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嘞,我今天也开个荤。”
杨队长也不客气,拿起筷子夹了一块丢到嘴里,刚咬了两口,便双眼发亮,竖起大拇指,“好吃!”
其他人也都满眼期待地看着那碗肉。
就算杨队长是小队长,一年比别人家多了300个工分,今年相当于多赚19块5毛钱,日子好过了不少,但要说吃肉,机会却也不多。
也是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都指望着年底杀年猪吃肉。
所以这一大碗甲鱼肉,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冲击。
就在这时,杨家最大的那个女孩子突然跑去后面,不一会儿回来,手里还提着一只竹筐,只留下一句,“爸,我去抓甲鱼。”
嗖地一下便飙了出去。
陈凡脑子里只有两个字,好快!
然后他很想说,刚才他已经搜了一遍,甲鱼都被抓完了。
但再想想,这都已经过了三个多小时,万一要是有新的甲鱼刷新了呢?
便闭紧嘴巴不吭声。
杨队长对女儿的行为不仅不以为意,反而颇为自得,大丫头脑袋瓜子就是活,现成的肉不吃,跑去抓活的,到时候吃的更多!
随即伸手拉住陈凡,“今天不许走,就在这里吃,咱们好好喝两杯。”
喝两杯?
陈凡先是一喜,竟然还有酒喝?
可下一秒便反应过来,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了不了,队长,我不会喝酒。”
他可不敢喝,这里哪有什么好酒,万一喝出事了怎么办?
第23章 营养的重要性
陈凡小时候就是在乡下外公外婆家生活,直到六七岁才回城上小学,那时候没少听老人们讲古,也就知道一些这边以前农村的事,有几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其中就有喝酒。
他敢肯定,杨队长家里的绝对不是去供销社买的酒,而是农村自家酿的散酒。
这年头没有什么私人酒厂,所有的酒都由供销社统一销售。
可是越是干重体力活儿的人,就越爱抽烟喝酒。
城里的工人们,还能去买最便宜8分钱一包的“经济”牌香烟(有的地方5分钱),去打5毛钱一斤的“散白”。
但农村的社员们却连这几分几毛都掏不起,也没那个条件跑远路去买,便想办法“自产自用”。
自己种烟叶、自己烤了自己抽,有的甚至抽枯树叶,就为了过把瘾。像自己找粮食,酿了白酒自己喝,这些都是小操作。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酿酒,不会酿又想喝的人,就要去找附近会酿酒的村民买酒喝。
这种自家酿的酒比供销社还要便宜不少,只要两三毛钱一斤。
农民家不可能有检测仪器,酒有没有酿好全凭经验,质量自然参差不齐。若是酿得好,口味比供销社一两块钱一斤的酒还好喝,若是酿得不好,甲醇中毒了解一下!
所以,陈凡哪敢喝杨队长的酒?人喝没了再穿回去啊?
如果真的可以他倒是想,但也不敢赌啊。
不等杨队长说话,陈凡一把提起篮子,正色说道,“队长,这里还有两碗,是给刘会计和黄保管准备的,他们家在哪儿呢?我给他们送过去。”
杨队长却将手一摆,“小梅小兰,你们去送。”
两个丫头立刻一人抱起一个,小心翼翼地跑出去。
陈凡一看,这是拉着不让走的节奏?
没办法,他只能连两只碗都顾不上拿,丢下一句话,“队长你们吃,我回去了啊。”
说着转身就往外跑,杨队长拉扯不及,这才顺利脱身。
这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裹着棉袄大步流星往前走,没几分钟便回到知青大院。
白天不关院门,晚上还是得关上吧?
陈凡关好门插好门栓,走到厨房一看,不禁脸色垮了下来,“让你不要等,怎么就不听劝呢,就不怕杨队长拉我在他那里吃?这菜估计都凉了吧。”
姜丽丽正坐在桌前,两手支着下巴,也不知道在想什么,看到他回来,立刻起身站了起来,伸手摸了摸砂锅,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热一下。”
冬天气温低,刚才还热气腾腾的甲鱼锅,此时只剩了几分温度,虽然还没有全凉,但是菜里的腥味却重了不少。
陈凡也不客气,“伱往锅里加点水,和刚才一样,蒸一下就行。对了,瓮坛里有水没有?”
说着便放下篮子,走过去揭开瓮坛盖子,里面满满的一坛水,可惜是冷的。
两人一个点火一个舀水放蒸格。
虽然今天是他们认识的第一天,配合起来却像是在一起生活了好几年一样。
等盖上锅盖,灶膛的火也烧了起来,姜丽丽才问道,“为什么不直接煮呢?”
直接煮可比隔水蒸要快不少。
陈凡笑着摇摇头,“要是没砂锅也就算了,既然有砂锅,还是别用大锅,大锅要煮饭的,回头连饭里都有甲鱼味,可不怎么好吃。”
“哦。”
姜丽丽恍然点点头,然后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她看着灶膛里的火光照在陈凡脸上,映得英俊的脸庞红彤彤的,好像晚上的火烧云,照亮了傍晚的天空。
一时间不觉有些痴了。
陈凡往灶膛里头塞了一个稻草把,熊熊火光扑在脸上,刺激得皮肤火辣辣的疼,赶紧拿烧火棍往里捅了捅,起身走到一旁。
姜丽丽这才回过神来,赶紧低下头,随即看到空荡荡的篮子,突然想到那几只碗,“你没把碗带回来吗?”
