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104节

  张翠娥又鞠了一躬,“谢谢。”

  这才连蹦带跳地离开。

  陈凡笑着摇摇头,开心了就笑,不开心就哭,还真是个孩子。

  反正他空闲时间不少,每天抽点时间,指点一下张翠娥也费不了多少事。

  若是有其他人也想学怎么办?

  简单,就让张翠娥去教,谁要是能超过张翠娥,才有资格接受他的指点,总之一句话,他只管教一个人,谁落后了也只能怪自己不努力,怪不到他头上。

  不立下点规矩,还真当他是活菩萨,有求必应呐?!

  而且这样一来,也能堵住其他人求到他面前学艺的可能,不管是谁,先把文化知识学好再说。

  只怕等把文化基础学好,人家也看不上他咯。

  不过也不影响对他感恩戴德。

  ……

  陈凡算盘打得叮当响,优哉游哉地跑回知青点。

  先不忙着吃饭,拿着铁锹、拎着两只箩筐,到后面去开窑取炭。

  将土窑上面的泥土全部掀开,立刻露出里面黑色的木炭。

  陈凡嘴角都咧到耳根后面,“嘿,竟然还真烧成了?!”

  随即便开始大丰收,一根根长长的木炭用铁锹斩断,再捡到箩筐里。

  这个土坑不小,挑了足足三担才全部清空。

  将木炭全部放到靠近厨房的那间屋子里,陈凡到墙边的木板上,抱起几个陶坯放进箩筐,便挑着准备去后面烧制。

  姜丽丽看见,不禁好奇地问道,“你不是说还要等上釉吗?”

  陈凡停下脚步,回过头笑道,“碗碟壶锅这样的东西才需要上釉,这些是煤炉、炭炉和火盆,等烧好这一波,咱们也可以烤火咯。”

  说来也是可怜,这么冷的天,尤其是到了晚上,都是零下的温度,屋子里没比外面暖和多少,顶多是没有风,却连个火炉都没有,全靠稻草和棉被保暖,以至于陈凡每天晚上睡觉和起床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等把这几样东西烧制好,以后就可以在屋子里烧炭炉。

  当然不是烧炭那啥。

  陈凡已经设计好了,他做的煤炉有一个出口可以接上竹管,将煤气导出屋外,把煤气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种低温陶器不需要太长时间,中午封窑,等下午下班回来,东西便烧好了。

  不过他没有立刻给自己和姜丽丽用。而是选在自己和姜丽丽中间的屋子做试验,将煤炉放在门口,接上几截竹管,隔了很远的距离,在窗户上开了一个小洞,将竹管伸出去,再将周围用纸封死。

  之后又从鸡笼里抓了几只小鸡,放在箩筐里,提进这间屋子。

  经过一个晚上的试验,第二天早上开门,小鸡仔依然活蹦乱跳,屋子里也没有什么煤气味,便正式宣告试验成功。

  然后给自己和姜丽丽的房间各装了一个,有了这个东西,晚上果然暖和许多。

  而且在煤炉上搁一只水壶,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有热水用,要喝开水的话,把炉门打开,水很快就烧开。

  生活品质得到很大的提升!

  可惜,生活品质再高,大年三十也得上班。

  ……

  2月17日,大年三十,星期四。

  陈凡和前几天一样,将广播机打开,大喇叭里放着新闻,还有县里领导讲话的声音,随后便去给兽医班的学生上课。

  其实现在也没什么可讲的,就是守在那里,看着他们背书。

  甚至都不需要他盯着看,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真好。

  嗯,如果不好的话,回家就会挨揍,皮开肉绽的那种。

  这可不比在学校上学,在学校读书,谁都知道没有前途,哪怕读到初中毕业也上不了中专、进不了工厂、当不了干部,自然没人重视。

  可现在这个培训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兽医”,只要能拼出来,一年就是3650个铁打的工分,谁敢不拼?

  所以他只需要坐在前面,等哪个学生遇到问题,帮他们解答一下而已。

  等到下课时间到,陈凡与这些年纪相当的学生们互相问候新年好,便回去广播室关掉机器,拿了东西走人。

  不知不觉,天空中又开始飘起了雪花。

  上次的大雪还没彻底融化,现在再来一场大雪,大地上很快就是一层白色,倒是与今天的节日气氛相得益彰。

  陈凡拍拍自己的布袋包,脸上满是得意的笑容。

  里面有他托张文良从公社买回来的烟花爆竹,今天晚上,可以放个过瘾。

  话说自己有多久没放过烟花了?二十年,还是更久?

  就在陈凡放飞思绪的时候,一阵鸟鸣声由远及近。

  陈凡立刻抬头,随即抬起左臂,每天都在外面辛苦工作的燕隼准确地落到他的手臂上。

  看着燕隼,陈凡嘿嘿笑道,“今天有什么收获?”

  燕隼动了动脑袋,“啾啾啾啾。”

  听到它的话,陈凡眉头紧皱,“路上躺着一个人?在哪里?”

  今天是大年三十,几乎所有人都在家里准备年夜饭,即便出门,也只在小队内部走动,怎么会有人躺在外面路上呢?

