶树,很少有人去管,顶多就是开春的时候剪枝,然后清明前采一茬,谷雨前再采一茬。

  明前茶太嫩,喝着没什么味道,但是听外面的人都说明前茶好,就送去钟队长那里,大队部也送一些,专门用来招待客人,雨前茶味道就比较浓一点,大多都留着自己喝,刚好我今天过来,钟队长就说让我给你带一筒。”

  陈凡哈哈笑着点头,“那我有口福了。”

  同一株茶树,明前茶最嫩,价格也最贵,雨前茶最香,味道也更浓,最差的是谷雨后、立夏前的茶,那时候的茶叶已经有了难以祛除的苦涩味,算是下等茶。

  还有更差的就是立夏后的茶,后世拼刀刀上几块钱一斤的那种就是,和树叶子没什么区别,纯属废物利用,因为便宜,销量还挺高。

  不过抛开明前茶的稀缺性,确实是雨前茶最好。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记载“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说的就是江南地区最适宜采茶的季节。

  陈凡突然想到,自己宅基地后面和东边的林子里面,不知道有没有茶树,待会儿可以去看看,如果有的话,现在正好是谷雨后,自己也可以采摘一点,试着炒茶。

  如果没有,就去别的地方移植两颗茶树过来,卢家湾这么大,总不会只有9队有茶树吧。

  种茶树总比那些没什么用的杂树强。

  老彭喝了几口茶,吃了几颗花生,站起来往毛皮走去,同时说道,“你看看这个皮子,鞣制得合不合适。”

  陈凡也起身跟了过去。

  捡起一块狐狸皮,整块皮子已经被鞣制得非常柔软,拿起来抖开,中间一块呈红棕色,边角颜色渐渐变淡,有点偏淡黄色,作为一张皮子,中间自然是背部,边角则是腹部和四肢。

  这也是常见的狐狸皮毛的颜色,那种纯红色或纯白色的狐狸极其罕见,每一张皮毛都是天价,陈凡显然没有那么好运,能够打到那种极品狐狸。

  不过这种狐狸皮毛也不差,只是如果要做成清一色的皮衣,就要将边角部分裁剪掉,只取用中间背部的皮毛。

  难怪一张皮大氅需要十几张、甚至二十张狐狸皮,那都是为了追究好看,浪费的。否则的话,将一张皮子尽量利用起来,有个六七张皮子绰绰有余。

  老彭看着陈凡,笑着问道,“怎么样?”

  陈凡当即竖起大拇指,“彭师傅好手艺。”

  他将皮子放下,看着他笑道,“实不相瞒,我也会一点硝制皮毛的手艺,但是今天一看您硝制的皮子,就实在拿不出手。”

  老彭顿时哈哈直笑,“我也就是仗着年纪大经验多,手熟罢了,换成你这个年纪,我还在给老父亲打下手呢。”

  说到这个,他就有点心塞,别的也就算了,射箭、飞石那都是要熬时间的功夫,偏偏这位陈老师一学就会,他只能感叹人跟人的差距,实在是不能比。

  晃了晃脑袋,他直接不想这个,指着毛皮说道,“总共19张狐狸皮,一只都没剥坏,另外,狐狸尾巴也都在,不过这种小皮毛没什么大用,裁剪一下,只能做衣领或者围巾,或者弄个帽子。”

  陈凡看着那堆狐狸尾巴也有点发愁,好像这玩意儿后来都用来做饰品了,少部分会用来做帽檐或衣领,而且尾巴上的毛和皮毛也不一样,尾毛更蓬松,这东西要怎么处理,他暂时也没头绪。

  要是这狐狸皮能够坚韧一点,也能接起来做一条腰带,可惜不行。

  陈凡暂时没想到好主意,那就先不管,将皮子摊放在竹床上,请老彭过去坐着抽烟喝茶。

  一支烟抽完,老彭便要告辞,“陈老师,我真要回去了,家里还有事,外孙子还请邻居帮忙看着呢。”

  他是外来户,户口都不在这边,自然不会随着生产队的人上工,平时只在家里帮忙带带小孩,或者做点其他手工。江南稻谷收获多,家里也不缺他的口粮,活得倒是自在。

  陈凡见他确实有事,便没有多留,当即笑道,“行行,您有事我就不耽误您,但是这个手工费还没收,多少钱您总得告诉我吧。”

  老彭赶紧摆手,“不用不用,这个硝制的工费,钟队长已经记在小队账上了,你要算钱,去找他,不要找我。”

  陈凡一听,竟然还有这种事?

  现在钟队长不在,他也没办法,而且就算自己主动送钱过去,对方多半也不会收,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补偿一下。

  不过老彭这里,也不能让他们这么空手回去。

  陈凡沉吟两秒,转身走到房间另一头,从柜子里提出两捆陶器,走过来笑道,“彭师傅,这个是我自己烧的一点陶器,您要不嫌弃,就带回去自己用,另一捆请您带给钟队长。”

  老彭又要拒绝,陈凡却往他怀里塞,故意板着脸说道,“您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的手艺。”

  听到陈凡这么说,老彭只能收下,还不好意思地说道,“你看看、你看看,我就过来送趟东西,你还这么客气。”

  不等陈凡说话,他眼珠一转,问道,“上次送你的弓箭还好用吗?要是箭矢用完了,我再给你送点过来。”

  之前他教陈凡箭术,顺便送了一套弓箭,反正都是自己做的,不值几个钱,最值钱的就是箭头,但那东西到镇上的修理铺,一块钱就能买20个,也值不当什么,陈凡也就没有多推辞,当场收下了。

  陈凡笑道,“好用得很,上次打完猎,现在也没有别的猎物可以给我打,箭矢一根都没用过,都还在墙上挂着呢。”

  老彭一听,顿时没辙了。他还想着回赠一点东西,稍微还点人情,毕竟陈老师烧的陶器,如今在南湖也有点名气,上次赶集整套的要卖10块钱呢,这一捆就算不值10块,5块钱总值的吧。

  可惜人家不用,总不能塞点别人用不到的东西出去。

  这时陈凡灵机一动,问道,“彭师傅,我想问一下,您之前打猎,有没有存下比较大的皮子?”

  老彭愣了愣,不解地看着他,“比较大的皮子?带毛的还是不带毛?要多大?”

  陈凡撩起自己的衣服,指着腰间的布带,笑道,“我一直想找块皮子做腰带,可惜赶了两次集,都没有碰上合适的,就想问问您那里有没有。”

  老彭顿时恍然,笑道,“做腰带一般用牛皮或者猪皮,其他牲口不是太小,就是皮子不够韧,但是牛皮和猪皮都是管控物资,不仅国家在收购,还有些县、社、队开办自己的皮革厂也在收购,都急需这两种皮子。

  所以牛皮和猪皮,几乎不可能在集市上看到,真要有敢去卖的,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当场没收,没有第二个可能。我这里自然也没有。”

  陈凡一听这话,不禁有点懵。

  竟然是这样的吗?我就想弄条好皮带,难道还得去县里买?

  老彭似乎犹豫了一下,又说道,“不过,我这里虽然没有牛皮和猪皮,却有一张皮子,也可以给你做腰带。”

  陈凡注意到他刚才的脸色变化,眼珠微转,当即问道,“什么皮子?”

  老彭看着他笑道,“你听没听说过猪婆龙?”

首节 上一节 162/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