碗可是重要资产,送菜可以,送碗不行!
陈凡转过头笑了笑,“哦,杨队长非要拉我喝酒,我不想喝,就干脆没拿碗,先跑回来了,刘会计和黄保管员的是杨队长的两个女儿帮忙送过去的。没事,明天我再去拿也一样。”
说完之后,他才突然发现姜丽丽似乎有些别扭。
这是孤单太久了,不会与人相处?
不过没关系,聊天可是咱的强项,在小公司工作,尤其是做主管的,必须得是全能手,拿得下技术、谈得了业务,还能上汇报、下管理,没几分口才怎么做事?
陈凡便坐到椅子上,东拉西扯地硬聊。
这里平时生活是什么样的啊?除了种地还有其他事没有?你们知青平时只有劳动吗,有没有别的节目?
聊了一会儿,小小的厨房里已经蒸汽滚滚,眼看差不多了,陈凡又添了一把棉梗,封好灶门,用余火煮瓮坛水。
姜丽丽则忙着重新把饭菜端上桌,然后就是,开吃!
“唔,好香啊,好吃。”
只吃了第一口,姜丽丽就两眼放光,“没想到甲鱼会这么好吃。”
陈凡拿了两只小碗,盛了两碗汤,递了一碗过去,“尝尝。”
姜丽丽小心扶着碗沿,凑过去先吹了吹,再喝了一小口,两只眼睛迅速弯成月牙状,“好喝!”
“好吃就多吃点。”
陈凡这时候也饿了,端起碗便干饭。
食不言睡不语,干饭的时候憋说话。
两个人风卷残云,努力吃饭,最后还是只吃了一半多一点的肉。
其实已经不少了,甲鱼的出肉率有百分之六十左右,这只大甲鱼差不多能有15、6斤,出肉就是10斤左右,没加任何配菜,炖了这么大一锅,就算给杨队长他们送去了一半,剩下的也还有5、6斤的样子。
等于是两个人吃了三多斤,哪怕这肉没什么油水,也够可以的。更何况还有两大碗饭和两碗汤呢。
吃饱喝足,接下来干什么?
当然是洗碗!
姜丽丽坚决不让陈凡动手,陈凡只能血亏1点家务经验值。
坐在椅子上,看着她麻利地收拾碗筷,将砂锅盖好放进碗柜,他正想说话,突然听见脑子里“叮”的一声,下一秒,新的提示响起。
“你吃了一顿营养丰富的晚餐,体质得到提升,奖励体质+1,当前体质8/10。”
一股前所未有的暖流迅速流转全身,所有的疲惫倦意都一扫而空。
陈凡人都呆了,我那么卖力地挑水,才增加了一点体质,现在吃了顿甲鱼肉,就增加一点?
所以营养比运动更重要是吗?
第24章 漫长的一天
不管怎么说,增加体质是好事。
如果哪天能增加力量就好了,只有5点力量,堪比“手无缚鸡之力”,在这个女子能顶男人使、男人能顶叫驴使的生产队,让他一个大男人抬不起头啊。
陈凡心情愉快地坐在椅子上,看着姜丽丽忙前忙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哎,小姜,这里不是叫卢家湾吗,怎么没听说哪家姓卢的?”
一般来说,以姓为地名的地方,肯定都有个同姓的大家族,但是今天他听了半天,听见有姓杨的、姓刘的、姓黄的,大队部还有个姓张的赤脚大夫,却就是没听说有姓卢的,也是怪事。
姜丽丽转头看了他一眼,轻声说道,“因为在以前,整个卢家湾,还有旁边的那条河段,都是卢家的地,其他家只能算是卢家的佃户,所以这一片才叫卢家湾。”
陈凡当即瞪大眼睛,这么大一片地都是卢家的?
大土豪啊!
然后有些好奇,问道,“那卢家人呢?”
“唔,”
姜丽丽停下手里的碗,脸色颇有几分古怪,“我也是听社员干活的时候说的,他们说当年小鬼子打过来的时候,卢家把族人都遣散了,只留了一房守家,现在那一房也只剩一个老大爷,不过我没见过,其他情况也都不知道。”
顿了一下,又说道,
“现在的卢家湾生产队大队部,就是以前的卢家大院,抗战时期被小鬼子占了,后来45年解放南湖,就被收为公有。我去过一次那里,好大一片青砖大瓦房,据说当年整个卢家一百多口人都住在那里,算上长工那些,比公社镇上也没差多少。”
听了这些话,陈凡也不禁有些失神。
一个大家族变成一房,一房变成一个人。
那些年世事变迁,还真是造化弄人。
等姜丽丽收拾干净,陈凡也起身回房。
这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只有天上的月光撒下几分光亮。
回到屋里,陈凡摸着黑找到火柴,点亮煤油灯。又将四扇窗户一一关好,要不然晚上寒气重,冻感冒可就麻烦了。
随即拿木盆到厨房打水,端回来洗漱。
土墙屋的窗户有两层,外层是防盗的木栅栏,内层则是两扇各有一尺高、半尺宽的木质小门,甚至还有个很小的木栓,防止有人从外面推开。
白天的时候,可以将窗户门打开通风透气,等晚上再关上,非常方便。但是如果白天想关的话,那屋里就没光线了,因为这种门连个窗户纸都没有,全是实木的。
刚才在杨队长家,陈凡就注意到他家的窗户就是窗格,蒙上窗户纸,关上门也能透光,就是窗户纸容易破,要经常修补。
一通忙活之后,终于消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