  燕隼又是“啾啾”两声,突然振翅高飞,在他头顶盘旋了两圈,往远处飞去,陈凡赶紧追了上去。

  不一会儿,沿着卢家湾的“主干道”,往公社去的方向跑了一阵,陈凡看见果然有一个人影躺在地上。

  他加快速度跑过去,没有立刻把人扶起来。

  不是他怕“扶不起”,而是有些病人不能随便移动。

  《赤脚医生手册》他没有白看,尽管还没能激活医生技能,但也知道一些最基本的医护常识。

  先观察了一下,这是一个女人,整个人趴在地上看不清脸,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旅行包,扑倒的方向是往卢家湾,看样子是从外面往里走。

  随后将她翻过来,正准备去翻她的眼睛皮,顿时两眼呆住,“姜丽丽?”

  然后又很快否定。

  不,不是姜丽丽,而是一个和她长得很像的女人。

  陈凡突然想起来,姜丽丽还有一个姐姐,看来就是她了。

第176章 兽医看病

  陈凡赶紧检查,她脸色苍白,嘴唇没有一点血色,双目紧闭,却没有其他痛苦的表情,初步判断应该是低血糖晕厥。

  再按压腕脉。

  哦,忘了不会把脉,不过她这手可真够瘦的,青筋都爆出来了。

  瘦成这个样子,若说没有营养不良,是个人都不信。

  陈凡稍微用力,将她扶着坐起来,随即转身一拉,将她背在背上,又拎起旅行包,两手托着大腿,卖力地往家跑。

  燕隼立刻冲天而起,啾啾啾地叫着,往知青点飞去。

  这种情况去找张大夫也没用,先带回去再说。

  客观的说,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陈凡基本可以断定张大夫的医术非常有限,大约与乡村兽医等同。

  不会把脉、不会针灸,对病情的判断主要依赖于经验,然后根据经验照方抓药,或者打针。

  比如他给陈凡开的药,就是治疗风寒感冒加退热发汗的方子,能够一贴去病,不是他医术高明,而是《赤脚医生手册》里面的方子对症。

  可能还要加上这年头的药材效果是真的好。

  如果换成另一种情况,比如无法判断风寒还是风热,他就……呃,人家也不会去找他,一般都自己熬熬就过去了。

  只有熬不住的病人,才会去请他上门开药。在不能判断具体病因的情况下,面对这种重症,张大夫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就是打一针,药物用的也是这年头最常见的抗生素,“庆大霉素”。

  年轻人可能没有听过庆大霉素,这是因为后来禁用了,或者是限制使用。

  庆大霉素的“耳毒性”比较明显,曾经造成了很多患者致聋,尤其是小孩子,一针庆大霉素下去,导致终身致残的情况并不少见。

  哪怕这个概率只有几万分之一,可放大到全国,如此大的人口基数,受害的也不在少数。

  这个年代,像这种有副作用的抗生素不在少数,比如“四环素”也是如此,许多60后、70后的牙齿呈黄色或灰色,就是因为小时候吃多了四环素,才会形成“四环素牙”。

  经典春晚舞蹈“千手观音”大家都知道。可是很少有人知道,21名聋哑舞蹈演员中,有18人是药物致聋,元凶就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代表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其中又以庆大霉素使用最为广泛。

  他也是因为喜欢这个节目,特意去搜了这些演员的信息,才了解到庆大霉素。

  而在70、80年代,这种抗生素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运用,外伤发炎来一针,感冒发烧来一针,肠胃发炎来一针……

  没办法,这个年代的药物条件真的非常非常有限,如果不用这些抗生素,病亡的人数会更多,而且是多许多。

  相比之下,连副作用抗生素都没有的50年代、乃至更早的时期,情况更加惨烈。

  面对这种情况,陈凡也只能感谢张大夫过来的时候自己还没发烧,弄不好自己可能会激活一门技能:唇语。

  那他宁可不要。

  所以要是他把姜姐姐带过去找张大夫,张大夫极有可能给她一针“庆大霉素”,然后碰上那几万分之一的概率……

  哦豁,完蛋。

  不过,陈凡也不敢提醒张大夫,让他不要用这个。

  这东西全国都在使用,救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命,他要是敢说这玩意儿有很大的副作用,能不能救人不知道,但是极有可能会把自己栽进去。

  救人的前提是保护好自己,这事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更何况,现在也没有条件提供更好的替代药物,两权相害取其轻,如此罢了。

  ……

  一口气跑回知青点,陈凡气喘吁吁地进了院门。

  姜丽丽听到动静走出来,脸上满是笑容,“回来啦,饭菜马上就好。”

  话音刚落,她看到陈凡背上的女人,不禁愣了愣,这是谁?

  陈凡大踏步走到她房间门口,“快过来,看看是不是你姐姐。”

  姜丽丽顿时愣住,姐姐?

  下一秒,她立刻往前跑去,可两条腿都软了,差点扑倒在地上。

  打了个踉跄,姜丽丽连跌带撞跑到房门口,扶着门框进去。

  陈凡正将姜姐姐放到一张空着的竹床上,用旅行袋做枕头,将她扶着躺好。

  姜丽丽扑过来,一眼就认出是自己的姐姐,当即抱住她哭着喊道,“姐、姐,你醒醒啊,姐……”

  陈凡抹了把汗,“你先别哭,去打盆热水给她擦擦,我去弄点糖水,她应该是低血糖。”

  听到他的话,姜丽丽像是找到了主心骨,赶紧站起来,慌乱地就要出去。

  陈凡赶紧将她叫住,“等等。”

首节 上一节 104/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